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寶美大選 無危機意識
◆ 大屋頂下/蓋棺論定叛國的總統 不誠實不自然
◆ 星期透視/褪色的台灣光復節
◆ 畫中有話/文青式割喉
◆ 名家縱論/也來談談什麼是禪
◆ 畫中有話/先溝通再過節
◆ 漫畫/反萊豬? 那不要吃啊!
◆ 產銷失衡 收購要加上減產
◆ 兩岸農業發展 誰龜誰兔
名家縱論/也來談談什麼是禪
2020-11-01 02:39 聯合報 /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近年禪普及於世,禪的美已成美學,是新潮流。因為鈴木大拙的宣揚,禪被視為是日本特有文化。殊不知,禪是印度佛與中華文化在中土結合的混血兒,故稱之為中華禪。禪在中土萌芽,在日本開花,終也在中土結成果。
禪不是一門學問,是生命真實體驗。人的意識像大海,平常人只使用到意識表層,在海浪上翻滾,不能解脫。只有少數才智之士,或許是承受佛陀的影響,能安靜自己,使自性安住在純淨無染心靈中,轉識成智。其過程是種沉澱、沉澱再沉澱,終於深入大海底層,消失於無形。這細微過程,不知如何名狀,故稱之為禪,是為禪之體。
這意識在內心細微消失的現象,我們也常在外面世界看到,只是大家都不甚注意。當晨起微涼,靜靜看著露珠在陽光下消失,只要夠專注,人的自我會跟著露珠消失而消失。只要細心觀察,舉世任何物事,無不在無常變化中失去蹤影。
宏觀世界也一樣,山河大地與整個世界能量也在消失中,我們的生命也與宇宙中所有物事,在同樣韻律中共振而同步消失。同步的韻律很美,讓人覺得心安悠美。這美也是禪之美。是為禪之相。
禪之相很美,會提升人的靈知,日本為學習華夏中土學問,十八次派遣唐使來學習,將禪帶回日本,成為日本民族性格特色。當我去訪京都龍安寺,看其枯山水已獨樹一幟,成為日式庭院的新風格。枯山水是以細沙刷成流水線條,與美石配合,使不是水的水,不是山的山,成為彼岸又具體又抽象的風光。靜坐片刻,有如掉入禪的家鄉。
京都南禪寺後方有條哲學之道,是西田幾多郎每天漫步思考的地方,我也很喜歡來此走走,看那小溪流水,似是由我心中流出,然後潺潺而去。水聲細微入耳,又好像流回了我的內心。如此入神,在漫步中,自然靈思泉湧。當櫻花飄落,隨水而去的花影,像露珠消失,像鐘聲遠去,自我在寧靜中逐漸溶解,禪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所以哲學之道,又可稱為禪的步道。
禪風吹入日本,在民間開花,和服、插花、茶道、庭院…無處不展現禪的痕跡,可惜禪之相太美,使人停留表面,未能深入禪之用。禪之用是生命大事,是如何了生死。如只在禪相的美上停留實在可惜。
中華禪在惠能後,禪風所及,千年來開悟之士,不可勝數。禪在中土,樸素無華而敬天,天與禪一如,使中土的禪更見大氣,不同於日本的細膩,使禪在中土結果,碩果遍野,蔚為中華禪的景光。
壇經是華人的金剛經,淺顯易懂,深入民間,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巷廟哲學。惠能說,「皈依自性,即皈依真佛」,更把神格化的神,放歸內在自性,自性與佛無異,使中華禪成為生命學問。不是宗教。
佛在我心,走路時是以佛的腳步走路,悠然自得。做事時是以佛心做事,慈悲為懷。偶看天上星斗燦爛,便知那是我心靈輝光在閃爍,看虛空無涯,那是我心無涯的延伸。當「無我」等同「大我」,自性的實相等同於佛。於是心靈豁然開朗,幾與開悟相似。這是禪之用。
中華文化精華在台灣,如將台灣建設成禪的寶島,那麼台灣由文化的寶島,到愛心的寶島,進而成為禪的寶島時,台灣就可成為人類邁向理想國,真正的指標了。
星期透視/褪色的台灣光復節
2020-11-01 03:26 聯合報 /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自從取消台灣光復節放假,這個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日子,漸漸被人民淡忘。
今年台灣光復節,更顯特別冷清!當天,除國民黨辦了一場紀念活動外,從中央到地方,幾乎看不到任何正式活動,紀念台灣光復七十五周年。
由於今年是台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相對於台灣政府「刻意」忽視,北京則擴大紀念活動,再次使這節日成兩岸鬥法標的物。簡言之,國民黨是以主導抗日、光復台灣的勝利者自居,紀念活動以緬懷過去光榮;對中共而言,由於中共繼承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席次,順勢承接二戰後的勝利果實,也給了他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說辭,無怪乎要大肆慶祝!
