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與民進黨
.經濟日報社論.弱勢美元 全球經濟絆腳石
經濟日報社論/弱勢美元 全球經濟絆腳石
2017-09-19 02: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年初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令人擔心台灣出口成長動能不保。但若仔細觀察,即可發現過去三個月新台幣並非獨強,雖升值0.4%,卻與美元指數貶值4.6%的幅度不成比例,也遠低於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升值3.6%,以致於從一籃子貨幣角度來說,近期新台幣匯率有效匯率指數實屬於貶值狀態。既然如此,倚賴出口的台灣經濟就可安心了嗎?當然不是!
儘管那些支撐美元匯率走弱的因素言之成理,諸如在通膨仍未達標情況下,聯準會將不會升息;川普就任總統後,一連串荒腔走板的施政作為,既讓各界高度期待的利多政策難產,亦導致美國政局陷入僵局;歐洲與亞洲的經濟成長動能逐漸回升,均使該地區貨幣相對美元升值等。但有別於海嘯前,各國期待弱勢美元能緩解全球經常帳嚴重失衡的困境,在當前許多國家經濟復甦落後美國的情況下,弱勢美元持續不只將陸續澆熄該等國家在海嘯後難得一見的景氣順風,對美國本身也不能算是好事一件。
誠然,美元走弱固然有助於美國外貿部門,如2009年4月~12月美元指數貶值約12%,而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間美元計價的出口提高4%,且美元匯率貶值還可藉由匯差提高美國跨國企業的獲利水準,繼續支撐當前已接近不理性的多頭市場。然而,從整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出口占GDP比不到13%的美國並非貿易導向的國家,使美元走弱對整體經濟的助益相對較不明顯,加上美國跨國公司多習慣將海外賺取的盈餘留在海外避稅,而沒有匯回國內,以致於匯率走貶提升的只是企業的「帳面」財富,一般民眾未必感受得到太多的財富效果。更何況,美元匯率走弱還會削弱民眾持有美元的購買力,使消費這具美國經濟最大成長引擎的轉速變慢。
再者,從IMF的資料可知,G7國家近期經濟表現雖好轉,經濟體質卻仍遠不如幾近充分就業的美國,使其很難抵禦匯價持續走強造成競爭力下滑的逆風。
同時,美元匯率的弱勢將使非美國家進口物價下滑,低通膨問題揮之不去,加大非美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難度,許多國家遂推遲原定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導致超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的經濟扭曲狀態持續,執政者更缺乏政治資源去推動可帶來「包容性成長」的結構改革。
尤其是這波美元弱勢並不侷限在美元指數所包含的六個已開發國家成員國貨幣,美元對新興市場國家匯率也呈現重挫,今年以來至9月13日MSCI新興市場匯率指數強升9.3%。其中,總是隨波逐流的新台幣升值7.37%,就連過去一年波動3%~5%的人民幣匯率,也抵抗不住弱勢美元,今年以來強升5.99%,使各界對新興國家被資金撐起的經濟復甦榮景,以及其相對脆弱的外匯市場,始終惴惴不安。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債務高漲,令歐洲各國擔心美元貶值可能衝擊到歐洲出口競爭力,時任尼克森政府的財政部長康納利(J. Connally)卻以事不關己的態度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問題」(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如今,在全球化程度加劇的環境下,深受美元影響的「你們」已不限於歐洲,更是目前看似晴空萬里的「全球經濟」及「各國央行總裁們」,顯見美元雖是美國的貨幣,其走勢強弱卻往往是全世界的問題。
對於以外貿導向為主的台灣來說,即使當前新台幣匯率升值對出口廠商的威脅尚未反映在總體出口數據上,但若美元弱勢成為拖累全球經濟重返「常態」成長的路障,並引發國際貿易量衰退等連鎖效應,勢將壓縮台灣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且更不易逃離低成長的泥淖。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與民進黨
2017-09-19 02: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漫畫 季青
世大運後,柯文哲與民進黨之間的口水戰越演越烈。民進黨有近四十位立委連署,要求黨中央在市長選舉自提候選人。是不是要再一次禮讓柯文哲,已成為民進黨的一大難題。
不論是在唱雙簧,或者民進黨真為柯文哲的不藍不綠、忽藍忽綠感到困擾,雙方從三年前的水乳交融到今天的針鋒相對,確實是有趣的變化。對民進黨而言,若自提人選,結局可能是將台北市長寶座拱手讓給國民黨,且二○二○總統大選多一個同質性極高的對手。
柯文哲當然深諳其道,因此肆無忌憚。但若民進黨還要禮讓柯,就意味其「完全執政」,仍缺首都市長這一塊。而且,如果柯文哲順利連任且聲勢不墜,他仍可能在下次總統大選威脅民進黨。
上次地方選舉,民進黨因柯文哲的「外溢效應」而得利。但這次,如果柯文哲與民進黨分道揚鑣,將轉以砲轟民進黨來獲取支持。如此一來,「外溢效應」將逆轉方向,讓民進黨在選舉中受傷。於是,禮不禮讓,都是難題。
對民進黨而言,對付柯文哲的上策,是在確定禮讓與否前,將他逐出戰場,自己搶回台北市,也消除他未來在政壇的威脅。中策是隱忍禮讓,把柯穩在北市,然後設法在未來四年削弱其實力。下策才是自提人選,形成三強相爭。
距離選舉僅剩一年多,蔡政府儼已成為地方選舉的票房毒藥。與其花時間打政治算盤,不如想想:為何「和民進黨分手」會成為有力的號召吧!
