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服務業競爭力 十年未見成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112/web/ 

◆  聯合報社論/解決電價深淵,曾文生不應再兼台電董座
◆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巨嬰還在鬧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服務業競爭力 十年未見成效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服務業競爭力 十年未見成效


2024-03-2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4年反服貿占領立法院議場的學生,批評立委怠忽職守,因此發起「青年奪回國會,民主審議服貿」,青年學生揚言要自己審服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年前318太陽花學運擋下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年後的今日,兩岸與國際經貿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服貿協議大勢已去。雖然如此,推動服務業競爭力及國際化課題,卻不應隨之石沉大海。

中國大陸在民國一○○年(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都在7至8%。近年固然成長趨緩,卻不能否認在兩岸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洽簽「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及後續服貿及貨貿協議洽商時,確實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全球資本及企業湧入的黃金時代,而兩岸經貿協議一度被視為是替台灣加分的工具;例如民國一○○年(2011年)時受惠於兩岸 ECFA「早收項目」的產品,當年出口中國大陸的成長率是18%,顯著高於出口全球之12%。台灣未藉由ECFA搭上高成長的列車,使得不少企業至今仍在感嘆所流失的商機;然而當年已經無法過關的服貿及貨貿協議,在今日美中戰略競爭、歐中加速去風險的全球經濟新局面之下,加上各界對兩岸經貿整合的風險持續有疑慮,都使推動兩岸協議面對更難跨過的門檻。

十年後回首這段旅程,重點不在評斷功過,而是讓台灣更清楚瞭解自身定位及未來政策重點。特別是台灣的服務業如何發展持續提升韌性,以面對充滿不安與變動未來時局

國內常以製造業與服務業占GDP之比重差異,顯示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生產主要來源的指標。製造業占台灣GDP約三成而服務業則有六成。然而,民國一○二年(2013年)太陽花學運爆發當年的服務業占 GDP 比重約為64.5%,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卻降至61.69%;反觀製造業對GDP占比在民國一二年(2013年)約29.12%,上升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之32.95%。製造業更曾在民國一一年與一一一年(2021與2022年)之GDP占比達37~38%,服務業卻一度在民國一一年(2021年)占比跌破六成換言之,服務業這十年來並未有明顯增長,特別是相對於製造業貿易,我國服務業進、出口占全球比重都低於1%可見服務業雖是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主要產業,但仍偏重國內市場,且對經濟貢獻停滯不前反映出推動多年的台灣服務貿易國際化,成效有限

台灣所面對的國際時局已在改變,其中世界市場或世界工廠不再僅以中國為核心,而台灣業者本身的足跡出現變遷。民國一○二年(2013年)我國金融業到中國大陸的投資是19億美元,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僅約1.9億。即便是著眼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的如統一、全聯等零售通路服務業,台灣投資金額也從民國一○○年(2011年)12億降至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3億美元,顯示台灣業者眼光也轉向了。

回到協助台灣服務業成長,提升打國際賽的能量一事,仍有不少需要釐清的挑戰。按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經濟部產發署「台灣品牌躍升計畫」統計顯示,台灣前20大國際品牌只有六家是服務業,包括金融業的國泰金控、中信金控、中租控股等;其他都是電子資訊金屬製造等製造業。台灣服務業在新冠疫情後,應有一批搭著電子商務與數位科技而起的新興電子商務產業鏈,算是「支援型服務業類型,也相當於服務業隱形冠軍惟整體成長尚未顯著

服務貿易競爭力之提升,有時透過參與國際協定之外來開放壓力較容易達成,十年前國內拒絕透過兩岸服貿進行開放,尚有國家安全考量之正當性,之後卻毫無進展。固然我國一直以加入 CPTPP 為目標,但是服務業開放條件是否已有評估?特別是我國主管機關是否有推動服務貿易國際化思維,不無疑問。尤其部分服務業主管機關,如金管會、NCC與衛福部等均屬市場監管功能定位推動產業發展或海外行銷並非其執掌,無法強其所難。再者數位發展部之功能,也應當研議符合當前數位化環境下,廣泛應用至服務業推廣之策略,也未見進展。

太陽花學運十年後,已無需檢討不簽服貿之利弊得失,而在於台灣是否已妥善利用這段期間發展服務業競爭力?以及面對國際時局變與不變,台灣服務業如何能安身自處因應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巨嬰還在鬧


2024-03-27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針對藍白提出國會改革方案,民進黨也計畫提出對案。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預告黨團的國會改革修法版本將於本周提出,預計本周五於黨團大會中做最後說明,並趕在下周二的程序委員會中排案付委。記者陳熙文/攝影


多名綠委因遲到喪失質詢權,民進黨團近日提出「國會改革方案」,主張總質詢改採「固定時間制」,如此才能使立委「安心」質詢,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藍白兩個在野黨對此大表反對,認為若改採新制,豈不讓所有立委都變成「國會巨嬰」!

