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加強針的政治考量?
◆ 反制美歐 中俄靠得更緊
◆ 看看今日烏克蘭 想想明日台灣
◆ 兩岸對話 唬弄來胡弄去
◆ 放牛班裡的百姓 與經濟資優的台灣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王道精神看疫後社會
◆ 春節年關近 百姓的「蛋蛋」哀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王道精神看疫後社會
2022-01-28 01:19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趁著新年假期,在疫情行動限制下,或許是個好機會讓自己停下汲汲營營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再過幾天就過年了,但看起來這個年將在疫情恐慌與不安中過了。
有人說,人類因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導至現代化社會的過度發展,才導至大自然無聲抗議,每隔幾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瘟疫、帶來死亡,好重新調整人口,恢復世界應有的常態與平衡。人類若再學不會教訓,不敬天愛人,未來的世界絕非我們所想像的美好。
事實上,這個世界病了,且病的很嚴重,但新冠肺炎並非主因,人類那永不滿足的慾望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過度經濟發展,長期不尊重萬物和想要成為上帝的野心,才是生病關鍵。過去半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快速消耗地球資源,破壞大自然生態,讓大自然反撲,陷人類於未知風險中。
相較以唯利是圖的西方資本主義思維,東方文化間以禮相待,敬天愛人的全觀思維,使萬物生命更加綿延不息,更符合天—地—人的平衡和永續。其中,王道精神便是基於這基礎。王道精神師法董仲舒「天人合一」所建立起的「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全觀思想,企圖達到不斷創造的永續世界。
在這個唯利是圖的病態社會,每個人眼前只有短暫利益,利己或許可贏得一時成果,但這種缺乏前瞻性的作為,使得地球上資源被快速瓜分,這樣貪婪的掠奪行為,在近百年中引發生態浩劫、貧富差距快速升高、戰亂恐攻不絕如縷…,已慢慢報應在人類身上。為了要平止繼續惡化,掌握資源的人類皆應該學習更加謙卑,視自己為上帝的管家,而非想要取代上帝,唯有尊重萬物(環境、社會、動植物…)與弱勢者的利他思維,才能使得整體利益更加長久。惟有求取整體生態體系間彼此平衡,達到永續經營,才是最好的利己。
但是,王道精神也不是一味否定西方資本主義,而是將其與東方優點融合在一起。西方的系統化與工具化,因為富科學理性,所以容易被複製,故實行規模可迅速擴大;而東方以禮為根本,使萬物皆能共存共榮,這是西方所缺少的。
其次,實行王道精神有個十分重要條件,那便是建立強而有力的系統觀,要從各方面去觀察,了解社會問題或現象發展的機制與結構,及主客觀條件等。如果無法以宏觀角度分析,那便會被片面零碎資訊侷限住;所以必須從各方面去拆解它,一一了解它的運作模式,因為它每個細節處,皆是環環相扣的,若是打破這規則,便會引來失敗。所以,在變化萬千的後疫情時代,王道精神是個重要參考的思維框架。
趁著新年假期,在疫情行動限制下,或許是個好機會讓自己停下汲汲營營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思想如何在疫後社會重新恢復世界原本應該有的美好創造。
春節年關近 百姓的「蛋蛋」哀愁
2022-01-28 01:03 聯合報 /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台北市)
農委會強調,量販店或大賣場一定買得到蛋。記者陳易辰/攝影
春節年關將至,市場卻傳出蛋荒消息,掀起一波搶蛋之亂,傳統市場或超市架上被一掃而空,民眾憂心圍爐年菜可能無蛋可用。之前經濟部協商各大賣場設置平價專區,可是蛋價卻從去年十月平均每台斤卅三元,漲到目前每台斤四十四元,漲幅近五成;如此蛋價已稱不上平價,何況現在想買都買不到。
根據農委會說法,這波國內蛋荒主因,乃係最近溫差大,產蛋率下降,加上年關雞蛋需求高峰,導致供應不足。只是這些因素幾乎每年都有,為何今年問題特別嚴重?
可能是近期養雞飼料成本大增,政府又發布春節前凍漲民生物資訊息,蛋商考慮平衡收支情況下,缺乏充分供應市場需求意願。
政府為穩定物價,責成法務部成立聯合物價稽查小組,強調若有哄抬或囤積民生物資行為,將依刑法、公平交易法相關規定論處。只是就當前蛋荒而論,蛋商避免虧損以致惜售雞蛋,並非意圖抬價,欠缺違法故意要素。如此政府當局很難用法律制裁,平息這波蛋荒。
政府年前凍漲物價美意,卻造成市場蛋荒的窘境。看來農委會只能緊急進口雞蛋,補足需求缺口;否則難以平抑虎年民怨怒吼。
江愛鳳/教退(桃園市)
快過年了,常民食物怎可無蛋。但從二周前,就開始出現青黃不接及漲價狀況,加上家中還有偷蛋賊,讓蛋消耗得更快!
