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經濟/L型.新常態.供給側──對「權威人士」三論中國經濟的解讀

.聯合報社論..總統邀請函大,還是中監大?
.聯合報黑白集.「家」包藏不了的「醜」
.經濟日報社論.L型.新常態.供給側──對「權威人士」三論中國經濟的解讀





經濟/L型.新常態.供給側──對「權威人士」三論中國經濟的解讀


2016-05-18 02: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5月9日以頭版轉二版大篇幅刊登「權威人士」專訪─「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且L型的階段並非一、兩年能度過。該人士並表示,要徹底拋棄試圖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加碼來加快經濟成長的幻想。關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擔當的角色,權威人士說,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延伸到對股市、匯市與房市的看法,他說,這三個「市」都該回歸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發展規律,不能將它們簡單作為保成長的手段。
據了解,「權威人士」通常代表中共高層,他的觀點、權威性毋庸置疑。這已是權威人士自去年5月以來第三次以這種形式把脈中國經濟了。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問中國經濟」,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看出,這大約半年一次的連續訪談,有著同樣的用意:一、對當時的中國經濟形勢作出正確觀察與對問題作出把脈與診斷;二、根據把脈與診斷,澄清與矯正市場及媒體中流行的不正確觀念與臆測,同時提出新的政策概念(如新常態)與理論(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必要時,補充提出決策當局對中、長期前景展望的信心及其依據。
現在,試就第三次訪談中比較重要的觀點作一解讀與評論。
首先是關於「L型」的說法。相信這主要是為第1季指標出現「開門紅」的降溫。權威人士及決策當局顯然心有定見,當前急務,首先要落實「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也就是把長久以來累積形成的泡沫澈底擠掉。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維持當前6.5%到7%之間的成長速度應可滿意,並不期待短期內重新恢復較快增速。此一決策心態,早在習近平上任未久即提出「新常態」時即已確立。「新常態」說得明白: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成長;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成長驅動力更多的不來自要素投入而是來自改革、技術與創新。「L型」概念的提出,與「新常態」及「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法是前後呼應、一以貫之的。
其次,這次訪談很重要的一點是關於貨幣政策。決策當局應該很清楚當前的產能過剩、房市庫存、債務槓桿等三大麻煩,很大程度上正是以往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結果,所以必須把過度依賴寬鬆貨幣政策這個癮戒掉。然而市場中卻還是對寬鬆政策經常有較高的期待,甚至執政部門自己有時也把持不定,所以,這次話講得斬釘截鐵,必須澈底拋棄期待寬鬆貨幣政策加碼來加快經濟成長的幻想,讓各方斷了這樣的念頭。
第三,更值得重視的是針對股市、匯市及房市的論點。這三個「市」都應該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所謂各自的功能定位,股市就是要發揮市場的融資功能;匯市在提高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外,要發揮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房市則在於滿足人民住的需求。但這三個功能定位,長期以來往往因被賦予許多不正確的「成長功能」而被扭曲,例如以政策手段拉抬股價、哄升房價、貶抑匯價,以圖刺激消費、振興房地產開發投資及強化出口競爭力,實施結果雖然有利於短期成長,但後遺症很多,所以痛定思痛,強調要回歸各自的功能定位上。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經濟改革在觀念及做法上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不少媒體針對這次訪談,表達對中國大陸經濟陣痛期要來了的擔心。也許是巧合,前兩次訪談見報後,A股均告下跌。股市的反應及媒體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但這一切應該都在決策當局的盤算之中;決策當局要的不是短期的V,而是通過一個中期的L來實現一個長期的U。權威人士說L階段並非一、兩年可以度過,合理的推測,現在的一切努力與改革,應該是在為中共19大之後的經濟復甦打基礎吧!

聯合/「家」包藏不了的「醜」


2016-05-18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名父親多年來性侵三名國小女兒,甚至大女兒被安置於寄養家庭後仍繼續受害。法官依一罪一罰,對他累積判刑達兩千多年;很多人聞之只恨沒法更嚴厲地處罰這種禽獸。其實家庭內的暴力、性侵事件時有所聞,有些父兄性侵家中幼女,甚且是在母親知情、未加保護之下所縱容發生。
華人社會重視維護親情倫理,尤其未脫離長幼尊卑框架,很多問題以「家醜不外揚」為道德包裝,訴求受害的個人應隱忍。但不僅屢見狼父性侵女兒那種極端案情,就以這幾天街頭熱議的謝金燕、豬哥亮父女情仇來說,攤開於公眾前的事實,清楚可看出是非對錯的梗概。作家楊照謂「這不是家醜,是那個男人的醜」,可謂公允的評論。
縱然清官難斷家務事,但依當今普世人權標準,弱勢婦孺若在家庭內受害,自不應再容忍「法不入家門」;義理人情上,更不該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掩蓋親輩失職之事實。日前一名媽媽和年僅三歲、四歲的兩名幼子被發現在家死亡,媽媽留遺書「帶走兩個孩子」,天倫慘劇令人不忍;但當今法治概念,令人不能諒解這種母親犯的其實就是謀殺罪。
「每個幸福家庭都以同樣的方式幸福,但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不幸的方式」,俄國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開宗明義這麼說。「天倫」不是皆有同一種快樂模樣,如果家裡「父不父」在先,不幸的弱勢婦幼但願能得到社會多一點同情支援。

聯合/總統邀請函大,還是中監大?


