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聯合筆記/洗洗你們的臭鞋子

.改革中常會 國民黨才能再起
.國慶請柬沒國旗 慶典為誰狂歡?
.當權者蔑視古文 無非「去中國化」
.聯合筆記/洗洗你們的臭鞋子
.服務業想壯大 給員工加薪吧
.瑞士年改公投失敗 台灣年改會成功嗎?
.陳水扁病情/難道柯P有錯嗎?有那麼嚴重嗎?
.陳水扁病情/一開始是裝的 就繼續裝下去?







聯合筆記/洗洗你們的臭鞋子


2017-10-02 00:51 聯合報  陳言喬


中共十一國慶前夕,新任陸軍司令韓衛國寫了兩封公開信給全軍官兵,一封給新兵的信稱,要常曬被子、洗軍裝,特別是洗臭鞋;一封給駕駛兵的信稱,不喝酒、不玩手機、不要賭氣開車。
韓衛國以他剛入伍時受訓嚴格被班長踢屁股、偷吃罐頭肉被檢討,但班長又私下挾肉給他吃的經歷,隱喻袍澤須上下一心、用愛心帶兵的概念。
此外,陸軍事故絕大多數是車輛事故,他對執行高風險任務的駕駛兵說,儘管你們多有小脾氣、小個性,但為自身、乘客與眾人安全,仍要遵守規定,勿讓大家擔心。意藉駕駛兵隱喻軍隊的紀律不容挑戰。
韓衛國是中共軍改後首位「雙料上將」(軍種與戰區),是共軍的明日之星。全軍最高指揮官管到這麼瑣碎的事,有人認為「降格、撈過界」;但更多人是休戚與共地感同身受。
他以「烹小鮮」態度與基層士兵話家常,以人情事故、有溫度的講話拉近全軍官兵。在中共軍中近年腐敗事件頻傳之際,他深知一個沒有凝聚力、沒有向心力的部隊,不可能達到習近平「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
軍隊士氣靠紀律與向心力,高壓權威式的領導統御已無法贏得官兵向心力,但這僅就帶兵的技術層面而言。對台灣來說,長久困擾的問題仍在「國家認同─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我們應自問軍隊是否有足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也許目前多數國軍官兵秉持的信念仍是為中華民國而戰,並以身為中華民國國軍、擁有光榮歷史的國軍為榮。無奈近年主張台獨者,上自行政院長、諸立委到眾多台獨人士,他們的言行不斷打破國軍的忠誠信仰,讓軍隊不知他們的終極任務是要「保衛中華民國」,還是要為「台獨建國」而戰?試問一個連作戰目標、作戰任務都不清楚的部隊,還能打什麼仗?
去中華民國化如火如荼進行著,民眾的向心力還未凝聚,就先撕裂了人心。今年雙十國慶大會、晚會請柬不見國旗,總統府前牌樓也不見中華民國四個字,多年來公眾場合的國旗一幅一幅減少,政府都不在乎了,現連美國國務院官網也去除了我國旗,當局又何必關切?
看看近年國慶場合我們的奇怪表現(政治人物各懷心思,還有人唱國歌時不起立),從軍隊到民間,我們何時才能再現凝聚力與向心力?


改革中常會 國民黨才能再起
李允中 ∕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執行長兼 / 聯合報
國民黨最新的中常委已於昨日選舉產生。一如先前預期,許多青壯派立委,如蔣萬安與江啟臣紛紛當選,順利進入國民黨最高決策核心。
回顧歷史,國民黨中常會的運作及發展,對台灣的威權轉型及政黨政治,起了一定程度的貢獻與作用。舉例來說,在蔣經國總統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期,著名的「催台青」政策(催生拔擢優秀台籍青年進入政府或黨部服務),中央委員會及中常會的結構轉型變化,就扮演了極佳的配合角色。

一九六九年第十次黨代表大會,本省籍的中央委員數目僅占九點三%;到了一九八一年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本省籍的中央委員數目已成長一倍,占廿點七%(五位當中有一位是本省籍)。一九七二年蔣經國剛接任行政院長時,總數廿一位中常委中,只有三位是本省籍同志;到了一九八四年台灣邁向民主化的前夕,總數卅一位的中常委中,已有十二位是本省籍同志。換言之,扮演國民黨最高核心決策機構的中常會,已經有四成是「正港的台灣人」。