綠委因遲到而錯過質詢,不自我反省改進,卻想用更糟的方法挽回顏面,簡直愚不可及。若改採新制,有人質詢時間沒用完,立委和官員只能空轉等待下一棒;若有人臨時不來,照樣集體傻等。這種方案只會浪費更多時間,怎能自稱是「國會改革」,足見民進黨團習性爛得多深。

何況,立委質詢權的憲政設計,是為了監督行政權,哪裡是為了讓立委「安心質詢」?民進黨立委先前鬧了半天,宣稱遭韓國瑜「沒收」質詢權;但到頭來,有機會質詢的時候,一堆綠色巨嬰還不是照樣改成「書面質詢」。這種表現,他們有誰在乎質詢是「憲法權利」

綠色巨嬰習慣了安逸,他們很貪吃,卻長不大;遇到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問題是,新民意已催生了新國會,社會大眾不想再看國會巨嬰耽誤台灣民主;這些巨嬰們最好有點自覺,趕快學習長大。

立法院是全國最高民意機構,綠營卻想「向下學習」,效法地方議會改採「時間制」,根本是開倒車。綠巨嬰再鬧下去,只會更丟黨的臉。















聯合報社論/解決電價深淵,曾文生不應再兼台電董座


2024-03-2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政次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正興攝影
季青漫畫


政府宣布四月一日起大漲電價,經濟部除出示許多荒誕圖卡來淡化衝擊,部長王美花更要求,店家不應以電價上漲為由調整售價。這種說詞出自經濟部長之口,令人難以置信。台電是以「反映能源成本」為由調高電價,那麼,其他業者為何不能以「反映營運成本」調整售價?何況,經濟部要照顧的是全國產業和民生的健全發展,如今卻自我矮化為台電的代言人,角色認知何其錯亂

一般民眾皆知,這次電價調漲,主要原因是國家能源政策錯誤所致。蔡政府廢掉了乾淨又廉價的核能,改採昂貴的天然氣及綠能,導致台電的發電成本大增,而供電變得更不穩定。為此,藍白兩黨已聯手提案要求「凍漲電價」,甚至要求電費審議會的決議須經立院同意,將在明天的院會中討論。事實上,要求「凍漲」應該只是手段,目的在迫使經濟部提出更完整可行的能源政策調整方案,而不能在錯誤中一直苟且下去,更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全民就得照單全收。

簡單地說,當蔡政府能源政策違背理性、違背成本觀念、甚至違背環保及減碳原則時,勢必要有人出來喊停。否則,這樣一路走下去,除了電價仍會持續上漲,台電仍會持續虧損,民眾更還會不斷遇到停電、跳電等種種問題。此外,那些吃飽賺飽風電及光電業者,還會繼續在山坡平原砍樹、填埤塘,繼續寄生台電。目前看來,無論是蔡政府或未來的賴政府,都看不出對能源政策有改弦更張的意圖;因此,勢必要靠在野黨在國會積極推一把,否則台灣無法擺脫這個扭曲、昂貴、又黑不見底的電力深淵

蔡政府八年,不僅台電被「工具化」了,許多政府部門也都被工具化了,用來幫執政黨服務,卻忘了更大更廣國家目標經濟部即是如此,它不斷壓榨台電要求它依執政者旨意行事,導致台電連自己的健全發展都忘記要遂行這樣的控制,蔡政府前些年派出卸任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擔任台電董座,近兩年更由經濟次長曾文生直接兼任在這種情況下,台電的營運只在滿足政府的「政策任務」連自己的發電架構扭曲都無法吭一聲,怎麼可能健全營運

正因如此,當經濟部或行政院高層不斷宣布台積電在全台各地建廠的消息,這些高科技廠都是吃電怪獸,但誰來考慮台灣的電力到底夠不夠用?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表示,半導體業者想要「自建核能電廠」時,蔡政府高層和賴清德卻裝作聽而不聞。馬上就要卸任的蔡總統,顯然只想「安全下莊」,她才不會管兩個月以後的事。即將接任的準總統賴清德,對於自己將接手的能源爛攤,似乎也看不出想法。當外界建議是否讓企業界去接手核四時,又該由誰來思考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經濟部日前宣布調漲電價時,羅列了某連鎖烘焙坊每日電費「只多兩元」的範例;遭質疑後,台電坦承,如果是有烘焙設備的廠商,一個月要增加逾萬元電費。但經濟部卻說,如果烘焙坊採「時間電價」的話,每個月仍可省一・七萬元。網民為此怒嗆,政府為何不採時間電價改成深夜上班,幫全民省錢!在這裡,經濟部和次長曾文生代兼董事長的台電,其實已成錯誤能源政策共犯結構,他們不在乎供電的充足及電力成本的合理化,只把台電當成民進黨的政策工具來支使

目前,台電有三分之一員工年資不到五年;全台跳電頻傳,這應是主因之一若曾文生繼續兼任董座,台電的主體意識不可能恢復電力深淵也就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