2016-05-18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520國宴邀請前總統陳水扁引發爭議。 聯合報系資料照
陳水扁接獲蔡英文五二○就職總統的國宴邀請函,扁家將之放上臉書炫耀,自稱備感榮耀。然而,核准他保外就醫的台中監獄隨即直稱不宜,因為參加國宴與「醫療」無關,若因違反規定而遭撤銷保外就醫,陳水扁要自負後果。對此,扁醫療團隊醫師則痛斥中監「放肆」、「頭殼壞去」。
這個事件引起了幾項有趣的討論,值得人們關注。一,總統邀請函大,還是台中監獄大?誰說了算?二,是誰向陳水扁發出邀請?目的何在?三,衡以情理法,陳水扁該不該出席國宴?
先問:是總統的邀請函大,還是中監的權威大?在一般人的想法,總統權威當然遠遠高過地方監獄,邀請函既由總統發出,怎輪得到中監發言反對?扁醫療團隊的看法即是如此,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更說,最高元首「下令」,就如古代的「聖旨」;獄方應該派人保護扁出席才對,怎麼可以說不准。這番言論,顯示這些愛扁心切的醫師仍活在封建年代,他們才是頭殼壞去的人。
把總統比為皇帝,把邀請函說成「聖旨」,皆是比喻不倫。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體制運行是視法律規章而定,層層分工,各有所司。在「各司其職」的分工下,總統職權再大,也不能任意插手管小小監獄裡的事,否則便是越權,制度即難依常軌運作。試問,元首邀請函若如同聖旨,總統可以發文要求釋放某個囚犯嗎?
其次,誰向陳水扁發出國宴邀請函?民進黨方面對此諱莫如深,聲稱是「依慣例」邀請卸任元首參加,相關作業均由總統府典禮科確認,與蔡英文無關。這種說法,完全經不起檢驗。理由有二:其一,馬英九任內兩次就職,均未邀請陳水扁出席國宴;民進黨所謂的「慣例」,並不存在。其二,就算總統府典禮科協助籌辦作業,新總統要邀請誰出席,名單必定由民進黨提交,不可能是典禮科代勞。我們無法確定蔡英文對此是否事先知情,但民進黨負責相關業務者必然知道其詳,甚或向上請示過;令人反感的是,這種推推託託、敢做不敢當的行徑,實有欠磊落。
第三,衡量情理法等因素,陳水扁應該出席國宴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陳水扁以貪汙犯一路保外就醫,甚至連幾個相關案件都停審,已享盡超乎常人的禮遇;可見,馬政府在情理上對他的寬貸已到極致。如今,政府僅剩保外就醫的規定還約束著他,他若連參加國宴的虛榮也要違規沾惹,社會大眾必然高度反感。再說,邀請一個貪瀆罪名纏身的前總統出席新總統就職國宴,這在民眾心中又將留下什麼印象?就算民進黨說得出什麼天花亂墜的「經驗傳承」意義,蔡英文真的樂見自己的就職盛典遭此汙染嗎?
這次扁赴國宴事件,所幸台中監獄典獄長黃維賢一夫當關,拍板直言「不能參加」,當即有效定紛止爭,讓朝野政客的無聊口水、曖昧言論霎時住嘴,也讓陳水扁及其醫療團隊知難而退。台中監獄管理犯人的權威,壓過前後兩名總統的國宴之約,聽起來像小蝦米力搏大鯨魚的傳奇,卻也是台灣民主法治的扎實成績。問題在,像黃維賢這樣敢於直言、又言之有物的基層官員,還有幾多?
嚴格而論,陳水扁受邀出席國宴一事,不能單純視為新政府就任前的一個「插曲」或「試探」,它其實帶有更深的涵意。例如,此一禮遇,是否暗示著蔡英文未來將「特赦」陳水扁的前奏?甚至,會不會是民進黨幫陳水扁「平反」的起步?如果是的話,就那不禁令人不寒而慄了。
我們必須提醒,陳水扁涉貪入獄,民進黨至今未曾向社會公開道歉,或作出深刻反省;而轉眼間,民進黨居然再度贏得了政權,且千方百計要還陳水扁自由與「清白」。如果是這種打算,那就是擺明了準備踐踏台灣民主和法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