此外,在「黨國一體」的時代,政策運作制定的一致及培養政治人才的效率,也頗值得後人參考。

筆者就曾耳聞資深記者前輩打趣地說,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代,雖然不能大鳴大放,但當時「跑新聞」可比起現在容易得多。因為那時國民黨的中常會固定是星期三早上舉行,下午是中央工作會議,到隔天星期四早上行政院院會,開會的幾乎是同一幫人(例如行政院長就是中常委,文工會主委常常就是下一任教育部長),自然政策討論及相關決策,也是八九不離十。就媒體的角度而言,除了寫錯的稿子有機會「校對三次」之外,從政策產出的品質及一致性而言,府院黨也很少出現目前民主時代「各吹各的調」的混亂局面。

不可否認的,雖然國民黨主席已經直選,擁有一定的黨意甚至民意支持,但是按照國民黨黨章規定,中常會仍是國民黨最高的權力機構,不但黨主席及其黨務行政團隊必須對中常會負責,中常會也絕不是橡皮圖章,對黨主席言行及黨務運作,事實上扮演重要的監督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在吳敦義當選黨主席之後,有許多現任的黨公職人員努力投入中央委員及中常會選舉,主要目的就是在避免黨意與民意脫鉤,不要國民黨□自己選得很高興,結果黨內的多數意見卻常與台灣社會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國民黨若還有重返執政的理想與計畫,就應該記取上述前車之鑑,避免重蹈先前中常會只是「談話會」或「形式民主」的覆轍。


 
國慶請柬沒國旗 慶典為誰狂歡?
邱冠倫 ∕ 退休人士(新北市) / 聯合報
國慶日到了,本是全體國民緬懷先烈犧牲、同時歡慶國家慶典的日子,卻成了不認同中華民國陣營人士詮釋「我如何不認同國家」向支持者交心、暗中動手腳的大好時機。今年國慶日就在國慶籌委會與我各駐外使館與辦事處所發請柬中沒有國旗,展開「如何不認同國家」的序幕。
國慶典禮邀請函不見中華民國;國慶晚會請柬也沒有中華民國字樣或國旗,只說「全民狂歡夜」,讓人搞不清楚為何狂歡。國家慶典的重要活動因意識形態而名不正言不順,全無慶典意義。

現在一封封沒有中華民國國號、國徽、慶祝國慶字樣的請柬散發全球中華民國友好人士與僑胞。外交部說明請柬並沒有統一規定、讓外館自行設計,此說異哉。讓外館各行其是的做法也讓今年採用「不認同國家設計」的外館主事者為政治正確能向支持者與主張台獨的領導人交心,未來仕途無可限量,而「認同國家設計」的外館主事者則內心糾結,今生錯事也。

外交部對國家認同沒有一貫的堅持與立場,如何能捍衛國家利益?如今美國國務院官網介紹台灣的頁面,中華民國國旗不見了,外交部請駐美代表處向美國務院了解,並提醒美方勿因新版網頁變更,而引起各界不必要誤解。這外交部真是個奇妙的機構,你自己發的國慶活動請柬中華民國沒有任何印記,也沒有國旗,你不忌諱引起各界不必要的誤解;美國國務院官員接到外交部的國慶活動請柬,沒有看到國旗,卻同時聽到外交部的要求,他可能覺得外交部自己所引起各界不必要的誤解與麻煩才大呢。

 
陳水扁病情 ∕ 一開始是裝的 就繼續裝下去?
李燕瓊 ∕ 文字工作者(德國) / 聯合報
柯文哲脫口陳水扁的病「一開始是裝的」,雖然事後市政府澄清為口誤,柯文哲也強調是「標題會殺人」,再加上最近特赦阿扁聲浪高漲,這後續發展實在充滿想像空間和令人好奇啊!
好奇的是,如果「他一開始是裝的」是真的,那麼,身為阿扁醫療團隊一員的柯文哲,是否觸犯了偽證罪?檢調是否繼續追查?

相較於阿扁的貪汙還可以逍遙趴趴走,下面的例子,二造的人格高下立現。

梅克爾曾力挺的德國前總統Wulff,因為二○○八年前往慕尼黑參加啤酒節時,其友電影導演大衛.格倫沃德曾為Wulff下禢的五星級酒店、孩子的照料費埋單,共計七一九點四歐元(折合台幣不到三萬元)。德國檢察官認為,Wulff的行為已經構成賄賂罪,二○一二年二月黯然下台。

三萬vs.海角十幾億,下台vs.逍遙趴趴走,世人都有眼睛的。這些事蹟都會流傳下去,逃不掉歷史的啊!


