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經濟/520就職演說可以成為經典

.聯合報社論..以新民意為憑恃,勿委民於壑
.聯合報黑白集.珍惜沒有新要求的現狀
.經濟日報社論.520就職演說可以成為經典




經濟/520就職演說可以成為經典


2016-05-17 01: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的520總統就職演說不只是台灣民主史上最關鍵的一場演說,也是最受國際高度關注的一次,對新總統蔡英文的壓力不難想見。然而,正因為根植於這場演說的時空背景及政經環境如此特出與敏感,其可帶動的效應更為巨大。蔡英文若能藉此演說,展現出領袖的高度及氣度,並明確指出台灣破悶的路徑,完全擄獲思變的民心,新政府執政可謂成功了一半。而美國總統甘迺迪於1962年在德州萊斯(Rice)大學的人類登月計畫演說,或許正是新總統在政策傳達與展現視野格局的經典參考範例。
當時,美國處於太空發展上落後蘇聯,頗為氣悶之際,甘迺迪登高一呼,不僅承諾要急起直追,更將它從太空發展的科技領域,拉高到國家發展的願景層次,激起民眾的志氣與信心。首先,他清楚陳述登月計畫的意義、內容與步驟,並透過細數美國的航太成就,以及現有的助推火箭、火箭引擎、水手號太空船飛越金星任務等研發成果,強調美國的太空發展已累積出知識與工業技術上的深厚實力,以凸顯登月的可行性。
其次,甘迺迪深知民眾對這項劃時代計畫所需的龐大財政負擔必有疑慮,遂巧妙地以人民花在菸與雪茄上的日常支出累積,解釋該計畫不會為百姓帶來壓力或政策的排擠效應。同時,亦強調登月計畫是現階段的優先領域,更是全人類未來的期望與信念投射所在,美國理應當仁不讓的走在世界前端,更進一步為普世帶來繁榮,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
這一字字、一句句所鋪陳出的圖象,不只對美國太空發展深具意義,更喚起民眾挺起胸膛前行的自信,原因就在於甘迺迪的演說傳達出克服困難的決心(determination)、過去研發能量與技術累積出的可行性(feasibility),以及窮盡知識挑戰未知領域,嘉惠全人類的高尚情操,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如今,登月計畫與甘迺迪的演說已成為人類歷史上重要且珍貴的資產。
事實上,一個影響深遠的政策,必然經過嚴謹的思辨與資訊的傳達,才能得到支持和落實。甘迺迪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演說,並非單靠國家領導人的自信,而是根植於對自身技術優勢的掌握。特別是在這場演說之前,美國火箭科學家馮布朗(W. Braun)即提供一份備忘錄給甘迺迪,內容指出美國或在短期內無法立刻超前蘇聯在重型火箭上的長足發展,甚或可能得以實現無人方式登月,但美國更有機會將人類送上月球。只因後者需要火箭推動效能要比前者多出十倍左右,而美國正具有這方面的資源優勢,顯見甘迺迪看似大膽的登月計畫,實為嚴密思考的結果。
相形之下,當代各國領導人雖不乏有許多關鍵且具深度的政策,卻總缺少大格局的思維,與提出具體可行性事例的意見溝通,反而為了讓政策更淺顯易懂,而流於短暫的情緒,與帶有偏執色彩的一般性論述。諸如歐洲難民議題、英國退歐公投、東亞地區的海洋領土爭議等,皆難免有此弊病。而近期美國總統大選的紛擾更是如此,參與兩黨初選的候選人都停留在淺層的政見辯論、迎合選民的選舉語言及相互攻擊,對所提政策的深遠影響與理想卻提不出具說服力的論點,與甘迺迪當年的氣度與格局,相去何止千里。
三日之後,新總統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能否具備如甘迺迪登月計畫演說般的思考高度與縱深、無畏挑戰,有能力帶領人民突破難關的決心,以及用淺顯易懂但不媚俗的語言與具體事例,整合性地陳述經濟復甦和改革政策,以及轉型正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300萬人民正在引頸企盼。畢竟,中華民國總統就職演說的重點,應在於能否展現出領袖的高度和氣度,激發人民對未來願景的共鳴,而非僅侷限於要「讓誰滿意」。