在國民黨眼中,中共無疑是竊取勝利的小人!可知國、共立場截然不同!至於民進黨,除表明不認同「台灣光復紀念日」之外,一味聲稱國民黨和共產黨乃合作演出統一劇碼,真不知邏輯何在?
姑且不論活動大小,從歷史意義看,二戰後是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戰敗投降書,接收治理台灣的政權。亦即,治理台灣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政府,而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卅八年撤遷來台,全民同建這美麗的寶島。
如今民進黨執政團隊,取巧地打出「中華民國台灣」這張牌,以為在「中華民國」後面加上「台灣」二字,模糊二者,便可靈活運用切香腸手法重新定義、定位台灣;如此可輕鬆擺平内部因各種因素反對台獨的各方人士,未來再慢慢結合獨派力量,掌握修憲主導權,一步步地切割中華民國。這種赤裸裸地想要全面切斷,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歷史連結之政治動作,不但無法降低兩岸高度緊張的局面,反而嚴重違害台灣內部的團結。
如果民進黨執政團隊漠視台灣歷史事實的目的,是為了推獨派台灣歷史觀,從根本反轉台灣社會共同記憶,以奠定台獨立國基礎,那實在太小看台灣人了!如此脫離歷史與國際政治現實的作法,可能很快會出現負面影響,到時台灣人民要為執政黨如此冒進作法,付出慘痛代價,情何以堪!
我們必須關注,民進黨推出「中華民國台灣」的負面影響,因為更改國號屬憲法修正範圍,並不是總統一人或少數人可任意變換的,否則憲法修正通過後果,該由誰負責?如何負責?我們不能排除,下次再度改為「中華民國台澎金馬」或直接改成「台灣」,以及可能引起的戰端!
我們務必慎思,戰爭絕不是假設性地呼喊著:我們不分老少、男女,全民皆兵,也要戰到最後一戶、一兵、一卒,用掃帚都要戰到最後…情緒性的言辭,是無法解決的。
若台灣光復節的歷史意義,意謂著一個戰爭的結束,那麼這一日更提醒我們,要珍惜捍衛得來不易的和平。
大屋頂下/蓋棺論定叛國的總統 不誠實不自然
2020-11-01 02:26 聯合報 / 黃年
前總統李登輝。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頒給李登輝的褒揚令,其中有四個字最令人驚奇:誠實自然。
李登輝自己說,連《國統綱領》等操作也是詐騙,談什麼誠實?他工於權謀,橫柴入灶、倒行逆施,說什麼自然?
蓋棺論定李登輝:他不折不扣是一個「叛國的總統」。叛國的總統,誠實什麼?叛國的總統,自然何在?
