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7310/web/ 

◆  聆聽的美好…用金鐘三支箭 重振廣播價值  
◆  粗暴美學 殺了少年Pi的老虎 
◆  正義?檔案保存的白色恐怖! 
◆  封存檔案方式傻眼…促轉會的傲慢與無知 
◆  有正當先制攻擊選項 或許更好 
◆  修改第一擊 徒增困擾 
◆  漫畫/民俗部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


2020-09-21 23:21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追求的大都是看得見的「科學」發展所帶動出的經濟成長。(美聯社)


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也改變世界,會不會有一朝一日科技也改變了發明科技的人類呢?「科技與人文」專欄就在此一命題下,來和讀者一同討論與反思。

首先,我們必須先定義清楚這二個名詞,才能往下討論。何謂科技?學者 Hacker & Barden(民國76年(一九八七))定義科技是改變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知識總和,是一種技術性或專業性的技能或活動何謂人文人文就是人類整體文化的總和。由此可見,科技與人文實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但是近代對人文與科技有一些對立的爭辯。史諾的兩種文化就是其中的精典

英國物理學家史諾在民國48年(一九五九年)於劍橋大學發表「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論點。史諾當年的演講在譴責英國的教育系統,批判英國自維多利亞時代,過度地投入在人文與博雅教育,而長期忽略了科學的重要性,造成人文與科技二種文化的對立。不過,史諾擁戴科學與科技的觀點,並非僅是釐清「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之間的關係,或者提醒大學應如何安排課程以便讓學生更適切地瞭解兩種知識。他同時也把「兩種文化」的論述層次應用到英國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並探討人類未來應如何應用科學改善貧窮,帶動經濟發展等議題。

事實上,史諾所主張的「兩種文化」論述係奠基在「二元對立」上,忽略了包容與超越的視野。簡單來說,史諾的論點是「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被分化成兩種文化即科學和人文,而他認為這對解決世界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障礙。

在「兩種文化」對壘的歷史變遷中,史諾激起所了今日高等教育「專門化」與「博雅教育」的爭論。或者擴大來說,是關乎「」的形象與意義的反思。然而,從廿世紀以來的高教發展來看,其實大學早就傾向以「科學壓倒人文」,或者專門化教育取代博雅教育,這幾乎是近代全球大學發展的寫照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追求的大都是看得見的科學發展所帶動出的經濟成長隨之而來也造成資源逐漸耗竭,與大自然氣候極端變化的地球反撲

史諾的兩種文化描述的是六十年前英國劍橋大學的重人文、輕科學,但今日則恰好相反。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世界各國十分明顯朝向科技的追逐與發展,人文精神淪入少數人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我們大膽預測,未來世界的永續發展決定於科技與人文間可否取得平衡,歡迎加入這兩種文化的愛恨情仇對話










聆聽的美好…用金鐘三支箭 重振廣播價值


2020-09-21 23:27  聯合報 /   邱元平/聽界科技負責人(新北市)
第55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19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林書煒(左)與黃博煒(右)擔任頒獎人。記者余承翰/攝影


一年一度的廣播金鐘獎悄然落幕。為了吸引民眾關注,除了廣播從業人員外,主辦單位照例找來了藝人甚至網紅,擔任頒獎人與表演嘉賓。此舉無可厚非,但想讓年輕族群把「看手機」的時間轉來「聽廣播」,恐怕不會只是這麼簡單。而在國內播客熱潮方興未艾之際,或許正是提振廣播產業的大好時機

每次頒獎典禮上,都有人在緬懷以前只有收音機可聽的日子,但提振廣播有聲產業不是為了回味過去,而是要面對現在與未來!首先因為現在螢幕當道,許多人都用眼過度,甚至很多孩子從小是被 3C 褓姆帶大,未來失明風險與成癮機率大增,也可算是一種國安危機。我們應讓更多人認識聆聽的美好,甚至在親子共讀之外同步推廣親子共聽,讓孩子從小感受聆聽的樂趣,也可望減少對螢幕的依賴與過度使用的傷害。

