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青年失業率 學學安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083/web/

.聯合報社論/賭徒的公投:看英國脫歐變成災難
.聯合報黑白集/「很可惜」孰令致之?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青年失業率 學學安倍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青年失業率 學學安倍


2017-12-12 03: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即將屆滿五年,他所射出安倍經濟學新舊三箭的效力,已經反映到就業市場上,讓即將畢業的日本大學生不再煩惱失業、低薪、沒休假,而是考慮哪一家企業的福利、發展機會好,也使得日本年輕人對安倍與自民黨內閣的支持率與滿意度維持高檔。當然這也迥異於當前因勞基法修法造成青年反彈的台灣現況。
根據最新日本大學生的求職狀況調查,預計2018年3月畢業的大學生在今年9月已有近九成取得至少一家公司的職缺,預估有就業意願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前找到工作的比率將創下超過95% 的歷史新高。不僅如此,部分學生甚至獲得了超過10家以上企業的內定,而在煩惱要如何選擇或是如何拒絕。這樣的好景氣現象,不只出現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青森、愛媛等地方縣市也都紛紛傳出工作內定創新高的消息。衡量人找工作、工作求人的有效求人倍率甚至傳出超越了泡沫經濟頂點。
緩步但確實的景氣復甦,反映到日本年輕世代對於政府的支持。根據日本最不親政府的朝日新聞所做的各年齡層支持度調查,發現20-29歲對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在所有年齡層最高。根據日本媒體與學者的調查與觀察發現,除了對在野黨路線分歧、形象搖擺產生相對不信任外,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安倍讓自民黨成功地打造了「非保守派」的積極改革形象,對於財政問題、年金改革等世代爭議大的政策,提出了具體務實的對策。本來就不太關心政治、不受舊有意識形態左右的年輕人,在沒有明顯的政黨偏好下,反而更直接地從政黨政策的願景、內容的喜好進行判斷。
去年6月安倍所提出新三箭,總目標是打造日本成為「1億總活躍社會」,也就是讓1億人口都可以工作、生活充分地表顯自己、獲得滿足的國家。雖然所提出的「由希望創生的堅強經濟、編織夢想的育兒支援、讓人安心的社會保障」的新三箭似乎有點抽象,但相對應的一些具體政策改革策略與宣傳,如「工作方式改革」、「女性活躍支援」,與配合2019年消費稅增稅用途而即將正式進入討論的幼托無償化、高等教育學費減輕等議案,都讓年輕族群有感,成功塑造出自民黨是站在未來社會中堅那一方的具體形象。
早就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15歲以上的經濟活動人口中,65歲以上者高達31%,是台灣15% 的兩倍,反之,未滿30歲僅占16.7%,低於台灣22.4%。照理來說,政府即使要政策買票,也應選人數多的,但安倍卻反其道而行,原因是安倍把自己政治目標放得更長遠。目前是全世界高齡撫養比率最高的日本,年輕人一進入就業市場所需背負的社會經濟責任只會越來越重,倘若政府不能多投入一點資源來建立更完整的社會系統來支持、協助年輕人,則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可能會逼著年輕人出走,或更不願意結婚生育,加深少子高齡化的惡況。
較之日本,今年3月行政院主計總處推估台灣2015年赴海外工作人數已經超過72萬人,近七年增加6萬多人,25歲到40歲的台灣中、青年比率高於40歲以上,顯示台灣長期的低薪環境,已經讓許多年輕人更加積極到海外尋找機會。日本近來傳出日本經團連預計在明年春天在韓國首爾舉辦日本企業的就業博覽會,希望招募韓國大學生來解決的日本缺工問題,而提出這個請託,希望日本幫忙解決韓國青年失業問題的竟是韓國經團連的會長。事實上,最近日本企業在台灣透過徵才網站、學校或各式管道向台灣青年學子招手的訊息也時有所聞。
在台灣,勞基法修法的對錯爭論仍沸沸揚揚,但無可否認的是台灣青年的沸騰情緒多少反映了對未來發展的茫然與無助。相對於日本,若台灣未來不能提供更好的勞動環境,且畢業起薪仍維持與日韓港星等國的明顯差距,恐怕會有更多能夠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青年人才自主用腳投票,屆時台灣的缺工、缺人才問題恐怕只會更加嚴重。

聯合報黑白集/「很可惜」孰令致之?


