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441/web/◆ 聯合報社論/人口怎麼啦:超額死亡與超額遷出之迷霧
◆ 聯合報黑白集/王心凌能,石斑能不能?
◆ 經濟日報社論/抑制通膨時機 央行切勿錯過
經濟日報社論/抑制通膨時機 央行切勿錯過
2022-06-15 03:19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央銀行。本報系資料庫
全球通貨膨脹在短短一年內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演變為政治問題,包含美、日在內的主要國家政府都正承受極大的政治壓力,畢竟物價相對於經濟成長,讓民眾更直接有感。就台灣而言,我們早在通膨惡化前,即已預示物價上漲將會是最有感的經濟傷害,必須及早積極處理,奈何物價上漲果真成為此刻最大的民怨。
為了因應物價上漲,美國終於在今年覺悟地展開升息循環。其實去年中起,從華爾街到學界早已疾呼聯準會升息,無奈聯準會仍遲至物價漲勢已難收拾的今年才展開升息,連美國財政部長、前聯準會主席葉倫都承認誤判通膨情勢。須知對物價的控制要能有功,貴在早期就捻熄火苗,但美國聯準會不但誤判、過度樂觀看待物價走勢,還維持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地火上加油,終至成為失敗範例。
台灣的情形與美國大致相同,前年疫情之初就降息、超發貨幣,也是到物價已上漲嚴重才開始升息。在此期間,央行及其他官員對物價的看法都是「並不嚴重」;然而並非所有國家央行都如此被動看待物價問題,南韓、紐西蘭等多國央行早已升息數次。葉倫認錯了,那麼與美國聯準會亦步亦趨,美不動我不動的台灣央行,實也可能犯了決策太慢、動作太小的錯誤。
南韓早在美、台升息前的半年升息三次,通膨問題依然嚴重,因此南韓央行的態度非常明確:持續升息。
央行過去常以台灣物價上漲不若美國嚴重為由,表示無需跟隨美國升息幅度。若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看,台灣的物價上漲率約3%確實小於美國的8%,但近來民眾已逐漸清楚不同國家的物價指數內含商品不同、權數不同,很難跨國比較,只適合自我跨期比較,更何況台灣CPI中某些價格漲幅較多的商品權數較低,致使確實低估了真實物價上漲的嚴重程度,造成與民眾真實感受的落差。
另一方面,各國民情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不同,也使得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不一。
以台灣而言,由於普遍低薪加上薪資成長緩慢,導致向來對物價上漲極為敏感、容忍度低,因此,「台灣的物價上漲不若美國嚴重」實在不宜輕率脫口,央行更不宜對台灣的物價上漲抱持此種態度,尤其在上半年實質薪資已因物價上漲而開始滑落。
美國聯準會亡羊補牢,已宣示在物價上漲率回落至2%前將會持續大動作升息,未來兩個月都有可能各升息3碼,今年也將升足七次。
我國央行在3月升息1碼,已讓各界驚呼,猜測楊金龍總裁是否屬鷹派;此次央行理監事會,各界多預測央行可能僅升息半碼到1碼。面對近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樣的猜測其實只顯示央行的鴿派形象已深植人心,也坐實了央行只有「寬鬆」和「非常寬鬆」兩種政策的看法。
各國央行積極升息以抑制通膨之際,也正遇到全球邁向停滯性通膨的困境。一般而言,此時打壓通膨可能會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這也使得部分學者呼籲央行必須謹慎升息。但須注意的是,溫和通膨可能有助刺激消費與經濟成長,如今物價上漲之嚴重已使實質薪資滑落,民眾已開始因擔憂購買力下降而減少消費、提高儲蓄,反而使得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更高,美、英、日等主要國家都已出現此種情形,台灣也不會例外。不積極升息以抑制通膨,才會是經濟衰退的開始。
此外,在5月美國升息2碼、台灣沒動的情況下,新台幣兌美元已迅速貶值2元,進口成本立即上升約7%,使得嚴重的輸入性通膨雪上加霜。此刻的台灣,通膨問題已較GDP能否保4重要許多,正因為「錯過時機,將加劇對經濟的損害」。因此我們呼籲央行能夠更鷹一些,只因緩慢而力道不足的升息只會使事態更加難以收拾。
聯合報黑白集/王心凌能,石斑能不能?
