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經濟/台灣品牌撤離大陸的警示與機會

.聯合報社論..長照為何走不出廉價粗工模式
.聯合報黑白集.高興一天就好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品牌撤離大陸的警示與機會







經濟/台灣品牌撤離大陸的警示與機會


2016-12-05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日益困難,不僅以代工出口為業的眾多台商面臨生存危機,而且著眼於大陸廣大內需市場的業者亦遭遇愈來愈多困難。最新一期商業周刊報導,六年前因為大陸「瘋台灣」而讓台灣品牌在大陸幾無往不利,但六年後的今天,台灣品牌從大陸商場大撤退,知名品牌包括法藍瓷、太平洋百貨、永慶房屋、錢櫃KTV、東京著衣、達芙妮鞋子等,在大陸生意冷清、虧損、縮編、甚至吹熄燈號撤出大陸。大陸台商經營困境無疑戳破大陸市場的迷思,未來兩岸經貿要何去何從,是必須嚴肅思考及面對的課題。
台商在大陸發展已有二、三十年,早期是以製造業為重心,初期集中在成衣、製鞋、玩具、運動器材等傳統產業,再逐漸發展到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台商更藉由兩岸分工,建立以大陸為生產基地、替國際品牌大廠代工製造的龐大代工出口產業,也為台灣出口締造了另一個高峰。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經濟一枝獨秀,適逢馬政府上任,兩岸關係從解凍到增溫,2010年6月雙方更簽署ECFA,當時被南韓媒體捧為如出柙猛虎的「Chaiwan」,意指中國(China)加上台灣(Taiwan)的兩岸聯手合作,即中國大陸資金及市場,結合台灣產業經驗及人才技術,對南韓產業尤其是資通訊產業造成極大威脅。在「中國崛起」的誘惑及磁吸下,兩岸產業合作快速升溫並蔚為風潮,愈來愈多的台商著眼於大陸內需市場亦掀起新一波大陸投資熱;潛力無窮的大陸市場似乎成為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一劑強心針。
然而,兩岸經濟合作的熱潮很快地受到各種經濟現實的挑戰,台商「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產銷模式,因受到大陸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及紅色供應鏈崛起的雙重衝擊,台商出口競爭力每下愈況,不僅很多產業陷入「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諧音)的慘況,甚至淪為替大陸品牌代工的窘境;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大陸台商,若不尋求新的出路,未來前景至為黯淡。
另一方面,受惠大陸消費市場迅速擴大及對台灣品牌的偏好,很多主攻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表現亮麗,如「賣筆電不如賣方便麵」、「富士康不如康師父」等順口溜,充分展現大陸內需市場的活力,但隨著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官方禁奢令全面實施,以及對台灣品牌熱度退潮及大陸本地品牌快速崛起,台商榮景曇花一現,從高峰迅速墜落,台灣文創精品瓷器法藍瓷11月宣布大幅縮編,並優退25%員工,就是錯估大陸市場的典型案例;即使經營大陸市場多年的台灣食品龍頭「康師父」、「旺旺」等,近來獲利也都大減,充分反映大陸市場愈來愈嚴酷的競爭趨勢。
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雖遭遇若干困難,惟若能貫徹「深化改革」和「經濟創新」的政策路線,未來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尤其,兩岸經濟脣齒相依,台商更不可能捨大陸市場而不顧,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經濟現實。
但另一方面,大陸市場日趨成熟,競爭日益激烈,亦是不爭的事實,台商無論以大陸為工廠或著眼內需市場,「賺容易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台商惟有不斷創新生產和經營模式,才能在大陸市場長期深耕、立足,不被淘汰。
至於兩岸產業合作,也須走出長期來以「垂直分工」為主的舊思惟,打造嶄新的合作模式,兩岸目前都在積極推動經濟改革及產業創新,雙方如果能夠建立合作共識,在不同領域截長補短,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及重複投資,這對兩岸雙方都是最有利的做法。在短期政治因素尚無法改變情況下,從兩岸民間企業合作切入,可以作為一個選項,這也是我們對兩岸當局的懇切呼籲。

聯合/高興一天就好


2016-12-05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成為華爾街日報(前)及紐約時報(後)的頭條新聞。記者許振輝/攝影

