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星期透視/川普來了 世界將變 台灣皮繃緊\名家縱論/突破僵化體制,培育未來人才

.金馬爆冷 老幹新枝迸火花
.宋習會非偶然 是「心領神會」的自然
.天然獨世代 不是真實整體現象
.星期透視/川普來了 世界將變 台灣皮繃緊
.名家縱論/突破僵化體制,培育未來人才
.習近平的孫中山論述之警訊
.境外門診沒健保 台幹心受傷
.不守法 再多紅綠燈也枉然
.畫中有話/喵星人,看世界






星期透視/川普來了 世界將變 台灣皮繃緊


2016-11-27 03:49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 美聯社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三項因素將影響國際社會之未來。一是右翼保守主義反撲;二是反全球主義議程崛起;三是民粹政治大行其道。三者交錯結合造就川普,他競選時主張的政策如果實施,勢必會改變國際政治經濟,當然也會深刻影響台灣的發展。
日前川普表示要修正一些作法,例如不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不廢除歐巴馬健保,但他也強調一定會執行部分競選承諾,例如退出TPP和驅逐非法移民等。就如同治理他的商業王國般,還定下時間表與績效目標,看來川普海嘯將橫掃而至。
川普的人事布局還在拼湊,但是核心職位的選擇標準,忠誠與理念遠高於才能與名聲,這顯示無論誰做什麼職位,川普才是真正發號司令者。
同時,川普與共和黨主流關係也在修復中,這是因為共和黨掌控參眾兩院多數,但是預計他也會向民主黨遞橄欖枝,在貿易談判議題上,讓民主黨成為後盾。
川普執政會有明顯優先順序,國內重於國際、經濟重於軍事,以美國經濟優先為軸心,同心圓向外鋪陳政策重點。但是由於多數政策過於顛覆爭議,加上家族政商利益糾葛,混亂沸揚會是他執政初期的表徵。
在國內政策層面,提名一位保守大法官可能是最輕鬆部分,其他政策都可能引起各種質疑,川普雖然要驅逐的非法移民數字從一千一百萬下修至三百萬,但是這些非法移民代表著相當比例的基層勞動力,且許多有在美國出生的子女,這將會拆散多少家庭。
川普激進與務實雙軌的作法,是要讓外界感覺難以捉摸,但他自以為是的高傲態度,以及充滿爭議的反體制作為,終究還是會引起諸多不滿;地產商治國的結果可能是,精於算計、過於膨脹,美國內部反對川普勢力會更加凝結,「兩個美國」恐更撕裂。
在國際經貿方面,川普說會在第一時間宣布退出TPP,他不在乎TPP是否符合美國長遠利益,也不在意新世紀自由貿易規則制定權,因為退出尚未生效的TPP的短期成本最小,而且如此才能進一步表態終止NAFTA,以及重談雙邊FTA(例如美韓FTA)。全世界將掀起貿易談判與壁壘的嚴重衝擊,川普認為他在找回美國經濟優勢,但卻以打破美國長期建立的全球貿易秩序為代價。
有動亂就有避險,東亞經濟整合將會轉移到RCEP和中日韓FTA,中國、東協和一帶一路國家將會有更密切的結合與互動,川普的不確定讓各國更加重視穩定的北京共識,權力移轉、甚至同盟移轉的情況只會加速。
至於美中貿易摩擦,可能不會如選舉言詞般激烈,去年美中貿易總額約五千五百億美元,僅占中國貿易總額的十四%,且全面提高關稅可能引發北京貿易報復,美國經濟也會深受影響。
國際安全方面,這部分是目前川普較不關注的層面,除了反恐與分攤軍費之外,他任命鷹派國家安全顧問弗林,特別強調如何「讓美國再度安全」,預料在反伊斯蘭國與中東議題上會更加彈性。
但是在國際與東亞安全架構上會維持現狀,日韓與海外駐軍不變,軍售會增加,因為可讓軍工複合體制受惠。此外川普表示會袖手區域邊緣爭議問題,例如南海,因為太遠了。
川普海嘯對於台灣的影響,主要還是經濟層面,蔡英文政府的「遠離中國、連結美日、新南向政策」經濟戰略頓然失速。美國保護主義美中貿易摩擦,也會使得高度依賴對美市場的台灣,面臨更困難的出口困境。加上蔡政府拒絕「九二共識」立場,雙邊FTA或堆積木方式因政治壓力不易達成,台灣經濟恐面臨更大的困難挑戰。
台灣必須全面分析川普政策的衝擊影響,要以台灣自身利益為主,發揮經濟理性,務實謹慎評估,將有限資源運用在有效層面,尋求內部共識合作,而非掉以輕心擴大民粹,否則悲觀氛圍將接踵成為難以承受的事實。

