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歐盟為鑑 降低天然氣發電占比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178/web/ 

◆  2022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回響/兩岸要對話 聯美又和中
◆  遊走美中俄之間 印度戰略自主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歐盟為鑑 降低天然氣發電占比
◆  強震過後「都更」必考題 選將怎答?
◆  耐震評估牛步化 民眾聽天由命?
◆  一個地震 交部、經部各自表述
◆  全球搶人 台灣拿什麼引才留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歐盟為鑑 降低天然氣發電占比


2022-09-21 03:24  聯合報/   楊之遠(退休教授)
俄羅斯無限期暫停北溪1號天然氣供應,加劇歐洲在確保冬季燃料供應上的困難。圖/法新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全面性制裁,主要目的在削弱其經濟基礎,以及資助戰爭的能力。其中對俄羅斯能源部門的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出口特定煉油技術禁止所有形式俄羅斯煤炭進口禁止對俄羅斯能源部門新投資全面禁止進口所有俄羅斯海運原油和石油產品

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約一,五五○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約占歐盟天然氣總消費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歐盟各國民國一九年(二○年)天然氣發電量平均占總電力結構之百分之廿四

針對上述制裁,俄羅斯以停止供應天然氣作為反擊,並於九月三日起無限期停止「北溪一號」天然氣管線輸氣,導致歐盟多國電力價格迅速飆升。歐盟電力行業協會在九月初公布,由於天然氣供應下降,歐盟批發電價自民國一一○年(二一年)一月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年)八月期間飆升了百分之五三二。英國「鏡報」資料顯示,隨著能源價格上漲,到今年十月,英國家庭平均每戶一年的能源費用將超過三,五○○英鎊。英國央行警告英國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由於能源價格飆漲,歐元區八月份年度通膨率達到創紀錄的百分之九點一,導致歐元兌換美元匯率跌至二十年低點。德國、法國等歐洲各國,除了大肆搶購液化天然氣及煤,以確保冬季溫暖外,各國政府承諾用於幫助消費者和企業應對能源危機的資金迅速高達三千億歐元。

為解決歐盟能源危機,歐盟九月十四日提出緊急應對措施,包括:成員國要在用電高峰時段減少至少百分之五的用電量,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三年)三月底將總電力需求減少至少百分之十;對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低成本發電公司收入上限設定在每兆瓦時一八○歐元;對石油、天然氣、煤炭和煉油部門產生的超額利潤徵收至少百分之卅三的「團結貢獻」稅。後兩項措施將為歐盟籌集約一,四○○億歐元資金。

由於歐盟將要採取干預措施,十二日天然氣價格一度大跌百分之八,但價格仍比往年同期高出近八倍。

儘管戰局對俄羅斯未必有利,但俄羅斯將能源武器化」,造成天然氣價格飆升,引發通膨,衝擊民眾生計,令歐盟疲於奔命

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價格飆漲,民進黨政府為穩定物價,七月對氣價及電價做了象徵性調整,讓中油及台電兩大國營企業各自虧損約二千億台幤。未來歐盟將與亞洲競爭 LNG,蔡政府將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為百分之五十,更凸顯荒謬。建議政府應以此次歐盟能源危機為殷鑑,迅速調整電力結構,使用核能,減低天然氣占比,才能確保台灣能源安全。









2022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回響/兩岸要對話 聯美又和中


2022-09-21 03:31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四成七認為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高於發展台美關係。圖為今年雙十國慶陸軍裝甲車通過總統府前向觀禮台敬禮。(記者季相儒╱攝影)



聯合報公布「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即引來海內外輿論討論,這凸顯兩岸關係及政策變化的背後,台灣民意基礎及社會的改變

今年來大陸對台政策加強單邊行動,不待協商愈趨明顯。儘管蔡英文總統曾表達,兩岸應進行民主、和平、對等及對話;陸委會也提出兩岸應進行無須任何政治前提的「建設性對話」。然兩岸始終無法對話,且敵意如螺旋般上升,甚至陷入戰爭邊緣風險。

