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強盜的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治理危機 要拿出政策牛肉
經濟/化解治理危機 要拿出政策牛肉
2016-07-18 01: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任即將屆滿兩個月,但上任以來政策推動和近來發生連串事件,已嚴重衝擊社會人心,對政府執政乃至國家安全均構成極為嚴厲挑戰,民調顯示閣揆林全的民意支持度大幅滑落,雖然民眾對蔡總統的信心和支持度並未明顯受衝擊,但如不及時面對新政府的治理危機,尋求妥適對策,扭轉形勢,一旦人民對政府信心動搖,執政基礎撼動,則後果將十分嚴重。
在非經濟問題方面,520以來兩岸關係「冷對抗」,以及最近雄三飛彈誤射事件、電聯車爆炸案及國際仲裁庭對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等,不僅造成社會人心動盪,也暴露出政府治理的盲點,尤其是國安團隊在訊息掌握及應變能力上的種種缺失,讓人擔憂新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及能力,來面對在國防、兩岸、外交上紛至沓來的挑戰。
在經濟問題方面,新政府面對的質疑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重啟核一廠一號機、開放含瘦肉精美豬、強制金融業提撥天使基金、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恢復勞工七天國定假日及推動周休二日「一例一休」、「亞洲矽谷」計畫遭新創界重批而緊急叫停等等;一連串的爭議,讓「最會溝通的政府」變成「最會轉彎的政府」;「解決問題的政府」變成「製造問題的政府」;林全內閣聲望節節下降,府院黨為「搶救」林內閣,不斷建立新溝通平台,增加各種溝通會議,因而被嘲諷為「最會開會的政府」。
更讓人擔憂的是,社會對立的氛圍不斷升高。因為新政府以全面妥協方式處理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讓勞工抗爭受到鼓舞,逐漸蔓延。華航企業工會、台鐵工會已跟進展開抗爭活動,政府同樣是以全面讓步收場。接下來還有華信、台電、中油員工等可能群起效法;民間的長榮航空已有1,500個空服員加入桃園市職業工會,距抗爭門檻愈來愈近。一旦勞工抗爭風潮湧現,勞資對立將成為台灣經濟的頭號殺手。
企業界和政府的對立氛圍,亦前所罕見。勞動部恢復勞工七天國定假日,七大工商團體聯合宣布終止與政府及勞方所有協商,迫使政府妥協推動周休二日「一例一休」,結果又開罪勞工,新政府兩面不是人。還有,為推動年金改革的「年金改革委員會」,每週例會幾乎成為不同利益代表互嗆及宣洩情緒的場合。再加上立法院推動轉型正義各項立法,也升高藍綠對抗;整個社會的感覺就是節節上升的紛亂和不安。
政府多事之秋,反映的正是治理的重重危機,也是蔡英文總統領導力的嚴苛考驗。我們認為,值此社會人心動盪不安,新政府首要之務,就是要有安定民心的積極行動;蔡英文必須針對政府領導統馭及改善治理方式,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同時,也應考慮在適當時機發表政策性談話,安定人心,讓大家可感受到新政府有能力撥亂反正,引導國家步上正軌。
當前治理亂象很多是前政府所留下、未妥善處理的結構性問題,推動改革勢所必然,惟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為制度改革可能激化不同群體間的矛盾與衝突,新政府固然不能因為改革引發的各種亂象而退縮,但也需有足夠的智慧及圓融手段,來排除改革的阻力,不遭到反噬;這也是新政府必須克服的關鍵挑戰。
新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要照顧人民的生計。化解「亞洲矽谷」爭議,讓五大創新產業順利上路,固然重要,但五大創新產業是未來式,可以照顧到的也是少數人,和扭轉當前台灣經濟困境、解決薪資倒退及縮小貧富差距等社會期待,關聯性不高,所以,新政府要儘速拿出讓多數人有感的政策牛肉,這是最現實的問題,也是檢驗新政府治理成效的關鍵;蔡總統能否抓住民心,就看有什麼樣的政策牛肉了。
聯合/強盜的正義
2016-07-18 01: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販奴盛行的年代,西方有些奴隸販子為了表示對自由與人道的崇尚,把他們的運奴船命名為「伏爾泰號」、「盧梭號」和「憐憫號」等。名稱雖然高尚,卻無法美化他們的行為。
在現代社會,假民主或正義之名,進行剝削、掠奪或侵犯他人的事,其實也並不算少。美國明知海珊沒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卻依然大舉出兵伊拉克;伊斯蘭國在尼斯發動恐攻,不也是假藉「真主」的旨意?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並非聯合國屬下機構,卻像模像樣地作出南海仲裁,不看太平島一眼,即「指島為礁」。美國不加入《海洋法公約》,卻叫別人遵守該公約的判決。
在黨國不分的年代,國民黨因一黨獨大而從灰色地帶取得不少公有資產,如今反成其政治負債,當然應該吐出來。但若說國民黨是強盜,民進黨追討黨產的手段也近乎強盜;試想,民主國家有何法律是專為對付特定對手而訂?何況,目前送審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不是政院版,不是民進黨版,而是綠委葉宜津自撰的個人版。民進黨政府真要追求正義,可以在程序上如此馬虎嗎?
