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欠東風

◆  英文版的國慶談話2.0
◆  領導人特質 以人為本以民為先
◆  歷史教訓 避戰乃生存之道
◆  在善意與武力間 小心拿捏
◆  首例 Delta plus 的警示
◆  獻給特殊族群的非藥物處方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欠東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欠東風


2021-10-30 00:32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國人有一個共識,就是一定要將國家的經濟搞好,使得全國人民有更好的生活。要將經濟搞好,必須提高工業水準,因為經濟和工業是有密切關係的。試想,假如將所有的工業園區都關閉了,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最希望的是能有高級的工業產品,因此要搞清楚國家的工業水準究竟如何。要評估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最重要的是要看這個國家的科技公司是否擁有自己的技術。假如有一家工廠是外國公司設立的,工程師只會操作和維護所有的設備,而不知道生產的原理,當然也就不會改善生產技術,更不能發展新的技術。這種工廠完全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在台灣是毫無競爭力的,因為我們的工資比亞洲很多國家的工資還要高。

筆者曾經參訪過台灣相當多的科技公司,這些公司幾乎都是外銷,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也因為如此,絕大多數的台灣科技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技術。如果沒有獨特的自有技術,一定很快地就被淘汰掉的。這些技術都是工程師經由學識和經驗努力研發出來的,大家不要小看這一點,因為擁有自有技術國家並不多的。

如果要設法生產一個精密設備,當然先要會設計,即使有了設計技術,還需要相當多的精密零組件。也需要其他的服務型技術,如焊接和研磨。我們可以在國內得到大部分所需的零組件,也因此有相當不錯的焊接和研磨技術

我們已經有潛力能使工業產品更加精密,可是任何非常高規格工業產品需要很長研發時間,民間公司實在有困難。現在所欠缺的是政府的野心,我深深感覺到政府沒有雄心壯志;比方說,希望能有半導體製程中所需的精密設備特用化學品和材料,可是看不出政府在這方面有什麼計畫

我國有相當不錯的機械工業,我們的工具機在全世界的排名也是相當前面的,當然希望自己能夠更進一步,使工具機的性能靠近瑞士、德國和日本。遺憾的是,不知道政府在這方面有什麼計畫

希望整個社會了解工業對經濟的重要性,如果工業產品不能更加精密經濟不可能有很好的發展人民生活也不可能有重大改善。希望國人對工業發展更大的興趣督促政府重視發展精密工業重要性擬定完整的計畫。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獻給特殊族群的非藥物處方箋


2021-10-30 00:39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文化平權,延伸至失智症患者。圖/123RF



今年國立台灣文學館計畫團隊找我參與文化平權相關活動,過去他們已經推廣兒少視障聽障創齡領域文化平權,今年將重心放在失智症患者

一開始,我並不真的懂文化平權的意義,最初的理解是從性別平權概念而來。身為醫師和母親雙重身分,我知道平權議題需要從小培養孩子要懂得尊重不同性別和性向的人,並且不能隨便拿個人特質開玩笑,這是對其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接著我詢問主辦單位:文化平權的意思是什麼呢?他們說:「希望讓不同族群都有『文化』或『文學的感受。為此我們會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做出適合的設計。」設計中有個特別的禮物,叫做失智資源箱,箱子裡有好多懷舊的物件、聲音、音樂,希望藉由這些物品,幫助大家串連起生命中珍貴的時刻。

我看到這些物品時,恍然明白最初對於文化的思考過於狹隘,應該要跳脫文字的束縛,並非只有文字書寫才是文化,換個角度,生命過程中每件事都是我們的文化;音樂和懷舊物品,都能幫助大家喚起對生命的記憶,這就是文化

時下許多地區人士正努力倡議給失智者的非藥物處方箋」,這些文化和回憶不正是最好的非藥物處方箋嗎?我們可以結合文學館展覽,和以長輩的生命經驗相聯結,藉此讓當地硬體設備失智患者共創生命連結,讓文學與長者生活交互共鳴

萬事起頭難,文化與失智的交會也不例外,曾有長照夥伴提出疑慮:「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博物館文學館音樂廳,他們的非藥物處方箋應該是偏向廟宇、教堂或麻將館吧?」