聯合報社論/鬆綁勞動小腳,不能只是敷衍了事
2017-09-19 02: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就任閣揆後首次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昨舉行,在民進黨立委要求下,政院決定提出一例一休修法版本。 記者王騰毅/攝影
賴清德就任閣揆後首次行政立法政策協調會報昨舉行,在民進黨立委要求下,政院決定提出一例一休修法版本。 記者王騰毅/攝影
閣揆賴清德為公教人員加薪三%,這是簡單的民粹算數,至於財政能否平衡,則留待來日再慢慢消化。接下來一例一休的修法,才是真槍實彈的挑戰:一端有企業界的不滿,另一端有勞工圈的期待,兩端的權益要如何調和,絕非簡單的算數。更厲害的行政院長其實還必須考慮兩件事:一是那些沒有機會發出聲音的眾多企業和勞工是什麼看法?二是什麼樣的勞基法才能支撐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
一例一休是蔡英文的左派幻覺、加上行政權威、再加上立法奉承的產物,一實施即弄得社會適應不良,怨聲載道。這樣的倒退立法早就該修,卻因林全的執拗,只想用行政命令來鬆綁立法的「小腳」,顯然是行不通的。內閣「賴上林下」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賴清德要來移除這個二○一八的選戰絆腳石;問題在,除了說服小英,他自己對此問題有多少主見?
賴清德為何能聽見林全聽不見的聲音,覺得一例一休非修不可?主要原因,是他在地方工作,能實際接觸聆聽基層企業和民眾的意見,也看得到法令制定和實際執行的落差。更重要的原因,他並非政策的制定者,這使他能在若干距離之外,保持比較客觀的視野與衡量。但問題也在這裡:今天賴清德的角色已經改變,他會不會受到中央原始決策圈的磁力牽引,從而改變自己的初衷,最後只作出微幅調整應付了事,則仍有待觀察。
目前勞基法最受詬病者有三:第一、是用傳統製造業的思維來規範所有產業,這對服務業或新興產業的經營管理都構成極大的窒礙,而消費者受到的服務品質也因而降低。第二、為堅持一例一休,對工時的計算和員工的出勤紀錄都作出極僵化的框限,造成企業人力調度的艱難和勞工追求加班而不可得的「雙輸」局面。第三、為了向勞工示好,綠委擅自增加了休息日加班「做一給四」、「做五給八」的規定,卻只成為多數勞工看得到、吃不到的口惠。這些規定,稱之為「綁勞動的小腳」並不為過,恐怕都要打掉重煉才行。如果只是微調,等於沒修。
我們要提醒賴清德的是,林全任內採取高調的「從嚴制法」,但在造成各界的莫大窒礙後,卻拒絕修法,而企圖改以「從寬執法」的方式因應。這種態度,其實是玩弄法制及自欺欺人的行為。原因是,這樣表裡不一的態度,不僅讓台灣脫逸法制的軌道,更導致正常經營的企業無所適從,勞動市場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一個連法制都要打折扣的國家,如何標榜「勞工至上」的理想?經濟又怎麼可能具競爭力?
賴清德出任閣揆,對一例一休的修法,應帶著自己的想法而來。但是,這些想法會不會在各方的壓力下,東減西損,最後變成以象徵性的「微調」收場,不免令人擔心。賴清德可能遭遇的阻力有三:其一,是蔡英文的立場:蔡總統當初將一例一休形容得無比美好,如今會不會甘於修正妥協,賴清德得先過得了這一關。其二,是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態度:已提案修法的何欣純和蔡易餘,兩種版本都只處理了「加班工時」的問題,其實僅屬微幅修正,另有其他立委仍堅持「做一給四」的「德政」仍要維持。這些視野,均不足以矯正一例一休的偏差,要解決問題,端視賴清德能否提出宏觀論述。其三,是勞團的壓力:工運團體一向是民進黨之友,對國民黨的抗爭不遺餘力;今天賴清德是否敢冒著觸怒勞團之險務實修法,不無疑問。
長期以來,民進黨靠著意識形態收割勞工戰場;而如今執政,賴揆要如何從更整體的國家發展為勞基法找到新出路,並不是容易的事。蔡英文及其政府高官中,曾依《勞基法》領取或發放過薪資的人恐怕沒有幾人;今天要談拚經濟,先想想經營者和勞動者之不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