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經濟/兼顧創新與分配 促進經濟成長

.聯合報社論..推動綠能不能光靠天氣、運氣和意氣
.聯合報黑白集.林全給魚 國民黨給釣竿
.經濟日報社論.兼顧創新與分配 促進經濟成長







經濟/兼顧創新與分配 促進經濟成長


2016-11-05 03:1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一席「經濟必須要有所成長,否則就業和分配問題難以解決,但不要盲目追求分配,創新其實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談話,雖是擔憂半導體產業淹沒於新政府「5+2」創新計畫的洪流中,卻也不免引發了近日「創新」、「分配」是否矛盾、孰輕孰重的論辯。
張董事長的憂慮,的確符合傳統經濟學中的某些認知:過度重視公平將會影響效率或扼殺創新誘因,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隨著時代的演進,創新與分配、成長與公平已不見得是互相掣肘的目標,甚至必須相倚為用。對於低薪化嚴重的台灣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同時追求創新與分配目標,新政府不應有任何懸念。
創新的概念,與效率相同,在台灣被狹隘化解釋已久,最典型的就是馬前總統「要以創新驅動經濟取代效率驅動經濟」的說法。追求各種經濟效率並沒有錯,錯的是把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成本降低行為,美化為追求效率,反倒使得效率被汙名化了。事實上,追求創新某種程度就是追求效率的表現。人們冀望透過物聯網、大數據、雲端科技等創新來達成工業4.0、智慧生產等目標,不就是一種追求生產效率的表現?
即使將創新定義放寬至最廣,台灣雖有不少專利成果,但缺乏有意義的重大創新久矣。也因為缺乏重大創新,經濟成長無法脫離要素驅動,使得資源極其有限的台灣還被逼迫要解決「五缺」問題,何其不堪!也正因為必須依賴要素驅動成長,低薪、低勞動條件成為某種必要,只要對勞工稍加友善,便隨即成為工商業界的椎心之痛,近來的工時、基本工資爭議足為明證。若不強調創新,台灣實無由擺脫要素驅動的經濟,自也無法擺脫低薪的分配惡況。
張董事長認為「當然是需要創新,但因為要有創新,必須忍受分配問題」。這句話時值得深究。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每年進口數百億美元的資本設備,只因台灣創新不足,無法生產出這些設備。若台積電可以協助台灣既有廠商創新,或創設相關設備廠商,則不但可以減少鉅額外匯支出,還可以達成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進口替代」的想望,創造出無數良好的就業機會,同時達成新政府「創新、就業、分配」的目標。
此外,張董事長也指出「5+2創新產業政策很好,但也不要忘了國家以前推動的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若把這些產業都忘了,只記得推動新產業,即使新產業通通都成功,也補償不了這些老產業因不注意就衰退所帶來的影響。」這樣的說法雖是為半導體產業請命,卻毋寧也提醒新政府:創新不是只有「5+2」,而是應無所不在,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帶動各行各業創新的氛圍與行動。
就分配而言,傳統分配議題強調的是政府的租稅工具,希望透過累進的所得稅制來達到較公平的分配。這種行之有年、放諸四海皆準的制度卻也常被認為會影響效率與創新誘因。然而,近年來,分配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歐美許多智庫甚至認為分配不均是全球經濟復甦動能不振的主要原因,也導致全球貿易罕見衰退。因此,追求公平分配已較以往更具迫切性與正當性。
以台灣而言,薪資所得占總所得的比重逐年降低,與企業盈餘正好相反,造成受薪階級的相對剝奪感日益嚴重,帶來社會不安。而追求較公平的分配不僅在於解決分配問題,更是追求帶動消費與成長的動能。當創新帶來更多好的生活應用時,也須倚賴分配公平帶來的消費動能才能為人民所共享,也才能維繫不斷創新的動力。因此,創新與分配實是禍福相倚。
低薪經濟、分配惡化既成為政黨輪替的主要原因,新政府自然無由漠視。如何創造創新與分配的正向循環,才是新政府最重要的課題。

聯合/林全給魚 國民黨給釣竿


2016-11-05 03:1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院擬提撥三億元補助陸客團旅行社轉型國旅團,但經費杯水車薪,恐難挽救「蒸發」的四百億元陸客觀光效益。圖為陸客來台必訪的阿里山火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宣布,年底前兩岸會協助藍營執政八縣市,到大陸做農特產品與觀光旅遊展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周志豪/攝影

