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科幻實現? 元宇宙帶來的新課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把年輕族群當成「韭菜」在割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也會怕
◆  經濟日報社論/科幻實現? 元宇宙帶來的新課題







經濟日報社論/科幻實現? 元宇宙帶來的新課題


2021-11-10 03:14  經濟日報 /   社論
元宇宙簡單說,是使用虛擬實境、延伸實境、擴增實境等多種虛擬技術,將虛擬跟現實世界深度融合。歐新社



元宇宙(Metaverse)近期在 Facebook 改名 META 後,掀起廣泛的討論。究竟這是下世代網路的樣貌,還是泡沫炒作,各界都相當關注。

目前對於元宇宙的內涵,並未形成一個普遍定義。但歸納眾多討論,基本上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在元宇宙中,不同虛擬空間的資料不僅可串連、可交換運用,更可與現實融合,形成逼真且彼此互通、互補,絕非只是附屬於現實世界的感官境界;二,在元宇宙中,使用者稱為「數位居民」,這些數位居民可以創造各種互動經驗,在元宇宙內發生的各種體驗無法被暫停、重設或結束,互動會持續發生、推進,就如同現實生活一般。

根據上述兩個關鍵要素,元宇宙可被認知為:由虛擬物件、虛擬居民,與各種衍生出的互動關係所高度合成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與在現實環境相仿,能夠進行學習、工作與各種社交活動。身處在環境中的使用者,也將轉化成為數位居民、組成虛擬社區,累積、創造出共同經驗。

如果進一步細究元宇宙內涵,不難發現仍有高度抽象的特質,更有甚者認為不過是市場炒作話題。但近期最令人驚豔的實例,不外乎 nVIDIA 在年度大會 GTC 2021 中打造的 CEO「數位分身」上陣,竟讓大多數的人不懷疑鏡頭中的人物,其實並非真人;雖然所費不貲,但就技術角度而言,證明當前科技已有讓虛擬分身、虛擬物件「以假亂真」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智慧裝置與介面、無所不在的運算基盤、空間模擬等科技持續迅猛進展之下,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將更常被「互相借用」,這種虛實融合的情境,在未來的生活之中將更為常見。

首先,虛擬空間的數量將會大幅攀升,讓過往在真實世界的活動,移到虛擬世界進行。這幾年在疫情的環境下,相關應用案例已出現,例如 AI 學術會議 ACAI 2020,改在「動物森友會」的虛擬空間進行;原先在虛擬世界進行的活動,也開始轉移到真實世界之中,比如 FOX 打造新型態的歌唱選秀節目-「ALTER EGO」,不同的是,上台較勁的參賽者並非選手本尊,而是他們的數位分身。這些案例都證實虛擬、實體環境融合、借用的可能性

其次,預期個別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相互打通的程度、以及規模都將愈來愈大。一開始是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應用情境的實現,之後則是各虛擬空間,以及虛擬跟實體世界之間的邊界將消失。當此一情境成為可能,也將使得各行各業的商業營運模式出現大翻轉,虛擬結合實體空間互補性的商業模式將會增多,個人身分與資產、交易與貨幣的形式也將產生重大的變化。

事實上,元宇宙所涉及的科技相當複雜,部分還處於基本的假設與初期研究階段,其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虛擬與實體空間如何互補,商業模式又要如何磨合,不難想像是一段漫長的路程。

最值得思索的是,在元宇宙的理想情境,期許虛擬世界運作模式,可以比照真實世界的運作機制,要有虛擬的經濟體、交易機制、規範與準則,而這些新機制,也必須與真實世界的模式進行互通,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全面的標準、規範;倘若沒有一套所有參與者都願意採納、遵守的規範,那麼元宇宙的情境,不僅無法有效擴散,甚至可能成為犯罪的溫床。

從上述規範問題進一步延伸,如智慧財產權、資產流通、數據安全與保護、數位身分的認證等,也都將成為元宇宙產業發展必須回應的課題。如同其他新興科技,一種新興科技的出現,將驅動產品功能與應用產生改變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影響既有的規範體系,但後來創造出的規範體系,也將會進一步影響科技產品的樣貌。也唯有經過這種反覆的循環、調適歷程,這種如科幻的情境才能有機會順利著陸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也會怕


2021-11-10 03:19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開出「台獨頑固分子清單」,點名「懲戒」蘇貞昌、游錫堃和吳釗燮。游、吳皆自炫這是「殊榮」,蘇貞昌只說不受恐嚇,隔天竟引用民國史,指「袁世凱稱帝時,孫中山到北京也沒被抓」,嗆中國比民國初年還野蠻,要習近平「好好參考」。台灣網民戲稱:「蘇中山」出世!

蘇揆口出惡言是日常,這回抬出孫中山對習近平「曉以大義」,令人聯想起兩岸領導人國慶談話習談辛亥革命,凸顯兩岸歷史連結蔡則幫中華民國減壽,斬斷法統牽連。蘇貞昌用歷史紐帶回應「台獨勳章」,這是唱那齣?