日昨下午終於搶買到本周以來的第一次雞蛋,經常去光顧的店漲到白蛋一斤五十二元,是每日二次早晚不遲辛勞探尋,才終於碰到!蛋品質跟原來一樣,竟還限購,只買到了二斤多就要一百多元,想撐到過完年,很難!
政府正在為 Omicron 焦頭爛額,不想主婦也為雞蛋忙得不可開交!政府難道不知道,除了疫情,填飽肚子也很重要嗎?半年來先是大蒜漲價,接著是蔥;等蔥降價了,又換雞蛋了!
老百姓除努力配合防疫外,想到要為這些漲價的常民食物傷神,讓民眾感嘆,荷包愈來愈扁,年真的難過!
疫苗加強針的政治考量?
2022-01-28 00:52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季青漫畫
目前國內有多條本土 Omicron 病毒流行傳播鏈,北部以桃園機場入境旅客帶入的歐美 Omicron BA.1 亞株為主流;南部地區則以由港口移工傳入的菲律賓 Omicron BA.2 亞株為主流。外界戲稱 BA.2 亞株為 BA.1 的妹妹,這兩株都是由原始株 Omicron 變異而來;BA.1 和原始株病毒性狀相同,而 BA.2 基因結構又有所變異,需以基因定序才能和 BA.1 辨識之。國外有研究人員指出,BA.2 傳染力比 BA.1 高一至二成,目前全球已有四十餘國出現 BA.2 變異株,且在丹麥成為主流病毒株。
先前蔡總統和賴副總統先後打第三劑高端疫苗,隨後臉書呼籲國人,配合政府注射第三劑。筆者認為第三劑疫苗是否有足夠保護力,才是民眾想知道的吧?國內外打了三劑疫苗人士,遭突破性感染 Omicron 病毒情事,屢見不鮮。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刊登香港大學專家研究指出,接種兩劑科興或 BNT 疫苗三到五周後,對抗 Omicron 變異病毒的抗體顯著下降,打兩劑 BNT 疫苗者只剩廿五%受試者還有足夠保護性抗體,打科興疫苗者,血中抗體量都已不足對抗病毒的致害。而第三劑加強針施打 BNT 疫苗,有八成人產生的中和抗體又足以對抗 Omicron 變異病毒,但第三劑加強針注射科興者,只有三%產生足量保護性抗體。筆者認為對抗 Omicron,還需有 T 細胞免疫作用,抗體雖非萬能,但抗體不足則萬萬不能。只以產生抗體來作為疫苗廠牌間效力評比,似嫌粗率,也有待商榷。至於高端的重組蛋白疫苗,其抗原劑型和科興相似,保護力恐不容樂觀。
日前美國疾管局為鼓勵民眾施打疫苗時稱,接種第三劑後保護力可達九十%;但是否打了第三劑疫苗,就能挺過這波 Omicron 疫情呢?筆者認為未必。去年十二月底,英國衛生安全局指出,第三劑無論施打何種廠牌疫苗,十周後對抗 Omicron 保護力普遍下滑,只剩四十%或更低,恐保護力又不足矣,怪不得該國有些專家倡議要打第四劑。
以色列去年底也為六十歲以上國人,追加接種第四劑 mRNA 疫苗;法國和德國衛生官員也相繼呼籲,應施打第四劑疫苗云云。
就疫苗學而言,打第一劑新冠疫苗為基礎免疫,讓人體免疫系統認識疫苗抗原而製造抗體;第二劑為補強注射,兩劑間隔一到兩個月,可讓抗體急速上升,讓人體得到保護力,而好的疫苗保護力至少應維持半年至一年。全球現行新冠疫苗,不論是 mRNA 疫苗、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滅活疫苗等,打了兩劑後,不到三個月都會被 Omicron 變異病毒突破性感染。現行新冠疫苗半年內需打第三劑、甚至第四劑,顯然這些都不是具強固免疫力的好疫苗,有待改進或以次世代疫苗取代。
本月中旬,以色列研究指出,年長族群打太多針恐「免疫系統疲勞」,不但沒效益,對抗病原感染能力反會變差。筆者認為某些族群恐會因頻繁施打疫苗衍生「疫苗傷害」。各國政府強推第三劑,甚至第四劑,只是政治考量吧?疫苗傷害難以察覺,政治效益倒是一蹴可得,您認為呢?
