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台灣應朝小型精緻國家發展

.聯合報社論..彭淮南是步好棋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須先拆掉門檻和高牆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應朝小型精緻國家發展




經濟/台灣應朝小型精緻國家發展


2016-01-24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歷經40餘年產業發展,每個階段政府都會研訂產業政策,但很少能達成政策擬定最初預期的結果,歸究原因,主要是因為發展目標範疇過於廣泛,導致資源未能集中所致,正如列子所說:「大道以多歧亡羊。」
面對國際激烈競爭,我們強烈建議:未來新政府團隊擬定國家發展政策時,必須充分了解台灣是個小型經濟體,發展條件與美國、日本、中國大不相同,經濟發展尤應標竿歐洲的瑞士、荷蘭、丹麥,逐步建立成為小型精緻國家,切忌再犯政治大頭症。
瑞士的發展,定位於高端、精緻路線,戰略上與周邊強國採取互補模式,其服務業如金融、觀光旅遊均極出色,工業則策略性集中發展特定產業,與德法義長期形成分工態勢。說起瑞士工藝,大家最容易聯想起高級鐘表,除此之外,雀巢集團是世界最大食品企業之一,羅氏與諾華更同時列名世界六大藥廠,每年投入大量研發與全球行銷。瑞士的精密機械工業如ABB,全球15萬員工,製造節能與環保設備、機器人與自動化,走的是利基戰略,而非全面性發展機械產業。百餘年來,瑞士與德國共存之道,實可做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未來競合典範。
荷蘭則勇於嘗試任何可能性,結合自己與他國資源,經營具比較利益的經濟活動。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由王室、貴族、士紳,與百姓共同投資組成,不同階層擁有不同股份。東印度公司經營手法相當特殊:他們在A國種植橡膠,到B國設立工廠,然後把成品賣給C國,賺了錢之後,繼續去D國投資棉花,運到E國紡織,再高價賣到F國。數百年來,荷蘭人熟稔於國際之間建構經濟價值鏈,並將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匱乏,需要與海爭地,荷蘭在國家與產業分離想法中,產生與眾不同的新思維,值得台灣深思。
荷蘭也是世界上少數的水利工程專精國家。荷蘭人為了解決國土低於海平面問題,利用新技術將阿姆斯特丹城市向上提高。從這個案例裡我們可以得知:透過去除思想上自我限制,改變商業模式,運用科技,荷蘭將其環境劣勢轉換為國家競爭優勢。未來面對大國競爭、外交限制,台灣如果不能仿效荷蘭,進行思想翻轉,努力運用他國資源,來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最終將無法走出困境。
丹麥人口不足600萬,處於德、瑞、荷、英之間,在土地、人口、市場等要素條件上,相對弱勢,但是丹麥有許多出色產業,如設計、綠能,其醫療器材與輔具評價世界最佳,關鍵成功要素包含人因工程、特殊材料研發,與長時間人體試驗。丹麥擁有勇於挑戰與實驗的精神,桑索(Samso Island)是一個綠色小島,島上百分之百無須使用化石能源。台灣本當如是,可從綠島或台東開始推行,將其全綠能化,建立典範;可惜台灣強調平均,縣市依比例均分資源,不允許偏重,無法產生特色創新。
丹麥個人所得稅約占收入六成,若將其他稅捐累計計算,丹麥人收入的80%用於繳稅。但在丹麥,學校教育是免費的,失業補助、老年照護、醫療制度極為發達。丹麥人雖然不工作就能生活,但卻將工作視為一種社會貢獻,為國民理所當然的責任,鮮少自願放棄。丹麥BOT制度盛行,值得台灣借鏡與反思。政府把原本自己該做的工程,交由民間企業代為建設與經營,大大提高公部門資源運用績效,亦即公私合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體制之推行,較之台灣近年強調社會企業,PPP或許才是真正的治國良方。但台灣社會擔心BOT之圖利弊端,過度貶抑其價值,反而產生因噎廢食的奇怪現象。
小而美,一向是任何競局的致勝要素之一,台灣具備了「小」的要件,如何做到「美」,政黨論替,新政府新思維,不失為追求小而美國家政府的良機。

