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在經濟整合浪潮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在經濟整合浪潮何去何從?
◆  聯合報社論/熱情與關懷:我們一起成為台灣進步的動力──70周年許諾,願景工程公共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在經濟整合浪潮何去何從?


2021-09-16 00: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經院研究報告指台灣應優先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大陸國台辦及外交部均對此反對。(圖/取自搜狐)


沈寂多時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近期因中國大陸再度提出加入意願,且獲得新加坡支持而再度登上版面。但實際上 CPTPP 近年動作頻頻,只是被美中對抗、台美升溫等因素搶走媒體光環而已,也反映出台灣似乎有只看台美、單押美國而放棄 CPTPP 的傾向,不利於經濟風險的分散。

CPTPP 自民國 107 年(2018年)底生效至今,已經快滿三年。簽署的11國中目前只剩智利、馬來西亞及汶萊尚未走完批准程序外,已經對其他八國生效。各界對 CPTPP 的認識多聚焦在其作為自貿協定的市場自由化功能及意義,但其實 CPTPP 並非只是一個法律協定,更是成員國間探討問題凝聚共識發展未來合作面向的場合

過去三年中,CPTPP 密集的舉行了五次執行委員會會議,都是由各國貿易部長出席。這五次會議中,CPTPP 數次針對 COVID-19 疫情、WTO 發展及促進區域經濟復甦等議題發表共同聲明,也在十餘個委員會之外成立了電商小組生物科技小組、通過了有關新成員加入的程序規則。雖然時機不巧,CPTPP 生效三年有一半時間受疫情衝擊,從數據上無法看出 CPTPP 對各國的加分效果,但對於互通有無強化瞭解的功能上,可謂在變局中發揮了作用,更是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下形成一種「志同道合」集團的基礎。

過去三年另一個主要的發展,就是英國於今年初正式提出加入申請,並已經在6月時獲得 CPTPP 成員國同意成立審查小組,開始談判。英國政府將加入 CPTPP 視為一個戰略性布局,認為如此才能將英國與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主舞台結合在一起,並隨之繼續向上成長。由於英國在此之前已經與 CPTPP 核心國家日本及加拿大於民國 109 年(2020年)完成雙邊 FTA 談判,也跟澳洲簽署 FTA 原則共識,等於先有了數個鐵粉,加入 CPTPP 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中國大陸持續爭取加入。去年習近平公開表示將積極考慮加入 CPTPP,雖然沒多久就被日本首相菅義偉打槍,指出中國體制要符合 CPTPP 有困難,但是本月份中國向澳洲國會提出一份報告,尋求澳洲國會的支持;同樣在本月,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新加坡時,星國外長更直接表示歡迎中國加入 CPTPP 的意願。

中國大陸爭取加入的動機眾說紛紜,有認為是要爭取亞太經貿主導權,有認為只是為防堵台灣。從中共十四五規劃國進民退甚至共同富裕政策,目前中國各項經貿體制確實跟 CPTPP 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規則有落差,但北京在亂局中想藉此尋求突破,並非不可能之事,因此其持續醞釀未來加入的空間,值得注意。

CPTPP 非但沒被疫情打敗而且還很活躍。但台灣近二年來卻顯得對其失去興趣;美中對抗加上台美升溫,以及供應鏈重整等新發展,似乎成為政府唯一的經貿政策。台美關係固然重要,但供應鏈絕非只有台美就能運作;缺乏上下游市場開放及各種便捷化優惠,供應鏈調整後的成本及運作順暢度可能都會惡化,反而更需要 CPTPP。

再者,供應鏈變革下日本及東協的重要性不斷增加,雖然目前 CPTPP 成員中僅有越馬星汶四個東協成員,但泰國、菲律賓有潛在加入的可能。此即為過去政府信誓旦旦的說無法加入東協加六 RCEP 的衝擊,可以用 CPTPP 抵銷的原因。更何況,CPTPP 美中都未加入、性質中立,且區域各國藉此對話交流、彼此認證是可信賴夥伴,更顯重要。台灣的對外聯結若只靠美國拉抬,不但選邊站的風險很高,況且美國本身也無意重返 CPTPP。

我們相信這些理由政府都很清楚,但政府以毫不作為的方式放棄 CPTPP,背後原因以及備案我們卻不知道,但台灣在全球整合浪潮下,如何前進,至少應該向產業界交代一下。










聯合報社論/熱情與關懷:我們一起成為台灣進步的動力──70周年許諾,願景工程公共化


2021-09-16 00:5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2萬 5,550 個日子感謝您陪伴聯合報見證歷史,刊登聯合報70周年紀念專刊,一起許願未來。題字/書法名家吳剛毅



