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稻米出口 反思台灣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權利撞上憲法價值
◆  聯合報社論/全球都喊危險,只有台灣社會無感
◆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稻米出口 反思台灣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稻米出口 反思台灣政策


2021-05-09 00:2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斗南農會提供)


農業長期被認為是「勞力密集」的產業,所以會由勞動力相對豐富的開發中國家擁有「比較優勢」,能以較低的生產成本來出口獲利。但這種觀念卻被勞動力相對稀少的美國在小麥、玉米的競爭優勢改變了因為美國用大量的資本取代勞動,也就是以高度機械化的作業獲得生產力優勢,居然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

高度機械化的農業,通常伴隨著一個條件,就是要有相當大的土地資源,才能方便機械化作業;土地資源有限的國家,無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種植,自然難以獲得資本密集優勢,所以即便是資本豐富、但土地有限的國家,農業還是難以成為優勢產業。但這種觀念卻因荷蘭這個資本密集、土地不大的國家,卻能出口大量花卉而受到衝擊荷蘭一年出口花卉1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000多億元,近半數是鬱金香,花卉不僅是出口重要項目,也是荷蘭發展觀光的一大助力,每年大批國際旅客去荷蘭,就是要觀賞美麗的鬱金香

若產品品質特優,則生產成本再高,還是可以有競爭優勢。日本高級水果和乳品,不僅是台灣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也成為國人赴日旅遊參觀和消費的對象。至於日本稻米,近來更成為熱門的出口品項,超乎許多國人想像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導了這個現象,值得台灣負責農業發展的官員和企業關注,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日本稻米出口在民國 96 年(2007年)時僅有940噸,但民國 109 年(2020年)已來到2萬噸,數量增加了20倍;同期金額也由5億日圓竄升到53億日圓,增加十倍左右,日本政府更規劃在民國 114 年(2025年)達到125億日圓。進口日本稻米的前三名是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約 2,000 噸),基本上供應製作壽司、飯糰等以高級米飯為材料的日本料理店和迴轉壽司店。日本去年對中國的出口約 1,000 噸,還在迅速增加中,成為日本推動稻米出口重點地區。

日本推動稻米出口的策略,是以全球有眾多日本料理店的國家為對象;日本農業新聞報導,因北美地區日本料理店已達 2.5 萬家日本農林水產省日本米及有關食品出口促進協議會合作,於美國夏威夷和加拿大溫哥華等地舉辦日本米和日本酒品嘗的宣傳活動。日本農水省不只辦理品嘗活動,也為海外日本餐館設立採購日本產出食材的網站,方便日本料理店採購食材,也促進日本農產品出口,這當然也對日本餐館的進軍海外,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於日本餐館近來在中國飛速成長,民國 106 年(2017年)達到 4萬家,是海外日本餐館最多的地區,日本當然不會忽視這個市場。民國 107 年(2018年)日本外務省在北京和上海舉辦日本食品宣傳周,除了在飯店提供日本米特別菜單和烹飪方法講解外,也和中國知名媒體、網紅合作,強烈發送活動消息。另外,日本農協也和電商阿里巴巴合作,加強日本越光米的網路銷售。由於中國大陸富裕人口急速增加,對精緻產品的需求愈來愈高,日本對於稻米在大陸的銷售,充滿樂觀期待,有計劃地透過良好配套,全面性地攻占大陸高端市場。

台灣米生產成本每噸約 1,000 美元,民國 106 年(2017年)出口大陸 620 噸,每噸均價 3,300 美元,和日本出口均價 4,625 美元相差不算太大,相當有潛力。但民國 107 年(2018年)大幅增加到 2.7 萬噸,均價卻降到 550 美元,民國 109 年(2020年)更降到 407 美元;原來是政府購買公糧後再低價傾銷中國市場,但不如此台灣米倉早已爆倉,無處存放公糧。反觀日本去年出口均價高達 2,500 美元,為台灣六倍以上;但其實台灣去年銷往香港的稻米均價 2,336 美元,幾乎等同日本同年出口均價。

看看日本再反思台灣,稻米的生產和銷售政策是該徹底檢討、翻新了














聯合報社論/全球都喊危險,只有台灣社會無感


2021-05-09 03: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稱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建議美中努力避戰。記者曾學仁/攝影


英國《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指出,台海是全球最危險地方;報導引述剛卸任的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所說,中共最快可能在民國 116 年(二○二七年)侵台;一旦引發美中戰爭,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從上月美日峰會到近日 G7 外長會議,也都罕見地關切台海和平穩定,顯見台海情勢之嚴峻。