 
陳水扁病情 ∕ 難道柯P有錯嗎?有那麼嚴重嗎?
胡文琦 ∕ 國民黨文傳會前副主委 新/聯合報
聽過什麼叫「酒後吐真言」這句經典智慧古諺吧?潛意識下的話語,通常最能完整呈現事實狀態,不是嗎?
柯文哲表示陳水扁是「從裝病到真的生病」,立即遭到阿扁民間醫療小組反擊,並聲明柯文哲已經不適宜擔任扁醫療小組召集人。

坦白說,當下扁醫療小組的第一時間反應及危機處理模式,恰恰證明了一句古諺「此地無銀三百兩」,除非醫療小組不懂此句「文言文」的含義,否則以柯P的醫學專業及多元不同診視角度,套句阿扁的名言,「難道柯市長有錯嗎」、「有那麼嚴重嗎」,醫療診治本來就有不同看法與門派啊。

準此,對於此番果真是超級白目但講真話的柯市長,筆者必須給予肯定。至於扁醫療小組的另一個多元不同角度,「柯文哲不了解精神科及神經科」,基本上也是可接受的另一派辯護之詞。但也要提醒一下北市府,所謂「純屬口誤」說法,「柯市長並非指陳前總統無病而裝病」的政治公關用語,其實是畫蛇添足,更無法「刀切豆腐兩面光」。慎之。


 
服務業想壯大 給員工加薪吧
趙文衡 ∕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 聯合報
勞動部公布去年台灣薪資漲幅仍居四小龍之末。儘管日前行政院宣布為軍公教加薪三%,但就業人數占六成的服務業才是提振整體薪資的關鍵。服務業自二○○一以來,實質薪資不但未增加,反而減少四點四%。要先解決服務業薪資問題,低薪問題才能有解。
服務業實質薪資滑落不但不利於員工,也會拖累服務業整體的發展。在薪資停滯的同時,服務業占GDP比例也由二○○一年的六十九%直線掉落至二○一六年的六十三%,速度之快令人心驚,也是各國罕見的現象。

一般民眾的日常消費幾乎全進了服務業口袋,服務業完全要靠消費才能生存。服務業本身就業人口就占全國六成,所以服務業的顧客絕大多數是本業的員工或家屬。如果企業盈餘普遍不分配給員工,服務業主要客群消費力即無法提升,市場自然無法擴大。

服務業獲利絕大多數是分配給股東,如此只會使市場日益萎縮。假設某企業將盈餘一千萬分給兩個大股東,每人五百萬,對富有的兩位股東,手中財富早已花不完,新增的收入可能一毛不花直接存入銀行,這一千萬就硬生生從市場消失。

但是,如果將此筆盈餘發給二百位基層員工,每人五萬,由於台灣低收入者儲蓄普遍為負數,這一千萬最後還是會全數變成消費回到市場,為市場注入活水。

一般而言,收入高的個人比收入低的更傾向將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於儲蓄。統計顯示,台灣低所得者幾乎每月均入不敷出。二○一六年,所得最低的廿%家庭平均每戶「負儲蓄」約二萬元。在低所得者傾向花光所有收入下,將盈餘分配給基層員工,可以保證這些錢百分之百回到市場,而分配給大股東就像丟到海裡,有去無回。

目前狀況是,員工分到的盈餘沒有增加,消費市場自然不會擴大,企業只好在現有市場規模下相互搶食有限商機。為了生存,只能持續壓低員工薪資,造成惡性循環。

欲啟動良性循環,服務業需為員工加薪,加薪就是擴大自己的市場,這種「好心有好報」原則,只有在服務業才有。原因是在所有三級產業中,只有服務業的絕大多數顧客來自本業員工。當然,這並不是說,企業不論盈虧均須為員工加薪,產生良性循環只要在企業有利潤時,以加薪或分紅方式將較多的盈餘分給員工即可。

欲達到顯著提升消費效果,需要多數獲利企業均提高員工薪資,只有少數企業如此做的效果不大。像這種集體行動最易產生搭便車問題。為解決此一問題,龍頭企業可以帶頭加薪,其他企業若不跟進,則難以找到理想員工。

