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川普2.0衝擊全球減碳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573/web/ 

◆  聯合報社論/正因潛艦太重要,所以預算不該這樣編
◆  聯合報黑白集/養黨媒還有臉笑黨媒
◆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川普2.0衝擊全球減碳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川普2.0衝擊全球減碳


2024-12-18 02:40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美聯社


全球暖化是一個全球高度共識且真正需要共同合作面對的難題,這不僅僅是個環境問題,更是深深影響經濟、社會與國際關係的重要議題。但川普上台後,對抗全球暖化的共識,走向分歧,企業必須重新調適。

對抗全球暖化,本來就不容易,即使個人有減少排碳的意願,但是機器、工具、能源、制度的面向卻有重重的用碳慣性;全球暖化背後的制度性挑戰,即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排碳行為已深度綁定,導致轉型的複雜性與難度居高不下。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秘書長指出富裕國家在運用環境或永續創造出不平等的新壁壘這種現象與巴黎協定中強調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BDR原則是相違背,因為較貧窮的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在資源、技術和能力上無法與富裕國家抗衡,卻必須面臨同等甚至更高的壓力以滿足國際要求。知易行難,這種不平衡導致世界各國在永續發展制度上呈現不同的廣度與深度,國際貿易與供應鏈因此無可避免地受到連帶影響。

美國再次由川普主政,對全球氣候政策的影響不可忽視。根據 Carbon Brief 的分析,到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川普團隊的政策可能導致額外排放40億噸的二氧化碳,幾乎相當於歐洲和日本的年排放量總和。國外近期報導亦指出,川普未來可能會採取一系列不利於減碳的政策,包括允許更多頁岩油氣的鑽探和採礦、重新允許出口液化天然氣、取消加州更嚴格的汙染標準,以及撤銷對石油和天然氣業的甲烷排放費用要求等。這些政策將對原本已取得的減碳進展造成顯著衝擊。

同時,美國內部的永續情緒也在上升。例如,德州及其他十個由共和黨主政的州對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如貝萊德、先鋒集團及道富銀行提起訴訟,指控其透過機構投資者影響力推動 ESG 政策,進而抬高能源價格,損害經濟利益。此外,美國證管會本應於今年中生效的氣候揭露規則也因遭遇廣泛反對與法律挑戰而暫緩生效,川普就任之後在這方面的進展恐怕會進一步放緩,甚至不排除有出現倒退的可能性。

川普政策對《通膨削減法案》中支持氣候創新科技的部分,也有可能削減或延緩批准,並全面擴大對化石燃料的支持。這一改變將直接影響到氣候前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而這些技術原本是推動全球減碳進程的重要支柱。

根據麥肯錫的《電池價值鏈》報告,目前現有的技術能滿足九成的脫碳需求,但最大問題是這些技術尚未實現規模化、商業化。要實現大規模部署,需要公共部門提供風險分攤機制,降低資金成本,以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入,若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這一進程將面臨巨大阻礙。

美國氣候政策的轉變不僅影響國內,還將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氣候目標與法規設定帶來不確定性,進一步放慢全球原本應加速的淨零進程。相比之下,歐洲在永續發展上的步伐則顯得更加堅定且高標準。歐盟還於今年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企業審視其全球供應鏈,確保上下游合作夥伴行為符合永續標準。這些政策無疑為全球永續發展提供了典範,但也對非歐盟的出口導向的眾多企業帶來合規成本的增加與更大的挑戰。

大型經濟體間不同的永續步調,對全球市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凸顯了推動永續發展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在不同市場間營運的成本與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台灣,需要迅速適應這種變化,提升彈性以應對不同的合規需求。政府與企業必須展現永續韌性,及早制定策略來應對國際間政策分歧帶來的衝擊,並積極尋求新的市場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養黨媒還有臉笑黨媒


2024-12-18 04:18  聯合報/ 黑白集
雙城論壇邁入第15年,陸委會首次封殺大陸官員和上海記者來台採訪,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表示,中共所有媒體都是黨的宣傳單位,不管哪一家來,口徑應該都一樣。 記者曾學仁/攝影


陸委會強迫雙城論壇的上海訪賓「裝啞」,立書切結言行低調,不得受訪,還封殺八家滬媒隨團採訪。此舉被批妨礙新聞自由,陸委會反駁說,陸媒都是黨的宣傳單位,與新聞自由無關。美國要求賴清德過境夏威夷不得公開受訪,他仍把綠媒帶好帶滿,報導他暢遊侏儸紀公園等玩樂行程陸委會難道是指桑罵槐?

