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糧價高漲亦是全球經濟重大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邱太三的承認論,是釋善意或夾帶私貨?
◆  聯合報黑白集/這下,陳時中頭大了!
◆  經濟日報社論/糧價高漲亦是全球經濟重大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糧價高漲亦是全球經濟重大風險


2022-03-28 02:23  經濟日報 /   社論
今年2月份FAO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甚至高於2011年糧食危機時的情形,加上有歐洲糧倉之稱的俄烏地區又深受戰事衝擊,供給必然受阻,使3月份價格持續上行。路透


自本波全球性高通膨現象確立以來,各界多關注在疫後供應鏈瓶頸與國際油價上漲所引發物價走高,較少留心到過去兩年農產品價格漲勢亦相當劇烈。2020年3月底至今,近月黃豆期貨價格漲了1.91倍、小麥漲了1.95倍、玉米漲幅更達到2.2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顯示,今年2月份FAO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甚至高於2011年糧食危機時的情形,加上有歐洲糧倉之稱的俄烏地區又深受戰事衝擊,供給必然受阻,使3月份價格持續上行。

FAO全球食品價格指數走升之所以令各國相當緊張,原因至少有四:首先,食物類物價占CPI比重高(台灣的食物類物價占CPI比重居首,達24.7%),食物價格走揚對拉升CPI效果甚大,讓各國政府不得不儘早推出因應措施;其次,食物為民生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低,食物價格失控將直接影響民眾福祉,對中低所得階層影響更鉅;第三,食物價格往往因菜單成本而有向下僵固性,也就是一旦漲價就幾乎不會再降價,不像能源或基本金屬等價格仍會隨著國際價格回跌而回落,是以對食物類價格上漲引發的通膨,更須及早抑制;第四,由於餐飲業菜單多以接近整數標價,極易過度反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台灣為例,食品或小吃漲價多以整數5或10元為單位調整,但在原本價格相對低的情況下,換算漲幅往往高於整體CPI的漲幅,因而出現嚴重的低估。

再者,過去兩年大宗商品雖呈現多頭格局,但相較原油與基本金屬價格的戲劇性起落,農產品價格上行態勢較不受注意,主要是食物為必需品,其需求彈性小、消費量相對穩定,並未因為疫情而有明顯波動,以致於在疫情爆發前後的價格波動亦相對不大。但隨後因供給面的負面影響慢慢浮現,加以農產品特有的保存期不長、生產過程有季節性因素等屬性(如疫情嚴峻時,若未能及時收成或銷售,產品可能因過期腐敗而無法進入市場),導致疫情趨緩後,農產品反而漸漸出現供不應求,甚至缺口擴大的情況。而這主要是因為需求面及供給面的錯位使然,因為需求端反映當下的需求,而供給面卻仍反應前一個生產週期不穩定的生產過程,導致產量下滑。

此外,俄烏戰事的高度不確定性,又全面引爆市場對糧食危機的疑慮,推升農產品價格飆升。因為若戰事延續,戰火下的烏克蘭難免會錯過小麥耕種階段,今年小麥供給勢必再度受影響,而俄、烏皆為小麥生產大國,合計占全球小麥出口近四分之一。要是再考量到俄羅斯亦是全球肥料最大的生產國,戰事拖延及對俄制裁將推升肥料價格,自2020年3月至今肥料平均漲幅達到驚人的390%,肥料價格居高不下遂成為今年農產品價格支撐力道之一。若未來肥料短缺影響農產品生產,只怕糧價漲勢會更加驚人。

綜上,過去市場相對較少關注的農產品價格走揚,或將成為今年全球經濟的風險之一。除了俄烏戰事影響外,農產品供需錯位特性所造成的供不應求,則需要時間來弭平,而南方震盪指數(SOI)卻又顯示,今年反聖嬰現象發生機率仍高,異常天候不利於目前處在耕種階段的拉美地區,尤其巴西、阿根廷等重要黃豆、玉米產地,徒增主要作物供給短缺的風險,均使農產品價格維持在高檔,並加大全球通膨壓力。在國際能源及基本金屬因產業關聯效果高,價格走揚已讓民眾產生萬物齊漲的焦慮,若加上糧價持續攀升,各國政府想單靠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拆解通膨危機與消除民怨,想必會難上加難。










聯合報黑白集/這下,陳時中頭大了!


2022-03-28 04:21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表示,「絕對不想步入香港後塵」,而日前曾鬆口4月1日鬆綁的口罩政策則暫不放寬。圖/指揮中心提供


入境隔離縮短為十日後,近日本土案例又飆高。昨天更大增為八十三例,光桃園一移工宿舍就爆發五十例,讓人膽戰心驚,陳時中立刻取消南部行程回防坐鎮。依此趨勢,若四月起再將入境隔離減為七天,極可能帶來嚴重的傳播風險,陳時中這下子可頭痛了!

