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後QE時代 擴張財政政策將接棒

.聯合報社論..教育部是鄉愿抑或掩耳盜鈴
.聯合報黑白集.小氣減稅法
.經濟日報社論.後QE時代 擴張財政政策將接棒








經濟/後QE時代 擴張財政政策將接棒


2016-12-16 02: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聯準會主席葉倫稱升息是對美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14日決定將聯邦利率區間提高1碼,從0.25-0.5%調升到0.5-0.75%;對經濟評估從「大致平衡」,轉為「三強」─勞動市場強勁,經濟表現強韌,未來將走向強勢;在利率預測點陣圖上,最多決策官員預測2017年將升息3碼,2018年為2碼。綜觀上述,我們認為Fed的升息決策有理有節,並預測未來的升息速度將先快後慢。最大的變數,是總統當選人川普如何落實政見仍充滿不確定性。
先說「升息有理」。美國11月失業率已降到4.6%,就算還不到充分就業,也差距甚微;第3季經濟成長率達到3.2%,預料第4季也在3%上下整體經濟表現相當穩健,Fed主席葉倫也表示,勞動市場可能根本不需要擴張性財政政策,就能達到充分就業,而且通膨率也正向2%目標趨近,經濟情勢為這次升息提供了充分條件
再者,川普勝選,他所主張的減稅、擴大基礎建設與國防支出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會實施,只是細節與規模還須與國會協商。依據「政策搭配」原理,當經濟處於或接近充分就業時,如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就應配合緊縮性貨幣政策,否則經濟將過熱,通膨及市場利率將飆高,屆時又必須加速緊縮貨幣政策,易導致經濟從過度繁榮墜入衰退。簡言之,財政政策愈寬鬆,貨幣政策就須愈緊縮
然而利率不大可能大幅上升,而會有所節制,原因有三。第一,川普財政擴張政策的規模仍是個謎,迄今只有「減稅」一項具有較清晰的輪廓,在擴張基建與國防支出方面目前仍處於「畫餅」階段;而且共和黨雖掌控國會,但一向反對預算赤字過度擴張,因此實際支出規模很可能不如川普的期待。
第二,川普主張的各項政策之間,存在相互矛盾的現象。擴張財政支出雖有利經濟成長,但預算赤字增加將促使利率與美元匯率升值,而且通膨上升又將迫使Fed更加緊縮貨幣,這些因素又會反過頭來壓抑經濟成長,從而抑制利率的升幅。
第三,美國人口年增率不到0.5%,人口老化使人們更願意增加儲蓄;貧富差距擴大,所得更集中於有錢人手中,但有錢人卻是存得多、花得少;政府、企業及消費者負債偏高,無法承受高利率的壓力;生產力成長率低落,趨勢成長率不到2%,壓低人們對未來所得的預期,使企業及消費者都更傾向於儲蓄而不願支出。這些結構性因素都將抑制經濟成長,也節制利率的升幅。川普的擴張支出計畫若能設計良好且具體落實,的確有可能使生產力提升,但目前仍言之過早。
展望未來的升息速度,Fed本身預估2017年將升息三次,2018年二次。先快後慢,一方面是因為川普的政策方向可能使通膨升高,而且市場已經反映這種預期,因此Fed先快速升息不致造成太大震撼;其次,Fed不願利率政策落後於經濟情勢(behind the curve),否則等通膨惡化時Fed又必須加速升息,有導致經濟衰退的風險。再者,Fed先將利率升到較高水準,一旦國內外情勢再出現「黑天鵝」效應,Fed便有減緩或停止升息,甚至降息的空間;進可攻,退亦可守。
Fed恢復升息,加上川普勝選,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多年來的寬鬆貨幣政策實驗已經進入一個結束的開始;由股市上漲、債券下跌及美元升值,顯示市場已經認定2016年是寬鬆貨幣政策與擴張財政政策交棒年,而全球「後QE時代」也即將揭開序幕。

聯合/小氣減稅法


2016-12-16 02: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財政部發布減稅利多,每人綜所稅免稅額八萬五千元調為八萬八千元,每人多三千。新聞都上了報紙頭條,但是,政府有聽到民眾的歡呼嗎?
當然沒有!這種「小氣減稅法」,是不折不扣的「無感」施政,算什麼利多?區區三千元,對一名月薪四萬出頭的年輕人而言,一年僅少繳一百五十元綜所稅,只夠吃一碗牛肉麵。這樣,好意思說蔡政府八十三項政績再添一筆嗎?
好吧,就算有人說,區區一百五十元也是政府的心意;但是,民眾還沒享受到,轉眼間政府左手又把這點好處收回去了。調整免稅額的次日,政府公布勞保、國保費率明年元旦起雙漲○.五%,一千三百萬勞工受到影響,平均每人每月要多負擔五十四元。聰明的年輕人不妨算算,那邊減稅、這邊加費,你的支出是減少還是增加?
計較這裡多幾十元、那裡少幾百元,其實很沒意思,只會使人變小器。問題是,政府在綜所稅上,加了一點點免稅額,接下來會不會把「降稅率」當成大禮送給富人,才是大家要觀察的重點。
昨天,傳出財政部將把綜所稅最高稅率從四十五%調降為四十%,甚至更低。如果屬實,這才是政府這波降稅的「主菜」,調免稅額只是「小菜」。而調降稅率,能享受其惠的,完全是年收入千萬以上的富人,每人少繳的稅一年五十萬起跳。
我們並不反對稅制合理化,然而,政府對平民撒小米,卻為富人送上等好肉,這稱得上分配改革嗎?