聯合/國民黨須先拆掉門檻和高牆


2016-01-24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敗之後,國民黨內部傳出不少檢討的聲音;雖未完全觸及問題核心,但敢言的人能大聲說出來,總是好現象。然而,在尚未充分討論之前,黨內馬上要進入新的主席選舉,這場主席之爭極可能把這波反省之勢打亂,甚至走向與改革相反的道路。也因此,我們建議國民黨中央應先舉辦敗選討論會,再舉辦主席候選人辯論會;如此,先釐出基本共識,才不致使全黨再陷入新一波流沙。
說實在,以目前國民黨不知伊於胡底的情況,問題只在缺少一位黨主席嗎?回顧去年此時,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朱立倫以九九.六一%的超高得票率當選主席。一月十九日朱立倫在就職時信誓旦旦:「誓言與人民站在一起,國民黨一定要再起」。但不旋踵,在行禮如儀的「朱習會」後,朱立倫冷漠宣布棄選總統;數月後,又粗暴拉洪秀柱下馬,自己取而代之。如今藍軍一敗塗地,他揚長而去,「黨將再起」的誓言彷彿又與他無關了。
在面臨這種雪崩式的潰敗後,國民黨如果還不能認真檢視自己的問題,找出三百多萬選民憤而背棄的原因,卻以為會有什麼天降神兵帶領他們走出民意的荒漠,豈不天真?如果底層及忠貞黨員不能發出聲音,卻任由少數眼中只有自己野心的人帶領政黨走向衰敗的幽谷,大家會甘心嗎?
由藍軍新生代組成的「草協聯盟」最近向黨中央開出第一槍,提出黨內民主、青年參政、改革黨務、解決黨產、主體論述、青年行動等六大改革訴求,清晰點出了國民黨的病灶。相形之下,國民黨中壯世代的低調無言,令人訝異。國民黨積重如此之深,一大原因是長年與社會民氣脫節,忘卻了基層草根的經營;若要補足這個板塊的巨大缺口,絕不能沒有中壯代的參與。這點,我們期待中生代拿出更多主張與爆發力,如此,國民黨的年輕化及改革才有推進的可能。
國民黨中常會日前決議延後主席補選時程,並將選舉作業費由二百萬元降低為一百六十萬元,跨出了對的一步,但這和正確方向仍距離甚遠。根據《國民黨主席選舉辦法》,必須曾任中評會或中央委員,同時取得三%的黨員(即九千六百多人)的連署,才有資格參選。簡言之,這是一個多重門檻的限制手法,用資歷、用人脈、用財務,層層阻擋和淘汰人選。若在威權時代,這或許是有效的篩選模式;但在民主化的今天,這些陋規只是高築權力的宮牆保護既得利益者,卻拒斥新興人才於千里之外。國民黨要找回平易、誠懇、民主的形象,必須先拆除這些門檻和雕牆,開放大門,驅走僚氣,放下身段;如此,這個政黨才有吸引新人加入的機會,也才能拿出開闊胸懷面向人民。
在這波檢討中,也出現了「改黨名」的主張,要求刪除「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以示深耕本土的決心。這個問題當然值得討論,但放在此刻的時機,卻顯不合宜。原因有三:一,要刪除中國二字,馬上會激起「深藍」和「淺藍」之爭,或「正統」與「本土」之戰,反而造成黨的撕裂,與改革目的背道而馳。二,國民黨近年失去民心,與黨領導人作為不得人心以及黨的基層耕耘不力有關,以為問題出在黨名,恐怕看錯病徵。三,黨名的修改具有高度象徵意義,而原稱若是超越短期政治利益的長期資產,刪除未必是聰明之舉。
無論如何,國民黨目前更重要的是反省而不是選舉,是改革而不是改名,必須釐清的是路線和價值,而不是讓少數人在那裡充正統、論貢獻。如果看不清現實處境,如果說不出未來走向,如果提不出全面的整治之道,不論誰拿到這個黨的領導權,都無法改變它的命運。從這點看,黃敏惠雖然只是暫代主席,也不能輕看自己的任務,以為只要把眼前形勢應付過去即可。
我們認為,國民黨必須利用這次的主席補選的機會同時推動改革,不同世代黨員應該主動結盟對黨的發展走向提出諍言,黨中央也應該主動舉辦座談提供論戰平台,匯集改革的主張,並要求競逐主席大位者就拆除黨內門檻及高牆作出承諾,並剋期落實。
國民黨罹患的是「大頭症」,黨內必須有自下而上的力量去敲開它的腦殼,否則,這個病是不會自癒的。

聯合/彭淮南是步好棋


2016-01-24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馬總統的「多數黨組閣」之議,蔡英文拒絕接招,轉眼就走成了死棋。但朝野若未完全喪失善意的話,不妨想想十二A彭淮南,這似乎是可以化解死局的活棋。
提前組閣之計遭拒,主要是朝野缺乏互信。而彭淮南是一個深受藍綠信任的人,不僅在政治上可以消弭雙方的信任疑慮,在專業上也足以勝任過渡內閣的重任。重要的,他若出任閣揆,可以使台灣在形勢險惡的四個月看守期中免於空轉虛耗,這是藍綠兩黨應慎重思考的事。
馬總統任內曾兩度找彭淮南組閣未遂,蔡英文曾兩度邀彭淮南當競選副手遭拒;由此可見,彭淮南不論形象或能力都是受到雙方尊重的人,他受到社會乃至國際的肯定更毋庸置疑。如果馬英九和蔡英文皆同意,共邀彭淮南以適當方式擔任或代理閣揆,不僅可以避開民進黨對「多數黨組閣」的憲政疑慮,至少未來四個月的行政院不必陷於消極看守或動輒得咎的狀態,這對台灣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說動彭淮南出任此職。首先,名利牌是沒用的。彭淮南多次說過,央行總裁是他此生最後一項職務;他先前拒絕擔任閣揆或競選副手,顯示他個人對於名利毫無所求,並對藍綠惡鬥的政治環境敬而遠之。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彭總裁,唯有動之以國家之大義,由新舊總統共同誠懇邀他為國效勞,在非常時刻替台灣盡一分力氣。更重要的是,證明朝野有能力合作促成一件好事。
近一周來,各界關於新閣懸宕有各種推演和假想。藍綠都有人提行政經驗豐富的宋楚瑜,但他如何在短時間內與閣員磨合恐是個問題;張善政以副院長代理也是一途,但恐僅能滿足過渡的形式。彭淮南是一步好棋,馬蔡會面前務必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