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酷經濟/別太高興,明年經濟頂多略好

.川蔡熱線 掙到面子,更要裡子!
.請問總統,您要讓人民住第幾層?
.青貧族預約下流老人? 中年就慘兮兮了
.中下階層翻身 執政者的責任
.搶救青貧族 多補助私校弱勢生
.學一技之長 勝過混文憑
.只有吠死,沒有廢死
.酷經濟/別太高興,明年經濟頂多略好








酷經濟/別太高興,明年經濟頂多略好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林建甫

主計總處十一月底提出對於景氣的看法:二○一六年經濟成長由一.二二%調整至一.三五%,而二○一七年經濟成長為一.八七%。雖然國內各大智庫有志一同認為二○一七年會略勝於二○一六年,但不到二%的成長力道,顯示經濟仍未完全走出低氣壓。
二○一五年底以來IMF已連續五次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影響所及,全球貿易市場交易走緩,台灣出口連續十七黑。使得今年以來,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紛紛下修經濟預測。IMF最近也還對經濟持續停滯提出警告。
表現較好的美國,經濟雖已回到成長正軌,但經濟復甦力道始終未如預期強勁,也讓一直高喊要升息的Fed遲遲不敢動作。而中國大陸正處於結構改革時期,成長力道明顯低於過往,自保有餘,但推進全球經濟成長力有未逮。歐盟及日本情況也不好,這兩大經濟體仍在加大寬鬆貨幣政策以提振成長。同時歐盟內部政治風險提升,「英國脫歐」後,民粹主義抬頭。日本通貨緊縮疑慮再起,逼日本央行提出全球首創的QQE(質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展望二○一七年,全球經濟情勢仍存有許多不確定性。首先,川普大選勝出,並表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建製造業、提高關稅等保護主義思維,美國政策走向將左右全球經濟關鍵。
其次,繼「英國脫歐」之後,義大利「修憲公投」執政黨慘敗,主張退出歐盟的在野黨恐將趁勢而起,加上二○一七年法、德兩國都將舉行大選,政治風險不容小覷。
好在亞洲新興市場成長動能依舊強勁,雖然這些開發中國家同樣受到國際經濟情勢的波動衝擊,但結構性的改革政策落實,包括基礎建設的興建、區域內貿易准入障礙的減少、勞動市場制度的改善等,都成為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IMF預測二○一七年亞洲經濟成長率,將維持在五.三%的水準;不含日本及四小龍的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高達六.三%;而亞洲開發銀行(ADB)則認為排除日本後,亞洲整體經濟成長率仍有五.七%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IMF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僅剩一.七%,是十五年來最低,也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加上各國反全球化情緒漸升溫,高度依賴出口成長的台灣經濟未來要戒慎恐懼。

川蔡熱線 掙到面子,更要裡子!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通話,引發國際媒體關注。 美聯社


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越洋通話,創下台美外交紀錄。這一點應給蔡英文掌聲與肯定。
但川英連線,是否表示美對台政策將有大幅度調整,又會不會引發對岸的激烈抗議?卻是台灣接下來要密切觀察的。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是台灣的最大盟友,但是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川普競選期間,就點名台灣搶走美國人的工作,他對國家利益的精打細算,不至於會有「溫情」考量,他將電話連線與「軍購」作連結,已盡顯其商人本色。
川英連線,對川普來說可能是「秀才人情」,尚未就職總統,讓中共的反對沒有著力點,卻可藉此增加未來美方與中共談判的籌碼。對台灣來說,除掙到「面子」外,是否因此「裡子」有進帳,或者「面子」其實是台灣的「裡子」換來的,更值得關心。
川普的創舉,是否代表美方會進一步承認台灣的國際地位,甚至是往「雙重承認」目標前進,筆者的看法是較為悲觀的,但這至少是台灣價值的肯定,也是蔡總統外交的突破。
相較之下,北京對台立場,其實可再作思考。雖說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但北京一直認為這僅限「兩岸交流」部分,除了新華社在布希總統和胡錦濤主席二○○八年三月廿八日越洋電話後的新聞稿指出「兩岸同意一中各表」(both sides agree to differ on definition of "only one China")外,從來沒有對外承認九二共識對「中國」的定義可以有所不同。
而馬英九總統卸任後,陸方甚至有馬的兩岸路線是所謂「華獨」聲音出現,認為馬「附和」台灣主體性云云。對岸當局必須要了解,台灣人民吃台灣米,飲台灣水,在台灣長大,當然會有「台灣主體性」,這與「一中原則」並不違背。
馬總統的路線,是在台灣主體性與一中原則間的最大折衷,如果連馬總統的兩岸路線都不滿意,那麼北京就是選擇當「北風」而非「太陽」,勢必逼台灣不得不完全靠向美方,「聯美制陸」。
這其實是兩岸雙輸局面。對陸方來說,是把自己同胞推向門外;對台灣來說,是完全沒有與美方談判的籌碼,任美予取予求;而對美方而言,也不見得願意與台灣聯手對抗大陸,但是把台灣作為一個要求中共的談判策略,則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台灣存在國際強權間,最好的策略是左右平衡,發揮關鍵槓桿力量。筆者肯定川英連線的外交突破,也臨深履薄觀察此舉能夠為台灣帶來的實際利益。

