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都更外,更需推動整體性都市保存

udn 論壇報垃圾 udn,週六日不必看,荒謬邏輯、蓄意欠缺。  


◆  一國兩區 解套兩岸誤判風險
◆  自由的反思:敬悼余英時先生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都更外,更需推動整體性都市保存
◆  「三零」就業新常態 盡快立法保障
◆  延續東奧熱潮 正向循環
◆  麟洋配代言台酒? 該修法了
◆  三振券到自嗨券 數字政權背離民意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都更外,更需推動整體性都市保存


2021-08-07 05:31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系系主任)
新北市府推出的都更二箭1.0共有81案申請,預計3萬8925坪公益回饋空間,可創造2714億都更價值。圖/新北市城鄉局提供


世界相關組織每年均會公布宜居、健康、永續或最綠的城市排名,除了環境、空氣、綠資源、社會福祉外,總有一項指標是「文化保存」或「文化平權」。當然,表層可能指的是文化設施之質量與可及性,而更深層的意涵尤指城市發展脈絡中其文化歷史之傳承,包括實質空間紋理或無形「虛空間」氛圍、風格之保存。除依法登錄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乃至整個街廓紋理外,如威尼斯、布拉格、利物浦等整座城市就是一個活的「世界文化遺產」。它不是死的建築物保存,而係對依然生活於中工作於中,涵容市民生活靈魂的「空間載體」。此刻UNESCO正在世界遺產大會中將利物浦除名,主因其近期之海岸商業開發破壞了都市歷史景觀(Urban Historic Landscape)之完整性。

多年來參與各層級之文化資產保存經驗中,向很多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耕耘學習甚多。也因「死」的文資殼子保存易達成,而仍有人居住或因產權複雜難達共識或被開發商誘導而期待快速都更之拉力,卻一直扯向保存障礙之另一端。台北市被指認文資數量已係全國第一了,唯問台北市民「你覺得最驕傲或最願意導覽外籍友人去體驗代表台北城發展歷程的地方有哪些」,除了龍山寺、孔廟、迪化街、剝皮寮…外,其實均難以彰顯出如歐洲或日本那種「舊城區」之歷史城市景觀「品牌」。

今日設計界經常把「創造品牌」琅琅上口,且多是人為介入於環境中之「新異質」,這在迪化街及昔時舊市區之巷弄中已逐漸成形,也頗受文青青睞。唯若深入追溯台灣的城市發展史,即便只有四百年,但歷史軌跡並未消失,米街、茶街、打鐵街、布市,甚而是近日因疫情而被關注的萬華巷弄茶室等,這些均沒有舊城內如衡陽路之華麗,也沒有昔日三線道北門節點之宏偉。但正因為其紋理之存在,未受昔時市街改正影響,仍如河流般蜿蜒穿梭於今日之都市棋盤中,一方面帶點頹廢滄桑感,另方面卻也面臨都更強勁之威脅。

後疫情,我們尤需面對各別城市之恢復力與社會韌性,此時再回頭檢視城市與其所在山水與庶民之生活空間脈絡,或許自這些倖存之空間紋理或聚落中,我們的下一代仍可向歷史學習。畢竟城市發展史也是生活於中、遷徙於此每一分子奮鬥史之珍貴資產。二○二四年將是台南建城四百年,期待台江歷史景觀之保存得以成為台灣城市發展史之閃亮名片。












一國兩區 解套兩岸誤判風險


2021-08-07 05:37  聯合報 /   高孔廉/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台北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日前的阿斯本安全論壇上,特別把美中關係的台海議題提出。法新社


報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談到台海局勢,他認為大陸目前尚不致單方面對台採取行動,但仍存在誤判或意外的風險。台灣之風險主要是兩岸關係變差,及傾斜台獨的作為,大陸一向把台灣視為其「核心利益」,絕不動搖,而李顯龍甚至認為大陸民眾也是這看法。最近奧運,台灣藝人小S對「國手」加油,大陸網民也非理性發起抵制,導致代言受影響。

