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橫柴入灶的本土語教學和大學廢國文必修
◆ 聯合報黑白集/老民進黨VS.變種民進黨
◆ 經濟日報社論/英特爾大進擊 台積面臨新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英特爾大進擊 台積面臨新挑戰
2022-01-28 00: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英特爾(Intel)俄亥俄州建廠計畫,盼能拉近與台積電的距離。 圖/路透社資料照
歷史常見巧合,半導體業發展亦然。英特爾(Intel)的俄亥俄州建廠計畫盼能拉近與台積電的距離,46年前,台灣發展半導體業的一個重要起點也恰好在俄亥俄州。民國 65 年(1976年)工研院電子所以350萬美元與美商 RCA 簽訂技術移轉合約,買進整套 IC 生產技術,當年電子所派30多人赴美取經,包括曾繁城、曹興誠等人,這批人在俄亥俄州的 Findlay 研習,距英特爾未來要在俄亥俄州設廠的地點 New Albany 僅90分鐘車程。
英特爾新任 CEO 基辛格(Pat Gelsinger)選擇在俄亥俄州建廠展開英特爾重返榮耀的計畫,包括他與俄亥俄州的官員並不知道俄州與台灣半導體業發展的關連,俄州官員甚至對媒體表示,俄亥俄州並沒有發展半導體的背景,能被英特爾選上是最好的耶誕禮物。
英特爾計畫在俄亥俄州投資 200 億美元設立兩座先進晶圓廠,預定民國 114 年(2025年)投產。該廠區未來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廠區,可容納八座晶圓廠,預計耗費千億美元經費。英特爾這項宏大計畫既是回應美國「晶片國造」的政策,也必定牽動台積電未來在市場上的競爭態勢。雖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向視三星才是台積電的主要對手,但英特爾在基辛格的帶領下正急起直追,我們可從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的設廠策略,一窺台積電可能的機遇和挑戰。
從俄亥俄州當地媒體的報導可知,去年5月3日英特爾接觸俄亥俄州展開投資評估,英特爾在美國各地選擇了35至40個潛在地點評估設廠,在去年12月25日正式通知將在俄州設廠。在這麼多地點中,英特爾選擇了一個過去從未投資的地方,其考量點主要有三:更快取得官方補助、穩定的人才供應與可靠的水、電等基礎建設。
晶圓廠投資金額愈來愈大,台積電與三星的年度資本支出已分別突破 400億與 300億美元,英特爾目前的資本支出約 280億美元,要趕上前兩者除了靠自身的財力投入研發外,另一個方式就是靠政府補助。基辛格近期多次提到先進製程晶圓代工集中在台灣的危險性,呼籲美國國會要儘速通過讓美國晶片製造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挹注資金給英特爾。在宣布要在俄亥俄州建廠後,除了俄亥俄州政府給予長達30年的租稅補貼,俄州也同時出力遊說國會,希望讓英特爾加速取得補助資金。
俄亥俄州雖無半導體相關製造工廠,但當地已有 Google、臉書與亞馬遜的資料中心,附近又有俄亥俄州立大學等一流學府,為將來英特爾在當地設廠的人才供應提供相當的基礎。另一方面,當地水、電與土地供應無虞,俄亥俄州政府也正在興建新的道路通往未來的英特爾廠區,加上鄰近國際機場等設施,都是英特爾最終決定選擇落腳的因素。
台積電的挑戰在於美國正加大對半導體業的投資,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廠雖也獲得美國官方補助,但最終取得的補助規模將低於英特爾,在資本支出的資金戰上,台積電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在人才供應與水電土地等生產配套上,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業面臨到的困境正逐漸顯現。未來五年是台積電在國內擴廠的高峰期,在新產能還沒全數開出前,目前就已傳出國內科技業新進人力供不應求的情況。在水、電與土地取得上,台積電也面臨到不小挑戰,包括寶山、台中與高雄新廠的興建,均有各自待克服的事項。
基辛格日前說,英特爾落後台積電與三星的原因是領先數十年後產生的傲慢心態;如今,英特爾動用各種方案要重新奪回市場。雖然市場看好未來幾年台積電仍能維持領先,但謙虛觀察競爭對手的動向仍是必要,就如孫子謀攻篇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聯合報黑白集/老民進黨VS.變種民進黨
2022-01-28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記者朱冠諭/翻攝