請問總統,您要讓人民住第幾層?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李凡/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蔡英文總統。 聯合報資料照片

一個朋友在臉書上PO了一段話:
豐子愷大師說: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親愛的你住第幾層樓?」
她的臉友回覆,「我每天回家都從一樓走到三樓,每天出門又從三樓走到一樓,老公寓沒電梯,就這點不方便。」腦海馬上浮現一名拖著疲累不堪身軀回家的男主人,他為家人的物質生活在外打拚,回家後家人帶給他的是精神的滿足及心靈的愉悅,讓他衝上二、三樓,但第二天他又得為物質生活再從三樓一階階走下來,這樣的回答讓人拍案叫絕。
我和同學分享,他感慨的說,會這樣回答的一定是有很深的生活感受,還問我有沒有其他有趣回答;我說有一個回答「我住地下室呢!」同學嘆口氣說,這人一定是個生活困頓的人,「現在有多少人連基本的物質生活都極度欠缺,在社會的底層努力再努力,都看不到陽光,踩不到樓地板,更甭提要到二三樓的精神生活或靈魂生活了。」同學感慨又煩躁地說,看到蔡總統接受訪問,講的話讓人充滿希望;但人民卻漸漸失望,同學說他已老了,無法上二三樓,一樓也可能住不起,說不定不久的將來也要住地下室了,「當家做主的不是講好聽話,就可帶給人民信心,不是光畫一個圖就能見到璀璨未來呀!」
這讓我想到以前的一位家長,與長官有爭執後,竟辭掉工作;妻子身體不佳無法外出工作,急著問生活怎麼辦?是否該找工作,他一副不在乎,待在家裡計畫開創事業,還與孩子們訴說他的夢,承諾發達後會給家人不一樣的生活。女兒問可以有個人臥室嗎?他點頭答應會像個公主住的寢室;兒子問有沒有玩具,他也答應會買。
但一天天過去,家中積蓄花光,連孩子的小豬撲滿也等待未來填滿。
為了活下去,媽媽和兒女不得不拾荒,我常看到他們的小三輪車裝滿寶特瓶紙箱等等;我總是感慨著,這家主人何時夢醒?
同學聽我說起這事,他眼睛瞪大了說「活脫脫是現今生活的寫照,這一家大人的錢花光了,就拿小孩的積蓄救急;旅行業喊窮就讓公教人員拿國旅卡來消費救急救窮;但只靠自己人錢救急,終有一天也會花光呀!那時候怎麼辦呀?」
「你忘了我們只好認命拾荒,讓爸爸作夢。」同學聽我這麼回答,他重重嘆一口氣說:「那我們還能問住幾樓呢?挖地下室吧!」
唉!現在我們住哪樓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家的何時從雲端下來呀!

