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  【專家之眼】為都更而都更的危老改建制度
◆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  【專家之眼】不滿蔡英文 民進黨明爭暗鬥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2022-09-21 08:03  聯合報/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TVBS若被移頻,一般認為跟「直接下架」差不多。圖為TVBS大樓外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TVBS新聞台驚傳可能遭到移頻,且移頻後位置可能會落在149頻位跟158頻位,該頻段雖為第二新聞台區塊,但對長年經營同一頻道位置的新聞台來說,離開現有的黃金區塊等於是與「被下架」無異。雖說外界對此將矛頭指向 NCC,認為是 NCC 干預業者排頻策略,但實則是有線電視系統商與頻道代理商之間授權費問題,觸發這次的 TVBS 移頻爭議。

移頻之爭可說是年年有,其中又以新聞台的移頻議題最為敏感。舉例來說,寰宇新聞台曾在民國一O七年(2018年)由系統商凱擘提出移頻申請,希望將149台的寰宇新聞台跟49台壹電視新聞台頻道對調,民國一O八年(2019年)初遭 NCC 以「造成收視戶的適應問題為理由駁回

但是,系統業者不滿,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北高行)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否准處分,而北高行亦於同年10月做出判決,撤銷 NCC 否准壹電視新聞台移頻的決議。北高行認為,若業者商業策略未涉及不正當競爭,給予管制則失去正當性NCC 若以消費者習慣為審核否准的理由,反而可能造成頻道難以更動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NCC 遇到排頻爭議時,就算經由正常程序審議或者參考外部學者意見,但最後往往都用「影響消費者現行使用習慣」作為駁回頻道商申請案的理由,卻沒有仔細檢視有線電視頻道經營現況,並參考各項相關專業評估及市場回饋等實質問題,讓有線電視頻道淪入「萬年頻道表」的窘境,間接造成頻道上下架機制失靈

當新頻道無法搶占市場優勢位置,舊頻道缺乏競爭意識,有線電視用戶在選擇匱乏的前提下,只好紛紛退訂。根據 NCC 近期公布的有線電視訂戶數統計全國用戶數已經降至469.4萬戶,僅有52%的市占率,是連續第19季的負成長。因此,用戶數的驟減直接衝擊到頻道商能收取的頻道授權費,也就讓系統商與頻道商費用協商過程當中容易產生糾紛

更進一步的來說,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市場存在「系統商」跟「頻道代理商」的垂直整合,垂直整合能力較強的業者可能對單一或市場力量較為單薄的頻道代理商產生壓迫。令人憂心的是,雖然 NCC 主委陳耀祥也認為,申請移頻已經成為市場談判籌碼但是 NCC 對此卻遲遲沒有作為,在市場界定與公平競爭的原則上沒有提出具體策略,對過去的移頻申請案亦無積極任事,才導致每年都有諸如此類的移頻爭議

據媒體報導,鏡電視試圖以「免授權費」作為爭取移頻至55台的條件。坦白說,華視都能用「付費上架當作談判條件,剛成立且資金充足的鏡電視提出「免上架費」的條件也不足為奇。不過,完全以授權費作為移頻標準,對經營55台已久的 TVBS 來說的確顯得不盡公平

總的來說,業者之間已經廝殺一片,NCC 除了介入調處,似乎只有乾瞪眼的份,毫無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治理能力,更何況還曾經被法院認證「失去管制的正當性」。當數位發展部拿走 NCC數位通訊發展眾多業務,NCC 卻連面對原本的監理範疇都還顯得捉襟見肘,不禁令人懷疑,這個通訊傳播獨立監理機關到底怎麼了?











【專家之眼】為都更而都更的危老改建制度


2022-09-21 08:07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危老都更推出五年多,數目雖有增加,但過於偏重小基地。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危老都更推出五年多以來,數目確實有所增加,然而由最新的統計數據觀之,過於偏重小基地,已與原來的設立目的有極大的衝突。

都市更新為蔡政府重大的住宅政策,惟推動有極大的阻力,遂於民國一O六年(2017年)5月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主要目的只會為了美化都更數據,避免蔡政府的住宅政策跳票,竟然以解決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為名,推出無面積限制危老都更政策,後果相當可觀

據住展雜誌最新調查顯示,全台已公開銷售的危老重建案,台北市就占74%,其中有37個建案基地坪數不到100坪,屬於「迷你基地比率高達23%,相當於每四棟就會有一棟是「鳥籠屋」、「紙片屋」。其中北市危老案最小建築基地的建案,大安區龍泉段土地面積竟然僅有21坪新北市樹林區信義街還創下14.8坪誇張紀錄

對此,內政部營建署隨即回應截至8月底全國共核准2,494件危老案,其中基地小於100平方公尺(約30坪)、面寬小於5公尺且樓高6層以上者僅13件,比率約0.5%

從營建署數據看來,台灣似乎沒有鳥籠屋問題。二者數據差異極大,主要原因就是營建署自行限縮小基地的定義,由業界認定的100坪降低為30坪,又增加面寬且樓高等限制;並將區位從台北市放大至全國,台灣除了雙北之外,其他縣市土地供給相對寬鬆,缺乏實施小基地建案的誘因營建署恣意變更小基地定義,只是逃避問題,明顯為掩耳盜鈴之舉

小基地建案問題繁多,例如:規畫較為困難,住宅動線不佳,使用機能大幅受限,停車場僅能選擇不便利的機械式車位;樓梯、走道多,將使公設比大增;基地過小也會影響建築的耐震強度;且基地過小將使都市土地碎片化,不僅破壞都市景觀影響都市整體規劃,還可能阻礙傳統都更推動,試想一整片的老舊社區,若由中心部先行一小塊危老都更,就可能衝擊整個社區的都更規劃。

離譜的是,營建署還反其道而行,修訂法規鼓勵小面積危老建物重建。民國一O九年(2020年)11月修訂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新增第四條之一:「重建計畫範圍內建築基地未達二百平方公尺,且鄰接屋齡均未達三十年之合法建築物基地者,其容積獎勵額度為基準容積百分之二。但該合法建築物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者,不適用之。」讓基地面積未達200平方公尺,也能享有2%容積獎勵

此舉連長期支持民進黨媒體-《自由時報》,於民國一O九年(2020年)就已看不下去,該辦法修訂前即批評內政部開倒車,與都市計畫管制容積的立場背離,小基地危老案將讓都市發展變得更零碎,阻礙大面積都更,以後「紙片屋」、「竹筍」建築恐怕與日俱增。不幸的是該報近二年前的預言儼然已成為事實

內政部正視小基地危老案造成問題,莫再為都更而都更,盲目衝刺數據毫無意義,立即修法設定危老都更的基地最低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