大陸當局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重啟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然當前兩岸當局毫無共識,也無替代方案致難重啟協商。未來兩岸互動過程中,恐雙方敵意也會加強,造成彼此衝撞更為嚴重。民眾恐因執政當局操作「抗中保台」路線,強化其對大陸政府反感;但對大陸人民卻未持反感,顯見兩岸社會仍具親善關係。弔詭的是,民調也凸顯出民眾並未完全有「中國威脅論」認知,也未「看好」大陸未來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首先,民眾支持維持現狀者增多,支持台獨比率則下降。此可能受俄烏戰爭及美中台互動影響,烏克蘭改變傳統親俄路線,轉向親美歐的「一邊倒」外交,致民眾產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情境效應」。另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誘發大陸解放軍跨越海峽中線、穿越台灣領海領空,對台進行包圍及類封鎖演習,刺激兩岸對立及敵意上升,致民眾更傾向「維持現狀」而非「改變現狀」。

其次,民眾高度期待兩岸恢復對話及協商機制。支持兩岸維持溝通管道者達八成三,即使民進黨支持者,也有七成三認為兩岸需維持溝通管道。換言之,民眾對於兩岸社會交流及對話,並無反感及反對,包括對兩岸城市交流、海峽論壇、國共論壇等多元對話,不應該有「標籤化」及「抹紅」之做法。

再者,民眾恐因「抗中保台」路線,強化其對大陸政府反感,但對大陸人民並無反感。除蔡英文執政一年後的二○一七年,歷年皆有半數以上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民眾對大陸人民的印象,近六年則皆以好評居多。這顯示民眾對大陸政府及人民採區別對待,透過兩岸經社文交流與合作,創造親善關係。尤其當大陸發生天災,如最近四川震災,台灣社會亦表達人道主義及民族情感關懷。

最後,民眾並未明顯認知到「中國威脅論」。對大陸國力認知,「看好」大陸未來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民眾,近六年來逐年減少,「不看好」的比率則上升到今年的四成三。大部分民眾並不擔心大陸國力擴張會不利台灣發展;而對大陸國力日益強盛表示憂心的民眾增至三成六新高,但增長極其有限。

這顯示在中美爭霸中,中國經濟雖名列全球第二、軍力第三,但民眾相對看好美國更具霸權穩定優勢。同時,民眾對於中國發展機遇、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也無嚴重的「中國威脅論」認知;儘管對大陸政府反感,卻對大陸民眾印象良好,更傾向兩岸應進行多交流及對話,以化解彼此緊張及對立、衝突。就此而論,儘管中國發展充滿機遇及挑戰,短期內尚難以超越美國;但台灣民眾並未在「聯美」與「抗中」做出對立選擇,而是要加強兩岸對話,採取既「聯美」又「和中」平衡戰略。










遊走美中俄之間 印度戰略自主


2022-09-21 03:27  聯合報/   方天賜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兼印度中心副主任(新竹市)
印度總理莫迪(左)16日會見俄國總統普亭表達對俄烏戰爭的擔憂。歐新社



上海合作組織會議於十五及十六日在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舉行實體峰會。此次會議正式接納伊朗成為會員國,象徵該組織繼二○一七年擴編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國家之後,再跨一步進入西亞地區。在中俄主導下,這個原本以中亞內陸為核心的集團,與美國側重海洋的印太戰略頗有互別苗頭的架式。

此次峰會的另一焦點是俄羅斯總統普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出席與會。相關國家都利用此次難得機會舉行會外會,反而比場內正式活動更有看頭。除了地主國烏茲別克,習近平與其他國家領導人另開十場雙邊會晤。普亭也舉辦了九場的雙邊會晤。莫迪則會晤了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烏茲別克領導人。

其中,印度在上合組織的這一系列展演非常值得注意。如同它在四方安全對話中的角色,印度在上海合作組織中也帶有強烈的「非主流」色彩。莫迪在與普亭及習近平的互動中,便特意彰顯出它的戰略自主性。