褒揚令表揚的是「我不是我」的李登輝。所以,看不到李的招牌事功《國統綱領》,也看不到他錯失了亞太營運中心,更看不到他執著「中國崩潰論」、「中國七塊論」,尤其未見他的核心政治觀點「中華民國已不存在」。這是一紙不誠實也不自然的褒揚令。
李登輝政治生命異化拐點在民國89年(二○○○年)。當年,他欲排除宋楚瑜,扶持連戰參與總統大選,連「連宋配」也不容。目的在連戰若繼任後,李可繼續操縱政局。有人認為,李當時即有「棄連保扁」之心,希望連落選,以陳水扁為他的約書亞。這是大錯。李當年輔選連戰,摩頂放踵,他自稱比候選人連戰自己還賣力。他一方面以興票案對付宋楚瑜,另一方面以發表「兩國論」來與陳水扁搶獨派選票。但最後連戰仍告落敗。
此戰,國民黨落敗,但真正慘敗的卻是李登輝。主要敗因都是李登輝自己種下的:一、李為保障自己參與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的萬全之計,修憲將總統選舉定為相對多數制,後來遂使陳水扁以卅九.三%的得票率當選。二、他欲操縱政局,封阻宋楚瑜,反對連宋配,藍營分裂。由此可見,二○○○年國民黨的主要敗因,是在李登輝的自私(相對多數制),與自私加貪婪(反對連宋配)。
選後,連戰出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則被逐出國民黨。於是二○○○年成為李登輝政治生命異化拐點。此前,他是中華民國總統。此後,他成為台獨教父,變成叛國的總統。
李出任中華民國總統之初,自稱是蔣經國的學生,他在國家認同及兩岸關係的表現,皆是以中華民國為準據,志在高遠。如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建構,體大用宏;九二會談的一中各表,則迄今仍是兩岸唯一的可能出路。但是,後來李登輝卻用一句「這些只是詐騙」,來解釋「我不是我的我」。
「我不是我的我」,是李登輝被逐出國民黨後,「昨日之我譬如昨日死/今後之我譬如今日生」的求生邏輯。他不甘就此倒在國民黨的門口,於是在台獨的舞台找尋新生。且他不僅是要消極地「政治避難」,而是更強烈地要「政治復仇」。
因此,他並未選擇以「精神加盟」的超然地位來扶持民進黨及陳水扁,而是另立台聯與民進黨分庭抗禮,用以挾持民進黨及陳水扁。此時,他已不是尋求綠營政治庇護的政治難民,而是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喧賓奪主的「台獨教父」地位。
設身處地為李登輝想,他在二○○○年的挫敗真是痛徹心肺。他與中共的互動,甚至到了黑箱密使往返的地步,但北京後來對他如此不留餘地。他在國民黨的內鬥,從非主流、郝柏村到宋楚瑜,都是恨巨仇深。他與民進黨的關係,被稱為「一(國民黨)又二分之一(民進黨)的黨主席」,又想以一年一億五千萬元收買民進黨為花瓶黨,但最後李遠哲等竟支持陳水扁打敗了李連聯合。這些歷程,對李登輝而言是奇恥大辱,亦是血海深仇。
他的「政治復仇」,要報復中共,要報復國民黨,也要讓綠營獨派為當年稱他「老番癲」認錯。他唯一成功的復仇,就是他成了台獨教父。但報復中共,他以十四億中國人為敵,不知中共非中國;報復國民黨,他以中華民國為敵,不知中華民國不等於國民黨;這卻是以報復私仇私忿的心態來處理國難的問題。此非但不能解決國難問題,反而使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難,異化為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國難。
在李登輝眼裡,對國民黨報仇,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向中共報仇,也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因此將台灣人制衡國民黨的心態,異化為要消滅中華民國;也將台灣人對抗中共的心態,異化為要消滅中華民國。這對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十二年的李登輝而言,不啻就是要與中華民國偕亡來洩其私憤了。
這不是叛國,什麼是叛國?
李登輝從中華民國總統,變成叛國的總統。他迄未交代的是:一、他造成的失敗,究竟是中華民國的失敗?還是他李登輝自己的失敗?二、台灣的生存戰略,究竟是要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非要消滅中華民國不可?三、他說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但難道台灣國存在嗎?
