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應宣示淨零碳排決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日本眾院大選教會國民黨的事
◆  聯合報黑白集/曾文生才該回去做功課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應宣示淨零碳排決心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應宣示淨零碳排決心


2021-11-04 02:58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灣淨零城市示意圖。記者林俊良/攝影



因新冠疫情順延一年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已在10月31日揭幕。本來環保專家認為,由於疫情減少人類經濟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速度應該慢下來,可是自從疫情平復,經濟反彈恢復後,排放量卻大為增加,因此這次大會格外受到重視。

這次大會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到本世紀中葉,確保全球碳排淨零,設定不得超過1.5°C升溫目標,許多人都說,COP26 將是拯救人類免於氣候災難的「最後一次機會」,但是環保專家的「悲觀警告論」,多次被政治人物所忽視。很多人擔心這次也不例外,將重演民國 98 年(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的失敗。

歐洲國家目前減碳走的最前面,訂出高目標,譬如歐盟在民國 119 年(2030年)時,要減排61%英國減排目標更達65%至75%間,但最令人失望的是兩個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與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之前曾承諾,美國的碳排放量將比民國 94 年(2005年)的水平減少50%,但這要靠1,500億美元的清潔電力計畫,透過補貼,讓國內的煤與天然氣電廠每年發電量的4%,用清潔能源來取代,可是由於國會反對,拜登在參加氣候峰會之前,這個計畫並未成形,拜登等於是空手而去。

中國大陸原本目標是「民國 119 年(2030年)碳達峰、民國 149 年(2060年)碳中和」,近日開始嚴格執行,才發現目標與實際情況之間的落差,許多地方出現缺電、電價暴漲;COP26 主席國的強生首相開會前,曾與習近平通了很久的電話,希望中國能將排碳量達頂峰的時間點,從民國 119 年(2030年)提前五年,但未獲習近平的承諾,習反而告訴強生已開發國家應該負起更大的責任

G20 峰會正好在 COP26 之前舉行,其成員國的總排碳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原本被寄予厚望,可是7月的 G20 成員國環境部長集會,沒有達成協議,G20 峰會雖然在聯合公報中,同意努力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缺乏具體行動綱領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並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方,可以不受規範約束,但是依據國際能源總署民國 109 年(2020年)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台灣民國 107 年(2018年)CO2排放總量為257.0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83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

氣候變遷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倖免,不只是會導致極端天氣氣候異常全球暖化將使融冰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根據預測,到了本世紀末最多可能上升2公尺,不僅許多台灣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邦交國,深受其害,台灣西部沿海低窪地區恐怕也難逃淹水之苦

在此同時,部分腳步快的國家如歐盟,已經在積極籌畫「碳關稅」,未來其他國家或地區要向歐盟出口商品,就必須付出額外的關稅。其實嗅覺敏感的台灣企業,老早就察覺到這個趨勢,全世界最重要的 ICT 產業都在台灣當台灣電子公司的大買主,如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皆積極響應淨零,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供應鏈的「綠化」,這也就是台灣重量級的八家科技公司,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碁、和碩、華碩,已經組成了台灣氣候聯盟,預備以集體的力量,因應未來的制度與市場變遷。

台灣因以火力發電為主,減碳政策並不積極,目前的減碳目標,以民國 94 年(2005年)排放量為基準,民國 96 年(2007年)碳達峰,到民國 119 年(2030年)時減排20%,我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 COP26 結果難以樂觀之際,台灣更要盡自己一份力。雖然加快減碳時間表,會衝擊到經濟,不過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地球的一份子,應趁此機會向國際宣示,台灣會盡自己的義務,負起應當有的責任。














聯合報黑白集/曾文生才該回去做功課


2021-11-04 05:13  聯合報 /   黑白集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三接再外推案進行環差審查前舉行記者會強調,三接再外推案並不如公投方聲稱對環境生態皆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具許多正面效應。記者侯永全/攝影



桃園「三接」剛要接受護藻礁公投的審判,台電又忙著在基隆協和電廠推「四接」,所幸環評初審觸礁。挨了巴掌後,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要求台電回去做功課」,檢視替代方案

只為協和電廠要從燃油改為燃氣就要填海造陸建天然氣接收站,這會不會太荒唐?「三接」破壞千年藻礁,「四接」破壞七萬多株珊瑚,光為了蔡總統的能源轉型,珍貴的海岸一處處被破壞。接下來,台中港的「五接」還會破壞白海豚棲地,這代價「愛台黨」付得起嗎?

