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亮眼 仍藏四大隱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疫苗是救命工具,卻變成爭權奪利武器
◆  聯合報黑白集/阿中應悔開「地圖炮」
◆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亮眼 仍藏四大隱憂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亮眼 仍藏四大隱憂


2022-09-17 03:00  經濟日報/   社論
財政部。本報資料照片



財政部近日公布前八月稅收統計,全國稅收高達2兆2,608億元創同期新高,年增率高達17%。還有七個稅目累計稅收也創同期新高包含國稅中央稅)的營所稅因110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幅成長而達7,305億元,成長58%、綜所稅因盈餘分配及房地合一所得稅增加而達5,187億元,成長32%、營業稅因進口能源、電子零組件等稅額成長而達3,476億元,成長9%,加上關稅、遺產稅,以及地方稅的房屋稅、牌照稅等都創高。

負成長的稅目,除了因汽、柴油貨物稅調降及進口車輛減少,導致貨物稅衰退20%,另因徵起件數減少而衰退9%的土增稅之外,最特別的是證券交易稅,去年稅收創歷史新高達2,754億元,今年以來因台股量能受通膨、升息、美議長來台等負面因素衝擊,已經連八個月負成長,前八月累計證交稅1,235億元,還不到去年整年稅收的45%年減717億元,為史上最大減量,衰退高達37%,也是自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網路泡沫以來最大減幅。

展望未來稅收,在上半年上市櫃公司營收成長下,9月的營所稅暫繳稅款可望較去年成長;綜所稅扣繳受惠於基本工資調漲、產業調薪,也有助於稅收成長;最後地價稅也將於11月開徵,因各地方政府都有調高公告地價,可望增加地方稅收。而截至8月總稅收實徵淨額占累計分配預算數123%,代表已經比預算數超徵甚多,占全年預算2兆7,242億元比率為83%,在三項稅收挹注下,全年總稅收仍可望超過預算目標。

上述的稅收成長率與淨收數,雖然創同期新高,但也藏有一些隱憂,值得關注。一是中央政府賦稅收入(不含統籌分配稅款)實徵淨額1兆6,5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700億元(成長19.6%),加上中央特種基金(金融業營業稅、健康福利捐、長照基金等)852億元(成長12%),中央稅收實際數高達1兆7,362億元。而地方政府稅收(含統籌分配稅款)實徵淨額5,24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56億元(9.5%)。地方稅收占全國稅收的比重本來就小,稅基的所得彈性又比國稅小,成長率大多為個位數,遠低於中央的重大稅目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成長率平均達30%以上),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稅課收入的垂直失衡嚴重,中央應將國稅增加分成給地方政府。

其次,稅基是依照名目所得或價值課徵,因此今年稅收的成長有一大部分來自於物價上漲,亦即有一部分是人民繳了「通貨膨脹稅」,增加了納稅人的實質稅負。營業稅、貨物稅、關稅等稅目當也有物價指數連動機制,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三是財政部的綜所稅核定數和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但稅制對於縮小貧富差距的貢獻(雪中送炭)微不足道,也就是稅收愈多,卻對中產階級以下者更不公平。財政部應檢討並改革稅制,對於許多針對高科技產業、高所得財富階級的租稅減免或分離課稅,大多是錦上添花,應予減少或廢止。

四是近年稅收都大幅成長,讓政府可能誤以為財政狀況穩健,而敢於擴增支出,最後可能導致財政的反轉惡化。以112年度的中央總預算為例,歲出暴增4,680億元成長高達21%,幾乎等於110年稅收暴增的4,755億元;而中央政府的歲入樂觀估列成長13%,可能因為今年航運業、半導體產業、金融業獲利大幅減少,股市量能、企業投資和民間消費轉趨衰退,稅收難以明顯成長,則明年的實際收支差短恐怕會超過 2,000 億以上,極可能成為財政惡化的開端。中央政府應當居安思危,遵守財政紀律,適度節制支出與舉債,財政才能永續健全。










聯合報黑白集/阿中應悔開「地圖炮」


2022-09-17 03:41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參選人陳時中自投入選戰人設多變,卻頻出錯,淪為「偷窺中」、「盜圖中」。圖/截自陳時中YouTube



開地圖炮」是網路流行語,意指一竿子打翻一整船,同時挑釁所有人。當年慈禧太后對各國宣戰,約莫如此;而近日台灣政壇,陳時中亦然。

剛爬出「廁所偷窺」的自掘陷阱,陳時中吃滷肉飯的一則貼文,又被發現盜用他人照片。此時有網紅跳出來幫腔,攻擊對方是「韓柯粉」,說何不私下告知,卻公開留言影響選情。作賊還嘴硬的行為,也讓競選團隊道歉得更辛苦。

更慘的是,面對去年阻擋慈濟購買疫苗之爭,幾位媒體「大姐大」極限護航。有人批說「鴻海、台積電都沒抱怨」,有人大開地圖炮,譴責證嚴法師不該稱「上人」,還在專訪阿中時大發雌威,指慈濟是「中共自己人」。這還沒了,呂秀蓮和工商協進會都跳出來,說皆曾擬捐疫苗遭拒。陳時中口才再好,也說不清了。

擅於操作網路的蔡政府,如今儼然成了過街老鼠。究其原因,一是養蠱貽患,長期對這些網紅、媒體人驕寵甚至餵養,早就讓打手們嗜血又膨脹,見到「敵人」就卯起來亂開槍。更深層原因是,這些媒體網紅最大利益,是創造聲量凸顯自己,至於幫阿中累積的是正分還是負分,他們在乎嗎?

