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躺平族看共同富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如何避免在開與封之間抽搐?
◆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也有個盲眼龍婆
◆  經濟日報社論/從躺平族看共同富裕








經濟日報社論/從躺平族看共同富裕


2022-03-30 03:10  經濟日報 /   社論
「躺平」為大陸興起的流行詞,指年輕人在龐大壓力下決定不婚不生、不追求買房買車等物質,只在舒適圈生活。 示意圖/ingimage


前些日子,副總統賴清德前往台南成功大學參加講座,當場電子民調詢問學生未來志向,選項包括從事專業職業(例如醫師、工程師、會計師)、創立事業(如張忠謀)、公職體系、積極從政、從事學術工作及躺平族。現場竟有高達四成二的學生選擇當「躺平族」,令賴清德相當意外。由於成大學生一直是受企業雇主青睞的對象,此一結果引起各界關注。

什麼是躺平族?根據維基百科,躺平是民國 110 年(202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網路詞語。指民國 79 年(1990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在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階層流動困難,出於對現實環境的無奈與失望,「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

躺平族表現出的現象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水平消費」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和被資本家剝削的奴隸」。這也是中國大陸年輕人對大環境的一種無聲抗議

由於躺平主義在大陸網路上引發熱議,除了官方媒體對躺平現象有所批判之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進一步在中央財經會議中強調,「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我國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因此,「要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避免內捲』、『躺平』。」

大陸所謂的共同富裕是指「在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希望做到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取締非法收入,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橄欖型分配結構。亦即在均富的基礎上,提高中產階級比重

在作法上主要是透過「三次分配」來達成共同富裕。其一是初次分配:透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例如調高最低工資,以及鼓勵勞工組成工會,提供勞工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其二是再分配透過政府調節進行分配,如稅制檢討確保高收入者承擔最終主要稅負、低收入者稅負低;逐步提高包括社會保險、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等各類費用,以強化民眾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抑制房價及其他補助措施,讓收入較低民眾逐步往中等收入移動。第三次分配則是基於自願,在道德影響下的捐贈行為。基於貧富差距過大,透過前兩次分配恐怕還是很難達成目標,亟需以企業和個人為參與的第三次分配幫助實現縮小收入差距目標,一方面鼓勵公益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則透過稅制調整,增加企業或個人慈善捐款的抵稅。另透過遺產法的實施,課徵遺產及贈與稅。

以上的這些舉措都有 KPI,預計將分三階段完成,目標民國 114 年(2025年)時,年收入10-50萬人民幣,目前約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到8億;民國 124 年(2035年)人均 GDP 由民國 110 年(2021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5萬美元;民國 139 年(2050年)時,人均 GDP 由民國 124 年(2035年)的2.5萬美元增長到5萬美元。

回到台灣,從前述賴副總統對成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或許其中有些是學生搞笑或輕佻的回應,但年輕人的躺平現象顯然並非對岸的專利。事實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中產階層逐漸消失,以及階級固化所有國家都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在其特殊的體制下,為了「維穩」提出其可能的解方,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也應努力塑造一個讓年輕人「只要願意拚,就有機會贏」的環境,這是政府與產業必須共同面對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也有個盲眼龍婆


2022-03-30 03:06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家安全局局長陳明通(中)出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陳明通表示,北京不放棄武力對台,北京要統一台灣是陽謀不是陰謀。記者黃義書/攝影



國安局長陳明通又開示了,宣稱俄烏戰事讓北京大警醒,美國只介入未派兵、俄國就戰略失敗,以後解放軍不敢輕啟戰端。他說美國沒有烏克蘭關係法,尚能介入戰事至此,「拜登把台灣關係法擺得那麼前面,會介入更深」,保證蔡總統任內中共不會武力犯台。

美國印太司令日前警告,俄國侵烏頭號教訓,就是中共攻台「真可能發生」。阿通師天眼洞見獨步全球,和盲眼龍婆預見普亭發動戰事,法力不相上下,連吳釗燮也甘拜下風。吳釗燮原鼓吹國際慎防中共趁機犯台,現改口稱台灣有高科技武器,比烏克蘭神勇,中共會收斂奪台意圖。

阿通師頗好預言國安大事,這回開示台灣關係法「奧妙」,斷言美國必深度介入台海戰事。言下之意:台灣靠山比烏克蘭粗勇。

儘管阿通天眼堪比龍婆盲眼,卻不知烏克蘭為聯合國成員,多次以夥伴身分參與北約演習,拜登也曾當面向澤倫斯基承諾支持烏國領土主權完整。但俄國一開火,夥伴淪為棋子,黑海速遭俄軍封鎖,被拜登形容堅如鋼鐵的承諾盡皆跳票。去年拜登為了反中拉攏俄國,今年又為了抗俄拉攏中國,阿通師作何解釋?

