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經濟/英脫啟示錄─打斷手骨顛倒勇

.聯合報社論..新保守主義正在東亞蔓延
.聯合報黑白集.學者文章能誤國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啟示錄─打斷手骨顛倒勇




經濟/英脫啟示錄─打斷手骨顛倒勇


2016-07-17 03: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全球一片恐嚇與恐懼之中,英國公民大出意外地決定脫離歐盟。塵埃落定之後,各國惶惶然不可終日,對英國做出種種極度悲觀預告,更不斷強調許多投票者懊惱萬分,恨不能將公投結果全盤翻轉,而主張再次公投,讓英國繼續留在歐盟之聲也不絕於耳。凡此種種,都顯示英國公民愚蠢地做了一個害人復害己的決定,若不速予否決,英國就會走向窮途末路。
本月13日,英國保守黨新任黨魁梅伊正式接任首相,原本傾向於留歐的立場,也在她堅決帶領英國脫歐的宣示下,煙消雲散。與之俱去的,是英國內外還殘存的不確定性,英國已以穩定的腳步走向脫歐之路,此去不論禍福吉凶,都再無回頭的機會。
但到底是吉是凶?不論如何,各方都同意,英國脫歐對經濟或有其正面作用,因為脫歐之後,英鎊在各方疑慮之下走向貶值,悲觀者甚至認為會大貶到與美元等值。貶值對激勵出口有即時促進的效果,因此脫歐對英國經濟也並非一無是處,單貶值就不無小補。
除此之外,似乎一切影響均屬負面。首先,英國失去了與歐盟成員自由貿易的優勢,外貿與就業都將大受衝擊,這只是短期乃至靜態的看法。貿易原本即基於雙方互利、互補短長而生;排除貿易障礙更能令雙方利益進一步增加。
英國不論在地緣上還是歷史上,都是歐洲的基本成員,長久以來透過自由貿易的安排,互惠互利,退出歐盟對此事無任何更改。因此基於既有的互利,英國與歐盟諸國之間的自由貿易關係,實質上不會改變,只會在名目上重新安排。目前歐盟與許多貿易夥伴各種自由貿易的安排,即其明證。
不僅如此;英國過去做為歐盟基本成員,與歐盟外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即用力甚少;但英國做為市場經濟的先驅,在加入歐盟之前,早與世界各國建立密切的貿易關係,只是在成為歐盟一員之後,輕重取捨之下,逐漸淡化。如今重獲自由身,又憂心失去歐盟成員身分使外貿受損,必將全力與各貿易夥伴重修舊好或建立更密切的往來,可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反將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此與前者相加,豈不較過去更愜人意?
其次,脫歐之後,各方疑慮倫敦做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不保,大有被法蘭克福取代之虞,此實為外行說法。倫敦數百年來做為全球金融中心,其重要條件如語言、時區、儲備貨幣等自不待言。經過長久醞釀,許多必要條件諸如其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與素質,遠非法蘭克福可比;在金融市場中所建立的信譽與地位也非他人可輕易撼動等,更可泰半消除疑慮。再加上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不可能切斷,乃至實質上大幅度改變,以及英國比過去更銳意結交歐盟以外的國家,都會使倫敦金融中心的角色不減反增。
最近英國倫敦金融城市長茅杰飛罕見地來台訪問,並發表十分積極的看法,正是一個明證。而且,事實勝於雄辯,英國目前公司債的價格已回升到脫歐之前的水準,年來被詛咒將大貶的英鎊,與美國的匯率仍保持在1.33以上價位;在在足以證明,脫歐並未將英國擊垮,亦未造成事前繪聲繪影的種種災難。
然而英國此一自由經濟的開拓者、國際貿易市場的強國,一旦脫離歐盟,不再與其成員聯手打造一致對外的貿易壁壘,反而積極與聯盟之外的貿易夥伴積極合作,甚至共同推動更自由的全球貿易環境,對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將有重大的貢獻。尤其對於像台灣這樣無緣參加重要區域組織,甚至難以與重要貿易夥伴簽署FTA的國家,其意義更為重大。
因此,若不趨從美國或歐盟的觀點,平實而客觀地觀察,脫歐之後的英國將更有一番氣象。