名家縱論/突破僵化體制,培育未來人才


2016-11-27 03:49 聯合報  簡立峰

我們正身處科技演進與產業最快速變動的時代,今日社會費心培育的人才如何在未來保有競爭力並有所發揮,是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隨著全球化、網路化及產業的典範轉移,台灣社會需要的人才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需要能深度了解網路社會運作的法政人才、能開發軟體服務的硬體人才、可以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大數據的銷售人才、擅長數位技術的金融人才。培養這些人才都需跨領域教育,現有壁壘分明的科系分野與僵化教育體制,需要有重大變革。
回顧最近全球產業變動,金融產業大舉往金融科技(FinTech)靠攏,傳統產業開始擁抱大數據分析成為網路或軟體公司,電信業者如軟銀(Softbank)併購ARM成了半導體公司,在在都可看出產業正在快速整併,已經少有公司能僅固守在單一領域上。人才自然也是如此,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很大一部分將取決於其跨領域的能力。
產業的變動也開始影響校園學生的學習取向。以台大為例,商管學院因應數位金融趨勢開設程式設計課程,吸引約六百名學生選修,人工智慧基礎的機器學習課程更有八百名學生搶修,此外,文學院也開始開設應用程式課程。而推動台大全面程式教育前副校長陳良基,在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後更訂下目標,希望未來國立大學畢業生,超過一半具備基礎程式寫作能力。
然而,這樣的跨領域教育轉變在台灣仍是少數。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多數系所數十年不與社會脈動連結、不調整授課內容、不改變招生人數,加上分科過細,學生在還未探索個人興趣前,就被僵化的科系限制了自己的專長與方向。而且多數學校也不注重營造友善跨系跨院的學習環境,年輕學子在沒有多少可以重來的機會下,他們的未來能力就這樣糊裡糊塗的被決定了。
僵化的學制不只限制學生自我發展,也讓校園無法反應社會需求,培養出真正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即便產業殷切需求電子商務人才,但幾年過去了商管學院畢業生還是很少具備程式與網路科技能力學了程式設計的資工系學生,在號稱矽島的台灣,卅年了還是對IC設計半導體一無所知;而懂半導體的電機系學生在大學卻沒修幾門軟體課程,軟硬整合、電子產業升級一直還是奢望;就算最聰明的醫學系學生,在醫學院繁重課程下也少有機會學習資訊科技,無緣結合台灣最強的醫學電機,投身智慧醫療領域
歐美很多大學學制採取大一不分系,讓學生在跨領域課程中先摸索自己的興趣,培養自我學習和成長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需求修習學分、依照獲得的學分內容拿學位。歐美學制重視提供學生一個「打造自己」的環境,讓每個人建立差異化,也較能反應產業變化
我在Google每周參與審定全球軟體工程師的聘任,常常發現國外人才的多元與彈性。在台灣我們常以畢業學校與科系對人才能力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我們政府官員的網頁都先列舉他們三、四十年前畢業學校,而非職涯所累積的成就。但面對西式教育體制的人才,他們個體差異非常大,這樣簡單認定會過於偏頗。
例如我們會認為軟體工程師應該是資工系畢業,但Google台灣就有位瑞士籍非常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他卻是不折不扣生物領域應屆博士他的電腦能力完全出自於自修,純粹是因為喜歡而學習。另外,Google台灣有位新進軟體工程師是大學物理系畢業,他的電腦實力也是在學習物理之餘跨系選修累積的,可喜的是他是台灣土生土長,這某種程度反映校園自主學習風氣有所改善。
台灣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鼓勵年輕人創業,就需要更彈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培養跨領域、跨學門能力,因應新興產業整合性需求。台灣的教育制度要能提供下一代「打造自己」的環境,讓他們從小培養因為喜歡而能自我學習,想調整專業就有勇氣改變的能力如果教育制度讓學生產生差異化,大家自然不會在意形式上的「排名」,能更注重能力非學歷,讓認真學習的學子成為未來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宋習會非偶然 是「心領神會」的自然