這樣的說法,也是被有形的硬體局限;我想更好的做法,是讓社會每個角落都有機會對長輩們產生意義、留下生命的足跡,文學館的活動也能這樣安排,透過展覽和工作人員的合作,幫助每位來參觀的人產生情緒交流。不論到來的人是失智患者,或者高齡的亞健康人士,甚至是年紀輕一點但對生命產生迷惘的人,只要是在過程中心有所動必然能有所得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方式,讓我們在看展過程中,因為一則故事或一個笑容,慢慢將文化平權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首例 Delta plus 的警示


2021-10-30 00:36  聯合報 /   張法迅/醫師
泰國發現首起從Delta變種病毒再突變的亞變異株Delta Plus,不過泰國此Delta Plus亞變異株是AY.1,和英國近期密切關注的AY.4.2不同,泰國公共衛生部將密切注意疫情發展。 歐新社



台灣昨天首度出現 Delta plus 境外移入案例,引發關注;其實此變種至今仍只是「有趣的變種」(variant of interest),而非「引憂的變種」(variant of concern)。

去年的原始新冠病毒,經過突變後產生了非常多變種,絕大部分無法傳播開來,只能被淘汰,僅有少數變種引發嚴重感染,成為世衛或個別國家眼中的「引憂的變種」,比如台灣今年五月的 Alpha 變種與現在全球盛行的 Delta 變種。

疫情其實是一個生物演化的縮影,病毒必須多方突變,找到最適合鑽入人體、躲避免疫防線的型態,才能持續繁殖與散播,而新冠病毒突變的主要部位,乃負責與人體細胞的 ACE2 受器結合的棘蛋白,也就是布滿病毒表面的突起物棘蛋白的基因若產生突變,就會產生新的變種,而 Delta plus 就是棘蛋白的417位置,從離胺酸K)變成了天門冬醯胺N),因此被稱為 Delta plus K417N暱稱 Delta plus。今年六月最早在印度發現 AY.1 與 AY.2 兩種 Delta plus(AY是 B.1.617.2,也就是 Delta變種的同義詞),後來也有 AY.3,以及現在英國出現的AY.4.2,而台灣昨天出現的 Delta plus 案例就是後者。

AY.4.2 傳播力確實比 Delta 高出一成,但這樣的數字沒什麼了不起,致病力也差不多,這是至今在英國只占所有病例一成,也是列「有趣的變種」原因。

為什麼病毒變種一再於印度與英國出現?因為這些地方病例很多,而且防疫不理想,使得整個社區淪為病毒演化的舞台,所謂「佛系防疫」的最大錯誤便在於此。後來因為大規模施打疫苗,逐漸有許多人取得免疫力,於是病毒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只好繼續突變,尋找出路,也就出現了 Delta plus 之類的變種。

現在學界最大的爭論是:到底接下來,新冠疫情會朝向流感化發展正式名稱應為地方流行化,endemic),或者繼續產生致命突變,不知伊於胡底?樂觀的學者看到 Delta plus 出現,面露微笑,因為看起來「病毒已經沒把戲可變了」。然而,也有人依然審慎,認為接下來還會有好幾波疫情,因為目前疫苗尚無法產生百分百保護力,突破性感染還是一大堆。

現在還沒有國家達到地方流行化程度,未來即使有,每個國家達成的途徑與代價也都不一樣。以新加坡來說,他們放棄清零,改求與病毒共存,就是想讓疫情變成地方流行病,結果現在每日新增將近五千例,加護病床更捉襟見肘。反觀北歐,解封數周新增案例仍維持在每日數百,並未失控。(但入冬以後仍可能大爆發。)

顯然兩劑疫苗打了六、七成是否就能解封,不能一概而論,全球疫情何時緩解,更是個大問號。不管病毒怎麼突變,一個確定現實是光靠疫苗,絕無法控制疫情,一定要搭配非藥物防疫,繼續做好各項個人防護。













在善意與武力間 小心拿捏


2021-10-30 00:30  聯合報 /   李坤隆/正修科大教師(高雄市)
CNN報導,根據美國國防部紀錄,在台美軍從2018年的10人增加到今年的32人。法新社



兩岸關係微妙,就在於保持多少武力,及表達多少善意間如何拿捏;只要天平兩端無法保持平衡,那可能出現意料外狀況。

蔡英文總統接受專訪,證實美軍人員在台灣,個人覺得並不恰當。基本上,美軍在台已非新聞,但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凸顯,畢竟可能引發的政治效應無法估量。

就目前局勢看,我們明顯偏向美國,這原本也是政治上選擇,不過一旦因過度仗勢而刻意挑釁,恐怕就不是好的國家戰略。

畢竟,國際上是沒有永遠的朋友。美國目前是我們很重要的盟邦無庸置疑,她對我們也是十分友善與支持,但是美國終究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到時候如果像阿富汗一樣,對台灣有不同的思維,我們又該如何?