聯合/教育部是鄉愿抑或掩耳盜鈴


2016-12-16 02:5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大教授郭明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稍早才傳出論文造假風波,讓台灣學術名譽蒙羞;該風波首席主角郭明良近日又被爆收取「論文掛名費」,十二年內向台大醫師嚴孟祿收取了七百多萬元,張張支票均有影本存證。從「論文數據造假」到「收費掛名」,儼然活脫脫一本「學術造假大全」,台大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令人扼腕的是,論文造假案曝光已超過一個月,教育部迄今未作任何處理,只是使出拖延戰術一再敷衍,聲稱會調查云云。事實上,外界一望即知,教育部的作法只是在幫台大校長楊泮池護航,唯恐他因此案遭到波及。更有甚者,教育部還請來美國專家,要為全台大學校長開講「學術倫理」。可笑的是,出事的楊泮池並不參加,只派副校長前往;這不免讓其他大學校長們抓狂,認為主嫌無事,無辜者卻遭「連坐」
比起教長蔣偉寧因審稿造假案下台,這次教育部對論文造假案處理的鄉愿曲意護航,已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充分暴露蔡政府的雙重標準。觀察教長潘文忠的態度,先是呼籲「學者應有更高道德標準」,繼稱「嚴格檢視迴避原則」,最近才說要「啟動政風調查」。可見,一個月來,教育部對此案根本放任不管;否則,進度在哪裡?
郭明良團隊這一系列舞弊問題,可分成三個層次來看。第一,未參與實質研究,卻以大老之姿參與共同掛名沾光,這是貪戀虛名,也是缺乏學術誠信的表現。第二,捏造數字為研究成果灌水,這涉及了詐欺及蓄意誤導嚴重損害科學求真求實的精神。第三,若是利用論文共同掛名為誘惑,來交換金錢或其他物質的利益,那就更等而下之,根本是利欲薰心、作踐學術
觀察郭明良的行徑,已荒唐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不僅把論文發表當成「一門好生意」,簡直濃縮了「學術界廿年怪現象」之大成。檢視郭明良過往的紀錄,他在二○○九年到二○一六年,共獲得國科會一.五億元的補助款。若從一九九三年起算,他主持的一六○件計畫,獲得國科會(今科技部)的補助款計超過五億元二○○九到二○一二年期間,他本人更擔任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長,主導該學門的研究獎助計畫,可謂備受國家栽培和倚重。誰知,這些光鮮的紀錄背後,卻是一件件臭不可聞的醜事。
對於送給郭明良的七一八萬元「掛名費」,台大醫師嚴孟祿辯稱那是「借款」,還說郭明良因「家境欠佳」一直租屋而居,及至後來因購屋向他借錢。事實上,以郭明良多年來獲得國科會五億多元的補助,開的是進口名車,帳戶存款始終多達數百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卻需要每年向嚴孟祿借貸數十萬元嗎?嚴孟祿還說,其中三張支票是幫助郭明良搬家之用;試問,如此不打草稿的說詞,其誰能信?
郭明良「造假賣文」事件,其實集中反映了當今台灣學術界的精神狀態。由於升等審查制度不合理形式化,因此產生了一個「地下交易平台」:有辦法的人出賣名字免費換取研究成果,沒辦法的人則出錢購買論文掛名權,為的都是灌水充論文發表數量。至於沒辦法又沒錢的人,只能在第一線充當研究苦勞,如果研究結果又遲遲出不來,就只好假造數據,滿足大老或學閥們要求的成果。
教育部遲不處理郭明良案,原因不難理解,恐是為了避免處理郭明良而殃及楊泮池;這不僅鄉愿,還是曲意護航掩耳盜鈴行徑。至於台大,更是和稀泥,造假事件爆發後,台大校方即稱郭明良已辭去教職作為推託;但直至今日,校方的說法卻是「已收到郭教授的辭呈」,正在告知其離職的權利義務。台大當局還可以更官僚些,假裝沒看到自己的排名快跌出全球兩百大了;但問題是:所有愛惜校譽的台大歷屆師生,能受忍受這樣的醜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