2016-11-27 03:49 聯合報  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

APEC經濟領袖代表宋楚瑜(左)日前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 圖/美聯社

自蔡英文總統公布派宋楚瑜代表出席APEC後,社會普遍不看好,認為他不能出席、不能進場;但,宋不但順利與會歸來,且與多國元首互動,宋更與習會晤,這絕非偶然與僥倖。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過,宋記者會自喻此行是「全壘打」並不貼切;因為不是一擊定局,而是連連觸擊安打,步步進壘得分結果。
宋習會成局不但出乎兩岸學者意料,連國際人士亦感意外,惟他們注意到成局的背景是宋習間的「心領神會」。
美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回憶,不論九二是否有共識,九三起兩岸進展開始倍數突破,他時任AIT政治組長,密切注意台灣與大陸各省,尤其是福建的互動;而當時宋是省主席乃至省長,習近平是福州市長、福建省長
習對台灣政情認真注意與研究,對宋印象深刻,前年與宋見面,第一句話便是:「我與您雖是第一次見面,卻認識您很久。」
習觀察入微,台灣藍營人物初訪大陸,首站皆為中山陵,唯獨宋首站是黃帝陵,並說:「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習上任後也常提這句,乃對民族意識的領會交心。宋與柯P公然談毛詩,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一中理念,綠營卻未質疑其「賣台」。習領會到宋是台灣人相信不會出賣台灣尊嚴權益的統派。宋才敢說:「若連宋楚瑜都不能接受,兩岸還有和平發展可能嗎?」
宋對大陸政策脈動及門道,均深透理解。各國駐台代表常訪宋,聆聽宋對陸政策解讀,向上呈報,APEC期間這些國家元首當然樂於與宋晤談。但宋清楚陸對我出席國際場合敏感,所以要求與外國元首晤談,不稱「雙邊會談」而稱「私下會面」,不讓習難堪。當然習也不讓宋難過,這也是宋出發前提「新務實主義」,在國際參與上台灣要講求務實,決不孤立,也不必虛張聲勢
中共六中全會確定「習核心」,有些國家駐台代表請宋解讀;宋詳閱後告知,無一字是個人崇拜,而是「價值、理念」核心一要對歷史負責,不能留下貪腐歷史,所以要從嚴治黨二要對人民負責,不能失去人民支持,所以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三要對世界負責,中國夢與世界夢相結合。這自然會傳到習辦,習意會到宋不但是「我識者」更是「知我者」。當然,宋習會晤不是「偶然」,而是「心領神會」的「自然」。
宋習會對兩岸僵局,多少帶來些暖意。兩岸關係搞不好,台灣經濟不會好,有台商比喻宋像台灣一雙好筷子,能為台在陸挾到好菜(經濟利益),但大陸出不出菜?出什麼菜?仍需看主客蔡英文對九二共識態度,蔡仍需具體表達對九二共識認同誠意,否則空有一雙好筷,卻無好菜可挾。

天然獨世代 不是真實整體現象


2016-11-27 03:49 聯合報  翁履中/紐約大學科特蘭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

近日媒體公布新世代對中國大陸看法的調查報告,對比十六年前的同一份民調,結果顯示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確有不少轉變,尤其在統獨的立場上,年輕人支持台灣走向獨立的比率上升到三成八,比十六年前的兩成六增加不少
面對這樣轉變,把年輕人歸類為「天然獨世代」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共識,不論藍綠都認為新世代台灣人比較支持獨立。情況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只是指當今台灣年輕人認同台灣的程度升高,但認同台灣卻不見得會堅定支持台灣獨立。尤其當台灣經濟表現疲軟,「天然獨世代」必須考慮西進大陸尋求工作機會,他們的統獨立場往往也隨之變化。
從跨越十六年民調中,雖可看到現在年輕人較支持獨立,不過,兩次民調並不是針對同樣一群人,所以,比較兩份民調中支持台灣獨立比率變化,僅反映出十六年前和現在社會氛圍的差異,而不是年輕「世代」對中國態度有什麼不同。
理論上來說,「世代政治」是指成長在類似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中年齡相仿的一群人,因成長過程有類似體驗,所以在心理上形成認同,進而在政治態度上趨向一致。所以,如果有「天然獨世代」,透過調查,應看到,年輕人不論過去十六年間是否曾去過陸就業或旅遊,面對中國態度跟十六年前應一樣,堅定支持台灣獨立。
然而,只要思考十六年前自己和現在是否有相同政治態度,就知關於「天然獨世代」推論,其實有很大問題。從各項長期追蹤調查及研究中也可得知,台灣年輕人在統獨立場上,並沒明顯出現「天然獨世代」,但卻容易受到不同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的改變,而調整統獨態度。例如,當太陽花學運、洪仲丘事件發生時,年輕族群便展現出更強烈的台灣意識。不過,這樣的事件效果,僅能維持有限的時間,對個別年輕人的影響程度也不同,並不是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會有同樣的反應。簡單說,目前社會普遍認知的「天然獨世代」,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整體現象,僅是根據年輕族群在特定時間的表現所得的觀察結果
政治人物為吸引所謂的「天然獨世代」,過去十幾年來,去中國化的方式和議題花招百出,從推動母語教學、台灣正名、護照改版,到現在甚至有民代提議扯鈴最好不要再扯,都是基於爭取「天然獨世代」選票的想法
不過,即使政治人物想依賴年輕人對台灣的認同來獲得支持,別忘了他們同時也是接收資訊的來源最廣、意見變化最快的一群人對他們來說,台灣一定要挺,可是對台灣是否獨立的支持卻可以改變對政黨有偏好,但是拿不出作為讓他們有更好生活條件的政府,隨時可以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