「趙孟能貴之,趙孟能賤之」。前兩年享盡神話光環的陳時中,對近日動輒得咎必定五味雜陳,却很難令人同情:出來混,總有要還的一天。











聯合報社論/疫苗是救命工具,卻變成爭權奪利武器


2022-09-17 03:44  聯合報/   社論
有名嘴爆料,為讓蔡政府不再擋BNT疫苗採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中)去年曾應蔡政府要求,簽下2024不選總統切結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是否對地方及民間團體「卡疫苗」,最近成為熱議話題。其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曾為了要捐疫苗,被迫簽下「不參選總統切結書」,亦成焦點。還原事實,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郭台銘以親筆信向蔡總統「交心」,稱購買疫苗並無參選總統之意圖,而非他「被迫簽下切結書」。即使如此,仍證明蔡政府的疫苗政策別有用心,夾帶太多政治考量

回顧去年郭台銘五月表態要捐贈疫苗的背景,當時全台正籠罩在首波疫情大衝擊下,國內疫苗短缺,讓民眾對疫情的恐懼達到頂點。照理說,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有助紓解台灣疫苗荒之舉,政府都應該至表歡迎並全力支持。但事實恰好相反,當時擔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百般刁難,冷言冷語,毫無歡迎之意。綠營更是大肆動員,不斷發出關於 BNT 疫苗的假訊息,似乎要讓想捐疫苗的各方人士知難而退。

郭台銘之所以要向蔡總統表態「無參選總統意圖」,目的就是要化解民進黨對於他藉此累積個人聲望,從而出馬角逐下屆總統大選的疑慮。果然,郭台銘的親筆信送出後,蔡總統即親自出馬,幫郭台銘掃除了疫苗採購的障礙;就連衛福部一再強調的「原廠授權」,也不再重要。其後,一千五百萬劑 BNT 疫苗得以陸續抵台,數百萬民眾因而受惠。

時至今日,蔡政府仍堅稱「沒有卡疫苗」,甚至宣稱是「中國」阻撓台灣疫苗採購。然而當時蔡政府的所作所為,民眾都看在眼裡。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的「靈魂拷問」,更直接戳破蔡政府說詞盲點:如果是對岸卡疫苗,「為何蔡總統出面就行了」?其中關鍵,當然不是蔡總統能「命令」中國不再阻攔,而是她拿掉了蔡政府內卡疫苗障礙

疫情肆虐下,疫苗是最快速有效的救人工具。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凡是以民眾生命為念的政府,一定竭盡所能為國人取得效果最佳且數量充裕的疫苗,因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政府最基本的責任。但在蔡政府心中,疫苗政策除摻入過多政治考量,還有許多黑暗的利益算計;因此,才會連慈濟、工商協進會、呂秀蓮等多方要捐疫苗,都遭到白眼冷遇。

蔡政府獨厚高端疫苗,及第一次 BNT 採購破局,涉及的是蔡政府對特定政商人士利益輸送。而第二次 BNT 採購破局,則是「反中意識形態走火入魔,寧可讓人民沒有疫苗可打,也「絕不向中國藥商購買」。類似作法,也出現在對莫德納疫苗採購上。儘管莫德納疫苗效力舉世公認,但其供貨穩定度遠不如 BNT,就如最近又發生買不到最新次世代疫苗的情況。然而,蔡政府卻「獨沽一味」,優先大量採購莫德納,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中有「讓利美國」的考量,而把國民利益拋諸腦後

在「卡民間捐疫苗事件上,蔡政府的算計,更上升至「拿人民生命當肉票」,來鞏固自身權力層次。試想,無論郭台銘是否參選總統,與政府協助他購得疫苗有何關係?郭台銘必須向當權者「交心」表白自己無意參選,政府才願為他排除障礙,這像是一個仁義政府的作為嗎?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郭台銘簽不參選切結書」和「郭台銘親筆致函總統表示無意參選程度不同,反映的卻是相同的事實:蔡政府疫苗政策指導原則,是圖利優先政治優先;是把疫苗當作爭權奪利武器,而非救人的工具。民間買疫苗做好事,幫政府解決問題,竟然還要「先安民進黨的心承諾不參選總統,蔡政府的沉淪還有下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