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薛承泰/台大悲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台大悲歌
◆  劉憶如/RCEP昨簽署 將衝擊台灣







薛承泰/台大悲歌


2020-11-17 02:18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台灣大學近日接連發生學生不幸事件,台大學生會在校園內舉行燭光晚會,呼籲大家多關懷身邊親友、多照顧自己。本報資料照片


前一陣子公布 QS 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是台灣唯一進入百大,拿下第六十六名乃歷史最佳成績。九月間,泰晤士報公布世界大學排名(THE),台大首度進入百大;最近,又公布最佳聲譽大學排行榜,台大排名第四十,都刷新了紀錄。當台大的國際聲譽不斷提升時,校內卻發生教授猝死,更在上周連續發生三起不幸事件!

台大的教授與學生的生命並非較有價值,而是社會對這群人的期待,是教育歷程的勝利組,是國家未來的菁英;這次會格外重視,不論是自殺或意外,接二連三發生,校園中的師生為之震撼!

筆者的人生歷程和多數台大教授不同,父母親未受過正式教育,此情形在七十歲以下的教授中為數極少;更不用講,幼時經歷過砲戰,小時候擺過攤子,腦子裡只有幫忙家裡過日子,不要讓父母親操煩,至於進大學這碼子事,唸初中時未曾出現過,就算是考上了台大,當時只知去賺學費,並不知人生的下一步是什麼?

如今成為台大教授,期間還經歷過公部門一些重要職務,看了人生百態也學習了理解跨越階層的思維。在上課時,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要他們學習為自己負責,為未來扎下基礎。在學期的開始,我都會對學生說:「批判是為了社會的進步,感恩是為了歷史的銜接」,兩者不能偏廢;因為,「批判」是提醒他人所需負的責任,「感恩」則是提醒自己所需負的責任。

自殺是因為「生不如死」。可是沒有人有死亡的經驗,又如何知道生不如死呢?唯一最接近的感受,就是「久病厭世」。這個狀況自古以來就有,(老)人在久病中掙扎,最後認為「自己責任已了」而走上歸途!儘管今天的醫療科技已能提供協助,老人家的自殺死亡率仍是最高。

發生在中高齡的自殺,較多情況是因經濟與金流問題,例如生意失敗債台高築,自認為扛不起整個公司或家庭生計而走上絕路。這種狀況,是因為「責任的過大」當事人扛不起,政府應提供機會,協助他們「度過危機」,帶來「轉機」。

年輕人特別是學生,雖然自殺死亡率較年長者低許多。一般認為,他們不太會有前兩者的遭遇,就是功課的壓力或感情因素為最多。如果是因為課業,通常不會發生在期中(考)時間,而是期末或面臨被退學,壓力才較大。況且台大學生,身經百戰,韌性會較強些。

至於為了感情,這就複雜多了!感情的挫折,往往是紊亂而難以啟口,於是將壓力在彼此間宣洩而進入惡性循環,於是「結」越打越深,最後變成死結走不出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因無法控制情緒而引發衝動,往往不顧後果。此刻,讓自己轉換心境,是扭轉一切的契機!

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成長歷程不只是「生養」更有「教養」,於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規範並形成道德,某種程度這是一段壓抑原始衝動的過程,在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之間,學習責任,建立素養,這正是教育部在提倡的價值。

撰寫此文時,筆者正經歷親人的離世。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座「生命時鐘」並在倒數計中,只是自己不曾察覺;能掌握的,就是珍惜自己,在任何當下活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