2022-06-15 04:05 聯合報/ 黑白集
大陸海關總署13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對台灣石斑魚下禁令,理由是多次查出禁藥和土黴素超標,蔡政府咬定對岸打壓。鳳梨被陸方查出介殼蟲遭禁入時,政府也哀呼對岸打壓。然而,銷日鳳梨的蟲蟲驗出率比大陸還高,今年上半年逾三成,幾乎是去年翻倍,難怪售價跳水。日本海關,算是還大陸清白。
馬政府時,石斑銷陸逾八成,其他輸往東南亞與美日。到了蔡政府,幾乎全押中港市場。當大陸、東南亞的競爭者因應歐盟、日本提升安全衛生標準,放眼更遠更大的市場,高屏石斑仍安逸吞食北京政治飼料,終於等到被禁這一天。
石斑魚素有「政治魚」稱號。靠ECFA早收清單起造養殖王國,又因大陸打奢,青雲行情漸落凡間;直到兩岸逆風,大陸不再讓利,王國招牌隨風倒地。這故事,說的是貪戀一池榮華,錯過一個藍海,產業不升級,自然被競爭巨輪輾過去。
蔡政府痛批大陸政治操作,農漁產被退貨是打壓,藝人赴陸發展是被統戰。但看看劉畊宏、王心凌,沒有政治靠山,單憑唱跳本事,全國刷屏,事業起死回生。反而是國台辦和電視台看到廣大群眾喜好,連忙追捧賺流量蹭人氣。
奔四十的王心凌充滿活力,趕上大陸懷舊商機。石斑未老,一味泅游政治死水,則盡失生猛。蔡政府講政治,不問競爭力,到頭來,農漁業只剩芒果乾一地。
聯合報社論/人口怎麼啦:超額死亡與超額遷出之迷霧
2022-06-15 04:03 聯合報/ 社論
台灣整體人口數「生不如死」,年輕人減少,會跨縣市移民的以年輕人居多,人口老化,成為大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政部公布五月份人口統計,新生兒僅九四四二人,死亡人口卻達一萬七千多人,兩者差距將近八千,創史上新高。台灣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已存在多年,而近期「生不如死」現象不僅急劇惡化,還新增兩個「超額」迷霧。這兩大迷霧,一是「超額死亡」,一是「超額遷出」。兩者多少都與新冠疫情有關,其深層原因仍有待探究,究竟人口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先談「超額死亡」。這有幾個不同的觀察指標:第一,以歷年死亡人數觀察,近十年國內年死亡數皆在十六、七萬之間;但去年死亡數驟升為十八・三萬人,較二○二○年增加了一萬多人,極不尋常。第二,以今年前五個月與前兩年同期比,今年死亡數為八・一萬,去年為七・七萬,前年為七・四萬,顯示今年前五月超額死亡在四千到六千之間。第三,就五月單月與前兩年比,今年五月死亡數一萬七,去年一萬五,前年一萬三,扣除染疫亡的一千三百多人,仍有不少超額死亡。
大疫之年,全球都得面對身家和健康的極度挑戰,台灣也不例外。但台灣自詡為「防疫模範生」,前兩年政府公布的確診數及死亡數都甚低,完全不足以解釋人口超額死亡的問題。其間,是否有刻意的隱匿,外界只能存疑。這不僅事關人口的增減,更關係到政府施政的誠信,無論如何不能敷衍了事。
尤其可議的是,去年的確診死亡統計,是將「全死因」納入統計;但今年蔡政府卻增加「六大排除原則」,將某些確診案例排除,似有刻意抑低確診死亡之嫌。截至本月七日為止,各機關總計通報了三一二三件死亡案例,卻有六○三例遭到排除,比率高達近兩成。嚴肅地說,這種作法並不會讓死亡數變得「好看」,卻會使政府的可信度大大減損。一個連人民死因都要動手腳的政府,會值得尊重嗎?
再談「超額遷出」。台灣人口一方面因「生不如死」,使人口的「自然增加」淪為負數;另一方面,台灣人口又因「出大於入」,使人口的「社會增加」也呈現負數。以五月的統計看,遷入人口是八・二萬,遷出人口是九・三萬,兩者差距高達一萬多人,這也是極令人不解的現象。台灣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已連續十七個月「生不如死」;然而,台灣人口遷出大於移入,則已持續了廿八個月。這片「超額遷出」迷霧,比「超額死亡」還更懸疑。
台灣人口的最高峰,是在二○一九年的二三六○萬人,但迄今僅兩年多,總人口竟減少近四十一萬人。扣除不婚不生或超額死亡,主要因素就是國人遷居國外,且就發生在新冠疫情盛行的兩年多。如果台灣真如蔡政府自誇的「防疫模範」、「全世界最安全和自由的地方」、「廿年來經濟最好」,為什麼有那麼多國人選擇離開?更惡劣的是,許多國民兩年多來因為跨境防疫隔離限制嚴苛,而難以返國,蔡政府竟不分青紅皂白將兩年未歸者「除籍」。如此一來,這些人的許多公民權益也同時遭到剝削。一個對待百姓如此苛刻而無珍惜的政府,怎麼留得住人?
蔡政府上台後,對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開出許多支票,如今看來,情況是日益惡化,而未見改善。最近台北市人口跌破二五○萬人,必須刪減一名副市長及兩席議員;彰化則是跌破一二五萬人,使其升格為直轄市的美夢破碎。台灣目前人口僅二三一九萬人,依此趨勢,可能幾個月內就會跌破人們長期記憶的兩千三百萬底線,這將為蔡英文執政留下一頁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