.聯合報黑白集.再見瓦城、再見義安
.經濟日報社論.勞動市場結構劇變 宜速謀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勞動市場結構劇變 宜速謀對策
2017-09-17 03: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連帶衝擊到勞動市場。主要是面臨兩個轉折與兩個問題,政府必須妥善因應,否則對台灣經濟發展非常不利。
第一個轉折是工作年齡人口開始減少。台灣15歲到64歲工作年齡人口,在近年來增加非常緩慢;而在2015年達到1,737萬人最高峰後,2016年已經下降為1,729萬人,而且未來減少的速度會更快,對於勞動市場供給,形成重大壓力。
第二個轉折則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年輕人口。以往台灣15歲以下年輕人口遠超過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不過近年來差距迅速拉近。2016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10萬人,而15歲以下年輕人口則為314萬人;在今年即將產生交叉,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年輕人口,而且未來差距會持續擴大,台灣已面臨嚴峻人口老化現象,對於國家財政更形成沉重負擔。
特別是台灣的勞動參與率原本就不高,2016年勞動參與率為58.8%,這個比率在過去幾年並沒有太大變化。與鄰國勞動參與率都超過60%相比,台灣勞動參與率一直偏低。另外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也不高,2016年為50.5%,僅略高於日本及韓國,低於其他主要先進國家。
低勞動參與率伴隨人口老化現象,不利於活絡勞動市場以及人力素質提升。雖然人口老化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但是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遠超過其他國家,以致提前發生工作年齡青壯人口下降的情形。
另外台灣勞動市場也面臨以下二大問題,進一步阻礙勞動市場品質的提升。
第一個是「晚入早出」的問題。晚入是指青年晚入職場,台灣青年平均約21歲才進入職場;而早出則是指中高齡勞動者提早退出職場,大約平均57歲即離開職場。這會使得沒有足夠年輕人力挹注於勞動市場,另外有經驗的勞動力提早退出職場,對於勞動市場也是一種損失。
「高出低進」是台灣勞動市場面臨另一重大問題。高出是指高階專業人才移出,近年來各國競逐人才,鄰近國家大量挖角台灣高階專業人才;再加上企業全球布局的影響,人才普遍外移,台灣早已成為人才淨輸出口;在諸多國際評比指標中,均顯示人才外流問題已衝擊到經濟成長。而低進則指移入主要人力是以婚姻移民及藍領勞力為主。
綜合以上說明,台灣的勞動市場不但已經處於量的不足,在質的方面也在走下坡;政府不可僅從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角度出發,而應以更宏觀角度建構整體的策略,才有可能脫離目前的困境。
除了完善生養環境、鼓勵生育,倡導早婚早生等措施,以舒緩高齡化現象。政府也應解決年輕人晚入職場的問題,在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職場方面,推出更多元化的政策,包括振興技職教育,落實產業合作,強化青年創業知識,並完備青年創業法規等。而在因應早出問題方面,政府應強化中高齡勞動力再開發及再運用,可以有效運用這些勞工技能與工作經驗,才能優化台灣人力資源。
在高出低進問題上,低進主要是彌補基層勞力之不足,可以根據各產業發展階段而做調整。在高出方面,政府必須增加吸引人才的管道,因為解決人才供給赤字的問題,非短期可以奏效,所以必須優先擴大吸引國際人才以補足缺口。除了專業白領人才外,也應加強吸引國際青年人才,以及強化在台畢業僑生留台工作的輔導措施。
但是目前攬才留才政策並未到位,使得台灣不但人才外流,由於普遍存有保守心態,對於吸引優質人才政策進度更是緩慢,目前仍卡在立法院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即是一例。如果未來台灣人口持續老化,勞動人口減少;本國人才不足且持續外流,外國人才進不來,台灣如何能與外國競爭?
聯合報黑白集/再見瓦城、再見義安
2017-09-17 03: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來自越南義安的移工阮國非被警察以九槍擊斃,警察用槍是否過當,正由檢方偵辦中;既有密錄器在案,相信不難釐清。相較之下,阮國非與其妹阮氏草在台究竟遭到了什麼難言待遇,則仍是一團黑幕。這點能否揭露,進而改善,考驗著台灣的人權精神。
放眼四海,藍領移工的待遇從來就不缺黑暗面與潛規則,更何況逃跑的違法移工。移工遭逢的何止是仲介、雇主的金錢和人權剝削,包括語言障礙、生活適應、思鄉之苦、感情糾葛,無一不是難題。
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獲得歐洲電影聯盟最佳影片獎的《再見瓦城》,串連真實故事描繪了非法移工渴望身分、憧憬繁華,卻又飽受剝削欺詐,深陷歸鄉與否的糾結。瓦城是華僑對緬甸大城曼德勒的稱呼,借代「家鄉」;「再見」則既是告別家鄉,又帶著歸鄉無期的惆悵。
《再見瓦城》是描述真實世界,也不斷在真實世界被複製。阮國非兄妹都是合法來台,卻不數月即逃跑,選擇當地下非法移工。試想,是什麼樣的體制逼著他們見不得光,進而讓阮國非丟掉寶貴生命,阮氏草則用「自首收屍」,演出這齣殘酷百分百的「再見義安」?