反制美歐 中俄靠得更緊
2022-01-28 00:57 聯合報 / 張雅君/政大國關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北市)
中俄固然不斷宣稱不結盟,但西方認為其關係類似結盟。路透
德國海軍司令薛恩巴赫近日參與一場安全智庫閉門會議,直白克里米亞再也無法重回烏克蘭,並讚許俄羅斯總統普亭之語,不僅令德國政府尷尬,更令烏克蘭政府憤怒。
薛恩巴赫請辭以平息後續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要用意在呼籲歐洲應以最低成本,即對普亭保持尊重方式,與同屬基督教世界的俄羅斯合作,對抗中國威脅。
在當前美俄因烏克蘭緊張情勢升高敏感時刻,此一聯俄制中主張固不符合政治正確,但在西方世界絕非少數。薛恩巴赫雖然去職,但德國網路支持其主張的聲浪強大。
無獨有偶的是,川普任內前國務卿龐培歐近日在「國家利益」雜誌發表長文,再度指中共是美國未來國安最大威脅。他更指出日益緊密中俄聯盟,可能影響美國聯合歐洲、日本、印度與澳洲制衡中共的效益。因此主張美國必須拉開中俄距離,讓俄羅斯屬於歐洲。其策略仍為川普時代曾主張的多加投資俄羅斯,並讓俄重回 G8。
聯盟與制衡本是西方地緣政治競爭思維。中俄固然不斷宣稱不結盟,但西方認為其關係類似結盟,更有戰略專家認為西方對俄羅斯愈敵視,中俄關係愈緊密;因此不少人呼籲,應修正敵視俄羅斯態度。這也意味,美國沒有能力從事東西兩面戰爭;其取捨就是聯合經濟力量偏弱的俄羅斯,制衡軍經實力持續強大的中國。
上世紀,蘇聯陳重兵中蘇邊界,季辛吉「聯中制俄」理念得以發揮,也讓西方最終獲勝。川普入主白宮後,友俄傾向明顯,季辛吉又故技重施,一度提「聯俄制中」建議。拜登總統上台後,「暫行國家安全戰略指導」中固將中俄列為對美國安全挑戰,但指出中國更是首要挑戰。設若未來友俄的川普或龐培歐代表共和黨入主白宮,聯俄制中即可能被提上檯面。按龐培歐論述,最起碼目標是要拉開中俄距離。
看似關係緊密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並非不存在矛盾。與美歐一樣,俄羅斯內部同樣關注中共日益強大崛起威脅。冷戰結束迄今,俄中昔日「老大哥與小老弟」關係結構日漸轉換,俄羅斯內部對普亭與中共密切關係亦有質疑聲。不少學者和企業人士認為,一旦中國超越美國,俄中可能在中亞地區爆發經濟利益衝突。
俄羅斯更關注中共軍事現代化迅速發展,對未來俄羅斯可能構成的政經利益威脅,尤其憂慮中共反向工程對俄羅斯國際武器交易,可能構成競爭與損害;俄亦憂慮中國內部對台武統聲浪。去年十月,普亭表達中國只需依靠經濟實力就可達成統一,此引起外界不同解讀,但可知俄羅斯絕不樂見中國以武力手段達成統一。
針對若隱若現的聯俄制中聲浪,中共更小心翼翼,通過中俄各類互動建制,低調防制。
俄羅斯當前需要穩定的中俄關係,以反制美歐在烏克蘭事件上的挑戰;中共更需要穩定的中俄合作關係,以削弱美國印太戰略圍堵中國效應。習近平更與普亭積極保持良好關係;普亭早早宣布將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並與習進行元首會晤即為明證。
看看今日烏克蘭 想想明日台灣
2022-01-28 00:54 聯合報 / 徐思文/退休外交人員(高雄市)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不斷升高。圖為烏克蘭領土防衛部隊成員、武裝部隊志願軍事單位進行訓練的畫面。 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不斷升高,美國國務院廿三日下令駐烏使館眷屬全部撤離,使館非必要人員也可以公費離開烏克蘭。國務卿布林肯另在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國情」節目指出,倘俄、烏衝突惡化,美軍不排除介入的可能性。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曾表示,北約對盟國提供集體防禦保證,會捍衛和保護所有盟國,但烏克蘭只是一個「合作夥伴」。美國總統拜登雖然向俄國提出嚴重警告,但是也公然排除美國出兵的選項。
布林肯放話美軍可能介入,充分顯示俄國並沒有因美國警告而軟化態度,反而不斷向俄烏邊境增兵,使情勢不斷惡化,完全超出美國原先的預料。
俄羅斯一方面調動重兵集結於烏克蘭邊境,另一方面要求西方國家書面承諾,永不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同時北約必須從東歐撤出飛彈系統。但是美國及北約與俄羅斯經過三輪談判,全然否決俄國要求。
俄國提出此項要求,完全基於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因為烏克蘭獨立後,政府從親俄轉變為親美態度,不但接受美國軍援,甚至謀求成為北約一員。此形勢,頓使俄國感覺芒刺在背,坐立難安。
烏克蘭緊鄰俄羅斯,國力與俄國相去甚遠,本應與俄國維持友好關係,和平共存。然而烏克蘭近年轉向親美,對俄羅斯而言,宛如烏克蘭藉著美國勢力向俄國咄咄進逼,反彈誠屬必然。
如今俄國兵臨城下,也可說是烏克蘭咎由自取。雖然美國強力支持烏克蘭,但是在美俄兩大強權較勁中,烏克蘭已經完全被邊緣化,失去獨立自主地位。
台灣如同烏克蘭,緊鄰強權中國大陸,本應與大陸和睦相處,和平共存。但是民進黨執政後,極力拉攏美國,更不斷對大陸惡言相向,使兩岸間敵意不斷上升。
看看今日烏克蘭,想想明日台灣。民進黨政府豈能繼續惡化兩岸關係?難道真想使台灣步上烏克蘭的後塵嗎?
