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誰怕全球化?
◆ 蘇益仁/由高端疫苗看台灣生醫產業發展
◆ 沈呂巡/從美國解密史料看聯合國排我案
◆ 廖元豪/少數族裔優先入學是「種族歧視」嗎?
陳立恆/誰怕全球化?
2022-10-27 04:12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適逢國門開啟,國際買主躍躍欲試重新投入全球市場。圖/開國公司提供
十月中,台灣確定逐步開放面向對岸以外的入境政策,響應世界各國重啟國門的腳步,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世界旅遊人次大概退化到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的水準,旅遊業雖然產值無法和科技製造相提並論,卻是庶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之一,其背後隱藏著數目可觀、門檻較低的就業機會,正是各國尋求市場復甦的一個關鍵驅動,然而,需要回到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之前人潮物流無往不利的,又豈止是一門旅遊經濟而已!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的天下大勢就是全球化的消長。從蘇聯解體到新冠爆發,大概就是一個全球化的上升周期,互聯網的縱橫交錯更讓其速度無限延展。資源匱乏的台灣向來靠全球化的紅利積累經濟實力,所以對於我們工商百業而言,一個停滯不前的世界對台灣百害而無一利。但最近的全球局勢讓我對全球化的前景心懷憂慮,看來即使這場疫情能像SARS一樣突然銷聲匿跡,短期之內,世界也回不到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之前我們所熟悉的軌道。
從七十年代開始,在各地設立公司與開展業務的經歷之中,我有幸親自走過很多山水、結交很多朋友,不會再像年輕時候一樣天真地把 007 的電影劇情當作絕對的世界觀。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裡,我知道國家利益永遠凌駕於世界和平,一如英國政府會為台海危機搖旗吶喊,卻不會對蘇格蘭獨立拍手叫好;拜登也不會因為捍衛哈紹吉的犧牲而放棄與沙烏地王儲沙爾曼碰拳示好的機會。
事實上,所有自由、民主、人權等美好詞彙,在國家利益之前都是蒼白無力的,過去卅年的政經演變與其說是全球化,不如說是美國化。美國進一步鞏固了在各領域的絕對優勢,只是物有兩面是宇宙的守恆定律,削弱歐盟影響力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崛起的中國與復活的俄國。所以,當全球化不再只是美國化,而是朝著中、俄甚至印度等多元發展的時候,美國開始害怕全球化的走向,因此俄烏戰爭以及未來的台海衝突都是阻止一場多元型全球化發展的手段之一,不只是拖累兩個潛在的霸權威脅,近代歷史的脈絡更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一場沒有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戰爭,都是他們漁翁得利的池塘。
然而,一場全球性的瘟疫之後,美國收割式的貨幣政策讓不少其主導場域開始出現裂痕,最近德國總理蕭茲、法國總統馬克宏與歐盟高層在不同場合均表示與中國脫鉤絕非明智之舉,也對美國的貨幣政策與能源價格多有微詞。同時,沙國明確拒絕了美國要求OPEC+增產石油以緩解民主黨中期選舉壓力的要求,這一聲出乎意料的「NO」,已經在世界局勢上掀起波瀾。另一方面,美國中下階級其實也是被收割的一群受害者,隨著貨幣與能源的價格動盪,物價上漲、利率上調、負債加重等結構性問題率先襲擊的都是經濟相對弱勢的平民百姓。
由於寒冬尚未真正降臨,誰也不知道美國和歐盟內部能否在共同利益逐漸分歧的俄烏戰爭裡堅持抱團取暖到明年春回,而曾在全球化裡蓬勃生長的台灣,何妨把恐懼留給那些想把別人國家當成戰場的國家,因為對高度貿易依賴型的台灣而言,一個多元型的全球化絕對比一個一國獨大式的全球化更加安全、更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