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純網銀受困淺水灣 亟待解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128/web/ 

◆  聯合報社論/推銷波音:果然沒有免費的友好訪問團
◆  聯合報黑白集/世界示範過,台灣沒在看
◆  經濟日報社論/純網銀受困淺水灣 亟待解套






經濟日報社論/純網銀受困淺水灣 亟待解套


2022-04-29 04:17  經濟日報 /   社論
純網銀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新成立的三家網路銀行因為營運虧損,導致有銀行開張一年就必須減資再增資而受到社會關注。金管會關切純網銀經營困境已經有一段時間,甚至曾找網銀高層「喝咖啡」,就是希望能找出業務突破點,讓具有時代感的純網銀仍能依照計畫順利成長。

純網銀要立刻有績效固然不切實際,政府當初的規劃顯然有瑕疵,這可從金管會自己承認「目前純網銀還沒發展出它的特色出來」說法得到驗證。其實自網際網路興起後,與金融相關的創新應用就推陳出新,成立網路銀行並非是什麼創舉。政府既然決定開放純網銀,理當要先做好功課,而不是讓人感覺純網銀現在的營運像是「摸著石子在過河」。

純網銀經營困難的癥結基本上可用下列四點說明:一是金融機構對於網路經濟興起的因應;二是純網銀建立忠實客群的困難;三是純網銀開展業務的困局,以及四是純網銀在既有金融法規下治理的困境。

當人們愈來愈依靠網路獲取資訊並進行交易時,金融機構必然會利用網路與金融科技,來滿足客戶即時服務的需求。至於政府核准成立新的純網銀,僅僅只是加速銀行的數位化工程,提前落實鯰魚效應,卻也壓縮純網銀日後進行「破壞式創新」的揮灑空間。

金融業講究服務品質,重視與客戶建立的長期信賴關係。台灣三家純網銀股東雖有不同背景可作為培養未來客群的基礎,然而金融服務活動畢竟有緩急輕重之分;純網銀縱能聚合新客群,但這些客戶在純網銀的帳戶卻不易立即取代其既有金融機構的帳戶而成為主要帳戶。我們從純網銀存款帳戶平均餘額僅介於3萬至10萬元便可以得到佐證。

純網銀經營最大的困難仍在於業務類別的拓展。目前純網銀被核准開戶的對象僅限於個人與三人以下的合夥企業。金管會排除純網銀經營企業金融業務,拉高了純網銀推動企業薪轉戶業務的門檻。純網銀只好藉由其他高成本方式吸收存款,而導致營運起點的弱勢。許多國外純網銀有房貸業務,但台灣純網銀卻受限於政府對房地產授信審核與交易流程規定的僵硬性而無法經營。結果純網銀只能朝代理基金、保險、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努力卻未見成效,缺乏獲利業務的發展空間。

純網銀的公司治理更是直接面對既有金融法規本身的矛盾。純網銀經營初期必然會發生虧損,但過去陳舊的資本水準管制卻未被刪除。《銀行法》第64條規定銀行虧損逾資本三分之一就得立即補足,竟導致純網銀在設立初期就被迫增資。純網銀被金管會要求須與商業銀行相同的100億元資本,卻又被定位為經營有限業務的跛腳零售型銀行。純網銀在資產與負債皆難以擴展的情況下,竟形成營運虧損卻有超高標資本適足率的窘境。政府依法要求純網銀增資,減損了資本使用效率,更弱化其永續經營的可行性。

雖然金管會有意協助純網銀克服經營障礙,但這顯然與當初設想其在金融業能持續發揮鯰魚效應有相當差距。現在的純網銀反而像是困在淺水灣的鯨豚,總是找不到游回大海的出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建議金管會對創新型態的純網銀不宜套用既有監理規則,而是以突破建制的思維為他們找到發展生機。

純網銀具有提升經營效率與落實普惠金融的社會正面價值,金管會應予以重新定位,積極打通法規對其束縛。依當前金融產業結構來看,我們誠摯建議金管會可以塑造純網銀成為跨領域,能提供相對完整產品線的零售型金融機構,因為唯有讓純網銀成為小型綜合銀行,才能滿足掌握數位發言權Z世代的金融服務需求。














聯合報黑白集/世界示範過,台灣沒在看


2022-04-29 04:56  聯合報 /   黑白集
快篩試劑價格過高、量能不足,政府急著組建快篩國家隊,讓民進黨老是掛在嘴上的超前部署破了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五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有網紅冒出金句:「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真是威風。結果,兩周變成兩個多月,患者死亡率遠超過國外。在八百名死者面前,當初的誇口成了最大諷刺。

新冠疫情出現以來,老天爺對台灣最大恩賜是,疫情的演化都比其他國家更晚遇到,有不少正負事例可供參考。去年中的大爆發,證明罔顧他人教訓而重蹈覆轍,代價多麼慘重。

又一年過去,多數國家已成功在控制疫情與恢復社會運作間取得平衡;但我國解封腳步顛三倒四,疫苗、器材都沒到位。亦即,世界已示範了不知多少次,我們仍不知認真觀察學習;「超前部署」完全是口號,該準備的東西丟七漏八。政府官員更關注的,仍是如何藉機大內宣,以及如何讓防疫腳步跟上選戰節拍。