再者,國內已步入高齡社會,在建構長期照顧體系之外,更積極的做法是強化樂齡學習,讓長輩在逐漸老化的過程中,透過持續學習以增加成就感,並自信與優雅地面對身體與心理上的變化,進而降低長照的需求與社會衝擊。如果能讓長者在不想或無法出門時,也能透過廣播獲得正確、有用與多元的資訊,其實就是一種便利的樂齡學習方式。而長者所需的人際互動,也可透過在社區舉辦樂齡共聽會來達成。

實踐以上願景得靠跨部會與廣播界共同努力。但如果能準備以下三箭,至少每年金鐘獎期間所點燃的火花不至於一閃而逝。

首先,讓大眾能聽到入圍與得獎作品,否則每次就只能看到入圍與獲獎的電台與節目名稱,卻不知如何才能聽到實際內容實在可惜。如果能在金鐘獎官網放上報名參賽音檔,或是直接連結到電台的隨選重聽資料庫,相信有助於增加節目的收聽率,進而提升廣播收聽人口。

其次,將聽眾納入提名與票選流程。廣播雖是傳統大眾媒體,缺乏網路媒體的互動性,但聲音能傳遞豐富的感情,創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黏著度。當許多廣播電台積極透過網路強化與聽眾交流之際,金鐘獎主辦單位也可借力使力,聯合各電台號召聽友們共襄盛舉,提升優質節目的能見度。

最後,在愈來愈多廣播電台都已透過網路提供隨選隨聽,或是將音頻內容存放於第三方播客平台之際,廣播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讓許多雋永內容的價值獲得延續。如果能有類似全國圖書書目資料的聯合節目表,甚至聯合音頻資料庫,不僅有助於聽眾發掘自己喜歡的節目,彌補與數位原生播客間的差異,更是建構了一套在地的當代有聲文化典藏











粗暴美學 殺了少年Pi的老虎


2020-09-21 23:26  聯合報 /   呂清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教授(台北市)
台灣很多公園充滿了類似的罐頭遊具。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過去台灣人似乎喜歡重口味,但是現在已經時過境遷,料理中加多了味精、調味料未必受歡迎,反而覺得有害健康。過去在視覺上的五顏六色或許有人覺得漂亮,如今卻顯得俗不可耐。

墾丁白沙灣由於李安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成了大家熱門打卡的景點,不料最近有業者把景點中的老虎與白船塗成五彩繽紛,本以為觀光客會更喜歡,沒想到反而被罵翻。大家會說又不是來看燈會,電影中的角色與道具被這樣改裝,讓人覺得原味盡失,倒盡胃口,實在是業者始料未及,說要改回原來的淡雅色彩

這讓我們回憶起多年前的東門(城門),原來是像北門一樣顏色古樸的閩式建築,忽然間被除舊布新,改成花花綠綠的北方宮殿建築,形色都變了,據說目的是為了拚觀光,但是當時大家似乎沒什麼意見。如果現在的北門也來這一招,恐怕不被罵死才怪,因為現在民智已開公共建設必須跟上水準

無獨有偶,近日新北市的六個抽水站也要推動彩繪,以增所謂藝術氣息,不料彩繪圖片上網以後,卻招來民眾批評是「災難」、「粗暴美學」,新北市因此宣布停止這些抽水站的彩繪工程。民眾還說:「隨便畫些小孩子的卡通就叫城市美學?」並認為醜爆之外,恐龍圖繪還有版權問題故有人表示,寧願保留原本自然攀爬的植被就很美

不過這種植被因不起眼,常被行政單位忽略。台北市新店溪河濱的居民為了想看見綠意,八年前積極爭取到種植綠籬,上個月北市公園處竟然派車將綠籬連根拔起,讓居民氣炸。政府拆植被據說為了防颱,但以往颱風來之前只會稍作修剪,這一次卻是連根拔除

台灣六都綠覆率都低於十%,相較於新加坡高達五十%綠覆率,真的令人汗顏。在這樣的「沙漠」之中,台灣的公園還要裝很多的遊具,連台北大安公園都不例外,它被稱為央行總裁們的綜合維他命」,重點應在於它是全體市民的都市之肺,所以綠意很重要。但是鮮豔的遊具一出來,可能就會滿面豆花。