平心而論,台灣民眾對相關論述並不陌生,外媒只是再次點出社會大眾已經習慣的現狀;而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的關切,或被引導為台灣外交捷報,或被誤導為台海安全保障。於是全球都喊危險,只有台灣社會無感。各界對如此反差作了許多分析,但這種宛如燕雀處堂,自以為安,不知焚禍將至的麻木,除因蔡政府大內宣奏效外,也必須歸責於政客及意見領袖的操弄。

華府、北京、台北的領導人,應該沒有任何一方希望戰爭。然而中國大陸崛起,不可避免與美國爭雄。共軍機艦進出第一島鏈,在台灣周邊操演,已經成為常態。衛星照片或雷達航跡等資訊容易取得,過去僅有決策菁英得知的軍事動態,往往很快被攤在社群網路上任由大眾解讀,導致問題複雜化

在劍拔弩張下,意外與誤判的可能性升高。雖然美中對立,但彼此仍有對話管道,第一線海空兵力也設置海上意外相遇準則等規範。反觀兩岸對話機制早已停擺;蔡總統上任不久發生的雄三誤擊事件,正顯示這種風險:倘若飛彈意外命中的是陸籍船隻甚或共軍艦艇,後果不堪設想。但五年來的局勢發展,彼此缺乏溝通管道,甚至充滿猜忌與惡意,這才是最大危機。

對於《經濟學人》的警告,蔡總統稱政府絕對有能力管控風險。然而除了兩岸缺乏溝通與互信,我方是否具備足夠硬實力作為維繫安全的底氣?近兩年台灣成為美中對抗棋子,美國對台軍售善門大開,甚至不乏主動「」裝備之例。先進武器到手固值欣喜,卻也造成龐大預算壓力。諷刺的是,蔡政府每以軍購武獲大作內宣,配上「重層嚇阻、灘岸殲敵」等台詞,彷若築成銅牆鐵壁,卻渾然不覺大陸民眾隨便一艘橡皮艇就輕鬆突破重層防線,連續搶灘登岸

更嚴重的是人力問題。國軍轉型募兵數年後,常備兵力終於達到編現比九成的十七萬「及格」標準。倘若兩岸爆發戰爭,此一數字明顯不足,被高度期待的後備動員,在義務兵役剩下四個月之後,已淪為空殼美方注意到此,向我方施壓政府大張旗鼓調升後備系統在國防部內位階,卻不敢直面現行兵役淪為虛應故事,不僅無法培養戰鬥人員,反造成國防部沉重負擔的根本問題

尤其糟糕的是,綠營對於中共擴張的反應,不是戒慎恐懼,而是火中取栗,訴諸仇中情緒蔡政府的內宣,藉著強調對岸的邪惡,讓民眾厭惡在野黨,更營造一種全球挺台灣的氛圍,似乎只要戰端一啟,八方來援,台灣就可坐看美軍把解放軍打趴。綠媒、網紅等也發表各種共軍不堪一擊的論調,不管是為蠱惑選民或賺取網路流量,挑釁中國成了綠營賺取紅利的無限卡

民初兵學大師蔣百里的名言,「生活條件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悖者亡」。維護民主生活,是台灣絕大多數人的共識。面對中共壓境,必須尋求對話,避免仇恨與誤解使局勢惡化;對內則須強化備戰,減少對方動武的可能。然而當今局面卻背道而馳執政者一方面營造敵對氣氛,另方面又為討好選民,恣意讓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背離。如果台灣是全球最危險地方,其危險首在內部。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權利撞上憲法價值


2021-05-09 03:0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原住民狩獵釋憲案大法官宣告部分違憲。聯合報系資料照


原住民王光祿等因狩獵遭判刑聲請釋憲,掀起一場原民狩獵文化保育野生動物孰輕孰重的論戰大法官雖作出第八○三號解釋試圖找出平衡點,但從原民的失望來看,仍待化解與沉澱。

本次解釋重點為,限制原民僅能使用自製獵槍雖合憲,但對原民保障不足;原民除可因傳統文化、祭儀捕殺野生動物,也擴及自用及分享親友,但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仍然違法

在這場原民狩獵文化與環境生態保護的戰爭裡,原民認為兩者並不衝突,原民文化族群認同生態保育換不來的;大法官則強調兩者應該並重,但原民狩獵即使限於非營利自用之需,仍會對野生動物,尤其是保育類野生動物造成相當大危害。

原民的失望不難理解,但此號解釋的意涵也值得深思:大法官言明「憲法保障…原住民從事狩獵活動的文化權利」,即顯示對原民傳統生活文化的重視,但也同時宣示了保護保育類野生動物是憲法保障的重要價值。憲法權利撞上憲法價值,恐怕就不可能再享有百分百的保障

原民文化權利動物保育價值不該只有「對撞」一種結局。現實上,許多藏在山產店裡的野味,恐有逾越自用範圍之嫌。如能讓更多原民認同狩獵者可以華麗轉身為保育動物捍衛者,這將是台灣山林一道多麼優美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