蔡政府上任六年來,一直有個「勝利方程式」,屢試不爽。程式包括:利用執政優勢隨時改變遊戲規則,藉操弄兩岸矛盾凝聚「仇恨紅利」;掌控宣傳機器帶引輿論風向,把政敵形象打趴在地。但這套不求進取、只求壓過政治對手的選戰組合拳,一旦遇到客觀形勢驟變,會不會像那句「台灣只向世界示範一次」的經典金句,瞬間淪為笑話?

莫忘記,如此自取其禍的例子,歷史上已有太多人示範過太多遍!












聯合報社論/推銷波音:果然沒有免費的友好訪問團


2022-04-29 04:56  聯合報 /   社論
蔡英文總統(右)十五日接見美國參議員葛理漢(中)訪問團。圖/總統府提供
美國重量級聯邦參議員葛理漢要求台灣採購波音七八七,引發我政府應否「照單全收」的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參議員葛理漢率領六人訪問團四月中來台,政府熱烈歡迎。葛理漢一行固然宣示了對台灣的支持;但也施壓蔡政府,要求採購廿四架波音七八七客機由於這批飛機總價高達兩千三百多億元,而華航機隊目前使用的是歐系的空中巴士對波音持保留態度,無意埋單。葛理漢近日再度公開放話,希望蔡政府盡快拍板,在數周內宣布這項採購案。

葛理漢出身南卡羅萊納州,又是共和黨資深參議員,訪問團由他掛名領軍,顯示了他的分量。葛理漢十五日會見蔡總統時,當即提出希望台灣購買波音七八七的建議,因為該機是在南卡製造;另一名俄亥俄州參議員波特曼則補充,七八七的引擎是在俄州製造的。從這樣的對話,該訪問團強力推銷波音夢幻客機用意十分明顯;事實上,兩年多前長榮航空即曾在此交機。美國議員為了選舉強力推銷選區產品,並不少見,值得玩味的是,總統府網站在英文逐字稿中記錄了此事,在中文新聞稿卻被略去;可見,府方是以「內外有別」的手法刻意對國人隱瞞這項事實

更誇張的是,國安局長陳明通竟把媒體報導此一攸關公共政策及人民納稅錢的新聞,說成中共的「認知作戰」,扣上一頂紅帽子,既不民主,也不進步,讓人瞠目結舌

總統府昨天就波音採購新聞提出說明,稱「國會議員關心自己國家的產業,為自己國家的產業發聲,是民主國家常態」;就像我國首長、民代出國,也都會介紹台灣產品一樣,因此不能說對方「強銷」波音。此話聽似有理,但其實只對了一半。事實上,僅就美台關係而論,強迫推銷的一方永遠是美方,被迫採購的永遠是台灣,人們何時看到這樣的貿易外交互動模式稍稍改變過?從來沒有!

由於葛理漢近日發布新聞稿再提此事,希望台灣未來幾周正式宣布這項採購案,才使事情又浮出檯面。華航是泛官股過半的公司,連自己的名稱、徽誌都沒有自主權,必須聽從官員的指揮行事;它對這次涉及兩千多億元的龐大採購案儘管有滿腹不願意,但它有能力抗拒嗎?就像那麼多民眾強力抗拒美國萊豬進口,蔡政府都有本事將它在公投案槍口下擋住;區區一個華航,抵擋得了政府向美國示好的壓力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葛理漢一行訪台後數日,蔡英文總統即指派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率精英企業團訪美出席六月下旬在馬里蘭州舉行的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高峰會議。屆時,將有半導體、供應鏈、電動車等業者隨同赴美尋求投資或合作機會。據稱,蔡政府正力拚組成「最大團」,向美國示好。與此同時,政府也正積極推動「新東向」戰略,由經濟部、僑委會及駐外單位推促民間打頭陣,希望對準「美國再工業化」及新基礎建設的商機形成美台策略性產業供應鏈

「使台灣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最好夥伴」,這樣的口號固然動聽,卻充滿了一廂情願的遐想。美國製造業的衰落,主要是其企業長項在研發與行銷跨國公司不斷將生產移往海外造成本土工業空巢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日直言在美國生產晶片成本比在台灣高出五成,毫無競爭優勢。張忠謀的直言無隱,對於政府正一頭熱的「新東向戰略,恐怕是當頭一盆冷水。

對台灣民眾而言,不想吃美國萊豬,至少還能拒絕購買。但對華航而言,不想採購的波音客機,有沒有說「」的權利呢?當一波波的美國議員訪問團來台,乍看之下美台關係似乎上升到前所未見友好境地;但打開這張「廿四架波音七八七」的售貨單,高達兩千多億元的代價,難道竟是全民要付的「歡迎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