曾文生要台電「回去做功課」,說白了,就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台電。但區區一個台電,哪扛得起蔡總統偉大的能源轉型政策?總統一個不務實的願景全都堆到台電身上,就算把它壓死了,也難以實現。那麼,曾文生為什麼不問一問經濟部的責任,不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功課

事實上,國家能源政策是行政院的責任,而電廠及建港則涉及經濟部、環保署權責,怎能都算在台電頭上?這似乎正是蔡政府的慣常模式決策者出一張嘴,執行者被操到過勞死。四十六死的城中城大火,也就工務局長和消防局長下台了事,不是嗎?

為一家電廠建一個天然氣接收站,這是多愚昧的事魯鈍卑微的台電,沒那個政治頭腦;不如曾文生自己做點功課吧!












聯合報社論/日本眾院大選教會國民黨的事


2021-11-04 05:13  聯合報 /   社論
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岸田文雄,一日在東京自民黨總部召開記者會談論眾院大選結果。(歐新社)



日本國會大選揭曉,在岸田新內閣上台蜜月期的加持下,自民黨囊括了二六一席,只比上屆減少十五席,遠較預期為佳,並取得絕對穩定多數地位。反觀選前聲勢浩大的在野「五黨聯盟」,表現卻令人失望,為首的立憲民主黨席次掉了十三席,共產黨跌了兩席。而標榜「第三勢力」的日本維新會,席次則從十一席大幅增加到四十一席,成為最大贏家。

自民黨這次能保持執政優勢,主要是首相岸田新內閣利用還有六成支持度賞味期,當即解散內閣、重新改選國會,使自民黨的席次損失達到最小化。再加上岸田採取維穩、不躁進經濟政策,並利用中俄聯合軍演北韓試射飛彈導致社會緊張氛圍,佐以對中國的強硬外交,成功讓傳統的保守派支持者歸隊

這次,在野的立憲民主黨共產黨國民民主黨令和新選組社民黨五黨組成聯盟,號稱「在野共鬥」,在全國兩百多個單一選區共推候選人,以避免在野互打。儘管合作策略頗具巧思,但因意識形態南轅北轍,選戰中屢屢出現貌合神離現象。例如,立憲民主黨的人不願幫共推的共產黨候選人站台,國民民主黨候選人則絕口不提與共產黨的合作。在野黨為了選舉而臨時送作堆,反而失去原本的支持者;像一向支持立憲民主黨日本勞動工會總聯合會,便拒絕幫立憲黨候選人輔選。連鼓吹五黨聯盟」的立憲黨黨魁枝野幸男,都僅以六千票的差距險勝。「在野共鬥」幾淪為「在野互鬥」。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不被看好的日本維新會,卻是大有斬獲。該黨在防疫一戰成名的副代表吉村洋文帶領下,提出積極改革路線大膽與自民黨一對一捉對廝殺,成功吸納了反自民黨的選民。維新會在大阪十九個選區推出十五個候選人單挑自民黨,在「吉村旋風」下,維新會候選人全部當選,自民黨則全軍覆沒。其中,連自民黨幹事長甘利明都中箭落馬,成為自民黨的奇恥大辱。一躍成為第三大黨的日本維新會,也將成為日後左右自民黨三分之二修憲門檻關鍵

可見,自民黨善用國際形勢變化,而在野聯盟的貌合神離,是這次岸田內閣確保優勢的主因。先前,就是因為在野黨一盤散沙,讓自民黨能不顧民意的反對力推《特定秘密保護法》,將國家機密的定義無限上綱,嚴重侵犯人民知的權利。而日本維新會在「吉村旋風」下奇兵致勝,則證明在野黨只要有高人氣、接地氣的領導者帶動,仍可扳倒強敵

從日本看台灣,國民黨自從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敗選以來,不但陷入九二共識兩岸路線之爭,黨內更因大老門派各擁其主,所謂戰鬥藍本土藍張亞中藍路線互不相讓國民黨內鬥內行,幾任主席都因私心或能力之限,一直無法有效整合。相對的,民進黨雖派系林立對外鬥爭卻很團結

此外,國民黨領導人多拘泥保守及穩重思維,欠缺群眾魅力,也不敢全力揮灑。標榜年輕化的江啟臣,在整體黨務布局上缺乏著力;得票率不到五成的新主席朱立倫,對黨內的人事部署思慮也不夠周全,才會發生郝龍斌拒任中評會主席之事。失去政權五年半後,國民黨不僅尚未做好內部整合,可見也未看清藍營所處的內外局勢。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民眾黨的支持度最近已略超車國民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警訊

日本大選教會國民黨的事,就是要有魅力型的人物整合內部審時度勢、召喚選民,才能使黨員團結一致激發出全部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