經國紀念園區揭幕,閣揆蘇貞昌酸說,別看獨裁者晚年慈眉善目,就忘記他過往滿手血腥。此語反遭外界挖苦:蔣經國老來慈眉善目,相由心生的蘇貞昌則愈橫眉豎眼。一見反應欠佳,蘇揆次日附和蔡總統的「反共保台」說,批國民黨是不肖子孫,蔣經國在世也會氣死。
對政治領袖的評價,民心自有一把尺。廿年來每次調查,蔣經國都穩居歷任總統冠軍。蔡英文選擇順水推舟,讚揚「反共保台」,順勢讓自己和他連結。蘇貞昌選擇對幹,弄得灰頭土臉,只好改口。兩人的嗅覺敏感度,落差不可以道里計:蘇企圖心強,但每在關鍵時刻都開高走低,輸給黨內外對手。原因不能怪別人,正是只懂「衝衝衝」。
相對蠻牛瞎衝的蘇貞昌,要論善講漂亮話,蔡總統約莫是歷來元首冠軍。單看她談謙卑與和解,聲稱「沒人該為自己的認同道歉」,儼有林肯及曼德拉之勢。但在形式民主下,她藉著高明狠辣的輿論操作,對不同族群或拉或打的精算,恣意濫用國會多數,閹割獨立機關的自主,實質上愈來愈固化控制,愈來愈往強人邁進。
至於國民黨,至今只會對付蘇貞昌之類墨守舊記憶的老民進黨,遇上擅長表演向中靠攏的「變種」對手便無計可施,紅帽子被扣得死緊。若要說不肖子孫,這才是真正原因。
聯合報社論/橫柴入灶的本土語教學和大學廢國文必修
2022-01-28 00:1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小已推行本土語教學近廿年。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國高中納入本土語言課程將於一一一學年度正式上路。由於師資缺乏及相關配套不足,課程還未開設即已陷入一片混亂,許多學校感到難以因應。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仍決定橫柴入灶如期施行;屆時,教學現場亂象可想而知。
國高中本土語教學主要問題在師資嚴重不足,事關教學品質,難以解決。目前全國具語言認證的師資約一萬三千人,在既有國小的本土語教學,師資已捉襟見肘。未來國中一、二年級每周有一節必修、高中則至少二學分,新政策上路後師資短缺勢必更嚴重。尤其,所謂「本土語」大範圍匡列五種,底下再細分達十幾種語言,師資不僅患寡,還患不均。
對此,教育部只能採取「全額補助教師認證報名費」、「增加跨校交通補助費」、乃至「直播共學」等方式補破網,但均屬消極之計。另外,有些縣市或學校則採取「將本土語言能力認證加入教甄加分機制」、「延後高中生修習年級」等作法,以求變通。整體而言,這些作為多是治標不治本,也會造成窮縣/富都的另類不公,對學生的學習毫無助益。
比強推「本土語教學」更離譜的,是台灣師範大學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授課獎勵實施要點」,規定以台語、客語、台灣原住民語、馬祖語、台灣手語授課的專任教師,自二月起可獲五十%的額外鐘點費獎勵。由於可能全以「本土語」教學的,只有台文系及台文所,此舉遭質疑是對台文系所的變相補助。
事實上,「變相補助」只是此一政策最微不足道的弊端,它更大的問題在破壞教學品質,進而影響學生受教權。試想,如果不同科目的教授為了呼應政策而改以不同的本土語教學,對於那些聽不懂各色本土語的學生乃至外籍生,要如何學習?台師大「響應」蔡政府的本土化政策,顯然只想討好政治高層,卻沒想到學生與教學。
與此同時,號稱「最高學府」的台灣大學則吹起「廢除國文共同必修」風。台大學生會推動這項倡議已經三年,因未達成共識,提案尚未通過。但台大學生會最近在校內公聽會後,將中文系教師的發言斷章取義地放上網,除了片面批判,也意圖讓外界對發言教師發動公審。這種作法,彷如重演「文革鬥爭」,令人不忍卒睹。
台大學生會主張「大一國文共同必修應廢除」者,理由包羅萬象:有批判國文教學是「保留威權時代的過時意識形態」,有人批評國文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有人主張課程不該被中文系壟斷等。這些理由或許都有討論餘地,但反過來看,有哪一門共同必修課程──包含「本土語言教學」在內,能通過如此吹毛求疵的辯證?只針對國文,難道不是另有目的?
從教育部和台師大對「本土語言教學」的莫名堅持,到台大學生會「廢大一國文必修」的鬥爭,說穿了,目的就是要透過「拉抬本土語」壓制國語和中文,從而達到「去中」目的,「尊重多元文化」只是藉口。獨派的「台灣教師聯盟」宣稱,「本土語言是抗中最好的疫苗政策」,這才是最誠實、最直接的說法。
事實上,蔡政府匡列的本土語言,除了手語和原住民語,其他包括閩南語和客語等都與「中國語」關係密切。儘管綠營學者企圖將這些語言都定義為「台灣本土語言」,指陳台語與閩南語不同,馬祖話與閩東語不同,但要用三個「中國語言」壓制另一個「中國語言」,終究只是充滿反諷的自欺欺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