林內閣宣布提撥三億元補助陸客團轉型。隔一日,洪秀柱從北京回來,宣布在下月以前協助藍營執政八縣市赴陸舉辦農特產品與觀光旅遊展。
據估計,由於陸客銳減,五月以後觀光效益「蒸發」了四百億。林內閣的三億是杯水車薪,何況是由政府掏錢;國民黨則是要開創商機,讓業者自己去賺錢。林全是給魚,洪秀柱是給釣竿。
過去民進黨常說,陸客來台是木馬屠城、且所有經濟效益都被「一條龍」吞沒;如今林內閣的補貼,證實上述皆是謊言。蔡政府再三宣示歡迎陸客前來,且三億補貼甚至指向導遊,更別說阿里山、日月潭、高雄六合夜市等各地攤商都嗷嗷待哺,這些皆非一條龍。
問題卡在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九月藍營八縣市赴陸訪問,林全居然說,「兩岸交流要注意國家主權尊嚴不受傷害」。問題是:蔡政府能不能指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求同存異」,有哪一點「傷害了國家主權尊嚴」?還可反過來問: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被認為是主張台獨,而台獨是不是傷害了「國家(中華民國)主權尊嚴」?
最勁爆的是,記者問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兩岸商簽和平協議,是否為蔡政府的政策方向?」邱的回答竟然是:「是,當然!」
連九二共識都搞不定,還妄議什麼「和平協議」?別再鬧笑話了,蔡政府還是先想出一套「不傷害國家主權尊嚴」的兩岸交流政策吧!

聯合/推動綠能不能光靠天氣、運氣和意氣


2016-11-05 03:16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巴黎氣候協定11月4日生效,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政府雖喊出「2030年降至2005年標準再減20%」的目標,至今卻無作為,呼籲《電業法》須及早修法且做好配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巴黎協定昨天正式生效,全球將共同努力減碳,對抗暖化;但台灣因各部會協調不順,仍提不出具體計畫。行政院日前將《電業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被視為我國邁向非核家園、啟動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希望藉此營造發展綠能的友善環境,進而填補核電除役的供電缺口,甚至取代部分火力發電,讓我國完成能源轉型。問題是,實現綠能和減碳須有全套的規畫,光有目標、卻無路徑,不可能實現理想。
從德國、日本等國的經驗看,能源轉型是一個耗時、耗錢的過程,我國自不可能只靠修一部《電業法》即完成大業。從近期國內幾個事件看,新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仍是說多、做少,甚至可以說,是在「靠三氣」─靠天氣、運氣、和意氣。
上月底國內供電亮出紅燈,備轉容量僅剩不到九十萬瓩,這是我國秋天首見供電如此吃緊;所幸近日天氣轉涼,暫解燃眉之急。供電情勢走到「看天吃飯」的地步,政府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首先,國內並非真的無電可發,而是政府要求電廠不發電。以核一廠一號機為例,前年歲修時因燃料把手鬆脫,雖早修復,但迄今不准恢復發電。原能會認定一號機安全無虞,閣揆林全與經濟部長李世光也曾鬆口考慮重啟一號機,但最終仍不敵綠營強大的反核壓力。
日前秋老虎發威,國內供電不足窘境畢露,台電必須挖東牆補西牆,連試運轉中的林口新燃煤機組也被迫提前加入發電。另一方面,台電透過需量競價方式,懇求廠商減少用電,以便台電用較高電價向他們「買」回電力,供民生之用。目前回購的電量已逼近九十萬瓩,若沒有這些廠商,台灣其實已面臨限電。
讓還在試運轉的發電機組提前上陣,或要求廠商減少用電以紓解供電危機,這種「賭一把」、「靠運氣」的供電模式,絕非正常國家作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即公開對林揆說出重話,對供電情勢表示憂慮;作為國家產業主力的半導體業,不能一秒鐘沒有電,但政府卻無法保證供電無虞。
對於張忠謀的質疑,蔡總統回應說,政府會兼顧能源轉型與穩定供電,不會有所偏廢,「無論如何台灣必須要向前走。」這麼空洞的回答,仍未說清楚政府的能源政策要怎麼走。更雪上加霜的是,台中、雲林與彰化等民進黨執政縣市,正在鎖定火力電廠開刀,台化汽電共生廠甚至被迫停工。綠委蘇治芬更質問李世光:政府是否可以直接關閉台塑與台泥的燃煤發電廠?而經長只能諾諾回覆,稱要帶回研議。
以德、日大力推動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經驗看,在等待綠能比重提升的過程中,仍要靠燃煤電廠來維持供電的穩定。而且,風力、太陽能是「看天吃飯」的能源,以台灣的多雨多颱,其穩定性仍有待檢驗。尤其,綠能勢必帶動電價上漲,但蔡政府無法說實話,卻騙人民說不會漲電價。
再說,德國為綠能建構新電網,及向他國購入的電力,總體統計下來,其實並未達到減碳的效果,反而碳排放量增加。目前,台灣並沒有同時放棄核電、又不要火力電廠的條件,但民進黨中央與地方各為政治利益意氣用事,又如何順利推動減碳和能源轉型?
推動能源轉型,首先要盤點總體供電能力並訂出減碳目標,明白告知人民真相,以便各界提早因應。其次,中央與地方必須共同研議,對電廠運轉、空汙控制、機組更新等取得共識,不能各自為政,讓人民無所適從。第三,加速推動興建北部天然氣接收站,並思考是否擴建中部天然氣接收站,增加天然氣發電比重。做到這三件事,才能為發展綠能爭取到黃金時間,並兼顧能源轉型與供電穩定。
今年台灣供電的多事之秋,正是未來幾年我國供電危機的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