聯合/以新民意為憑恃,勿委民於壑


2016-05-17 01: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將如何定音兩岸關係,不日即可揭曉。從目前的跡象看來,新總統似傾向以「維持現狀」為基調,不挑戰兩岸既有關係,卻避談九二共識。必須提醒的是,「維持現狀」之說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悖論:一旦兩岸關係急凍、倒退或惡化,新政府還會有「現狀」可以維持嗎?
作為新總統,蔡英文除了要面對北京乃至美國的壓力,也要面對台灣兩千多萬人民的期待,要面對自己執政的尊嚴與責任,同時也要面對黨內和獨派的施壓。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必須左閃右躲,最左不能碰觸美方畫下的「台獨」紅線,最右不想跟進馬政府的「九二共識」,以避免落入「一中」框架。也因此,她只能使盡話語術,在閃閃爍爍中避免觸及紅線,又找到讓各方差堪滿意、或勉可容忍的落腳點。
換句話說,為了滿足民進黨和獨派的支持者,蔡英文會選擇避開「九二共識」,以顯示自己不「屈從」北京的威脅,維持台灣的尊嚴;為了避免挑起戰端並惹惱美、中,她不能露出對台獨的興趣或傾向,這可用重申台灣價值作為替代。而為了讓多數民眾不致憂心忡忡,她必須用尊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安人民的心,所以必須強調兩岸現狀的維持。
然而,就算新政府的話語術再高明,一旦脫離九二共識的軌道,兩岸之間的「現狀」能否繼續維持,恐怕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我們擔心的,倒不是北京將立刻採取全面的圍堵與打壓,使台灣很快出現「地動山搖」的景象,而是對岸會採取「神經戰」,今天在某個國際場合給你一個難堪,明天在經貿戰線抽一下台灣的神經;包括來台陸客的日漸緊縮、兩岸既有合作計畫的喊停,這些陸陸續續、林林總總的變故若接踵而來,毋需鋪天蓋地打壓,都足以讓一向焦躁的台灣民眾變得呼吸迫促。
對於上述種種可能景象,蔡英文和她的團隊應該不致毫無估計;若果真從未思慮及此,那未免太過天真。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這樣的戰略推演,卻仍然不顧一切而決心一攖其鋒,這種作法恐怕就太過輕率。畢竟,在這樣的對弈中,新政府是拿著台灣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去當賭注,賭的不過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顏面。這樣的賭法,贏的話,是民進黨贏;輸的話,卻是全民皆輸,這是合理的對弈態度嗎?
比較好的情況是,蔡英文和她的團隊確實預料到了這種可能的發展,也準備好後續的因應策略;一旦看到情況發展不妙,立即端出調整措施,以避免情勢極度惡化。比較糟的情況是,蔡英文和她的團隊預料到這樣的發展,卻沒有足夠的因應準備,也未想好將來的停損策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或執意硬拗下去,最後可能連回頭路都找不到。其結果,不論是外交迎面而來的難堪,或者是經濟發展上的緊縮和挫折,遭殃的必定是廣大的台灣民眾。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新政府團隊就不只是輕率任性,且是殘酷無情了。
蔡英文日前再度闡釋其「維持現狀說」,稱她主張之「維持現狀」與過去八年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的新民意」。意即,過半民眾在大選中支持她當選,這讓她有絕對的正當性調整馬政府不受歡迎的政策。從選票來詮釋施政作為,這樣的說法固然沒錯,新總統也絕對有權改變施政的重點。問題在,選票作為一種民意的籠統表達,和主政者在決策上的綜合思考,往往難以作等量的對應移轉。馬政府的施政或許不受民眾青睞,卻未必代表他的兩岸政策方向錯誤;蔡英文擁有新民意支持,若不善加珍惜,卻可能引領台灣走向歧路甚或倒退,那才是不幸。
我們要提醒的是:民意如流水,有新民意為憑藉,仍應步步為營,絕不可委民於壑。《經濟學人》雜誌稱蔡英文「蜜月期已結束」,不正是一記警鐘?

聯合/珍惜沒有新要求的現狀


2016-05-17 01: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團隊必須謹記:妳可丟掉九二共識,但國共兩方也許不會丟;所以,九二共識甩不甩得掉,未必操之在妳,而是取決於國共兩方。
萬一,妳丟了九二共識,國共不丟,那將是沒完沒了的噩夢,蔡政府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引領兩岸走向的主導權。未來,兩岸打算再吵四年有沒有九二共識嗎?
上周三,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大陸的要求是合理的,沒有對台灣的新領導人提出超過二○○八年以來的新要求。」在鋪天蓋地的「九二共識」下,這段話聽來新鮮。
但是,WHA邀請函的《二七五八決議文》,卻可視為「新要求」;不過,當天國台辦立馬就說:邀請函「是在九二共識下作出的安排。」這也許可解讀為:有九二共識就沒有新要求,若無九二共識就有新要求,二七五八決議文即是。
倘若蔡政府與北京能在「九二共識」上開局,兩岸情勢或許還能停留在「沒有新要求」上;但若九二共識破了局,如二七五八的種種新要求,就可能取代九二共識。試問:蔡政府要選擇九二共識或二七五八?
底線是:蔡英文若自稱「九二會談」,但別忘了加一句:你們可稱「九二共識」。如此,九二會談與九二共識即成同義詞。
「九二共識」之所以不可取代,正因可在「不統/不獨/不武」下維持「沒有新要求的現狀」。蔡政府若丟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護身符,一旦「新要求」噴湧而出,勢將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