媒體報導,前年台灣遊客特地搭機前往沖繩,為的是要帶小孩玩他們的遊具,大家為何捨近求遠?原來台灣的遊具都很鮮豔,而且到處看到的都是罐頭遊具,小朋友看久了會膩,並覺得很難玩。為什麼會這樣?大家馬上想到的是經費有限,所以都採現成遊具交差了事。這些罐頭遊具多半是塑膠產品,顏色超級俗艷,多看幾次就會覺得刺眼。但是行政機關會覺得它很漂亮,而且價格低廉,發包簡單,所以群起效尤,以致全台灣的遊具大同小異,讓小朋友不想玩了。

報載沖繩常會利用地形地物去設計遊具,故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卻能夠充分接地氣,並發揮創意。行政人員要多一點擔待,不能把科員政治那一套用在上面,或想當然耳的自以為漂亮民眾也會有同感。公共建設不宜陳陳相因,或便宜行事,要注意民眾的審美素養已經提高了












正義?檔案保存的白色恐怖!


2020-09-21 23:25  聯合報 /   吳宇凡/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促轉會赴政大封存國民黨移動至此的台灣省黨部文件。圖/促轉會提供


促轉會以依法有權調用檔案之勢,赴政治大學查封國民黨前所移交代管之台灣省黨部文件一二四箱。根據該會所稱,擬俟審定哪些為政治檔案後進行抽離,餘者再行返還;儼藉政府之力,假歷史還原之名,將檔案保存視若菜市場買菜,棄檔案原產生機關歷史於不顧,豈非檔案保存之白色恐怖

國際至今所恪遵之檔案管理原則,是法國檔案學界一八四一年所提出以來源為核心的管理原則,以來源為依歸,對內保留檔案產生時之原始順序,對外則維持檔案全宗的完整性,以此留存檔案及其背後所隱含的脈絡資訊,從而得以重現歷史真實

如今,促轉會還原了廿年前檔案局成立之初二二八檔案徵集之作為,無視全宗的完整性,將各機關檔案依事由抽離原件,或者更甚!從歷史保存的角度來看,促轉會期待將過去歷史透過資料庫的建置與公開而重新還原然而將資料去脈絡化的作為,或許塑造了嶄新瞭解歷史的方式,但卻失去了日後探掘資料與資料間因果性的可能,更遑論誰在乎過檔案原產生機關的歷史建構

我國部分機關如法院、監察院等,因執行業務需要,可依相關法規行使檔案調取權,然調用時以複製檔案為依歸,原機關仍得以保留原件,維持機關全宗的完整性,從未見上述機關有將原件抽離而不歸還之情形。因此筆者建議,促轉會為達轉型正義而進行檔案徵集與開放,立意良善,然開放應以內容為重,可採數位化方式進行複製,以取代自原機關抽離的方式,如此方能顧及國家重要檔案保存之永續,並避免令人非議原件抽離的目的與合法性










封存檔案方式傻眼…促轉會的傲慢與無知


2020-09-21 23:25  聯合報 /   薛理桂/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新北市)
促轉會在政大封存一二四箱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文件。圖/國民黨提供


十八日促轉會至政治大學封存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文件共計一二四箱,此舉令人震驚,為何促轉會可以橫行到大學,今天的台灣還是法治國家嗎?

國民黨去年與政大簽約,由該校圖書館負責將這批檔案數位化,日後將可以公布供外界使用,其用意甚佳,且政大圖書館也依約將此批檔案完成數位化作業。由於政大是受國民黨委託的單位,這批檔案開放與否或是移轉到促轉會都需徵求原委託單位的同意,否則違約政大需擔負賠償之責。