兩岸對話 唬弄來胡弄去
2022-01-28 01:00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中新社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女士盼能來台灣,與客家鄉親們面對面交流,是真心話、還是客套話,或者是統戰伎倆?
大陸官員溫家寶、王毅都曾說有機會要到台灣走一走,爬玉山、到阿里山等地,皆是客套話,嘴巴說說罷了,未採取實際行動。之前,有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受邀到台南做學術訪問,沒想到在參訪台南孔廟遭民進黨王定宇等人暴力抗議推倒,取消行程返回大陸,民主法治破功,民進黨只用「遺憾」二字回應。
現在民進黨執政,台獨氣焰囂張,有騎摩托車女士,天天揹著揚聲器,在街頭放送台獨理念;若果朱鳳蓮真來台,碰到「王定宇們」暴力抗議鬧場,蔡總統不知是否援用主席慣例「遺憾」回應。陸委會雖然歡迎朱女士於適當時機來台,但沒釋出真誠歡迎之意,故朱來台只能說是客套話、統戰伎倆,近期不可能有機會來跟客家鄉親交流。
虎年兩岸唬弄來胡弄去,軍機擾台民眾習以為常,國軍戰備從不鬆懈,民進黨、共產黨融冰之旅仍看不見雛形。國台辦朱鳳蓮期盼來台灣面對面交流,其距離「陳明通給的機會」還很遠很遠,希望虎年家家幸福、平安、健康、快樂。
放牛班裡的百姓 與經濟資優的台灣
2022-01-28 01:03 聯合報 / 許政熊/農夫(新北市)
寒流來襲基隆街友鋪紙板撐塑膠套和雨傘,志工送熱食、暖暖包等抗寒。記者游明煌/翻攝
沒有戰爭、沒有越界難民、沒有金融風暴…街友卻持續增加。
常到圖書館上網的我,總會固定遇到幾位街友,某位天天去睡覺;另一位因雜物太多、身上味道過濃,被圖書館員拒絕進入,總是呆坐門口。
前幾天正在上網,聽到入口有人吵架,是圖書館員和街友起爭執,原因是街友盥洗後把廁所弄濕。有家的人很難想像,想喝水或盥洗一下,對街友如此困難。
快要過年了,街道上冷冷清清,一點年味也沒,走在街上突然聽到新年應景歌曲,竟會覺得突兀。超市雞蛋被掃光,通膨有感,很多東西變貴,現在連最基本的食物都缺貨,疫情讓整個世界覆蓋一層厚厚的雪,而許多老百姓的生命本來就已結霜。
中午回家幫賣菜的母親收攤,問生意如何?母親說很差,不過比我們慘的攤販很多;雖然市場管制人潮變少,攤位租金卻不減反增,很多人都倒貼,幾位新攤販還花大錢租店面,沒想到疫情爆發,真是欲哭無淚!
空店面那麼多,某些房東還漲租,我想很多人就是被貪婪房東和自己的樂觀給害慘,一步步走向街頭,成為遊民。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凡事得有最壞打算,跨一步可能不是夢想實現,而是萬丈深淵,傳統市場生態已改變,怎還會有那麼多新血加入?
常去的公園,一對夫妻帶著兩位老人,以椅子為家,台灣經濟大好、稅收創新高,如果政府能在他們成為街友前伸出援手呢?而不是總把焦點放在資優生身上,讓那些需要幫助的百姓成為放牛班。
通膨加上炒房炒地,很多人必須更辛苦,才能避免成為街友,為了賺更多錢,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跌入錢坑,流落街頭,可能再也回不去!根據芬蘭經驗,給街友一個可以負擔的家,大多數人都不會回到街上,居住可說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芬蘭政府攜手慈善、宗教機構、醫療體系合作,幫助那些願意為人生負責的街友重回軌道,也得到很好成效!就看我們政府願不願意去做。
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退散,生活回歸正常,有宅者,別被困在家中;無房者,也可以結束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