李顯龍指出: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展開合作的可行方法,然而九二共識已被民進黨汙名化,甚至扭曲的把它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本來九二共識是製造出一個各說各話的空間,各有台階可下,然而蔡政府拒絕接受,以致僵持不下。

如今該是好好想出一個解套的方案。筆者認為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似可定位兩岸為「一國兩區」,即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台灣不少人拒稱自己為「台灣地區」,但處理兩岸「非國與國」的關係,唯有以台灣地區區隔大陸地區,才能彰顯兩岸對等地位。此次民間捐助新冠疫苗,因為透過總代理上海復星簽約,合約出現「台灣地區」一詞,官方原不同意,後經捐助方提醒此為我方法律用語,終獲同意。既然攸關人民生命的重大疫苗可以如此放行,那兩岸事務循此模式應該可行。

因此,政府領導人若能在重要場合,如國慶大會,鄭重宣示我們願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注意:使用法律全名比簡稱的兩岸條例更為明確)來定位兩岸關係,據以推動尊嚴、對等、互惠的兩岸交流,如此或可避開敏感九二共識,展開兩岸互動。

中華民國民意研究協會最近委託TVBS民調中心進行民意調查,問蔡政府五年來的兩岸關係,認為變得比較差的有五十一點二%,感覺變得比較好的僅有八點五%。該調查也問對未來蔡政府繼續執政,兩岸關係會變得好是三點七%,變得比較差為五十點八%,換言之,民眾對未來兩岸關係一面倒並不抱期望。

同一調查,在受訪民眾中有七十四%認為中國大陸這個市場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幫助,占絕大多數,可見兩岸確有「經貿紅利」存在,如果兩岸關係改善,應該更有發揮的空間。

兩岸關係之良窳可以從以下指標來衡量:一、兩岸交流:包括文化、經貿、社會、人員等往來。二、兩岸溝通管道。三、兩岸協商談判。四、兩岸協議。五、兩岸事務各層級熱線。

過去五年來,兩岸關係變得比較差,第二項到第五項指標完全中斷,形成已讀不回,就連災難關懷慰問,如四月太魯閣火車出軌、七月河南鄭州洪災,也僅由低層級官員冷回,完全沒有直接溝通聯繫管道,難怪李顯龍總理指出台海有誤判風險。

我們認為經由雙方各讓一步,恢復兩岸溝通聯繫管道至為重要,雙方的「和平紅利」可以由此恢復。目前由於東協加五的RCEP即將生效,為了避免投資移轉效果,造成產業外移,雙方應該展現善意,協商出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以經貿紅利為兩岸關係的潤滑劑,建立兩岸溝通管道,以避免誤判風險。














自由的反思:敬悼余英時先生


2021-08-07 05:34  聯合報 /   陳復/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花縣壽豐)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八月一日辭世,享耆壽九十一歲,被公認是胡適後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余英時先生不幸過世了,這位深受胡適影響的大師級學人,畢生主張自由主義,除對中國思想史研究帶來巨大貢獻外,其高度關注海峽兩岸的政治,常發表相關政治評論,觀點動見觀瞻,深刻影響海內外知識分子的思維與視野。

敝人自少就嗜讀余先生著作,更因此深受五四運動中自由主義觀點影響,但同樣秉持獨立思考主張,不禁對余先生後期面對兩岸的政治評論出現疑惑,經由反思進而觀察到自由主義後來質變成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其訴求有兩點:一、支持美國民主,並繼續支持全盤西化思潮;二、反對中共政權,並轉而支持去中國化思潮。當這兩觀點匯流,就讓自由主義變成某種獨斷意識形態,只要有人持不同意見,就會被質疑「反對自由」且「主張獨裁」,但獨立思考不正是自由主義本來稱許的價值嗎?