自我中心與機會主義是李登輝的人格特質。對比蔣經國,忍辱負重,打脫牙和血吞,將私仇私願與國難區隔得十分清楚。當自己原先堅持的政策難以實現,他將自由民主還給台灣人,解嚴、開放兩岸交流,而不是挾持人民以逞。李登輝卻是在自己經過橫柴入灶、倒行逆施的操作而遭受挫敗與恥辱後,竟是惱羞成怒地欲挾持台灣人,用報復私仇的心態來處理國難問題。兩相對照,蔣經國知道,兩岸問題畢竟超越毛蔣私仇,也超越國共私仇。但李登輝根本沒有這種水準,不知兩岸問題必須超越二二八及皇民遺恨。他對付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竟反過頭來要消滅中華民國。
「釣魚台是日本的」,李登輝的政治復仇最終異化為岩里政男的皇民人格。一個皇民的眼睛當然看不到兩岸的全局。因此他不像蔣經國,卻像辜寬敏。辜一生的職志,就是要為辜家失去皇民地主的地位而復仇;他的台獨,迄未能使皇民地主復辟,但或可稍解其私仇家恨於一二。爾今,李登輝壯志未酬、齎志以沒,只剩辜寬敏獨挑大梁了。
其實,暮年的李登輝卻是心虛膽怯的。他說了好幾次:「我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
但李登輝就是台獨,他回不去了。他不能既以台獨贏得盛名,又不肯戴台獨的帽子。
蔡英文的褒揚令提到李登輝的「脫古入新」四字,這是要留下李的台獨思維。但李登輝墓誌銘一開頭就寫著:「古昔孟夫子『民為貴』之至言,肇啟以民為本思想。」這不僅沒有「脫古」,且是欲以傳承中國聖賢,來蓋棺論定李的歷史地位。獨氣薰天的李登輝居然在墓塚借孟夫子留下一點中國元素以自我修補。這個畫蛇添足的動作,更暴露了李登輝面對歷史評價的心虛膽怯。
叛國的總統李登輝,葬在中華民國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
「蓋棺論定李登輝」系列(三之三)
押寶美大選 無危機意識
2020-11-01 02:29 聯合報 / 王良言、朱文心
美國大選最後倒數,總統川普(左)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右)衝造勢。美聯社
王良言/退休公務員(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不但切斷兩岸溝通管道,完全沒有危機管控機制;在對美外交,同樣欠缺危機意識。
華盛頓郵報十月卅日報導,今年五月蔡總統就職時,我方剪輯美方政要賀詞時,刻意刪減民主黨人士賀詞篇幅,卻偏重共和黨國會議員部分,引起民主黨方面不滿;政府表示外國友人祝賀影片有調整,並也向對方說明溝通。
美國是成熟的兩黨民主體制,歷年來民主黨與共和黨交互執政,台灣在美國兩黨之中選邊,是極為不智之舉。美國大選在即,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與川普勢均力敵,萬一拜登獲選,蔡政府要如何彌平民主黨心中的陰影?
日前兩岸是否進入「準戰爭狀態」,在國會引發不少熱議。最近國軍也在各地展開戰備周操演。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說:這幾天許多陸軍裝甲車、戰車奔馳在路上,這些聲音是「最安心的引擎聲」。但是對於政府的所作所為,國人真的會感到安心嗎?
國防部十月卅日晚間證實,中共解放軍當日出動三架次運八機型軍機,闖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並表示這是共機十月以來累計第十一度擾台。
蔡總統就任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官方往來完全停頓。去年蔡總統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近期更因美國對台做出許多動作,包括擴大軍售、派遣高官訪台,觸動中共敏感神經,使兩岸關係陷入空前緊張狀態,戰火似一觸即發。以至於日前空軍進行國慶預演飛越台北上空時,都引起民眾恐慌。
蔡英文總統今年雙十國慶典禮講話,明白向中共傳達善意,遞出和平橄欖枝。孰料中共國台辦發言人卻回應稱,蔡總統國慶講話,延續對抗思維和敵對意識,暴露民進黨當局謀獨本質。國台辦發出如此強硬言論,充分顯示兩岸已無交集。
反觀美國與中共,即使較勁越演越烈,已從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擴大至地緣戰略戰。但是,就在美中雙方關係日趨緊繃之際,美軍與解放軍在十月廿八日舉行首次危機溝通工作組視訊會議,美國國防部翌日發表聲明,說明此次會議本著「預防和管控危機」,以減少軍事風險為原則,希望在美軍與解放軍之間建立相互理解的管道。
此會議意義重大,充分顯示在緊張情勢不斷升高之際,相關各方必須具危機意識,必須相互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與底線,才能避免誤判而擦槍走火;只有及時建立危機管控機制,才能化險為夷。
目前兩岸之間毫無對話與避險機制,政府對美外交又欠缺危機意識。如此這般,國人要如何感到安心呢?