青貧族預約下流老人? 中年就慘兮兮了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 記者程宜華/攝影

昨日聯合報頭版報導,別讓孩子預約當「下流老人」,這預言似乎太樂觀;我猜,中年就已經慘兮兮。
廿多年前,姊姊離婚,帶兒子回來;這幾年,外甥循著我當年成長的模式,國中畢業半工半讀,讀完大學,考了一些證照,服完役先在一家營造廠當監工,月入三萬多;當時積蓄不到十萬元的他想買房子,我勸他:「你連頭期款都繳不起,況且,你能保證未來廿年都賺三萬多嗎?」外甥只好打消念頭。
後來,外甥因故離職,年輕、有證照、大學畢業的他,一時間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鐵工廠當粗工,老闆給錢叫他們自己去工會投勞健保,當然也沒有提撥六趴。
這工作並不穩定,有時一個月才出勤四天;在這樣的大環境打拚,使外甥變成只要存到一點錢就去旅行,因為,那是他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幸福、實現的夢想。這樣的薪資下,他沒有成家、買家的打算,幸好當年他半工半讀付學費,要不然今天會更慘。
我常想,這樣的年輕人,肯做事、願打拚,若在我們那個年代,鐵定是一個穩定的優良員工,可一路做到老,現在這種個性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
四十六歲的我,有積蓄、勞保和國民年金,還有一個終生儲蓄險明年到期;隨時可能會失業的外甥,卻只有四十年後才能領的勞保年金,屆時,那筆錢肯定因通膨縮水許多。
身為舅舅的我,只能強迫他買簡單的醫療險,勸他多儲蓄;但是現在存錢真難,我看,經濟情況比外甥差的應不在少數,政府除了建社宅外,應該也要想辦法養成年輕人儲蓄習慣。
勞退基金既然可以拿去股市操作,政府應該也能成立一個報酬率比定存更好的投資,排富且針對年輕人,幫他們負擔一點本,吸引他們定期定額投入,至少十年後才能「分期」領回,以彌補未領勞保前的過渡期,不然,「下流」的人肯定越來越年輕。
延伸閱讀

救救貧困世代 別讓孩子們預約當「下流老人」




中下階層翻身 執政者的責任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鐘重發/教(彰縣北斗)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 記者程宜華/攝影

茫盲少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似乎是當今廣大中下階層者人生的三部寫照
沒有背景的學子,拚命讀書、補習或考證,可是卻在學歷中迷失,「愈學愈荒、愈荒愈學」,一再躲學校、延畢,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卻只落得在出社會前已身負數筆助學貸款—「茫盲少年,枉於少年」。
出社會的勞動者,發現正職工作難找,廿二K起薪,在都會區連吃、穿、租房和交通費都難保,更不要說手機、網路費用,月光光哪存得了錢?因此,談不起戀愛、結不起婚、生不起子、買不起房、換不了好工作—「流沙中年,陷於中年」。
一再不老的下崗騎士,退休年金越領越薄,長照沒一撇,連老人年金都要拿來資助兒孫了,怎能依靠以房養老或退休俸呢?年紀大了若身無點金,晚輩連皮球都無力推,長壽不一定有福,善終不容易—「下流老人,淪為老賊」。
現今物質富得流油、教育資訊普及、醫療保健進步、政治參與普及的社會,我們卻過著「茫盲少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生活,許多人反而崇羨「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太古社會,急於改革的為政者—您聽到人民的心聲了嗎?

搶救青貧族 多補助私校弱勢生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朱界陽/亞洲大學總務長(台中市)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從高中起始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好好念書。台灣「貧困世代」 誰來救? 記者程宜華/攝影

要解決台灣「貧困世代」問題,教育改革是根本大計,其中,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尤為關鍵所在!
政府教育資源配置偏差,讓貧困家庭學生背債「苦」讀翻身難,這種只知錦上添花,卻無法雪中送炭的結果,使得國人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是新政府無法迴避或擱置的重要課題。
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內有卅多萬人申請助學貸款,超過八成是私校學生,又以來自弱勢家庭者居多。他們進入社會後,有三分之一的上班族已年逾卅歲,薪水卻不到卅K。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許多人寧可不婚、不生,從而導致少子化與人口高齡化,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隨之衰退,令人憂心。
政府現在的教育經費有極高比例是投入對公立大學學費的補助,然而大部分國立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相對較優,且有能力出國留學就業,享受政府教育資源多的人才後來反倒外流,楚材晉用;一些背助學貸款背得苦哈哈的私立大學畢業生,卻只能忙於還債,為生活奔波,心情苦悶之餘,對國家社會難免有所不滿。
再加上當前經濟環境惡化,種種不公不均現象益形嚴重。如果貧窮弱勢學生,無法獲得政府資源援助,政府也不思補救,那麼再多的教育改革,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建議執政當局,對這種長期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現象,應立即「轉型」;對於私立大學補助能與公立大學接近,補助真正需要的私立大學貧困學生,方能有效解決「貧困世代」問題,這或許會是振衰起敝的轉捩點。
此一重大變革,在財政不充裕的現狀下,大家應共體時艱,支持政府把錢花在刀口上,幫助真正需要的學生,因為救教育就從雪中送炭做起!