我國國際情勢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尤其對岸敵意未減下,我們在善意與武力之間拿捏,更要小心翼翼,否則太早亮出底牌,到時坐實對手侵略藉口,應不是大多數國人願意見到的結果。













歷史教訓 避戰乃生存之道


2021-10-30 00:29  聯合報 /   謝國榮/自由評論、曾任小金門砲兵營長(高雄市)
季青漫畫



聯合報美中台驚濤駭浪五個月報導,總統府駁斥把支持台灣的民主夥伴,錯誤解讀為麻煩製造者…不符台灣主流民意;外交部更指,美國歷任政府對台政策有其一貫性,也多次重申信守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等承諾「堅若磐石」。同一天,報導蔡英文總統 CNN 專訪,深信一旦中共入侵,美國會派兵協防。

就國防最高戰略與心理層面看,面對中共威脅,台灣三軍統帥高度相信,並仰賴美國會派兵救台灣,這是既危險,更禁不起考驗的。我很難相信台海有事時,他國一定會來相救。歷史殷鑑不遠,斑斑可考,只是我們的執政領導與官員,面對史實,不是鴕鳥,就是失憶了

二戰初期,歐洲淪為納粹鐵蹄下,日本侵略中國及東南亞,美國保持中立。韓戰時,美雖派兵參戰,戰爭結束南北韓分裂。越戰歷經美國五任總統,結果越南亡國。最近的阿富汗戰爭也打了廿年,拜登宣布限時狼狽撤軍,塔利班直入喀布爾,阿富汗人民遭到背棄。

民國 27 年(一九三八年)九月,希特勒要求捷克割讓蘇台德地區,戰爭一觸即發。英國首相張伯倫飛往德國,英、法、德、義四國簽訂慕尼黑協定把捷克蘇台德區領土割讓給德國,捷克沒出席會議。英法表示,如不同意,那英法就沒有義務協防捷克。張伯倫飛回到倫敦聲稱,他帶回了「我們時代的和平」(Peace for Our Time)。不到半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我們時代的和平」,成二戰最大諷刺

美國總統拜登說,一旦中共入侵,美國會派兵協防,美對台灣有承諾。但回想當年,中美間有正式邦交,並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說拋棄就拋棄,當時美國政府說,與中共建交,然後與台灣斷交,是「符合美國利益」。

國防部長邱國正:「台灣沒有草莓兵,我死則國生,中共來犯多久,國軍就打多久」豪語。國軍能不能抵抗中共入侵,不是邱部長說了算,更不是蘇揆一支掃帚也會跟敵人周旋到底就夠了。台灣要記取美國歷次派兵參戰及背棄盟邦的歷史教訓,才能提高與凝聚台灣人民之憂患與國防意識

如何避免海峽兩岸發生戰爭,是小國的生存之道,更是台灣國防的最高戰略,絕不能寄託於虛幻的美國承諾之上。














領導人特質 以人為本以民為先


2021-10-30 00:31  聯合報 /   戴照煜/國際貿易談判講座(桃園市)
美國已故總統雷根。美聯社



美國已故總統雷根,他擔任過運動廣播、救生員、報社専欄作者、電影演員前後卅年從政則只有十八年。這樣的經歷,卻被譽為「偉大的總統」;更重要的是,還被譽為卓越的溝通者,是極富魅力的政治人物

多數美國人民認為:雷根具備的理念、勇氣、幽默、愛心等,全都是美國政治領袖所缺乏的。他是美國精神、美國價值、美國夢想」的整體表現,輿論把雷根評為「廿世紀最偉大的美國總統」。學者更讃譽雷根總統:正直誠懇、說服力强、具高度體制內運作能力、迅速掌握狀況、廣攬堅強的顧問群、傳承遠景、瞭解人民的心聲與感受。

雷根在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擊敗當時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就任總統時近七十歲,為當時最年長者直到川普才打破紀錄)。雷根年紀雖大,但在推動與執行政務,絲毫沒老邁緩遲。

雷根總統推行的經濟政策供應面經濟:將所得稅降低廿五%、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民國 70、71  年(一九八一、八二年)急劇衰退後,開始茁壯成長,到他任期結束還持續。