朱文心/教(台北市)
民進黨政府一面倒向川普,不言而喻;民調亦顯示國人支持川普,只是押寶川普,連美國媒體都關切,不宜掉以輕心。何況殷鑑不遠,一九四八年美國總統大選,國民政府支持共和黨杜威,不過民主黨杜魯門勝選,從此喪失美國奧援,日子難過極了。
鑒於兩岸關係緊張,加上美國大選風雲莫測,萬一政府選錯邊,是否可能重蹈歷史覆轍,是值得關注的。誠如英國名相帕麥斯頓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身處現實國際政治中,中華民國必須發揮以小事大智慧,處處與人為善,不宜輕易捨拜登,遷就川普,那是智者所不屑為之。
唯有面面俱到,而爭取到所有可能與中華民國交好的朋友,一個都不能少,才是上上之策。
畫中有話/文青式割喉
2020-11-01 02:44 聯合報 / 記者許正宏
記者許正宏/攝影
「親愛的朋友什麼時候要還錢」,是黨產會於松菸文創園區舉辦的公民研討會,如此文青式口號,暗諷國民黨快還「不當」黨產。
蔡總統上台後曾宣示「創造一個和解的社會氛圍與對話空間」,如今似欲將國民黨割喉割到斷,人民看在眼裡,有何感想呢?
畫中有話/先溝通再過節
2020-11-01 02:37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萬聖節一到,有些幼兒園會帶著變裝小朋友,挨家挨戶上街討糖去;讓兒童在玩樂中,學習了解西方節慶文化深刻意涵,但也引來網上「崇洋媚外」論爭。
蘊藏商機的萬聖節,已成父母給幼兒成長的重要回憶;不過民意論壇也有讀者表示,擔心小朋友在學校被「捉神弄鬼」嚇哭,留下不愉快的回憶,心理產生陰影。
少子化時代,每個兒童都是家中寶。要不要參加這類活動,家長或學校應事先跟孩子溝通,一起了解萬聖節由來,釐清過節的意義,而不是跟著商人行銷手法,只是消費妝扮跟糖果而已。
產銷失衡 收購要加上減產
2020-10-31 03:24 聯合報 / 蕭清仁/台大農經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圖為9月間農委會在高屏香蕉產地啟動去化作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蔬果產銷失衡頻繁,且呈增長趨勢。收購應加上減產,農民才有利。
產業達到長期均衡產銷狀況,簡稱產銷平衡,是政府的期望、政策目標。一般民眾認為:沒有滯銷就已算;政府或認為:次級品政府收購,其他優等品能賣好價格就已是。
過去毛豬常發生循環波動,後來政府實施畜牧法限制養豬頭數,維持整個產業供需平衡,毛豬價格都保持在長期均衡價格附近波動,近廿年來產銷平穩、循環波動消失,為政府推行產銷平衡政策成功例子。
惟這個價格安定制度影響產業結構調整,毛豬享有規模經濟利益,規模大者成本低,但受畜牧法限制不可任意擴大規模,整個產業連續廿多年幾乎不變;然美豬發生巨大變化,民國71-96年(一九八二至二○○七年)間,每場飼養規模增加廿五倍,每年出售三萬頭以上者占百分之五十,飼養者減少百分之七十五,企業農場取代家庭農場。目前每場規模動輒五千頭以上,台灣千頭以下者占百分之七十五,肉品自由化將面臨考驗。
稻米產業,政府利用休耕、轉作及存貨控制市場供應量,維持產銷平衡、合理利潤。
上面台灣兩種最重要農產品,政府均有控制產量政策工具,達到產銷平衡目標;其他蔬、果小產業,多年來亦嘗試建立控制產量制度,例如管理種苗供應控制甘藍產銷,但未能落實。這些產品生產者多,每人產量少,很難管理,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價格隨行就市,波動是常態。農民只能得到正常利潤,超過時會透過增產、價跌轉嫁給消費者。
回顧扁政府柳橙事件,執政初期正常年柳橙種植面積八點九千公頃、產量十二點八萬噸、價格廿三點一六元(三年平均)、總收入廿九點六億;第三年價格大跌,政府收購,種植面積、產量續增、價格續跌;到後期種植面積及產量分別增至一萬公頃、廿點五萬噸、價格跌至十二點九二元、總收入廿六點五億;比初期少三點一億,為產量增加價跌損失十三點一億及增產七點七萬噸收入增加十億之和;但增產需成本,每公斤八點七元,共六點七億,合計每年收益損失十億,滯銷連續七年共七十億。