余先生身為美籍華人,卻說「我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的確,「中國」這一概念本來並不是政治意識形態,而是種內聖外王的文化理想;但余先生將其嫁接到美國民主,視美國民主為人類自由的終極形態,這裡面固然夾雜著他對中共政權的反抗,但正來自於這種符合美國價值的心態,使得他有選擇性的看與不看、說與不說、反與不反,甚至知道何時該選擇譴責或沉默。他看不見美國霸權如何長期殖民第三世界,甚至無視美國社會自身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忘記自己早脫離香港與台灣生活,動輒涉入並不熟悉的政局,對具體政治議題表態,只要能強化對中共政權的反感,他會毫無保留的支持;卻忽視自己正被這些政治人物利用來打擊反對陣營。

余先生應該很難理解,藉由這種扭曲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反對中共政權已質變成反中華文化。在台灣社會,通過這種去中國化思潮,使得反智主義的民粹聲浪高張,族群問題日益嚴重,這些余先生本來並不樂見的現象,為何反而會出現在當前的台灣呢?但,如果余先生仔細觀察他生活的美國社會,難道不會覺得何其熟悉嗎?為何他不能針對這些現象對症下藥,卻不斷鼓勵台灣實踐美國民主呢?

如果世間再沒中華文化,我們都成為無主的幽魂,倡導自由主義的意義是什麼?更嚴重者,莫過於自由主義經過這百年來的發展,已不再具有反思的空間,使得自由主義變成支持美國價值的意識形態。我不禁思考:何謂真自由?當固有傳統與既有政體全都瓦解了,我們全盤改採美國民主,人就能獲得自由嗎?這是廿世紀早期胡適的答案,同樣是余時先生的答案,卻無法說服每天真實生活在這裡的敝人。














「三零」就業新常態 盡快立法保障


2021-08-07 05:17  聯合報 /   林昭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台北市)
圖/中央社


疫情下的台灣就業市場,猶如《雙城記》開場所形容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電子科技業來說,晶片全球缺貨,正逢最好的時候;而受到邊境封鎖影響長達年餘的觀光旅遊業,則像處於最壞的時候。特別在五月爆發社區感染,實施三級警戒後,受影響的層面更大,整體失業率攀升。儘管七月廿七日起警戒降級,但就業景況是否恢復?今年的畢業生會因此而成為新貧世代嗎?

雖說六月失業率百分之四點八已是金融海嘯以來的最高紀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周工時不到卅五小時者,單五、六兩個月就新增七十九點五萬人,然而最新的無薪假人數僅五點六萬,可見勞動市場中恐藏有未經勞雇合意的「減班休息」黑數。更須提防的是,企業彈性運用人力,因應景氣變化之現象已然成形。

「零工經濟」其實對年輕人特別不利,因為當企業以外包或打工族取代部分正職人員時,除會減少釋出全職工作,從打工族中擇優拔擢為正職的作法,也會讓年輕人必須多花一段時日,才能從非典型就業變成有《勞基法》保障的員工。有些人也可能終身都得過著兼職多工的生活,需要當局提前部署因應。

其次因防疫而萌生的「零接觸產業」,雖帶動遠距銷售,也使得電傳勞動這種可減少與人接觸的就業型態,漸成職場新寵。但不論是在家工作,或以電子通訊分包暨執行業務之方式,都必須考量到工時過長,恐損及受雇者身心健康的問題。建議立委們儘速推動「離線權」,修法建立遠距工作準則,以維護在家工作的權利。

因疫情而受創的勞動者,不是只有青年,也包括了中高齡。表面上中高齡的失業率不若青年來得高,然而中高齡多有家計負擔,且重返職場不易。雖然中高齡有失業保險可以度小月,不過資歷相對也是一種再就業障礙。因此如何透過技能轉換,與新興產業如金融科技業接軌,或是經由就業促進措施,引導中高齡至缺工行業,這些都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就業關鍵。