賴政府限制上海團言論自由,更休提採訪自由。陸委會武斷地說,隨團採訪與論壇無關,沒有必要,它甚至越俎代庖,調度駐台陸媒去採訪雙城論壇。這種管法,比中共中宣部管制國內外媒體風向尺度,更高明嗎?強迫訪賓閉嘴,又指揮陸媒採訪,陸委會似想重演青鳥公審馬龍團。

立院預算中心指出,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媒體宣導費暴增,還延續過去三年做法,集中獨厚親綠媒體。陸委會嘲諷陸媒是「黨媒」、「宣傳機器」,已忘了「恥」字怎麼寫。

同樣「養黨媒」,大陸由政府單位明編預算,蔡賴政府卻是藏錢各部會機關,私養黨側翼。例如,就業安定基金許多是取自弱勢家庭的民脂民膏,竟被惡官大把揩去養黨媒。民進黨被譏稱「綠共」,也並不冤枉。

話說回來,上海團沒有自家媒體打光,仍備受外媒關注。可見,「台海和平」是自帶流量的熱議題。賴政府縱有黨媒,也編不出木馬屠城來騙人吧!














聯合報社論/正因潛艦太重要,所以預算不該這樣編


2024-12-18 04:25  聯合報/ 社論
隨著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開始審查預算,潛艦爭議勢必白熱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今天審查下年度國防預算,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明年啟動的國造潛艦(IDS)七艘量產艦潛艦計畫總額高達二,八四○億元,期程十四年,是國軍史上最大單筆投資案。七艦該不該一次列足預算,朝野意見分歧。

在野黨質疑,IDS 原型艦海鯤號尚未出海實測,不應現在就啟動量產。立委馬文君、黃仁提議第一年廿億元預算全數減列,徐巧芯提議只留兩億;海軍司令任內提出 IDS 的藍委陳永康,則和民眾黨林憶君連署提案凍結半數。陳永康另提,海鯤艦明年的五.八億元預算,俟開始海測方可動支。綠營方面則發動文宣攻勢,指控藍白聯手「掣肘國防」,將導致美方不願助我國造艦

潛艦確有助嚇阻中共犯台,IDS 從無到有,值得國人肯定;但是,這不代表應對官方劇本照單全收海鯤艦未完成測試即編列高額預算投入量產,是冒進行為,可能使潛艦國造淪為「爛尾投資」。原因是,自力研製武器必有錯誤需要修正,海軍卅多年前發展錦江級巡邏艦,即先造一艘原型艦,改善缺點後再量產。此後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與沱江級巡邏艦,也都如此。

IDS 的複雜程度與技術挑戰遠高於上述輕型水面艦,測試後,勢必有瑕疵必須調整設計。海鯤艦尚在泊港測試,明年四月後才出海測試,就算毫無意外,也要十一月才能交船此時急著量產,等於罔顧風險

新一代潛艦為提升偵蒐與強化匿蹤,多採用拖曳聲納與外殼吸音瓦。最關鍵的水下續航力,近年更因絕氣推進系統及鋰電池問世,而有飛躍進步。這些新裝備,海鯤艦皆未採用潛艦小組召集人黃曙光曾說,海鯤的技術水平約等於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後期意即,海鯤設計談不上先進。換言之,量產艦除修正原型艦瑕疵,更須補強先進設備;否則,頭兩艘量產艦服役時,已落後時代卅年。

IDS 起步點低,建造期又長,後期艦的規格配備與所需費用,必然與前期差異大到難以估計。「十四年、二,八四○億元」的估算,最後恐怕得大幅追加。此外,潛艦服役後須定期回廠大修,勢必占用台船塢期,海軍卻未將其列入考量。因此,所謂「十四年造七艘」根本做不到

要求預算合理編列,並非否定 IDS 的必要性,畢竟每分錢都是民脂民膏。七艘既然分三批建造,即應分三階段編列預算,才能使經費符合實際,也保留調整彈性這次國防部堅持七艘 IDS 預算「一次編完」,原因恐不外政治考量

蔡英文執政後,對國防開銷的大方程度,遠高於馬、扁時代。但蔡、賴政府都有同樣盲點:一是認為光憑硬實力,就可保障台灣生存,因此不在乎降低兩岸敵對氛圍;二是太擅長選舉精算,在盤點政策時,總能兼顧滿足內宣與攻擊政敵。因此,「重視國防」很重要,「強調我重視國防」更重要,凸顯「反對黨不重視國防」最重要。

這種把政策當成政治運動,宣傳勝於實質的風格,過去八年已有多起負面案例。最具現世報色彩的,莫過新冠疫情期間蔡政府夸夸其談的「疫苗國家隊」,當時衛福部自降標準為高端疫苗開綠燈,政府上下一片吹捧,儼然是曠世生技成就。俟塵埃落定,只剩下虛耗數十億公帑卻乏人問津的疫苗,以及揮之不去的炒股疑雲。

原本立意良善的建設,卻以挺台灣國家隊之名變成政治動員手段,甚至成為某些人套利的禁臠。過去八年已有太多惡例,面對近三千億的 IDS,難道還要忍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