台灣一直在超量進口移工,卻無法合理管理。如果政府只知用移工來搪塞社會需要,卻不思考深層的制度解決,無論是對外的新南向或對內的社福政策,都將使台灣更深陷困局。這幕不明不白的「再見義安」,留下的只是問號。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十九大的兩個選擇
2017-09-17 03: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新社
中共下月十八日將舉行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政黨再度面臨權力重組的時刻。作為權力中樞的習近平將如何決定十九大的布局與走向,不僅關係著中國的命運,也可能對全球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習近平在十九大前須思考的,不應只有執政團體內部的權力平衡與人事更迭,而是如何對中國政治體制進行更深刻的變革。
過去五年,習近平由其政治同盟王岐山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腐行動,整飭了數十萬名腐敗的中共官員,包括省市書記在內的無數高官一夕繫獄,黨內可謂風聲鶴唳。然而,王岐山即將年屆七十,如果他依齡告退,反腐工作將由誰來推動?
這項對中共影響極大的工程,因為王岐山的去留而成最大懸念,也說明這個政治體制的問題。習近平上任之初即揭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他要求黨內,對於反腐敗鬥爭要以黨與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進行認識,兩年後並提出所謂「全面從嚴治黨」,試圖挽救中共的形象和紀律,以免於衰解。
習近平雖深刻認識反腐與中共存亡的關係,卻又把反腐當成「永不易幟」的保證,凸顯了中共黨國一體框架的制約。因為,「永不易幟」與「反腐」是一組相互矛盾的概念:永不易幟即是永久執政,即可能導致權力的腐化,可謂是政治學理上的定論。據此,十九大的任務,不能只是行禮如儀的交班換屆、等因奉此的送往迎來,而必須進行一次深刻的蛹化重生。
一個政黨不可能永久執政。中共的體制可從三個面向觀察:首先,權力不經民意授予,合法性薄弱。正如同此次十九大,誰將晉升進入政治局常委,帷幕之後無人參透;必須等到十九大一中全會開完,答案方始揭曉,人民無法聞問。就算中共近年大肆宣揚「賢能政治」,以舉賢任能取代選舉,依然無法改變這個本質。
其次,權力因缺乏法律羈縻,呈現過多的任意性與偶然性。同是總書記,胡錦濤被譏為令不出中南海,但習近平卻在談笑之間把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權力往往因人而收縮或膨脹,任意與偶然性都容易造成體制傾斜。
其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政治意見表達上橫亙著鴻溝。中共為維繫與鞏固統治地位,變本加厲地壓制異議者,雖然中共加強執政能力,習近平更在三年前的三中全會中凝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數十項結論,但異議管道仍無處宣洩,尤其在科技興盛的時代,需要動員更大的力量來防堵。
如今,等在習近平前頭的隱然有兩條路,一條即是將個人權力持續集中,以便統治愈趨複雜的內外在環境;一條是開始嘗試進行政治改造,在國力漸強、中產階級逐漸擴大的基礎上,實驗民主。
中國的近三十年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共的政治改革,卻一再滯後。如前所述,習近平只看到反腐與中共存亡的關係,這只是政治現實的一個面向,猶不如前一代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溫家寶在二○一一年提出了五項政改綱領,第一條即倡言,必須改變「以黨代政」的現象;為此,必須「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這點,可謂更完整觀照了中共真正的未來危機。
習近平雖亦提過要「將權力關進籠子」,但近兩年他的政治實踐,卻是直取中共中央「核心」的封號。看起來,他似乎選擇了第一條路:他將以高度權力集中,率十三億的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但是,這個夢也因此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
十九大的焦點不應只是王岐山是否留在政治局常委會的懸疑,亦不應只是誰是接班人的謎題。在迎向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歷史時刻,時代正呼喚習近平,必須勇敢地跨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以開創新黨國前途的決心,帶領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