促轉會與圖書館在日前已共同召開會議討論這批檔案,但才開完會議且未達成共識,促轉會立即派人至政大封存這批檔案,令政大措手不及。促轉會的立場是要政大將這批檔案移轉到該會,由該會委由學者專家鑑定後,決定哪些檔案需移到促轉會。但目前該批檔案已由政大圖書館完成數位化及建檔工作,且該館已轉告促轉會可以派人至圖書館查閱已建檔之目錄及瀏覽數位檔,如果認為哪些檔案需移轉,需徵求國民黨同意後,即可進行移轉作業。促轉會捨此正途不為,卻要大動干戈派人到政大進行檔案的封存作業。此舉實令人不解,為何已完成數位化的檔案及整理過的目錄不先去查閱,卻要勞師動眾去封存檔案及派人去查看檔案的原件。

檔案管理尊重來源原則全宗原則,這兩項原則是自十九世紀以來國際檔案界共同傳統所謂來源原則或全宗原則主要是重視檔案出自於何單位,且將來自同一個單位所產生的檔案都集中於一處,不可以運用外力將其切割或分開由於如將檔案分開存放會嚴重破壞檔案的全宗原則,無法看到檔案的全貌,這是檔案管理所忌諱的事。一百多年來歐洲國家及國際檔案界都遵循此項原則。如今促轉會不尊重此項原則,計畫要委請學者專家來審查此批檔案,並將其中學者認為符合該會原則的檔案抽離並移轉到該會。此舉與筆者對檔案學的原則有嚴重的牴觸,期期以為不可。

希望促轉會收回成命,不需封存這批檔案,可委派學者專家直接到政大圖書館閱覽該館已完成的台灣省黨部檔案的電腦目錄與影像檔,如果認為有必要移轉的檔案,由政大圖書館經過國民黨同意後,將已數位化檔案的影像檔移轉給促轉會。如此可達到雙贏的效果一來促轉會可以取得所需的台灣省黨部檔案二來該批檔案可以完整的保存,不會任意予以分開,且符合檔案學管理的全宗原則














有正當先制攻擊選項 或許更好


2020-09-21 23:24  聯合報 /   林泰和/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嘉縣民雄)
國防部證實,為彰顯我愛好和平,不開兩岸之間「第一槍」,現已將「國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中的「第一擊」,改稱為「行使自衛反擊權」。圖為空軍F-16戰機發射麻雀飛彈瞬間。圖/軍聞社提供


中國解放軍戰機最近動作頻頻,連續逾越海峽中線。蔡政府上台之後共機屢屢逾越中線,無論是入侵次數與時段、滯留時間、演訓範圍與規模,情勢急遽升高。共軍如此軍事脅迫的作為,已不僅是程度、等級不同,而是類別、範疇的不同,「海峽中線」事實上已成虛設,若要實踐蔡總統「國土主權寸步不讓」,可能需要有另一種思維。

兩岸從民國39年(一九五○年)代後半以來,在美軍極力約束下,台海中線(戴維斯線)形成兩岸與美方的默契。但隨著中國崛起,民國88年(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危機發生,共軍大舉出海,甚至直逼海峽中線,引發高度緊張。近年來共機屢屢穿越海峽中線。九月十八、十九兩日,中共軍機以多方向、多批次、多空層逾越海峽中線,侵門踏戶,襲擾台海,幾乎已宣告,兩岸「台海中線」的長久默契,正式終結。

如今國防部將現行《國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中的「第一擊」改稱「自衛反擊權」。事實上,就是我飛行員在共機開火後,必須先挨第一槍,才能請示國防部長還擊,質言之,就是完全剝奪我空軍第一線飛行員,與敵空軍交鋒時,即使侵入我領空,能依自主判斷,在自衛情況下,開第一槍的正當先制攻擊權利

共機飛行員如果得知國軍飛行員被剝奪此權利,共機是否會食髓知味,得寸進尺,以「切香腸」方式,逐漸擴大侵蝕我軍應變訓練之空域?更何況,依國軍目前戰備規定,領空外第一擊,需國防部長授權下達十二浬領空內,則授權作戰指揮官但是空中作戰,電光火石瞬間,時間稍縱即逝,更新後的戰備規定,更加嚴格,十二浬領空內也需請示國防部長,若授權才可還擊,海峽空戰早已結束,國軍性命早已犧牲,嚴重打擊第一線國軍士氣