其後民國97年(二○○八年)開始減產,到民國102年(二○一三年)恢復供需平衡,價格保持十九元以上,柳橙價低於長期均衡價格長達十一年,約保持它的六成,橙農損失超過百億。
柳丁是多年生果樹,固定成本集中在初期,後期產量增加,只要能收回變動成本,不願砍除。聽話減產者倒楣;搭便車者獲利。需政府介入才能達到,只收購不砍除、減產,農民得小惠,卻帶來大災難。
農產品需求彈性很低,產量過多對農民不利。收購會保持偏多種植面積,潛在滯銷問題仍在,須清除過多生產能量,才算維護農民利益。
現香蕉、柚子有這個問題,需降低種植面積,才算解決過剩問題。若明年沒有嚴重的天候傷害仍會滯銷,但颱風、寒害並非常態,幾年才會出現一次。
北市中上級香蕉每台斤零售價格:廿五元供需平衡、卅五發財、廿滯銷、最低十五、現廿,知道價格可略知它的供需、植蕉收益。現匯率升至廿八字頭,兩岸關係不好,也是滯銷因素。
兩岸農業發展 誰龜誰兔
2020-10-31 03:24 聯合報 /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正當國內為開放萊豬吵得不可開交之際,中國大陸舉辦的「人工智慧 PK 農人經驗」種植草莓大賽初步結果出爐,AI 隊整體暫時領先頂尖農人隊。
儘管最終結果還未出來,但這樣的結果已令人振奮。畢竟誰能把農業達人經驗及技術數位化,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學到頂尖農人種植經驗,進而優化生產管理過程,將會對未來全球農業競爭產生重大的轉折,不僅帶來龐大商機,也將成為未來全球新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大陸亦積極建置號稱農業矽谷的科創中心,也在北大荒建立世界最大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場,全力打造屬於中國的農業4.0,同時強化育農教育有系統培育相關人才,這些措施很可能創造農業新藍海,進而對中國大陸農業發展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也將牽動兩岸農業的競合,值得關注。
過去台灣農業技術深受國際讚譽,也成為拓展外交的利器(如農耕隊、漁技團)。只是這些年為了選票,政府推出的農業政策多偏重討好農漁民,動輒實施保價收購或價格補貼,治標不治本。當前台灣農業存在諸多問題,如高齡化、基層勞動力不足、產銷經常性失衡、農產品品質暨規格難均一化、病蟲害叢生、基因劣化等,已成農業的致命傷,需靠新科技彌補,而台灣這方面進展緩慢令人憂心。
儘管發展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屢屢出現在國家制定的農業施政綱領中,但是政府投注在相關 R&D 的經費及人力,卻遠不及投注在農民福利津貼及補貼救助費用,且許多創新成果並未能給農民帶來實質的利益與效果(畫大餅者不少),迄今傳統家庭式農家仍是經營主體,採現代化農企經營仍屬少數。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下,國內農漁民逐漸養成對政府的高度依賴,缺乏自我提升的動能,長此以往將難以因應全球自由貿易開放的腳步,以及因應新冠疫情所產生的全球農業價值重置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萊豬進口已虛耗太多人力物力,台灣農業應面對現實,不能只活在虛幻的世界,靠補助保護苟活。世界不會停下來等台灣,眼見中國大陸農業正在產生巨變,台灣還沉醉於昔日榮光,渾然未覺,最終誰是龜誰是兔,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