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產業發展應跳脫泛政治化的陷阱

.聯合報社論..台灣的民主倦怠症和經濟厭食症
.聯合報黑白集.改試從世界走向中國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發展應跳脫泛政治化的陷阱





經濟/產業發展應跳脫泛政治化的陷阱


2015-12-22 01: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年半導體產業可謂多事之秋,不但內有日月光、矽品的股權爭奪,大陸紫光集團對力成、矽品與南茂的股權收購,更有產業的跨國整合,如大陸基金收購美國記憶體設計公司ISSI(矽成)、Avago併購Broadcom、美光收購華亞科股權等。
在此波併購風潮中,中國大陸投資基金的介入,使得整體局勢更為詭譎。一般整併活動的主體應為企業,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多為輔助角色,但因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發展遠落後於國際廠商,不易扮演併購主角,因此,大陸挾其市場優勢,以投資基金帶頭,恣意在全球發起併購活動,紫光集團為其代表。2013年以前,紫光集團在半導體業界幾乎無人知曉,直到其收購展訊,隨後整併銳迪科並吸引Intel入股,才廣為人知。
紫光近來強勢的宣告與放話,在國內引起許多批評,甚至有些人士在選舉的操作下,將反對紫光與反對兩岸產業合作劃上等號,並引用美國、韓國都反對其企業接受大陸私募基金的併購為由,認為台灣也不應開放。殊不知美國企業如WD已接受紫光入股15%,WD則併購了記憶體大廠SanDisk,美商記憶體設計業者ISSI也已被陸資基金併購,並通過美國的國安審查。
更令人不安的是,我國半導體企業的領導者還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同路人,並質疑其領導力。時值產業快速變遷之際,政治意識型態若超越產業策略的理性判斷,恐成為產業甚至是國家發展的災難。探究部分人士放在嘴邊卻說不出來的國安考量為何?恐怕是擔心中國大陸運用龐大資金「解放」台灣半導體產業,掌握台灣的經濟命脈,以經濟統一逼迫政治上的統一。由此看來,以後每逢大選,台灣社會及產業恐怕就得重新戒嚴一次。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談吐的霸氣,以及大動作的宣示,引起台灣社會的反彈應該不難預測,讓人不解的是,中國大陸政府若有意透過上述方式掌握台灣的產業命脈,理應低調行事,不該放任紫光在此時大動作且傲慢地宣布併購。以下試從兩個情境探討此一情勢:
情境一:紫光真心欲與台灣合作,但錯估形勢。中國大陸建構本土產業供應鏈的政策目標非常清楚,紫光若被賦予政策任務,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布局相關企業。但台灣大選在即,選後變數更多,因此病急亂投醫,反而錯估台灣政經情勢。
未來紫光集團在赴台投資受挫下,可能轉而與其他國際大廠合作,其中勢必包含台灣的競爭對手。台灣原有機會聯合大陸產業共同挑戰全球龍頭地位,但錯失此波機會後,恐坐看競爭對手藉中國大陸之力崛起。
情境二:紫光假意與台灣合作,意在擾亂軍心。紫光投資標的在其他大廠,對台灣的宣告僅為口惠而實不至;其態度愈高傲,台灣社會反對聲浪就愈高,因此其投資布局很難成真。但紫光卻可藉此誤導台灣社會,打亂產業布局,趁勢阻斷業者在大陸發展的空間,削弱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大陸基金更可趁台灣產業陷入混亂之際,在國際市場上搶得先機。
以上無論那一個情境,台灣都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中國大陸政府若要以惡性競爭的方式打壓台灣半導體產業,最簡單的方式,正如紫光所為,高姿態放話使台灣因意識型態而走向鎖國,將來台灣業者在大陸市場除了面臨其政策所致的不公平競爭外,更多限制恐來自國內的泛政治化。
因此,建議政治人物應對相關案件跳出泛政治化的思考,在既有法令規定下,歡迎業者提案,並進行逐案審查;藉此可使紫光公開合作目的、策略與細節,探究其真意,也給予我國業者策略運作空間。法令尚未開放的部分,政府應加倍努力與各界溝通,使國內不受分化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斷,影響國家經濟及產業的長遠發展。

聯合/改試從世界走向中國


2015-12-22 01: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入台觀光客一年總數首破一千萬人次,中華民國護照獲一五八國免簽證。這些,皆是政府推動全球化的績效,也是兩岸政策的和平紅利。
馬政府的全球化政策是:從中國走向世界。兩岸關係只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搞好兩岸關係,只是全球化的過程與條件。
有人視馬政府的兩岸政策為傾中賣台。但若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兩岸關係,理應會有不同的評價。
七年多來,從中國走向世界,不是沒有績效。日本政界稱,馬政府七年是幾十年來台日關係最佳之時;美國政府稱,馬政府七年是幾十年來台美關係最佳之時,連美國對台軍售數額也特別突出。北京當局更屢稱,這七年是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最佳之時,二十三個協議亦屬空前,ECFA架構的完善也只差一簣之土。另外,還簽了紐西蘭及新加坡兩個類FTA。再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也送進了立法院。
這些努力,與吸引觀光客及爭取免簽證一樣,皆是「由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塊塊拼圖。都不只是思考兩岸關係而已,而是著眼於更高遠的全球化。
但是,兩岸關係在台灣是一個民粹題材,無理可說;而全球化卻是溫水煮青蛙,中韓FTA生效喚不醒台灣人,TPP及RCEP更是遙遠得令人無感。台灣人若不從全球化來看兩岸關係,仍是無解。
無論如何,台灣都避不開世界,也避不開中國。面對二○一六年,台灣人若反對馬英九的「從中國走向世界」,那麼就有機會試試蔡英文的「從世界走向中國」。
蔡英文躲來躲去,畢竟還是甩不掉中國。她能說「我的世界沒有中國」嗎?