面對零工經濟、零接觸產業與中高「齡」的三零就業新常態,當局若想安定民心,籲請早日實現蔡總統的競選承諾「立法保障非典工作者」,方為上策。













延續東奧熱潮 正向循環


2021-08-07 05:17  聯合報 /   吳崇旗/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新北市)
參加東京奧運的中華羽球代表隊凱旋歸國,下機後三位奪牌選手王齊麟(右起)、戴資穎、李洋合影。記者陳嘉寧/攝影


東京奧運比賽期間,我們的生活隨著選手們成績表現起伏。得勝時歡心鼓舞,失敗時惋惜難過。這種全民一心的氛圍,讓我們暫時忘卻疫情帶來的生活不便與政治紛擾。感動之餘,也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正向能量。

在下屆巴黎奧運前,為延續這份熱情與感動,讓良善循環,往正向前進,我們可以這麼做:

一、做為自己的運動選手。運動是健康良方。選擇喜歡的運動持續投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享受強健體魄、紓解壓力、結交好友、自我成就等運動的益處。

二、當欣賞運動賽事高手。運動欣賞富含樂趣。不當只蹭熱度的一日球迷,嘗試從觀賞者角度,從運動頻道與體育新聞,學習運動規則,除關懷台灣好手,也能在國內外運動賽事中,欣賞頂尖運動員們的精采表現。

三、成為運動產業的推手。運動文化是生活的調劑。為活絡運動發展的經濟市場,關注體育政策,購票觀賞賽事,支持運動員代言的企業產品,小額購買運動彩券,怡情之餘,也能挹注運動發展基金,以行動挺選手。

四、不當網路酸民鍵盤手。運動是最好的國民外交舞台,加入運動員臉書粉絲或追蹤IG限動,勝利時共享喜悅,失敗時給予鼓勵。也能關懷支持我們的各國選手,展現台灣人情味。不輾壓,不出征,即使場上是廝殺的對手,場下仍是相扶持的朋友。

五、讓運動成為心靈捕手。運動蘊含面對人生挑戰的哲理。每位運動員都有動人艱辛的奮鬥故事,藉由閱讀運動員傳記、專題故事報導,觀看真實故事改編或真人紀錄的勵志影片,從運動員勇於面對壓力,享受投入歷程,而後領悟的智慧名言,都能為我們帶來人生啟發與前進動力。

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說:「運動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當正向循環開始後,運動不僅帶來更好的生活,也能改變我們的世界。

















麟洋配代言台酒? 該修法了


2021-08-07 05:11  聯合報 /   林于凱/ 時代力量市議員、前公務員(高雄市)
「麟洋配」第一次奧運行就摘下男雙金牌。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台酒欲找「麟洋配」代言,卡在麟洋是土銀員工,公務員身分不得兼職。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對此表示,土銀和台酒都屬國營事業,樂見其成。

不過,關於公務員兼職疑義,其實存在已久。近日常上政論節目就疫苗議題評論的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因在職期間經營旅遊部落格,遭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記過,判決依據公務員服務法第十三條「公務員不得經營商業或投機事業」。後來,林醫師選擇不答辯,直接離開公職。拍攝「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擔任公務員期間,也曾經利用公餘時間進行空拍,如果當時主管機關用公服法來約束,恐怕就沒有後來的齊柏林。

我則是在公職期間出書,新書發表日我因怕違反公服法,選擇坐在台下看,沒有上台進行「宣傳」。當時,銓敘部給我的回函是:「公務員因發表或著作書籍而單純參加新書發表會,原則上並未違反服務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然公務員參加出版社所舉辦之促銷活動,如有兼售書籍或從事具商業宣傳之行為,則仍有違該項規定。」白話文意思就是,可以參加但不能商業宣傳;如果這個解釋套用到麟洋配為台酒代言,我認為是沒有模糊空間,因為一旦進行廣告代言,就是商業宣傳了;除非台酒廣告是純公益性質。

不過麟洋配還是要小心,因為運動評論被判罰案例,上個月才剛出爐。擔任北市交警同時兼球評的石明謹,七月底被懲戒法院認定違法兼職,判罰廿萬元,內容還提到「嚴重損害政府信譽」,看到這種判決哭笑不得,利用公餘擔任球評,推動台灣運動發展,到底哪裡損害政府信譽了?