今天是聯合報七十周年社慶。作為台灣唯一存在七十年而未曾易主的民營報紙,我們感謝七十年來持續給予本報支持和鞭策的讀者,讓我們能不斷精進;我們也很欣幸能陪伴台灣走向開放,見證多元社會的繁花綻放。我們更期待未來能扮演更多的角色,結合各界不同的力量,讓社會走向更公平、正直與美好的境界

聯合報的誕生和成長,和台灣的安危跌宕與變遷起伏一直是脈絡相連的七十年前的中秋夜,聯合報草創於西寧南路的一座小磚房。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剛播遷來台,國家情勢緊張,物資極度缺乏民族報全民日報經濟時報決定集合三報的人力物力奮力一搏,共同出版發行。這個力挽狂瀾的倡議,正是今天《聯合報》三字的由來,它是當年的報人志士在艱難中攜手合作的結晶。這樣的誕生背景,讓我們對自己的使命感保持戒慎,不敢或忘。

監督有權力的人
作為公眾媒體,我們始終以扮演「訊息的告知者」及「權力的監督者」為己任。在思潮上,我們持守民主、自由、法治的價值,鼓吹有助經濟發展的政策鬆綁;在行動上,我們對政府偏斜的權力或踰越法制的作為,不懈地提出批評、建言和糾正。一方面,是追求最大可能的資訊透明,以免人民在「無知之幕」中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則竭力監督政府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的運用,避免官員濫權導致體制失衡,使人民權益和社會正義遭到侵蝕。

除了媒體報導與監督的傳統天職之外,我們更進而著重媒體「社會關懷」角色的開展。主要原因是,透過媒體報導的聚焦效果,或許能讓特殊議題弱勢族群的境遇受到社會關注於一時;但許多問題的解決或落實卻需要更實質且持續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本報在六十周年社慶時宣布成立「願景工作室」,目的是希望擴大關注範疇,結合民間不同領域的專家賢達及工作者,共同為變遷中的台灣尋找新的指引,乃至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找到希望的出口。

關懷有需要的人
簡單地說,「願景工作室」的任務和理想,就是追求媒體角色的再進化。我們不再以報導現象、發掘議題、批判監督為滿足,我們更希望促成真正深刻的社會改變。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更積極地分析、追蹤,更開放地尋求新的解決思維,並結合更多的機構團體和人力腦力,來促使轉變成為可能。過去十年,聯合報願景工作室策劃了超過一百四十個深度專題,涵蓋了公路正義、活躍老化、偏鄉教育、移工權益、飲食革命、青年發展、動物福祉等不同面向。現在,當我們看到路上的行人,得以安心的過馬路,獲得駕駛者的禮讓;當我們看到偏鄉的老弱,獲得合理的交通工具;或看到「社企」兩字成為網路熱搜詞,我們都覺得與有榮焉,「聯合報努力,讓台灣更好」的心願逐步在發生,逐步在實踐。

然而,我們並不以此些微的進展為滿足。願景工程固然是聯合報結合許多企業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的目標,但這些成果多半從採訪報導出發,有些幸運獲得實踐,發生改變;有些則還在呼籲階段,需要更深層地檢視結構性缺陷,以及更大的推動力道。因此,在聯合報七十周年,我們決定將願景工程「公共化」,捐款成立「願景工程基金會」,作為聯合報七十歲生日獻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讓改變會發生
願景工程基金會」將組成新的董事會,廣納社會多元的力量。十年前我們成立願景工作室的宗旨是「讓台灣更好」,但讓台灣更好的方式還有許許多多,絕不僅是媒體的採訪報導而已。我們不能光靠自己和若干朋友,而是要「超越聯合報」,爭取更多人的信任、認同,借助各種多元專才,不但「讓台灣更好」,更要讓「改變會發生」。

第一任願景工程基金會董事長由前行政院長陳冲擔任,他將領導不同領域的人才探索台灣深層的議題,召喚各界有志之士共同發掘議題推動改變;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台灣社會能變得更平等、更有品質、更有包容力,更樂於追求善與美。而聯合報除了繼續協助願景基金會決定推動的項目,也仍將持續過去十年一貫的採訪目標和內容,因為十年努力,「願景」已成聯合報同仁的內建 DNA。

七十周年,我們除捐出願景工程,也為落實展望與前瞻的企圖心,訪問了台灣社會各行各業七十個人,請他們陳說對台灣未來的願景。聯合報發願,盡我們的力量,來協助完成他們的願望,匯涓滴以成巨流,讓正向改變在台灣發生,不斷的發生。

我們藉著願景工程的公共化,及協助七十位社會人士完成許願,期許自己的角色更寬廣,也期待更多民間人士和團體共同加入,一起成為推促台灣進步的力量。監督有權力的人,關懷有需要的人,這是我們不變的熱情,也是我們對下一個十年的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