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護主權」成遮羞布,主權弱化官員反囂張
◆ 聯合報黑白集/反清昶又要打抗中牌?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減碳大計有賴金融體系全力鼎助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減碳大計有賴金融體系全力鼎助
2021-10-26 02:50 經濟日報 / 社論
《ESG投資大未來》。元大投信/提供
近年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的,許多企業領導階層普遍感受因應 ESG 風潮的壓力,尤其是 ESG 的議題包羅萬象,除了環境上須考量碳排放、水和廢物管理、原材料採購、氣候變化脆弱性等議題,還涵蓋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多樣性、公平和包容、勞動管理、數據隱私和安全、社區關係;在公司治理上,又須牽扯到董事會治理、商業道德、知識產權保護等,都使各企業在經營上面臨不小的挑戰。
資誠企管顧問公司的調查亦發現,阻礙推動 ESG 有效性的前五大因素,分別為 ESG 目標與企業成長目標不易兼顧、缺乏撰寫報告的標準及法規複雜、缺少領導階層的關注或支持、監管單位反覆無常的規定、難以量化 ESG 投資的潛在報酬率。相形之下,在 ESG 的眾多面向中,積極推動減碳的阻礙程度較輕,且符合當前全球趨勢。
眾所周知,以美國、中國及歐盟為首的世界各國,陸續宣示將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實現碳中和,已有128個國家宣示民國 139 年(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更有95國中央銀行正與氣候科學家和綠色金融系統網絡(NGFS)等國際組織合作,參與度高的政府甚至運用租稅和補貼的財政政策,支持公私部門研究氣候變遷議題。同時,也有不少企業努力突破產業既有侷限而執行減碳有成,備受各界讚揚。
像是加拿大鐵道運輸公司通過採用氫燃料電池和電池技術改造柴油動力的火車頭,開發零碳排放的鐵道運輸;美國生質能企業 Enviva 利用生物質技術,將廢棄樹枝和鋸木廠殘留物等低價值木材,轉化為高能量、低水分和均勻尺寸的工業木屑顆粒,取代煤炭作為能源;印度礦業公司 Hindustan Zinc 則使用耗水量較低的技術和實施水資源回收,提高水資源再利用效率,並將整個產業鏈採數位化控制,以提高採礦過程的生產力、安全性和成本效率等,均是顯例。
不過,企業執行減碳計畫不只需要決心,更需要金融體系的資金支援,才能逐步落實。尤其應讓發展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技術等價值鏈企業,易於取得資金;反之,對那些破壞氣候的企業營運和投資計畫,則應限縮其資金取得,並逐步停止支持有害環境的投資活動。
當然,銀行業對企業有關碳中和的融資案件審核,除需傳統財報及氣候變遷的趨勢分析外,尚需僱用對科學和技術有所了解的專業人士,以掌握特定申貸項目對零碳排放的目標是否有所貢獻,從而做出明智的審查,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力求減碳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計畫。如比爾蓋茲所言,一些解決方案將來自尚未聽說或信任的技術,就像十年前的電動汽機車、氫驅動的卡車和火車、風力船舶等。
除了銀行業外,基金投資觀點的轉向,也能促成零碳排放朝更正向發展。基金機構晨星指出,近三年追蹤能源轉型趨勢的主題基金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主題類別。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基金自民國 95 年(2006年)開始推出非投資列表,排除對環境有害或者治理水準存疑的公司;去年3月,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美國加州教師退休金(CalSTRS)和英國大學教師退休基金更是聯合發出聲明指出,那些只關注短期財務指標而忽略長期發展可能的上市公司,不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都間接地促使上市公司朝推動減碳和永續發展方向前行。
要言之,在全球暖化趨勢愈演愈烈,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已漸從意外轉為日常,並對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衝擊下,金融體系實應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協助企業進行減排及永續發展相關投資與革新;企業在將 ESG 納入經營日常時,也不妨將執行上相對容易的減碳列為最優先項目。如此一來,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成效,必然大有進展。
聯合報黑白集/反清昶又要打抗中牌?
2021-10-26 04:19 聯合報 / 黑白集
季青漫畫
主打「抗中保台」的陳柏惟剛被罷免,下一個被鎖定的林昶佐立刻指控,國民黨拉下陳柏惟的做法「成為國際認證的中國滲透勢力」,「讓台灣社會有更大裂縫被中國介入」。看來,綠營「反清昶」,又要動用「抗中牌」。
民進黨選戰最常用的,除了抗中牌,還有「反黑金」和「悲情牌」。在「刪Q」一役,就是這三板斧交互運用。林昶佐選擇以抗中牌作為起手式,主要是反黑金沒標靶,現在打悲情牌又太早;而抗中牌則四時皆宜,只要順利染紅對手,就成功了一半。
在綠營眼中,抗中牌的效用還不止於此。不論選舉或罷免,把戰鬥拉到意識形態對決,變成政黨之爭;就算自己執政成績再差,都能百毒不侵。如此一來,從綠營黨政到側翼都有了動員的著力點。陳柏惟的「反罷免票」衝高,也是奠基於此。
去年罷韓之戰,林昶佐恥笑韓國瑜「沒本事捍衛自己的市政成績」;如今他打出抗中牌,不也凸顯自己的軟肋是「問政成績不佳」?否則,何不用問政績效證明自己不該被罷免?