莫迪在普亭的雙邊會談中,先是提及兩人廿年的交情,接下來則當著電視轉播勸告普亭「現在不是戰爭的時代」。莫迪光靠這句話就為印度贏得道德制高點,迅速獲得西方媒體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反而對此隻字未提。除了贏得面子的外交辭令之外,印度實際上卻是強化與俄羅斯的經貿交流。自俄烏衝突以來,印度自俄羅斯的肥料進口增加了八倍。在俄烏戰爭前,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約占進口總額的二%,如今已飆升到十八%。

同樣地,印度在處理中國關係上,也展現了平衡的技巧。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前,中印宣布從爭議邊界點撤軍,刻意營造雙方會面的機會。莫迪與習近平過去曾經面晤十八次,但兩國關係因為二○二○年的加萬河谷流血衝突而陷入低點,不再見過面。外界因此高度關注兩人是否會藉此機會進行晤談。但雙方一直到會議結束前,都不證實也不否認是否會有場外雙邊會晤,吊足外界胃口。兩人也都巧合地缺席了十五日的領導人晚宴,引發外界猜想。莫迪與習近平在高峰會後的大合照中毗鄰而立,卻又極其冷淡。兩人最後也沒有公開舉行雙邊晤談。

莫迪對習近平的公開冷漠,符合印方「先解決邊界問題才有正常關係」的立場,避免國內的質疑,但是中印雙邊領導人現在可以同在一個會議室裡面對面談話,仇恨值已然降低不少。事實上,印度外長稍早公開提到中印攜手才能實現亞洲世紀的論述,也是在鋪陳有助關係緩和的氛圍。

由於印度剛接下上海合作組織的主席國,它在這個舞台上的戲分還會加重。一方面,印度要處理它與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的不同期待;另一方面,印度也要調和它自己在四方安全對話與上合組織中的角色。印度如何繼續遊走在互斥的集團政治中,頗令人玩味。










強震過後「都更」必考題 選將怎答?


2022-09-21 03:24  聯合報/   王健安/暨南大學財金系副教授、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投縣埔里)
台東池上918強震,造成花蓮玉里鎮一棟大樓倒塌。圖/民眾提供



花東規模六點八強震,使老屋安全問題再度受重視,連帶影響選民對年底主要參選人相關都更政見的關注。

以台北市來說,黃珊珊除提出「河岸導向」都市發展策略,擬讓河岸的都更享有最高兩倍容積率獎勵;並設定「廿年內都更汰換五千棟四或五樓的無電梯公寓」目標。黃還聘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為競選辦公室總顧問,承續其倡議的「防災型都更」。此類都更概由上而下,政府就災害潛勢區高齡住宅附近,找空地先建(安置房)後拆(老屋)。而這也衍生黃另一競選口號「以教育為導向」之都市發展計畫,擬釋出部分校地蓋中繼宅。

至於陳時中提出四大策略:審議明確化、案件預審制、專業諮詢管道 、提升都更公益,以加速都更;他設定的目標是「(市府)優先介入十七處整建住宅、八十四處海砂屋、一一○處危險建築推動更新,預計在首個四年任期內完成核定兩成的都更案」。他在組織面特別著墨,擬將現有的都更處、住都中心等整合為都更特戰隊,試圖透過專業諮詢與預審等,提升都更審議效率。

蔣萬安則以其「矽谷經驗」,提出「都更速度代表一個城市進步速度」的解方,他強調的「公辦都更」聚焦在三個策略:早進場(降低現行需九十%民眾同意參與後,政府才能進場的高門檻)、擴量能(增加預算補充人力)、增彈性(對有公共安全疑慮者可透過專案方式檢討基準容積,以提升參與意願);其最新設定的數字目標為「近百棟海砂屋優先公辦都更」。

北市卅年以上屋齡住宅占七成以上,六都住宅老化最明顯就是北市。這就是目前「雙老(老人住老宅)」樣態下,衍生老人除因爬樓梯喘吁吁而不願下樓的低落生活品質外,也使地震時的安全備受關注。