廿世紀德國思想家韋柏認為:一個政治領袖必須具有深度實際目標執行能力,否則必有做出錯誤決策的危險;國家領導人更必須能夠建構願景、塑造文化、關懷人文、建立團隊。

具體說,國家領導人需要有:擘畫願景的能力;能高瞻遠矚;塑造國人共享的價值觀,不是個人主觀的價值觀;瞭解人民的心聲與需求;擁有「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核心價值

相對地,當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川普贏得總統大選,自詡永遠的勝利者」。實際上呢?就任後展現極自大傲慢作風種種歧視言語不負責任的言行,日漸使他備受爭議反感。很多美國人認為,川普狡猾奸詐引發民眾負面情緒躁動

川普雖是商場老手,但絕不是政壇老將。川普的種種惡劣行徑,專家指出是家教問題。川普因其個性與家教,從不認錯,有錯也是別人錯。川普尋求總統連任失利,仍不承認落敗,甚至操弄民粹支持民眾衝進國會山莊美國樹立民主形象毁於瞬間,這是美國史上絕無僅有的怪現象。

雷根與川普是兩個完全不同典型的政治人物,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市民只希望,未來的台灣領導人,能夠建立台灣精神台灣價值台灣信心,及台灣夢想














英文版的國慶談話2.0


2021-10-30 00:27  聯合報 /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總統蔡英文接受CNN專訪時,強調台灣堅定抵禦北京的軍事威脅。中央社



蔡英文總統日前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這是繼月初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撰文再度在國際媒體出擊,基本上可以說代表台灣人民發聲。

由於政績不亮麗、民意支持度平平,國外媒體曝光轉內銷,未嘗不可算是為年底四項公投社會溝通的誓師,當然更可以理解,是為了明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暖身。

相較於蔡英文的國慶文告宣示,「四個堅持」及「中華民國72年論」,《外交事務》短論是給外國政要菁英讀的,重點在「台灣模式」,那是駐外人員的業績,比較像流水帳,應付應付而已。至於 CNN 專訪,可說結合兩者,特別是有六分之一時間獨白,彷彿是英文演講比賽,聽不出有沒有讓美國人傾倒的英國腔,倒是自卑感十足。

就拜登說「美國會防衛台灣」是否打破既往戰術模糊,照說題目都會事先提供,蔡總統回答「必須考量各種情況、各種因素」,不知所云。被問到,是否有信心美國會防衛台灣,她說基於與美國長期友好關係而有所信心,應該是大腦記憶區塊太小。至於被問到日本的飛彈部署及派兵,答非所問「台灣並不孤單」。

有關如何看待習近平,小英說「治理大國的是制度要看領導者」,或許是在調侃對方雖是大國、卻不是民主國家,當然也有可能是好意循循善誘;然而,再三斟酌總統提供的中英文字檔,讀來依然語焉不詳。就邏輯上而言,難道小國就可以容許威權統治?不管國家大小,是否採取民主制度,竟然是要看領導者威權心態表露無遺

被問到兩岸溝通為何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上台以來停擺,蔡英文解釋是情勢變化很大、對岸的部署更為擴張主義,所以「過去他們能接受的事情,現在可能無法接受」,聽來是怪罪老共不接受「九二共識」。事實應該是小英在總統大選,刻意把「習五條」解釋為「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難怪習近平先前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講話要將兩者分開談。

至於如何重啟溝通管道,她只回「希望」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同樣地,被問到台灣人是否有可能接受某種「一中政策」,她還是顧左右而言他「有各式各樣的一中政策」。另外,被問到台灣是否必須變成 garrison state,其實是質疑是否淪為艾森豪總統憂心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支配的國家,竟然無知談三道四「軍政國家」。

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蔡英文高談捍衛民主、闊論內部團結、奢談人民意願。回顧她連任以來,除了全面執政侏儒化國會,對於言論自由無情打壓、網軍側翼肆無忌憚製造仇恨,已經只有投票主義多數暴力此外,罷免、公投是人民制衡政府的最後手段,民進黨想盡辦法醜化心中只有權力的小英,哪有資格五十步笑百步

官樣文章,沒必要太計較。只不過,既然白紙黑字,迴避是一回事,總統的文稿必須起碼能讓人會意;要是對照中英文都不太能理解,不管是中翻英、還是英翻中,都會貽笑大方。最後,看到總統跟外國記者對話,讀稿機前真情流露,真是羨煞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