「清昶」之戰還沒開打,屆時主軸為何,林昶佐還有思考空間。但同一招式用多了,效果只會愈來愈差。儘管陳柏惟是「惜敗」,但林昶佐的爭議不下於陳柏惟,他若也以抗中牌為主軸,會騙得過首都選民嗎?
聯合報社論/「護主權」成遮羞布,主權弱化官員反囂張
2021-10-26 04:11 聯合報 / 社論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右)聽到蘇揆(左)罵「袂見笑」後,衝到備詢台前要求道歉。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美中軍事競爭持續占據國際媒體版面,台灣成為火線話題。蔡總統國慶談話強調主權不容侵犯,這原是嚴肅的國政議題,卻演成執政團隊霸凌在野黨的工具,甚至淪為劣質政客的遮羞布。繼「芒果乾」之後,「護主權」也被玩殘成廉價的政治笑柄,偏偏主權愈護愈弱,官員卻更霸道傲慢。
外媒紛紛探討台海軍力失衡,憂慮隨時擦槍走火。但在國會,行政院長蘇貞昌不誠懇答覆國防議題,反挑釁質詢的在野黨立委:「你要投降嗎?」還痛罵對方「袂見笑」。綠委則集體表態,「挺蘇揆護主權」。原來,連掃把都不必拿出來,光靠罵人就能護主權。
「護主權」不只是暴走閣揆的護身符,內閣官員也競相嗆中比狠,連「不知大陸是什麼國家」的話都說出來。剛被罷免的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在各種劣跡被踢爆後,以「會把台灣顧好」哀求選民把他留住。而這些官員和民代護主權的方式,都是「口腔式」,完全靠嘴巴喊;彷彿國防部長不說台語就指揮不動軍隊,陳柏惟不留在立院台灣就會被對岸吞掉。
「護主權」喊得震天價響,蔡政府就順手把監督國防外交的聲音全貼上「投降」標籤。然而,我國的對外空間卻愈喊愈小。五年多來,我國主權弱化,邦交國減少,參與國際組織被迫退群,雙邊與多邊的經貿協定停留在馬政府的規模,全無進展。更嚴重的是,蔡政府將外交與經貿「外包」美日,漸失開拓國家生存空間的主動權。
蔡總統常吹噓美日友我、世界挺台,但這些口惠都未轉化成台灣的國際參與能量,我邦交數創下史上新低。台灣爭取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美國僅止於口頭聲援;說駐美機構要改名「台灣代表處」,顧立雄和吳釗燮人都到了美國,卻兩手空空而回。在反中的國際氛圍下,大國的友好同情把台灣當成小刀般「磨礪以須」,只為牽制中國,卻完全無法「變現」為更實質的外交進展。
蔡政府把美國當靠山,但碰到國家利益衝突時,卻忘了要捍衛台灣的利益。例如,美國要求半導體業者交出業務機密,經濟部長王美花沒替台積電撐腰,卻幫美國找藉口說它「不會洩密」。美國無意與我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王美花提不出對策,還稱拜登有國內問題須解決,台灣要「將心比心」。這是在耍百姓吧?美國的外交政策均以美國利益為先,蔡政府受其制約,還對國內的質疑者扣紅帽子。這種一味媚外的做法,是護主權嗎?
申請加入 CPTPP 案,也是政府官員因抗中而角色錯亂的又一事例。談判官員寄望今年輪值國日本相助,無視國內產業毫無準備;面對可能「毀農」的衝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只會空話要「借鏡日美」經驗保護農業。試想,台灣有中共的阻力,只會增加我與他國談判的障礙和成本,怎可能用「反中」取得他國讓利?
蔡政府在大陸以及美日大國面前,對聲張主權是兩副嘴臉,在「護主權」的糖衣下,包藏著民進黨「顧政權」的私心。也因此抗中愈用力,蔡政府在美日面前頭垂得更低,不止釣魚台主權失語,連國防預算都被美國干預,「主權不容侵犯」如同幽靈呼喚。
日本新首相岸田表態挺台,但希望兩岸對話解決;美國防部希望台海緊張和平解決,強調不對台灣主權採取立場;外媒更點名拜登政府別把台灣當棋子。國際政治現實對比蔡政府的執政失利,更凸顯官員的浮誇不負責任。一個對內「色厲」、對外「內荏」的政府,值得尊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