學一技之長 勝過混文憑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郭庭君/大學生(台中市)

社會新鮮人除了低薪外,進入職場前便扛學貸,造成台灣青年越忙越窮。從教育體制改善起,筆者十分認同;但政府全面增加補助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應該補助真正想念書的,而不是那些混四年、拿個文憑,浪費青春不說,還需擔負學貸者。
以筆者同齡親友來看,有些人對讀書沒有熱情,卻在師長與社會壓力下,認為沒有大學文憑無法跟人競爭,就讀大學,大學四年對他們來說,除文憑外沒什麼實質幫助。
當然,對讀書稍有熱情的人,大學教育比起國高中來說,更自由,更有成長空間。
或許社會還是充滿讀書為上的思想,但筆者認為,選擇沒有對錯、任何事都需要熱情,若以學習之名把這群對讀書沒有熱情的學生,綑綁於大學校園中、虛度時光,不如讓他們出外學習一技之長、將熱情投注於產業中,未來在該產業或能發光發熱。
記得當年基測後,高中與高職的分野,師長與社會氛圍都傾向讀高中,認為除非有特別興趣,否則未來高職選擇過於狹隘;反之,就讀高中未來選擇大學能更多元。但就我所知,不論國高中填志願,多數人都是以分數選擇學校,而非興趣。
若能於國中甚至小學高年級,多設實做與參訪課程,讓小朋友能挖掘自身的興趣,訂立志向,總比一窩蜂不知為何讀大學、拿文憑、窮忙,來得好。

只有吠死,沒有廢死


2016-12-09 04:17 聯合報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

「一例一休」在紛擾抗爭後完成立法,接踵而來的核食開放、同婚立法必然難有共識,更加紛歧。由不同價值信仰組成的國會,才有足夠的政治能量與正當權源,針對重大爭議形成國民總意志。用這種標準來看,台灣死刑存廢和司法公信的互動關係,就會發現匪夷所思的顛倒錯置。
馬政府時代,為人權美名,立法院通過獨創的「兩公約施行法」,語焉不詳的規定「兩公約有國內法效力」,然後再以「立法的方式,竊取憲法的效力」,要求「所有法律」均應向其臣服。好端端的《兩公約》,被搞成紊亂法律位階的亂象,然後廢死論者堅持法官不得判死,否則即違《兩公約》。
廢死論者聰明地選擇向最高法院施壓,因為最高法院風評不佳,法律見解貧乏,風骨擔當庸懦,只能滿足陞遷的官僚欲望,根本欠缺引領思潮的專業權威。這個司法體系的軟肋,就是司法公信不彰的元凶。但是從社會運動策略言,向最高法院施壓,成本最低,效果最好,CP值最高。
雖然廢死論者關於《兩公約》的法律論述破綻百出,但最高法院根本欠缺指駁辨正能力,只能照單全收,發明各種光怪陸離的「教化可能性」。不管是先姦後殺,還是先殺後姦;不管是逆子弒親,還是狠父殺女,犯行越寫越重,但是罪責越判越輕!法官迎合廢死論者訴求,然而現行法既未廢死刑,這些輕賤生命的判決,明顯違反「罪刑相當」法律原則。「成績好表現、開庭有道歉、監獄抄佛經、大馬蘇祿軍」,各種瞎掰鬼扯理由,就是司法遭人唾罵的根本原因。
民調顯示反對廢死民意高達八成五,但最高法院欠缺足夠政治能量和社會公信,無法處理廢死議題。這些弱智的判決理由,公諸社會貽笑大方,根本就是螳臂擋車!不但無法教化社會,移風易俗,反而拖累司法公信,每下愈況。
政黨輪替後,主張廢死的時代力量大幅成長,享有國會多數的民進黨也多贊成廢死。但是迄今,國會對廢死的立法,紋風不動「維持現狀」?這種言行不一,葉公好龍的立場,不覺得荒謬嗎?廢死聯盟不去請願修法,這是什麼道理?司改團體不去施壓立委,這是什麼標準?司法院和總統府各自提全國司法會議議題,對於死刑存廢不置一詞,這是什麼心態?小燈泡媽媽素人參政,提出來的建議卻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記者不應訪問被害人家屬」,這是什麼邏輯?對於死刑存廢爭議視而不見,全採龜息大法,這是什麼改革?
生死兩難的痛苦掙扎,只有從事審判的基層法官才能體會。最高法院不懂、明哲保身的司法行政不想、光說不練的廢死聯盟不肯、雙重標準的司改團體不會、顧忌選票的投機政客不敢。大家都想採取「賴清德模式」,只會消費司法,墊高政治聲望,毫無公共政策,面對司法沈屙。
這種「只有吠死,沒有廢死」的法治末日身為被改革者,只能寫篇靠北的廢文哀鳴幾聲,以誌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