然而以目前速度,至少需上百年才能改建完所有老屋,但各選將都更政見卻大同小異,他們對都更困難的原因也有基本認知,比如民眾最在意「一坪能否換一坪」、建商較關注成案門檻等。近期中央亦通過多項加速措施,比如有「都更特快車」之稱的危老重建,降低申請門檻。另九月也剛通過「公有非公用土地及建築物,應一律參加危老重建(危老重建條例第五條之一修正)」,以加速公有房地參與重建的辦理時效等。若要以更嚴謹標準檢視,現行地方政府已有鼓勵老屋健檢(地震事前預警措施),及中央層級的住宅地震險(地震事後基礎保障措施,然目前全台平均投保率不到四十%),或可納入政見(再與社宅等)做多元化政策組合。

都更政策可能是各黨派最有共識的政見,大家都同意「老人住老屋」問題嚴重性,也認同透過都更解決問題的必要性,故選民對都更政見不應「聽聽就好」,更須強力監督當選者支票兌現程度。對於地震頻繁的台灣人民,都更已是如何安居樂業與城市治理無可迴避的重要議題,基於政治誠信,對許諾過的都更政見「做就對了」,聰明的選民將會睜大眼睛檢視著!











耐震評估牛步化 民眾聽天由命?


2022-09-21 03:22  聯合報/   徐徐茂卿、婁光銘/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前理事長
6.8強震在花東造成災情。記者許正宏/攝影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平均每年發生之地震達數千次之多,有感地震超過百次,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所造成的嚴重傷亡,國人至今記憶猶新。

有鑑於此,內政部自民國八十八年以來,持續檢討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對於既有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亦於民國八十九年經行政院核定「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針對公有建築物及校舍率先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成效甚好。

行政院雖於民國一○八年核定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暨輔導重建補強計畫,預計三年投入約五十四億元預算,全面執行全國危老建物之快篩、耐震評估、補強及重建,然對於數量龐大的老舊建築實際效果如杯水車薪。內政部於民國一一○年修正都市更新條例第六十五條及頒布「都市更新耐震能力不足建築物而有明顯危害公共安全認定辦法」,以加速都市更新的效率。

立法院於民國一○六年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以加速老舊房屋之重建。另於民國一一一年通過修訂建築法第七十七之一條,增訂其構造安全不符現行規定者,主管建築機關應視實際情形,令其改善或改變其他用途;惟該條僅適用於私有公用且為單一所有權人或使用人之建築物,或經當地主管建築機關依法認定耐震能力具潛在危險疑慮之建築物。

綜上,目前行政機關對於私有建物之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推動尚處於牛步化階段,地震來襲時民眾對於自身生命財產安全處於僅能聽天由命之狀態,是否能謂行政機關已盡其對人民生存照顧職責,實非無疑。

此外,對於民國八十八年以前之私有建物,其耐震及設計標準相對較不嚴謹,部分建物有軟弱層及施工品質不佳現象,及民眾違建加蓋、擅自敲除隔間牆等不當使用問題,建物耐震能力有重行檢核必要。僅以最近之民國一○五年美濃地震維冠金龍大樓,抑或民國一○七年花蓮地震雲門翠堤大樓為例,倘能適時做耐震能力評估補強,或有相當機會避免倒塌憾事。

與其事後救災、檢討及究責,建議政府不如加速推動私有建物之耐震評估及補強。










一個地震 交部、經部各自表述


2022-09-21 03:18  聯合報/   程仁宏/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消基會名譽董事長(台北市)



九一八台東強震撼全台,氣象局地震中心研判是中央山脈下不具名斷層所致;前局長辛在勤臉書發文,指周末兩起強震應屬縱谷地震,十八日規模六點八強震為主震,十七日的六點四地震也是主震。台東強震到底是哪個斷層引發的?若是如氣象局所說「不具名的斷層所致」,將更令人憂心!