如果台灣關係法能永保平安,美國何必急壓蔡政府徵兵?蔡總統還要國防部長低調準備,以免嚇跑年輕選票。阿通師扮龍婆,真的很瞎。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如何避免在開與封之間抽搐?


2022-03-30 03:12  聯合報 /   社論
台東縣卑南群聚案今再新增2名確診案例,全縣累計10例。縣府緊急進行疫調並持續匡列,為防堵疫情擴散,今起在關山、池上設置快篩站。另初鹿快篩站,將增設卑南衛生所篩檢站,呼籲有足跡重疊民眾盡速快篩。本報資料照片


入境隔離天數縮短為十日後,近日國內確診案例激增。尤其本土案例多路齊發,周日全台加總一度逼近百人,連台東都難倖免。如此一來,指揮中心原計畫四月要再縮減入境隔離為七天,恐只能暫緩。矛盾的,不僅是政策上的開關不定,還有第三劑疫苗施打遇到瓶頸,但三月底卻有五十多萬劑價值數億元各式疫苗將因屆期遭到銷燬。這對比去年國內疫苗短缺時,必須仰賴國內外捐贈的窘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看得出來,指揮官陳時中的心是朝著「解封」的方向走,但他的腳卻無法跟著意志同行;他兩年來形塑定型社會認知,也還留在原地踏步。簡單地說,解封是必走之路,才能與先行國家同步,也才能讓社會及經濟運作回歸正常。問題是,陳時中畫不出具體解封路徑圖封鎖容易解封困難;尤其,社會大眾被教導成習慣於「加零」,突然一天增加近百例本土,馬上就陷入風吹草動氛圍緊縮呼聲立刻再起

要問的是,如果一天增加百例都讓政府和民間覺得緊張,那麼,人們可以承受的最高確診量是多少呢?如果是一天一千例、一萬例,大家可以忍受嗎?或者像韓國那樣,日前最高峰一天曾多達六十二萬人確診,我們的社會、企業和醫療院所都能應付嗎?如果我們的最高容忍量是一千或一萬,那麼所謂「與病毒共存」,絕對是奢談。因為病毒隱形擴散是以「一傳十」的速度進行,疫情不會在一千或一萬自動停下來;一旦情況急速惡化,就只能聽天由命,如何再談控制?

目前陳時中面臨的困境有三:第一,是如何使自己和社會大眾放下「清零迷思」;第二,如何向民眾說明 Omicron 病毒的感染風險和尋常流感沒有太大不同,是在人體可承受範圍;第三,如何使醫療院所作好最充分的準備。這三點,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並不容易。原因是,兩年多來民眾不斷接收指揮中心的制式填鴨訊息,大家已經習慣封鎖自肅式的「乾淨社會,要迅速改變他們的觀念並不容易。更大的癥結在,年底選舉在即,蔡政府必定對疫情起落可能引發的民怨瞻前顧後,恐怕只會收收放放、忽鬆忽緊,但這對解封毫無助益

要做到上述三點,指揮中心首先必須勇敢說明政府的新政策方向,不再以「清零」為絕對目標,但會繼續追蹤感染者足跡,以降低社區集體傳播風險,使確診數保持在可控範圍。其次,政府必須拿出國內外的有效數據,誠懇說明 Omicron 感染者的輕症、重症和死亡比率,包括一般輕症者如何透過用藥及自主隔離即可痊癒,使民眾不再視新冠病毒如大敵。第三,為避免醫療院所面對確診高峰時失控或措手不及,應及早規劃類似「方艙醫院」的臨時收治中心協助安置輕症患者

陳時中目前志在選舉,對疫情收尾思考已經心不在焉。此外,這兩年來,許多專業醫師被排在決策圈外,指揮中心的一些決定漸走漸偏,已失去公信力。因此,台灣的解封之路有名無實,只照顧商務客及企業進用移工之便,對一般市民的限制仍然多又瑣碎。最糟的是,第二劑疫苗的抗體已快消失,第三劑的施打率才四成多,而最易致重症的長者普遍已有厭倦接種的傾向;如何鼓勵他們施打,必須下更多工夫。

陳時中若一直在忽開忽封之間抽搐反覆,台灣恐怕很難如願走向解封之門。他想過去清零的勳績為自己戴上政治桂冠;但不妥慎處理這最後一哩,他的市長之路將難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