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蘇益仁/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逐漸釐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逐漸釐清








蘇益仁/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逐漸釐清


2023-05-29 00:37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國衛院名譽研究員)
由於人口的老化,失智症已成全球先進國家嚴重的醫療及社經問題。(記者鄭怡嫣/攝影)


由於人口的老化,失智症已成全球先進國家嚴重的醫療及社經問題。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更占失智人口的七成左右,尤其在美國更達五百萬人口,未來更將大為增加,已成了美國的國安問題。因此,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歐巴馬政府更將此病列為國家登月計劃,投下了大量研發及藥物發展預算

然而就跟很多人類疾病及癌症一樣,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制十分複雜,尤其是老年性阿茲海默症。在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當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的主流病因確立之後,在過去二十年間約有近百個新藥開發的案子以此學說開發皆告失敗,直到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七月美國食藥署才通過百健及衛采的第一個暫時性藥證,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一月另核准了衛采的第二個抗體藥物。但因藥效不佳,只能減緩約卅%的疾病進展,無法對早期認知障礙MCI)病人穩定或改善病情,且副作用大,使用不便,藥價高,至今仍不被市場接受。

這一連串新藥開發失敗的經驗,引起科學界對以單一類澱粉蛋白機制開發複雜病因的適當性的質疑。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阿茲海默新藥基金會ADDF),皆提出應重新評估其他致病機制精準醫學開發阿茲海默症新藥倡議

由於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起美國及歐洲各國投下巨量研究經費,因此科學界在最近五年對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有了長足的進步,釐清了老年生物學在老年性阿茲海默症扮演的關鍵致病角色

最近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在六十歲起在海馬迴鈎hippocampus)的血液腦屏障BBB)逐漸喪失功能,因此氧化壓力下產生的自由基及代謝發炎性分子得以進入大腦海馬迴鈎,進而引起神經功能,如粒腺體內質網功能下降,尤其是細胞自噬功能下降以致無法清除類澱粉蛋白而累積下來引起神經傷害及記憶力下降,此即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表現

更重要的研究發現是,腦部海馬迴鈎齒狀核dentate nucleus神經在適當的刺激下可以再生或回春,如運動或飲食,這一個發現打破了傳統上神經細胞不能再生的說法。

老化生物學及神經再生兩項重要研究發現提供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重要方向,也成了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新紀元,相信全球生技製藥界正在重新起步,也許五至十年後,第二代或第三代,與目前抗體藥物不同的新藥將會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或上市。

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失敗提供醫藥及學界慘痛教訓,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一個複雜疾病病因及科學尚未釐清之前臨床試驗失敗也就必然,但也提供寶貴知識,使後來者得以成功,相信投入研究資源最多的美國會是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