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價值鏈質變 台灣如何因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712/web/

.聯合報社論/賴揆拉得動這個內閣車隊嗎?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你又慢了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價值鏈質變 台灣如何因應?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價值鏈質變 台灣如何因應?


2017-12-28 03: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當「媒體寵兒」美國總統川普出招頻頻,令全球政經運作的議題焦點不斷更替下,以鴻海公司宣布大舉投資威斯康辛州為首的製造業回流美國議題,反倒顯得不那麼重要。殊不知,此舉恐是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GVC)從全球化走向在地化的質變號角,更是台灣廠商能否續留全球製造業光譜上重要位置的轉折點。
眾所周知,主要跨國企業是驅動各個產業或產品GVC樣態的要角,且大多源於提升生產效率或接近最終市場兩大考量。1960年代以降的台灣,即是受益於前者,躋身跨國公司GVC重要夥伴之列。早期,台灣以加工出口方式與上游技術母國形成雙邊分工;1980年代後,台灣廠商因應國內外產業環境改變,以及跟隨全球製造業生產流程的複雜化、分工化與專業化,使材料加工、半成品及零組件等中間財重要性大增的腳步,成為低勞動成本下游生產基地的中間財供應來源。在全球中間財出口占製造品出口比重從1990年的13.7%提高到2013年的32.2%之際,台灣中間財占整體出口比也由44.5%提高到75.1%,成為GVC跨國垂直分工體系極關鍵的中間層要角。
然而,這種取道生產階段更加細緻化的生產模式,已從2014年發生轉變。至2016年,全球中間財出口占製造品出口比重下滑至28.7%。若劍橋大學講師利夫塞(F. Livesey)在新作《從全球化到在地化》(From Global to Local)所言屬實,則技術變革、氣候變遷的挑戰,以及消費者偏好轉變,正推動GVC發生從全球化走向在地化的質變,全球中間財出口占比下滑將成為趨勢。不難想見,以中間財出口為主的台灣廠商將首當其衝。
首先,就技術變革與氣候變遷來說,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早在2015年指出,諸如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與數位化等先進製造業生產方式,可降低廠商生產成本20~40%。同時,中國等主要外包產地工資水準大幅提高,明顯拉近與已開發國家跨國企業本國的生產成本差距,降低廠商海外生產誘因,以及氣候變遷威脅與碳排放管制趨勢,使目前產品製造過程高度細化,產品交付給客戶前,已經歷漫長運送距離的不環保生產方式,將迎來轉變的必要。
再者,少子化與老年化的人口趨勢,使製造品的需求面臨結構變化,開發客戶潛在需求將是每個廠商的共同課題,使廠商為增加營收最直覺的作法,就是「快速」交付「客製化」商品。此時,唯有廠商生產在地化,且輔以先進製造業生產方式,才能滿足此一新需求趨勢,也是兼顧提升生產效率與接近最終市場的GVC新路徑。
事實上,從美國跨國企業回流生產或海外企業到美國生產所創造的工作機會,已由2000~2003年平均每年1.2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7.7萬人。同一時期,美國跨國企業透過外包或GVC深化,幫外國創造的工作機會則從每年24萬人降到5.5萬人,可看出GVC新路徑已成形。因此,與其說鴻海赴美投資是為來日的美中貿易戰,先買個盟友保險,倒不如說是利用美國擅長的先進製造業生產方式,確保生產效率,且透過更接近客戶(如Apple)與在地市場的美國製造,讓鴻海可擴大面板的應用面(如打進在地的汽車等新興領域供應鏈),達到即時與客製化的目標,更為務實。
要言之,在GVC質變下,「生產」不再是未來國際貿易的唯一要角,台灣過去依靠生產階段細緻化以達到生產效率最佳化,並取得產業競爭優勢的作法,將遭遇極大瓶頸。倘若執政者仍不改變,盡快積極地針對此趨勢推動必要的政策思辨,且找出正確因應之道。只怕多年後回顧今時今日,會發現2017年台灣經濟最重要的事,並非台股再度站上萬點、明星級智慧手機銷售數據令人失望,更不是前瞻基礎建設及一例一休,而是懊惱地發現我們正在「把台灣經濟搞丟」中。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你又慢了一步


2017-12-27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南投茶園缺工,許多越南人經由新南向的免簽「巧門」,成群結隊來台「打工」。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政府剛誇稱今年來台觀光客突破一千萬人次,證明新南向政策有成;話聲才落,南投茶園裡便傳來了「新事實」。許多越南婦人經由新南向的免簽「巧門」,成群結隊來台「打工」;不少人來一趟就能賺上六萬元,比蔡英文「夢想」的三萬元基本工資還多一倍。
「假觀光、真打工」的問題,並不是最近發生的事。早在去年,嘉義警方即曾查獲整車越南、印尼籍人士,數十人作觀光客打扮,要乘遊覽車到桃園拉拉山打工採果。但在政府的文宣中,卻可以把這種現象形容為越南人「瘋台灣」,說寶島風光令人著迷。
當整團越南採茶婦被接來送去,說明「新南向、新打工」的變相發展,已經是集團化作業:有專人設計行程、專人接送,也為特定茶園或農場提供外籍打工仔。兩個月前,嘉義八掌溪發現男性棄屍,後來查出,這是一名以假觀光名義來台的印尼人,誰料非法打工第一天就暴斃,遭到棄屍。
從這些蛛絲馬跡看,在嘉義一帶至少有一個接應來自新南向「假觀光、真打工」的非法集團,透過特定的聯繫網絡,向全台各地茶園、農場供輸勞力。蔡政府為了新南向,開啟了東南亞國家來台免簽便門;又為了掩飾陸客來台減少的事實,撒錢補貼東南亞觀光客來台。俟「假觀光、真打工」的真相浮現,已慢了一步。
在「新南向至上」的政策下,政府還可以假裝看不見問題,就像對待詐騙集團一樣。