為了經濟,解封是必要的;但如果輕率由緊變鬆,極可能演變成失控,這是個兩難。近日本土案例多半發生在職場,諸如化工廠、科技廠和警局,聚餐、婚宴都成群聚熱區基隆卡拉ok 小吃店又與萬華茶藝館異曲同工之處。棘手的是,許多傳播鏈查不出源頭,而境外個案中不少是新移工所帶入,把關一疏失,就進入了工廠。

陳時中志在選舉,對長期繁複的防疫已露疲態。但在這節骨眼上,他若虎頭蛇尾,疫情一旦炸開,必定難以收拾,他便前功盡棄。目前我國接種三劑的比率才四成,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的兩劑覆蓋率僅七成,皆是防疫網弱點。尤其,肆虐歐洲Omicron 變種已傳至亞洲,台灣是否有能力接招,政府必須想清楚。

最近幾個防疫破口,都是陳時中惹的禍。國發會的「專案泡泡」出現三外賓確診,林右昌接觸確診者卻只要隔離三天,皆引發眾怒。急著放移工進廠工作,也讓東南亞移工帶入病毒廠內傳播,成為新破口。陳時中的發條要上緊些!











聯合報社論/邱太三的承認論,是釋善意或夾帶私貨?


2022-03-28 04:21  聯合報 /   社論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立法院重提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順勢將馬英九的時期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更新為互相承認主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台獨」,是兩岸協商較好的條件;大陸國台辦駁斥,指他夾帶兩國論私貨」。國台辦的反應,顯示中共對蔡政府的不信任。邱太三因而進一步主張,兩岸應「互相承認主權」,卻儼然坐實國台辦的指控。邱太三到底是釋放善意,或夾帶私貨

習近平最近與拜登通話,引用中國老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和「解鈴還需繫鈴人」形容俄烏形勢,也暗喻美中之競爭。巧的是,邱太三也說,兩岸要有良好互動協商,一個巴掌拍不響。事實上,近年美中台關係已陷入「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螺旋困境:民進黨借殼台獨,美國掏空一中,中共堅壁清野共同推升地緣政治風險與台海緊張情勢

套句立委與邱太三詢答說法,蔡總統似乎跨過「台獨體系」,趨向用「中華民國體系經營兩岸關係。但蔡總統建構的「中華民國台灣論述隱喻中華民國元年是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現在只有七十幾歲。這個歷史與法統橫遭切斷的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無關,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蔡英文的新國家論述呼應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又切割兩岸連結;在北京眼裡,就是販賣兩國論。在此背景下,邱太三「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台獨」之說,也被中共認為夾帶私貨」。

邱太三倡議互相承認主權意在打破兩岸僵局,卻有違背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之虞。憲法與兩岸條例是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係,法理上不可能存在兩個主權。蔡英文強調依據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陸委會主委卻提出有違憲法與兩岸條例的倡議,自然受到爭議。

邱太三的主張,若是蔡英文新國家論述延伸,那麼互不隸屬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可能互相承認主權。然而,這不免令人懷疑意圖在法理上向新兩國論推進,因而被中共視為「製造釋放善意假象、行謀獨之實」。

要解開美中台間「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上升螺旋困境,必須擺脫已經撞牆的台獨和危險的兩國論;而邱太三的論述略作調整,試圖創新兩岸思維。但關鍵有二:

首先,是互不否認主權。邱太三認為,前總統馬英九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不足,而要求「互相承認主權」;但他的倡議卻是輕率而莽撞的冒進之舉。如能小心翼翼朝「互不否認主權」與「主權相互含蘊」前進,已是巨大的政治工程,此外,還得兩岸重建政治互信才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兩個主權之上的頂層連結。兩個主權若缺乏連結,那就會變成改變現狀、踩踏中共紅線的「兩國論」或「一邊一國」。但如果維持某種頂層連結的兩個主權,不僅學理上有許多探討,國際上有許多實踐案例,兩岸間也可以有各種中程政治安排的想像。

重建政治互信,兩岸才可能互不否認主權;維持頂層連結,兩岸才有存在兩個主權的空間。事實上,邦聯、中華邦聯、大屋頂中國、一中三憲、大一中架構等都是類似探討,關鍵都在頂層連結。少了連結,走了岔路,就是紅線上的一邊一國或兩國論。

中共和台獨都想消滅中華民國,弔詭的是,台獨以中華民國為掩護,中共也以中華民國來檢驗台獨,皆維繫台灣在一中上的連結。台灣各界應誠懇提出國家論述,不能夾帶「私貨」,否則只會製造國家危難。中共也必須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否則一中在台灣失所附麗,形同協助台獨掏空中華民國,並為美國掏空一中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