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十九日說明,初步調查發現,部分地表破裂發生在台東池上斷層沿線,並有裂隙與噴沙現象。由震源機制與餘震資料分布顯示,本次地震由北北東走向、朝西高角度傾斜的走向滑移斷層所致。地調所更指出,地震部分災害區域,確實在經濟部已公告池上斷層地質敏感區範圍內。

地調所二○二一年公告台灣目前有卅六條活動斷層,活動斷層是指「過去十萬年以來曾經活動過,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其與地震密切相關,主要調查研究及公告的主管機關是在經濟部,但是目前國內對地震消息發布是在交通部氣象局地震中心,地震相關研究與發布分屬不同部會,資訊整合、資料分享研判,是否應該整合?

台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是不可避免的環境災害,但是依政府對地震相關研究的重視度不足,只有「地震中心」且是在交通部氣象局下的次級單位,經費不足、人力不夠、業務分散,強力呼籲政府應該至少提升為「地震局」,經費用於防災減災,遠勝於救災,這才是全民之福。












全球搶人 台灣拿什麼引才留才


2022-09-21 03:16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政府祭出搶才措施(圖/截自新加坡總理府官網)



前陣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演講時談到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強調除將積極培育本土人才,也會繼續延攬全球頂尖人才,建立一流的人才庫,為此星國推出許多新措施,強化其「引才」、「留才」的條件。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天然資源也不豐富,卻能夠成為先進開發國家之一,就是因為向全球敞開大門,廣納人才,給予優渥的待遇,吸引他們到新加坡發展,甚至最終成為新移民。這些當初他們稱為「鯨魚」的頂尖人才,除直接對新加坡做出貢獻,也協助培養和指導「小魚」,提升新加坡本土人才的素質及水準。多年以後這些「小魚」也會成長為「鯨魚」,成為新加坡寶貴的資產。

台灣受少子化衝擊,加上缺乏中長期人才培育的計畫及願景,人才荒已是多年沉痾,尤其高階菁英人才明顯不足,就連當前產業龍頭半導體業都已需人孔急,更遑論其他科技產業及傳統製造業。甚至政府各部門亦是。雖「育才」極為重要,然而透過教育培養緩不濟急,因此短期內要扭轉劣勢,「引才」,也就是延攬國際人才來台,特別是高階白領精英,就可收立竿見影之效。除了貢獻所長,他們也可以協助企業做國際化布局、開拓國外市場,以及引進尖端技術和管理經驗。

要引才,就要和全球的攬才條件競爭。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陷入搶人大戰,面對各國不斷祭出的優渥薪資及福利等攬才條件,台灣必須提出更積極、開放的引才、留才制度和作為。我還記得八○年代在新加坡擔任 EDB 顧問,當時有十二個國家研究院,其中八成的所長都是拿外國護照,這點在台灣可能就窒礙難行。因此我們對海外人才的包容與否、格局是否能放大,引才留才措施是否能實惠,將是我們決戰人才市場能否勝出的關鍵。

過去也有反對人才開放,他們以為引進國外菁英人才,會排擠國內年輕人工作機會,事實上台灣過去一直對人才採取保護主義,設下種種限制,防止外國人才來台,但這種保護主義有讓國內年輕人擁有更好的工作條件嗎?事實已證明不然。引進外籍精英,可以為國內經濟注入活水,活絡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美國及新加坡都是很好例子。

我相信政府業已體認到全球搶人大戰的急迫性,因此去年底核定了新修正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包括就業金卡、延長稅務優惠適用年限、爭取優秀外國大學畢業生來台工作等等都大幅放寬,希望為海外攬才增誘因。我們欣喜政府的努力,但全球人才大戰,拚的就是條件,我們需要更不拘一格、實優實惠的措施並確實執行。

戰國時代李斯曾上呈《諫逐客書》給秦王嬴政,強調有容乃大,說服秦王善用各國人才,秦王從善如流,也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現在全球化的時代,爭取國際菁英來增加國家的競爭力已是必然,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台灣要如何引才納賢,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實要政府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