孫袁北京會談,兩人處於蜜月期,簽署聯合聲明。後來袁氏稱帝,孫文因二次革命失敗被袁通緝,藏身日本。昌仔收起武勇,對中共撥弄孫袁「共商國是,同促民國」舊曲,弦外之音令人玩味。他不忘顧及台獨民粹,篡改會談歷史批中共野蠻,兩面演戲著實辛苦。

「蘇中山」用心,被老友游錫堃點破。水牛伯稱「沒想再參選」,要國台辦別費心,直指中共懲戒殺傷力所在:禁止台獨關聯企業和金主在陸牟利。名嘴立馬翻出蘇巧慧政治獻金名單,大金主無不投資大陸,恐危及蘇揆問鼎之志。

面對中共威脅,蔡政府要年輕人「我死則國生」,蘇揆倒穿起「孫中山救生圈」。掃帚之勇,不過如此。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把年輕族群當成「韭菜」在割


2021-11-10 03:15  聯合報 /   社論
國防部日前發布明(111)年起試行「年年召訓、每次14天」的新制後備軍人教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國防部宣布教召新制,原本五天的教召延長為十四天,且訓練強度大幅加重,引發年輕族群反彈。事實上,擴大教召只是眾多不平情緒來源之一,也是年輕族群困境的冰山一角。選舉時被民進黨當成選票提款機,遇到問題時卻被忽視甚至犧牲,才是年輕世代相對剝奪感主要根源

民國 105、109 年(二○一六及二○二○)兩次大選,民進黨是靠年輕族群勝選。蔡英文首度當選總統,是太陽花運動後一系列的「青年覺醒」和社會運動推波助瀾;她連任成功,則是藉內外因素成功炮製亡國感」。這兩次大選,年輕族群非但是選票提供者,更在議題塑造擔任攻城槌角色。也因此,蔡總統對年輕族群開出一張張的支票,讓他們感到備受眷顧。五年多過去,不少承諾成了空頭支票,有些政策則讓年輕人成了邊緣人。

之所以擴大教召,主要是蔡政府「反中」政策造成兩岸緊張,台海成為潛在戰爭熱點。美國口頭上雖支持蔡政府立場,卻也要求台灣應加強自身防衛能力。這樣的大形勢變化,讓原本免於兵役牽制的年輕人又得扛起兩岸軍事衝突的第一線責任。除了擴大教召,國防部長邱國正稱正認真思考延長兵役,甚至連恢復徵兵亦可討論,原因在此。

撇開教召及兵役不談,從經濟、社會各層面看,年輕族群的弱勢角色也顯然不見改善。從經濟面看,年輕人的薪資追不上房價和物價,以致不敢結婚、結婚不敢生孩子的越來越多。去年台灣新生人口創下十六點五萬人的新低,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今年情況將更糟從政策面看,蔡政府的揮霍造成國債高抬,平均每人揹債廿五點四萬,都得由年輕世代償還。此外,勞保基金已面臨破產,年輕族群責任加劇,卻看不到未來。

在防疫政策中,年輕人也是被忽略的一群。以紓困方案為例,年輕人往往最難符合紓困條件;疫苗施打上,原本順序是由高齡打向低齡,但快輪到青壯年時,又跳過他們讓中學生優先。相對於綠營高官競相搶先施打,青壯世代變成了夾心餅乾。也難怪七年級生自嘲:「紓困沒有分,疫苗最後打,當兵排第一」。

這些挫折年輕世代的現象,有些是大環境所致,有些是政策影響,難以一概而論。但最令他們不平的是,多數年輕人在困境中掙扎,但「綠營青年」卻因站隊正確,成為既得利益階級。例如,出身太陽花的林飛帆出任民進黨副秘書長,被稱為「林九萬」;一駐美就當上政治組長的「口譯哥趙怡翔,現在大剌剌要回台參選。此外,有許多「覺青」成為綠營新貴,靠著特權開公司、拿標案、搶補助擔任側翼。綠色執政把年輕人分成「圈內人」與「圈外人」,圈內年輕人吃香喝辣,圈外人則被無視。

也難怪,無黨籍立委林昶佐和民進黨新北市議員何博文「沒當過兵」的消息傳出,會引起強烈的反應。教召新制出爐後,「替代役也應教召的呼聲,就是針對服替代役的林飛帆而來最諷刺的是,綠營呼喊抗中保台聲音最大的,都是這些免服兵役、一旦發生戰爭也不必上戰場的人。免服兵役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用別人的鮮血捍衛自己的主張」,必然引發反感

近年流行的「割韭菜」一詞,用來形容民進黨對待年輕族群的態度,相當傳神。民進黨用意識形態餵養年輕人,每逢狀況,都能將這些養分化為支持,一割再割。說穿了,「割韭菜終是一種剝削和利用,年輕世代唯有認清這種壓榨關係,才能免於被予取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