聯合/台灣的民主倦怠症和經濟厭食症


2015-12-22 01: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這次選舉,對台灣而言,比起是否帶來「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是應該思考我們的民主政治為何失去了解決問題及實現願景的能力。如果民主只是人民四年一次的「頭家嘉年華」,政治只是在「換人做做看」的走馬燈中輪迴旋轉,所有經濟社會問題卻長期依然故我,絲毫沒有解決;那麼,便難怪民眾會對民主感到厭倦。
二○一六大選選情冷淡,真實投射了台灣人的民主疲乏症。除了即將權力到手的民進黨表現得亢奮不已,許多民眾卻根本不想聽到選舉新聞,有些人則早已打定主意不去投票;包括過去反映某類草根狂熱聲音的計程車司機,也失去推銷自己意見的興趣,認為誰來主政「都差不多」。這些景象,比起十幾、廿年前民眾四處追逐政見發表會、搶購政論書刊的熱情,已經是恍如隔世。而恍如隔世的背景,是人民一再被掏空的期待,是政治人物的舌粲蓮花變成水影,許諾的玫瑰園卻從未出現。
回顧二○○○年首度政黨輪替的扁政府八年,許多時候都是在清算及收拾國民黨任內的舊帳,包括黨產追究、核四停建、教育改革、金融改革、修改課綱,以及兩岸經貿由「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乃至多項虛晃一招的衝撞如入聯公投、軍購公投等。倏忽十六年過去,這些議題多數卻仍懸而未解,核四、教改、課綱、金融機構整併問題依舊存在,而國民黨的黨產則仍猶如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年年搬出來追打。這還不包括陳水扁如何利用大權在握及金融改革的操作,大肆撈取了自己家族的資產。
二○○八年的政黨再輪替,馬政府花費了許多心力讓兩岸關係融冰,為兩岸從危機導向穩定,更讓和平紅利擴散至外交領域;但由於行政效能的荏弱和怠惰,台灣內部許多政經沉痾卻依然懸宕如故。例如,核四爭議以「封存」假裝結案,但能源結構不良、空汙問題日益嚴重;教改以十二年國教灌水,卻掩不住整個高等教育質量下降、人才供需失調的窘境;產業轉型不如預期,卻使得薪資凍漲及青年低薪愈形嚴重,當年的「六三三」支票變成了空話。在這種情況下,馬總統的執政能力受到一波波街頭抗議挑戰,尤以居住正義、世代正義、年金正義的問題最為棘手。
由此可見,政經及社會議題長年來一談再談,卻始終懸而不解,是民眾對民主感到倦怠的主要原因。選舉時,政治人物連篇大話,若民眾只知一味盲目憧憬、追隨,卻不加以質疑、監督,即使開出的選票數再高,並不保證他們描繪的好景會主動實現。兩次政黨輪替,十六年時光荏苒,台灣一直止步不前、甚至往後倒退,在在說明民主絕對不該是選購彩券般的押寶遊戲,而必須有更積極的參與,必須有就事論事的堅持,必須有超越藍綠的理性。
伴隨民主的倦怠症而來的,是台灣的經濟厭食症。長期以來,台灣民主被賦予的任務,幾乎集中在抽象的「政治認同」、「憲政爭議」或實質的「分配正義」問題上,卻從未將經濟能量的提升或創造視為政治人物的重要業績;許多時候,人們甚至將許多經濟發展計畫視為「邪惡」及「貪婪」的事。這種「先政治、後經濟」的思維,不僅養成政治人物競開福利支票的惡習,也給了官員假藉建設名義上下其手圖利自己的機會,並導致台灣經濟發展思維及體制改造的落後。更嚴重的是,這也帶來對經濟「殺雞取卵」的惡果,不堪這種落後體制凌虐的企業,紛紛移往海外發展;而國內能夠推動的新興產業或建設計畫,則愈來愈少,愈來愈慢。
民主政治是普世價值,但它的侷限也越來越明顯,這是舉世皆然,不唯台灣如此。問題是,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不過二、三十年的時光,一度還被視為華人世界的典範,如今即已走到困乏沉滯的地步,這難道不是令人悲哀的「早衰症」?進一步說,當台灣政治人物滿口改革、進步,卻推不動任何實質經濟建樹,一味揮霍台灣經濟奇蹟年代留下的資產,而無法從根源點燃台灣廿一世紀的發展動能;試問,年輕世代的就業機會、薪資報償、居住正義要從哪裡來?
本周末,九家媒體將共同舉辦副總統和總統連續兩場大選辯論會,朝野政黨總算有了切磋、交鋒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嘗試解答台灣的民主倦怠及經濟厭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