在古代,劫富濟貧的英雄可以稱為「俠盜」,如羅賓漢。但現代民主政治的法制,除了講究動機的正當,不能不講究手段的正當。民進黨要討黨產,弄個黨版或政院版有那麼困難嗎?
再說,台苯原是黨營事業,如今變成綠營大老禁臠,這是強盜,還是正義?粗暴廢掉紅十字會法又算什麼?
聯合/國民黨主席之爭的「三不」前提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記者楊濡嘉/攝影
距明年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有一年的時間,但現任主席洪秀柱早早表態將尋求連任,副主席郝龍斌頻頻下鄉走訪基層,前副總統吳敦義近期亦鬆口說不排除參選。在此情況下,黨內競爭態勢越發明顯,應不致重演今年補選時「一人獨大」的場景。
國民黨主席任期四年,亦即,明年八月選出的新主席,任內將遭遇二○一八地方選舉,以及二○二○中央大選;在國民黨失去政權且政治版圖嚴重萎縮的現實下,其重要性自高大於今年的主席補選。儘管輿論都把焦點放在「誰會參選」,事實上,這場選戰的「過程」與「結果」可謂同等重要。國民黨如果還是在選舉中惡性自相殘殺,不論選出誰為主席,恐怕都將走上分崩離析之路。
洪秀柱去年曾想參選總統,卻遭「換柱」之痛;吳敦義一直有問鼎大位之心,卻臨陣猶豫。兩人都必須自問且表明:爭取主席是為凝聚政黨,或為角逐總統而預為布局。原因是,主席選戰一旦演為「總統選舉前哨戰」,勢必變成一場赤裸裸的權力爭奪,也使黨內菁英被迫提早「選邊站」。如此一來,主席選舉恐怕只會加深黨內分裂,而不是促成團結。
因此,有意參選主席的人,都必須認知下列三個前提,這也是各方應該遵守的「君子約定」。第一個前提,是勿把主席選戰當成「總統的前哨戰」,而應問:國民黨現在需要什麼樣的主席?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時,外界只看到「馬英九光環」,卻未見當時擔任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為穩住國民黨陣腳所做的努力。現在國民黨的問題,就是「想當馬英九的人太多,卻沒有人願意當吳伯雄」,人人只想爭奪權力的光環,卻不願當凝聚黨內力量的魯仲連。
其次,是勿把主席選戰定位為「本土與非本土之爭」。本土與非本土,一直是綠營用來裂解國民黨的手段;遺憾的是,國民黨卻無法在現實和意識形態上整合兩者,而使裂痕不斷擴大。上次主席補選,即具有濃厚「本土非本土之爭」的意味,這種「只問血統,不論政策」的辯證方式,只徒添黨內的衝突。
綠營裂解國民黨的最佳方式,一向是從「本土」與「非本土」切入,為國民黨的內鬥和內亂增添柴火。遺憾的是,藍軍許多人卻甘隨魔笛起舞,忘記自己入黨的目的何在,忘記真正的對手是在黨外而非黨內,忘記參政的目的是在造福社會而不只為奪權。更何況,目前國民黨已萎縮成一個中型政黨,影響力急劇下降;在此情況下,還要自己分裂成兩營對打,自我消損,豈不可笑!
第三,是勿將主席選戰視為「挺柱」或「反柱」之爭。由於大選時的「換柱」風波,導致上次主席補選幾成為藍營「挺柱」與「反柱」之戰,而忘記政黨的大局何在。事實上,這種以人為主軸的選戰不僅格局太小,也讓黨內改革願景、領導能力、輔選策略等重大因素被模糊;而且,個人恩怨之戰,也令民眾厭惡。
洪秀柱上任後,在言行、政策、人事任命各方面皆有爭議,在黨產處理及立院黨團民主化等議題上,也與立委看法頗不一致,因而屢屢出現「黨團與黨部不同調」的現象。無論如何,這些爭議都不宜簡化為對個人的「挺」或「反」,而應視為黨內政策、路線、能力辯論整合之機,這才是積極的面對之道。
政權輪替以來,新政府的表現顯然不若選前承諾的美好,因而遭遇到不少瓶頸。但從幾次民調看來,民眾對蔡政府滿意度降低,對國民黨的滿意度卻未見顯著提升;這顯示,國民黨的在野表現無法獲取民眾認同。明年的新主席產生前,如果國民黨仍不能讓選民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國民黨的聲望恐怕還會繼續下挫。主席選戰攸關國民黨能否重新再起,請角逐者作大度的君子之爭,黨員則要作聰明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