川普那天接受了四位亞洲國家元首的致賀電話,其中僅他和蔡英文的通話登上國際媒體新聞版面,引發熱議。就這點而言,蔡英文政府確實可以雀躍一下,但恐怕也只高興一天就好。
川普和阿富汗總統甘尼談到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談了美星之間的長久友誼,對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談到欣賞其掃蕩毒品的魄力,並邀他明年訪白宮。這些,都屬於外交寒暄性質。至於蔡英文,除了恭賀川普當選,也談到台美的經貿和安全問題,內容其實也不外寒暄。
川普和蔡英文通話引起熱議,主要是此舉打破了兩國斷交卅七年來的慣例。對此,中共抗議是意料中事,歐巴馬政府也認為不恰當,紐約時報則認為川普將台灣當成中美槓桿的支點,可能引起中共的激越反應。但川普的說法則更像一個商人,他說:「我們賣幾十億美元軍備給台灣,為什麼我不能接一通恭賀電話?」
以川普一向的作風,他不理會什麼外交慣例或政治傳統,並不令人意外。關鍵在於,他是無心之失,或有意為之?如果是無心之失,他就任後,可能會慢慢朝正統修正。但如果他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也不在乎中共的抗議,那麼台灣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就會有更多迂迴空間。
但無論如何,這通電話只證明外交人員很努力,卻不宜作太多天真的遐想。在川普的棋盤中,台灣終究是一顆棋子,他也可以隨時拋棄;而我們絕不能自甘以棋子自居。

聯合/長照為何走不出廉價粗工模式


2016-12-05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長照人力及財源都待解決。 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府上月起擴大長照網的照顧對象,但台灣長照仍未能擺脫「缺錢、缺人」的苦情,隨著長照2.0上路,照顧服務員的人力缺口更上升至一.三萬人。沒有足夠的人力,當然不會有足夠的服務;在這種長照「不夠用」又「不夠好」的情況下,民眾繼續擁抱外籍看護工將仍是必然的宿命。
多年來,政府以公帑訓練了十萬名照服員,但留在居家服務行業中的,卻只有一成。在教育鏈,全台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每年產生四千名畢業生,也僅有四成三會進入這行,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且看台灣照服員的勞動圖像:九成是女性,以四十五到五十歲居多,近半數是高中職學歷,時薪約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元,平均收入在一、兩萬元之譜。由此,即不難明白長照產業何以吸引不了新人加入。
此外,不少聘用單位為了降低成本,未依法提供照服員勞健保、休假、提撥勞退準備金等。也因此,低薪、過勞、無年休、勞動條件低落的職業,要留人也難。長照2.0上路後,政府說要為照服員加薪,一說是保證月薪達三萬元。但要以三萬月薪談就業吸引力,恐怕是見樹不見林。
一般受過訓練的照服員,他們目前工作的首選是醫院照護;因為一對一的照顧,一天可以實拿二千多元,一個月就有五、六萬元。其次的選擇,是進入照護機構,至少不像居家服務得在不同家庭之間奔波。再說,除了低薪與苦勞之外,長照服務員的職業聲望不高、多年來始終未能跳脫「家政婦」格局,專業證照與薪資脫鉤、職涯缺乏升遷階梯,這都是使長照工作淪為末流的原因。
民眾對照顧工作的刻板印象,不外餵食、把屎、把尿,是不需要專業知識、也無需技能的低階工作。有些案家家屬動輒把照服員當「傭人」使喚,不能理解照服員的工作範疇應與老人福祉有關,而不包括為全家洗衣服或年終大掃除。更有甚者,日前還有電視談話性節目輕佻地譏嘲,「擔任照服員幫老人洗澡、處理屎尿,等於是半個出賣肉體」。如此不負責任的言論,既可恥卻又可悲,但也映照出台灣社會對照顧工作的偏見與不屑。
事實上,看似普通的長照工作,其實涉及服務者和受照顧者之間密集的身體與情感的互動,這不僅需要專業的訓練,更需要倫理的規範。提升照服員的專業知能、翻轉照服員的職業形象,都是當務之急。以日本為例,除舉辦「介護福祉士」證照考試,提升照服員的專業要求,政府和居服單位並明訂契約,如果持證照人員達一定比率,將調高其時薪計價。台灣已有照顧丙級技術士證照制度,卻與薪水無必然關係,如此,即失去提升專業的誘因。
政府正在研議的方案之一,是在長照科系開辦「公費生」,公費生畢業後有義務投入長照服務達一定年限。此舉方向正確,但如果無法配合勞動條件改善及專業形象提升,恐怕最後仍留不住人。更必要的手段,其實是為照服員建立穩定而可預期的職涯升遷管道。目前,照服員不論年資多長,照顧對象的病情輕重如何,每小時一樣都領一百七十元時薪,形成「同酬卻不同工,不同年資卻同酬」的不合理現象;如果做得再盡心也無法晉升、加薪,當然走人。
目前,照服員只要接受九十小時課程及實習,就能走馬上任,卻未細分職能類別。事實上,照顧失智或照顧精神障礙者,就與照顧中風老人需要不同的技能。政府應強化職前培訓,並仿照英、日建立制度化的在職訓練,確保照顧品質,也提升工作成就感。
長照2.0上路,政府應視為照服員走出廉價粗工困境的契機,全盤體檢照服員的培訓、勞動條件、職涯前景,讓長照工作成為高齡社會可以累積的資產。急速老化的台灣,已沒有時間再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