2017-12-11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在世界人權日致詞說,把轉型正義簡化為「改名」是很可惜的事。 本報資料照


蔡總統在世界人權日致詞說,促轉條例通過後,外界對學校、道路改名有疑慮,把轉型正義簡化為「改名」是很可惜的事。此話頭頭是道,聽來卻讓人憤怒。且問:是誰把轉型正義簡化為改名的?
陳水扁把中正機場改名為桃園機場,未必全民認同,但異議者並未強力抗拒。馬英九中正紀念堂牌樓的題字維持扁朝改名的「自由廣場」,並未將「大中至正」掛回。或可這麼說:國人雖對蔣中正感受不一,但時代並未停留在緬懷舊日威權的氣氛中;而向來大肆改名、去之而後快的,則皆為民進黨。
在促轉條例未通過前,文化部主導之中正紀念堂轉型計畫,即已由意識形態鮮明的沃草得標。條例通過後,教育部長第一時間就對「中正」校名改名之事稱要「依法」處理。這種急於表達政治忠誠,明明白白「把轉型正義簡化為改名」者,究竟何人?政務官爭先恐後宣示政治正確,是誰在做「可惜」的事?
確實,可惜了啊!小英口口聲聲「轉型正義是為和解」,「涉及的是整個社會的過去」,這些話語足可傳頌。問題是,當權者所作所為果真是為和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不只所謂的本省人,何以至今外省人仍背負原罪?又如慰安婦問題,難道不是「整個社會的過去」一部分?轉型正義何以能「仇中有理」,而「媚日無罪」?
把轉型正義簡化為改名,的確可惜!且看看,說一套的是誰?做一套的又是誰?

聯合報社論/賭徒的公投:看英國脫歐變成災難


2017-12-11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一年半來引發國內政治大動盪,圖為英國首相梅伊(左)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敲定脫歐協議。 美聯社資料照



因執政面臨連續挫敗,民進黨最近搶攻政治性法案,以求扳回。上周已完成《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本周最快今天就要通過《公投》修正案。持平而論,各方皆同意投票年齡應該下修到十八歲,公投過關門檻也應適度降低;至於「變更領土案複決」及「兩岸政治協議公投」是否納入,以及是否採計「同意票多過不同意票」的相對多數原則,皆甚為可議。這點,只要看英國如何因脫歐而陷於政經災難,即不證自明。
英國去年通過的「脫歐」公投,一年半來引發國內政治大動盪,並面對脫歐條件談不攏的撞牆期,導致首相梅伊聲望重挫。根據英國與歐盟最近好不容易完成的第一階段談判,英國必須支付歐盟五百億歐元的「分手費」,並承諾確保歐盟公民在英國的權益,同時不得在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設置實質邊界。
接下來的第二階段談判,英國只能選擇回到WTO的架構,與歐盟進行貿易相關的談判。無論採取「挪威模式」、「加拿大模式」或其他更佳模式,未來它和歐盟國家貿易,勢必要付出更高的關稅,這對英國已經遲緩的經濟,勢將雪上加霜。何況,這類談判過程漫長,歐盟不少國家對於英國輕率脫歐之舉一直感到難以釋懷,不願意撥出時間開會討論此事。因此,英國光是要走完「脫歐」的程序,除了要付出高昂代價,時間上也是一大煎熬。也難怪,前首相布萊爾近日便主張,英國應該再舉辦一次公投,否決去年「脫歐」公投的決議,以結束這場國家災難。
問題是,英國去年在舉辦公投之前,這些脫歐的代價及可能面對的問題,從來沒有被認真提出來討論過。推動英國脫歐的主要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一再誇大英國參加歐盟所付出的龐大代價,卻從來不提「脫歐」要付出的代價更高。民眾很容易受到簡單而不實的訊息誘惑,於是脫歐公投以三個百分點的差距過關,卻讓英國一頭栽進了泥淖。最荒謬的是,「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當時還是英國在歐盟議會的代表,他見自己目的已經達成,立刻辭去黨魁職務;然而,隨即要負責執行脫歐任務的,卻是原本強烈反對脫歐的保守黨。試想,由反對脫歐的政黨來執行脫歐政策,不會變成精神分裂的國家嗎?
從某種程度看,法拉吉其實只是個不入流的賭徒,但他用自己所值無多的政治身價押賭,卻中了大樂透。然而,五百億歐元的賭金,卻是全英國人民要共同支付。以英國這樣的老牌民主國家,人民都會在公投中遭到這樣的愚弄;那麼,以台灣政治人物的不負責任和民眾對政治的一知半解,誰來為國家前途把關?
面對《公投法》修正案,台灣朝野政黨各有盤算。大家都想搶年輕人的票,所以在降低投票年齡至十八歲及廢「公投審議委員會」兩議題上,應無問題。至於將公投項目擴及「變更領土」及「兩岸政治協議」,則明顯不應草率納入;包括降低公投過關門檻,改採「相對多數」決,必將把國家帶入傾圮動盪,絕不可行。事實上,如果要擴大公投的民主參與程度,藉此次修法為「通訊投票」開一條路,倒是進步的作法。台灣旅外人數日增,卻礙於時間、金錢及工作因素無法返鄉投票,而被剝奪投票權。因此,如能藉此機會開啟「通訊投票」的管道,這對擴大政治參與的助益,將不下於降低投票年齡。
設計良好的公投法,是民主公決的利器;但設計不良的公投法,則將淪為賭徒的工具。從英國脫歐,我們看它的命運如何遭到賭徒法拉吉的玩弄。此外,加泰隆尼亞和庫德族的獨立公投,則不僅以失敗作收,更增加了社會的撕裂和人民的挫折。以民進黨之長袖善舞,要把公投法說得天花亂墜也並不難,但它有兌現的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