聯合/學者文章能誤國


2016-07-17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國際法教授姜皇池曾說太平島淡水不足,被菲國引用,指太平島「沒有淡水」。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南海仲裁案,台灣受到嚴重的缺席審判,根本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言。但卻有台灣學者在仲裁過程對自己的國家落井下石,他們的偏頗文章遭菲國和仲裁法院的誤用,導致太平島被矮化為「礁」。
第一個誤國學者是台大教授姜皇池。他去年四月在「台北時報」的一篇投書,被代表菲律賓的美國律師在仲裁庭聽證會上引用,說太平島只是「礁岩」,且島上缺水,全都要靠台灣運補。
儘管姜皇池喊冤,稱島礁問題是遭到媒體誤譯,但該文標題名曰《太平島主張是徒勞之浪費》,又說南沙只是一連串「環礁」和「坻」,該島周邊八百浬「沒有一艘台灣漁船」。這種態度,和主張把太平島拱手送人有何兩樣?
姜皇池明知自己的文章遭菲國引用,若覺不妥,事後應主動向仲裁庭發文更正,才是正本清源的作法。但他啥事也沒做,卻直到太平島遭降格,才在國內寫了一篇「仲裁不過是張廢紙」之文,企圖彌補自己的罪過。這種號稱「愛台灣」卻又反噬台灣、敢做又不敢當的態度,豈不可悲?
仲裁文引用的另篇台灣學者報告,是台大植物系教授黃增泉一九九四年發表的《太平島的花卉》論文。這篇廿二年前探討花卉的文章,僅在前言帶了一句「地下水較鹹難以飲用」,竟被當成矮化太平島為礁的證據;仲裁庭如此斷章取義,只反證了其武斷與失格。
偏頗文章不需多,一兩篇就能誤國。在投機島上,學者下筆請慎重吧!

聯合/新保守主義正在東亞蔓延


2016-07-17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發射中的「薩德」反飛彈系統。 照片/擷取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東北亞地區最近興起一波新保守主義的浪潮,起於日本,漸漸蔓延到韓國。在個別國家而言,新保守主義是經濟長期衰退下的政治產物,也是面對外來威脅的一種心理防禦;但投射到區域安全上,它卻激化了日韓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召喚了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
經過一年多的激辯,韓國政府日前終於同意美國在其境內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對中國而言,這意味韓國揚棄長期以來在中美之間採取的平衡路線,宣告倒向美國。對朴槿惠政府來說,這是在國內民意的強大壓力下,不得不做的政治抉擇。
根據韓國KBS的最新民調,韓國有高達四十六%的民眾支持美國在韓部署薩德飛彈,只有廿六%的民眾持反對意見。對韓國人民而言,金正恩上台後,北韓核武威脅日益增大,而北京對北韓的控管能力則逐漸弱化;也因此,韓國內部的安全考量,目前遠大於中韓的經濟關係。
在日本方面,經過四年多的政治角力,以自民黨為首的執政聯盟最近終於取得參議院三分之二的席次,完成跨越修憲門檻的最後一哩路。安倍把這次選舉定調為「安倍經濟學」的總裁決,但日本人民卻把這次選舉視為長期政權的保衛戰;這種呼聲,把在野黨的改革聲浪完全淹沒。
在中共的軍事威脅日增下,日本人似乎認為,唯有選擇右翼路線的安倍,才能恢復大國的榮光;這是「安倍經濟學」走得跌跌撞撞,自民黨卻仍能獲勝的主因。對日本人民來說,在區域威脅日益嚴峻的趨勢下,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似乎是遠比經濟發展要來得重要。
在「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發言權」的思維下,日本與韓國不約而同選擇「向右轉」,它不但改寫國內的政治版圖,讓在野黨失去聲音,同時也改變了東亞的權力結構,坐大了美國在東亞區域的圍堵勢力。藉由這波新保守主義的推波助瀾,未來東亞的國際關係將產生三項質變:
首先,是中俄─美日韓對抗的新格局成形。美國在朝鮮半島部署薩德飛彈,由於它的防禦範圍涵括了中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這引發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強烈抗議,讓中俄兩國意外成為防禦共同體。日本政府則對此表示歡迎,因為在日韓兩國分別部署了薩德飛彈後,將有利於讓韓國進一步「日本化」,讓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關係更加緊密。
其次,是一條圍堵中國的新島鏈浮現。自美國重返亞洲後,便積極在西太平洋部署新的島鏈。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是以美日同盟為主體,結合陸地及海洋兩大地緣戰略,從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延續至澳洲的一條軍事鏈,而朝鮮半島正是美國從海洋進入陸地的重要入口。韓國同意在境內部署薩德飛彈,將使美國的戰略前沿順勢進入朝鮮半島,完成新島鏈的最後一塊拼圖。
最後,是中日關係衝突的常態化。在安倍經濟學幾乎宣告失敗之際,安倍領導的執政聯盟仍順利取得參眾兩院三分之二的優勢,這對安倍今後開啟修憲的程序,無疑打了一劑強心針,也為對中的強硬政策帶來更大的底氣。今後,成為正常國家後的日本,將在美國重返亞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東海或是南海,而這將不利於中日關係的緩和。
再將視角轉回台灣。新政府上台之後,仍然延續過去「聯美日抗中」的舊思維,在國安佈局上親美日而遠大陸,卻渾然不覺東亞的權力政治版圖已然改變。日韓這波新保守主義的浪潮,不僅會改變中美關係的勢力消長,也會牽動急凍且敏感的兩岸關係。
面對南海仲裁,政府忽而從太平島撤回巡防艦,忽而宣布派出巡弋軍艦;既不滿太平島遭矮化,卻不敢提U形線,顯得左支右絀,進退失據。這不禁讓人擔心:面對東亞新變局,我們的政府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