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聯合筆記/烏茲別克獨裁者之死

.鄭成功精神錯亂?柯P天馬行空
.鄭成功 比起當今牆頭草…
.多少官逼民反…台灣人不是順民
.昨日花媽,該為今日花媽而怒
.北韓核炸 自我解恨
.聯合筆記/烏茲別克獨裁者之死
.公視就是公視,何必像BBC
.移工照護台灣長輩 請善待他們
.破盤價搶客 餐廳人潮是假象









聯合筆記/烏茲別克獨裁者之死


2016-09-12 01:06 聯合報  郭崇倫

民主的時代裡,民選領袖上台下台,司空見慣,不像獨裁者突然死亡般神秘,所幸還有少數即將絕種的獨裁國家,像是烏茲別克的總統卡里莫夫之死,仍能讓我們回味。
說神秘,因為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但大家都感覺有些不對勁。卡里莫夫的出生地撒馬爾罕開始全城大掃除,中央清真寺停止開放,機場宣布九月三日全天關閉。他在廿七日就因腦溢血倒下,但全國保密,直到三天後,安排好治喪事宜與權力繼承—這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才對外宣布。
鐵腕統治烏茲別克廿七年的卡里莫夫,人稱「老爸」,從不容許有接班人存在,否則會侵蝕自己絕對權力。卡里莫夫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卡利莫娃曾擔任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維基解密的美國駐塔什干大使館文件透露,卡利莫娃曾是中亞最有權勢的女人,也是全烏茲別克最被憎恨的人,濫權招搖,結果被父親派人抄家痛揍,遭到軟禁,連父親的葬禮都無法出席;小女兒則擔任駐巴黎教科文組織的代表,同樣貪汙聚斂,但是沒有權力欲。
總理米爾濟約耶夫是治喪委員會主席,這表明他出任下任總統的概率非常高。依憲法規定,應由上議院議長代理,三個月後改選總統,但上議院議長知趣謙辭,由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代行使總統職務。據傳幕後撒馬爾罕派與塔什干派,鬥得很凶,但共同目標是保持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
烏茲別克專制獨裁中亞首屈一指,二○○五年東部安集延發生騷亂,卡里莫夫親往現場坐鎮指揮,以反恐為名壓制異己,殺害數百名抗議人士,外傳他把兩個犯人在桶裡活活煮死。
美國當時稍有批評,就被卡里莫夫趕出租借基地,讓阿富汗戰事受阻,二○○八年費了好大勁,美軍才又回來,這也難怪歐巴馬對獨裁者之死,表示烏國「翻開歷史新篇章」,只派出了一名中等級別的外交官參加喪禮。
民主派希望國際能夠趁機施壓,讓剛上台的接班人,在人權與民主退讓。但是獨裁政權與民主派有著兩套不同的邏輯,前者希望能夠穩定地把權力轉移到下一個獨裁者手中,成功與否是以穩定來衡量;但是後者則期待當權者內部分裂,有派系主張開放,援引民間力量,這才能夠讓民主轉型有機會發生。
但是對烏國真正有影響力的不是歐美,而是俄羅斯、中國大陸與土耳其,而他們的利益,都希望烏茲別克盡快穩定,普亭專程弔唁由代總統接待,等於莫斯科給予新強人加持,「老王已死、新王萬歲」。

公視就是公視,何必像BBC


2016-09-12 01:06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公視、華視董事(台北市)

公視新董事會成立,有新任董事說「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事實上台灣公視一開始就是努力要成為BBC,所以才成了現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叫好」是一直是金鐘獎的大贏家,「不叫座」是收視率永遠是五家無線電視台的最後一名,而且占比只有第四名的一半。
電視制度受到政治體制制約,電視內容則反映在地文化,所以BBC與NHK成功都有其社會文化基礎,BBC的節目迎合英國庶民的口味,NHK的大河劇滿足日本人對「做為日本人是光榮」的想像,日本與台灣文化接近,NHK的戲台灣人尚可接受,但把BBC節目複製來台灣就成了菁英文化,與庶民格格不入,陽春白雪當然收視率不高。
BBC只會存在英國、NHK也只會存在日本,文化無法複製,電視體制和內容也無法複製,要政府把每年九億元調高為六十億元,公視就會變成「自己的BBC」?這是忽略了社會文化條件的「科技決定論」。數位時代,數百個電視頻道,觀眾選擇多,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如何強迫觀眾一定要看陽春白雪?
公視就是要擺脫菁英電視台思維,以服務多元公眾為使命,讓庶民接近使用,不要讓普羅大眾繳稅,但只有菁英收看;第五屆熱心的董事募了數千萬元,開闢了晨間英語新聞,說要服務在台的外國人,結果收視率掛零,相同的資源若來製作印尼語、泰語、越語新聞,以服務弱勢的外配移工,豈不更佳,也更符合公共的精神。
此外,公視不是政府電視,應展現不同聲音,維持言論獨立性,這點目前公視做得很好,「獨立特派員」、「有話好說」、「我們的島」都呈現有別於商業電視台的聲音,觀點也未必與政府同調,值得肯定。第五屆部分董事曾提案制訂「製播準則」以規範公視員工發聲,我就全力阻檔,公視大概是全台灣唯一不用看老闆眼色做新聞的電視媒體,應該珍惜。
公視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服務傳播產業,公視應成為公共場域,鼓勵委製,開放同業參與,以提升整體產業製作水準為目標。曾有立委質疑公視自製率太低,這是誤解,公視自製率太高才是錯誤的,公視本應善用公家資源,讓獨立製作公司有演出的舞台。
同時公視應積極研發創新(如4K電視),技術轉移同業,以服務產業;這是殷鑑,數位電視在廿年前被討論時,台灣每家電視台都不斷嘗試錯誤,所繳「補習費」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千萬元,這些錢都進外商口袋,所買的器材不久就進倉庫成了廢鐵。新科技的嘗試錯誤,請撥專案費用讓公視來做,然後技轉給所有電視台。
公視一年政府提撥九億元,連同專案補助,年度預算約十二億元,和一般商業電視台接近,公視因為沒有收視壓力,可放手做節目,也屢獲金鐘獎及國外獎項肯定。現在國家財政短絀,希望政府大幅增加預算成為「大公廣」,「大公廣」的目標是什麼?收視率就會更更高?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