回到公務員服務法,對於公務員公餘能否兼職,近幾年一直有密切的討論,特別是在年改通過後,許多公務員認為應該放寬兼職限制,否則一般勞工下班可從事兼職,為何公務員不行?反對意見是:「如果公務員有兼職,是否會影響到處理公務?」。我贊同公務時間就是應該專心,不過下班時間空檔,公務員謀求自己兼職,到底為什麼不可以?政府管得到的是檯面上的兼職行為,下班後當包租公包租婆兼職,政府管不著,政府認定從事股票投資獲利可以,但下班後擔任運動球評、經營觀光推展的部落格卻不行;我只能說,過度限制,讓有能力的人,很難留在政府賣命。

我認為公務兼職限制重點在於:對利益迴避原則、利用職權圖利關係人的行為嚴加規範、杜絕因公徇私陋習,才是公務機關的重點。至於下班後兼職行為的規範,公服法應該與時俱進,設計一套讓人才能夠為台灣做更多事的公服法,才是真正服務台灣。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三振券到自嗨券 數字政權背離民意


2021-08-07 05:10  聯合報 /   曾紹毓/上班族(投縣竹山)
季青漫畫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五日表示,將參考去年經驗,規畫發放五倍券。先不論去年三倍券對經濟振興的效益,行政成本上的浪費,以及領取造成的不便,似乎沒有達到行政院長蘇貞昌去年說「好領、好用、好刺激」的效果。

經濟部日前向立法院提出去年振興三倍券的成效報告,以數位三倍券推估三倍券帶動的經濟效益,平均每人消費金額約五七八五元。並以領用消費券人數計算,估計可達一三四九億元經濟效益。

但經濟部可能忘記了,領取數位三倍券僅百分七點六,卻將這代表全體消費者,做錯誤推論。《審計部一○九年決算報告》也指出,這份執行效益欠乏嚴謹評估,甚至有學者認為,三倍券對GDP的貢獻僅有百分之零點零八;再者,消費者多做最大效益使用,領三千元花五七八五元,除了是參與個別店家活動,此消費金額和多數消費經驗不符合。從此可看出,執政黨不只是貪戀數字的「數字政權」,更是和民意背離、用數字自欺欺人的自嗨政府。

全球疫情尚未趨緩,對未來經濟回升的不確定仍高。去年國內經濟衝擊較小,政府不斷強調使用三倍券不發現金,是為了「振興」非紓困。今年疫情對國內衝擊大,雖然有對產業與特定個人紓困政策,卻仍有不少沒被政策包含卻受疫情影響之大眾需要「紓困」,因此才以普發為方向,有紓困與振興並存之意。

然而政府卻執意以去年不成功的經驗思考,不發放實用、方便之現金,繼續將人民稅金花費在印製不環保、使用效益低的振興券及塑膠封套,增加基層人員行政成本與負擔,又有領取時造成群聚疑慮的「振興券」。這些難道真的只是為了鞏固「數字政權」、樹立浮誇政績嗎?既然執政黨這麼執意發放振興券,是否先規畫將執政黨官員、民代、黨工及小編的薪水以振興券發放,讓人民感受到民進黨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而不是用背離民意的政策要人民承擔。

政治學上有一個理論稱為寡頭定律:組織越大,權力核心離群眾愈遠,和一般民眾愈脫鉤。今天的民主進步黨,在兩次選舉後行政、立法壟斷,尤其在公眾輿論的勢力不斷增強,陷入寡頭定律現象,總是推出自嗨政策,讓人民用生活與生命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