最重要的是,「正當先制攻擊符合習慣國際法依照一八四二年卡洛琳號國際法的案例,只要符合以下四原則:一、其必要性「勢不可擋」;二、以致「別無他法」;三、所需面對之威脅迫在眉睫以致「無暇深思」;四、比例相稱。

國安會不開第一槍新戰備規定,是國家戰略高度的政治思考,非軍事思考,站在敵大我小的現實考量,可以理解,畢竟軍事只是政治的工具,政治目標是關鍵。但是在當前共軍機艦擾台逐漸加劇的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限制國軍在自衛前提之下,擁有「正當先制攻擊」的選項,畢竟抵禦一個不義的侵略者,以維護和平,永遠是正義之戰的核心關鍵。












修改第一擊 徒增困擾


2020-09-21 23:23  聯合報 /   陳國銘/軍事雜誌編輯(基隆市)
國防部將「第一擊」改稱為「行使自衛反擊權」,有學者認為,此舉有助釐清長期的模糊概念。圖為國防部長嚴德發參與漢光兵推。圖/取自國防部影片


國軍將修改第一擊定義並明確立定為自衛反擊權,這實在畫蛇添足,對第一線部隊毫無幫助。

第一擊或是第二擊的概念原本脫胎自美蘇冷戰時期核武攻擊想定,後續形成核子嚇阻理論而這維持了近五十年左右的世界和平。

在傳統武器的戰爭中套用第一擊想法,主要是想在敵方有大規模兵力集結或有攻擊跡象時開第一槍,當然這牽涉到最高統帥授權的問題。由於台灣並不想開戰,但過往都是在守勢戰略指導下想進行攻勢作為,這就是第一擊說法的由來。

然而修訂目前第一擊的規定藉以凸顯我方寸土不讓的作法基本上是沒有用的。這牽涉到所謂的接戰規定議題接戰規定主要的意義是,提供我軍有關對方的軍力、戰術及其預期行為的一種原則,在有敵意的環境中增加我軍的防衛力量,並在非敵意的環境中降低風險以防升高成危機。

通常兵力比較強的一方或是不想引起爭端的國家,會採取比較嚴格的接戰規定,但基本上在受到敵方攻擊後第一線部隊立即反擊是國際間的正常狀態,因此在共機頻繁侵犯台灣防空識別區、中國海軍也不斷演訓之際,卻傳來我們還在作原則上的確定,豈不是代表先前高層都沒有作相關的準備?

實則,所謂第一擊、第二擊、自衛反擊權等等討論在學理或是課堂上討論很有意義,但目前的態勢是兩岸間已經快兵戎相見了,軍方高層還要頒布新規定並派遣高級將官到空軍基地解釋新規定,希望飛行員克制不要開第一槍,這種做法不知道是信不過個基層部隊的控制力,還是其他因素所致?

但這種學理上的論述對基層部隊一點幫助都沒有,高層只需授權基層部隊開火或不開火,那些目標能打哪些目標不能打就好,其他的規定都只是徒增部隊困擾。以空軍戰機飛行員來說,在新規定下目前已知遭到對方開火始能反擊(以前不也是這樣?),這是接戰規定中明顯的兩個關鍵之一—敵方的行為;然而若對方出現敵對的意圖時又該如何?例如敵機無視於我方警告仍舊維持向我方航向的航行,或是敵機「機動」到我機後方位置、包夾我機、發射曳光彈,或是採取危險碰/擦撞航向時,我機該如何自處。這些林林總總的規範與應對才是基層部隊要的。

這些接戰規定將隨著各軍種、單位、兵科的不同而有不同規範,這部分會相當細瑣,但若接戰規定太嚴格,一般基層部隊會綁手綁腳,很可能在臨戰時被敵方突擊;但若規定太寬鬆,即有可能第一線部隊指揮官沉不住氣而「擦槍走火」。

目前兩岸的狀況是雙方都不想擦槍走火也嚴令部隊不能開第一槍,但我方的戰場/戰術指導現在卻還在變動,在局勢凶險之際還作如此變動,在現行準則已夠用的狀況下,只能說是對基層部隊毫無幫助且徒增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