聯合報社論/賴揆拉得動這個內閣車隊嗎?


2017-12-28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二)上任三個多月民調下滑,圖為他昨天率副院長施俊吉(右二)、秘書長卓榮泰(右)舉行年終記者會,說明未來施政期許。記者邱德祥/攝影

漫畫 季青


根據最新民調,蔡英文總統的信任度已跌到三二%的新低,施政不滿意度則高達六成。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滿意度則跌至四二%,不滿意度升至卅七%,正朝死亡交叉逼近。賴揆上任後曾為蔡政府帶來一波新氣象,但短短三個多月,經過勞基法修法、空汙惡化等事件的衝擊,能量已大為耗損。賴清德若無法強化內閣團隊,僅憑個人之力在隊伍前面拚命衝刺,其實已拉不動這個沉滯而缺乏方向感的政府車隊。
賴清德上任後,僅僅更動了副閣揆、秘書長、國發會主委等少許人事,其餘則悉數接收了林全內閣的人馬。如此作法,或許是為了維持民心的安定,或許是為了表示對林全用人的尊重,或許是一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無論如何,整個內閣架構的偏斜已日漸明顯:缺乏企圖心的部會首長仍然尸位素餐,懂得觀風望向的部會則一味迎合,暴得大位的官員傲慢托大,中下層的行政螺絲則嚴重鬆脫。這些問題,已到了損害政府運作的地步。
例如,最近法務部檢調濫權搜索新黨青年軍,便宜行事且侵害人權;外交部印製的新護照錯用美國杜勒斯機場圖片,拗了十幾個小時才推給中央印製廠;內政部役政署長在軍營門口大發威風拒絕受檢,並任由司機向哨兵叫罵「吃狗屎」。這些,無一不是體制和行政倫理的敗壞。台灣一向迷信「人的政治」,以為只要有賢明的政治巨星領導,國家就能步上自由繁榮的坦途;然而,從賴揆任內三個多月的人氣滑落,即可知治國僅靠少數人的光環是絕對不夠的。這點,從蔡英文聲望消逝之快,已一目了然。
就在外界期待賴揆強化團隊人事之際,賴清德卻做出突兀的安排,宣布發言人徐國勇兼任「政務委員」。賴清德重用徐國勇,應是看中他處理事情的能力,認為能靈活與社會對話。然而,徐國勇表現之所以「搶眼」,主要是他經常踰越「發言人」分際,強勢奪取其他政務官的話語權。未來,他「一人分飾雙角」,角色將更容易錯亂。
徐國勇的人事,若說反映了賴清德用人的眼光,這一布局未見高明,甚至暴露了其囊中缺乏人才的窘境。徐國勇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因應」的靈敏,這基本上是「技術面」的能力。然而,內閣政務官無論如何必須具有專業領域的能力,才可能為國家擘劃宏偉、前瞻未來。換言之,賴清德重視的如果只是政務官的政治操作能力,雖然可以減少施政上的麻煩,卻未必能增添國家發展的瞻矚;而徐國勇正屬於這一類型。
再看目前內閣的情況,由於受到蔡總統及民進黨政治走向的影響,出現了兩極化的現象。在一方面,若干政治嗅覺靈敏的部會,一味迎合「轉型正義」的口號,而出現了種種不務正業的怪現象。例如:文化部急於拆解中正紀念堂,卻忽略更深厚的文化發展議題;教育部一直在修教科書「改寫歷史」,卻忘記了本質的教育扎根和人才培育;內政部忙著幫黨產會追殺人民團體,卻不見在治安上拿出實質作為;法務部四處伸展權力之爪,卻忘了維護人民的基本權益。在另一個極端,那些被譏為「老藍男」的部會則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個內閣之中,存在如此極端的兩種氣候,政府如何能拿出進取、平衡而有效的施政?
賴清德上任後,積極想要解決各項問題,值得肯定。然而,他端出的方案雖多,有些流於浮面,有些則是空有目標,達成的執行力和可能性都讓人存疑;主要問題,就是缺乏專業的說服力。更嚴重的是,他做出的幾項人事任命─包括派出陳金德代理宜蘭縣長在內,不僅彰顯不出他的用人眼光,更可能導致相關單位的功能倒退,令人憂心。這樣一個搖搖晃晃的內閣車隊,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