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周行一/理財迷思──心理帳戶的負面影響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理財迷思──心理帳戶的負面影響
◆  馬凱/保護主義的幽靈又在上空盤旋
◆  洪蘭/安全感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  葉銀華/企業投入永續發展 值得嗎?
◆  薛承泰/怎麼又是11月24日
◆  王文華/副手的光芒








周行一/理財迷思-心理帳戶負面影響


2023-12-16 04:11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一般人經常有一種理財迷思,就是為了不同的理財目標投資於不同的金融商品。例如為了儲蓄退休,投資於配息高的商品;為了賺資本利得,投資於價格有高成長潛力的金融商品。

想投資的時候去買一種金融商品,是很直覺的投資方式;跟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腦袋有一種叫做「心理帳戶」的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投資行為是一致的,但是人們也因此損失了該有的投資效果。

人的腦子為了不同的目的,把錢放在不同的格子(帳戶)裡面。例如研究發現,人們將投資股票股息以及資本利得放在不同的格子裡,股息是拿來過平日生活的,資本利得投資的利潤,兩者有不同的意義。

資本利得沒有倒還好,反正不賣就不算賠,將來運氣好的時候就會賺回來了;但是股息沒有卻萬萬不行,尤其是靠股息過退休生活的人,一旦公司配息少了,會覺得沒有股息怎麼過日子呢?而對公司大為不滿。

從純理性的觀點,沒有股息一點都不影響生活,因為公司的資產就是值這麼多錢。配了股息以後,投資人拿走了現金,公司的資產就等值的下降了,股票價格隨之等值下跌;例如本來股票值一○二元,分配了二元股息之後,股價就會等值跌下來變成一百元。投資人的投資總價值,是股票的價格加上已經拿到的股息,為一○二元;可是如果公司不配息,投資人手上的股票本來即值一○二元,所以不論是否配息,投資人擁有的投資價值是完全一樣的。就算公司不配息,投資人可以賣掉二元的股票,拿到自己要花的生活費,剩下的股票價值是一百元;和拿到現金股息二元,花掉了之後,剩下的股票的價值是一百元,是完全一樣的結果。

因此,投資人應該不會為了公司沒配息而大動肝火,可是實證研究的結果並非如此,投資人把股息放在一個特殊的帳戶裡面,這個帳戶是拿來過日子用的,所以要非常的穩當安全,如果錢少了就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可是資本利得是在另外一個帳戶裡面,暫時沒有賺錢,不會影響生活;所以,沒有拿到股息會非常的難過。

這種「心理帳戶」現象,造成投資人損失了投資學提倡的投資效率。錢就是錢,一家公司只要經營狀況良好,如果沒有配息,是為了省下錢做研發或者資本支出之用,對投資人的投資價值而言反而是好的;可是如果投資人覺得因為沒有配期望的股息金額,就不去投資這個公司,卻反而投資了另外一個公司;而這個公司是為了符合投資人的配息期望,打腫臉充胖子,在不應當配息的時候勉強配息,反而不利於公司的未來價值。

我所提倡的「全均衡理財」,強調投資人應該做理財規畫,把資本利得以及配息一起當成是投資報酬的一部分,以達到這個報酬率為投資的目標,可以幫助投資人拿到例如退休生活所需要的錢,同時避免心理帳戶迷思,做有效率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