筆者要提醒,服務業在分配盈餘時,大股東需要認知,他們拿走的是企業的未來,拿得越多,前景越黯淡。不如將眼光放遠,多分給員工,才能確保市場生生不息。


 
當權者蔑視古文 無非「去中國化」
俞寧人 ∕ 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 聯合報
一個國家的偉大,在於它是否有深厚的文化,而不僅是船堅砲利。國家文化的高低,則繫於人民整體的人文素養。人民粗鄙,就不會珍惜數千年來祖先凝聚智慧所留下長篇累牘的古籍,有人籠統地稱之曰:古文或文言文,而指古文是封建的餘孽,是統治者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是已經失去功能的死文字,學生無需學習這些既無用又殘害活潑心靈的廢物。
台灣時下的古今之爭,其焦點有二:

一、有人認為,文言文是封建的代表,是某些政權用以禁錮思想的工具。我們承認,文言文中確有封建思想,也確曾用來作為禁錮思想的工具,但我們也想請教,白話文中,就沒有封建思想的作品乎?靠著國高中學生少讀幾篇文言文、多讀幾篇白話文就可解放思想,臻於通達之境乎?

二、有人認為文言文已是無用的文體,今人已無人使用文言文寫文章,為何還要花時間去閱讀這些死文字?

我們也承認,現代人早已不用文言文寫作,日常生活中,文言的對聯、酬酢的詩文只是少數人的即興之作而已,但莊子說:「無用之用,大矣哉!」。以數學為例,對大多數人何用之有?三角函數、對數、無理數等,在日常生活中,幾如天邊之浮雲,但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畢竟學到了邏輯的推理,學到了形體變化的科學演繹,更學到了什麼是抽象的思考,這就是無用之用。足見有用、無用之辯根本是個毫無意義的議題。

文字的功能演變至今,除了應用之外,它畢竟還承擔提升人文價值的任務。何謂人文價值?基本上,就是承接我們祖先固有的文化,再予以發揚光大。其涵蓋面豈僅是文學、藝術而已,舉凡宗教、政治、學術、飲食、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等,無一不是文化的一環。而文化的線,便是藉著浩瀚的古籍向下不斷地延伸流傳,如思想面的孔、孟、老、莊,宗教面的大量佛典,文學面的歷代詩文,它絕不是斷簡殘篇,而幾乎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甚至血脈中了。

今天,當權者蔑視古文,必去之而後快的心理,追根究柢,目的在「去中國化」而已。然而,讓中學生少讀幾篇文言的小動作,對早已在人們心中紮根的人文價值,毫無撼動的作用。大量人潮仍會湧向媽祖或佛祖的廟宇拜拜;大量人潮仍將湧向故宮博物院參觀那些「封建而無用」的文物;無數國人仍習慣唸唸有詞「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諸法皆空」等封建名句,這些都不會在社會中消失,少讀幾十篇文言、古文,豈能將這些深入骨髓的人文價值棄入垃圾桶。

如果執政當局真想玩「去中國化」的遊戲,我倒建議,不妨從故宮博物院下手。在某些人眼中,「故宮」二字無異是封建的符號,而該院所有藏品無一不是中國歷代文化的象徵。如果將故宮博物院拱手歸還中國大陸,不是更能徹底表達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分途的決心?此不僅會引起國際的震撼與重視,在兩岸關係上,也可以徹底表達「一邊一國」的重大理念。此一顛覆性的行動,才是踏出「去中國化」、尤其是「去中國文化」重要的第一大步。

 
瑞士年改公投失敗 台灣年改會成功嗎?
黃揚名 ∕ 大學副教授 (台北市) / 聯合報
九月廿四日瑞士進行今年最後一次的公投,其中關於退休金改革的這組投票備受矚目。這又分成兩個面向:第一是要改革給付年齡,把女性的給付年齡從六十四歲延後至和男性一樣的六十五歲;第二則是要增加營業稅來確保其中一個年金系統不會破產。
結果這兩個面向都沒有獲得通過,其中給付變革有五十二點八%的人反對;增稅來支付年金的差距更小,只有不到二千票的差距(瑞士共有五百多萬選民,這次投票率四成多,有兩百五十萬左右的選民去投票),稍微多一點點人反對增稅。

多數已開發的國家都在面臨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年金支付體系瀕臨破產的局面,主因有好幾個:平均壽命的大幅度增加是最主要的,再者就是年金投資的收益大幅下降,有些國家再加上少子化的因素。這些聽起來很熟悉對吧!是的,台灣也在面臨同樣的處境。在台灣,年金改革還沒有正式通過全民公投的考驗,也不確定結果會是怎麼樣的。

但是,年金改革到底是不是一個適合公投的選項,恐怕也是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畢竟,我們不期待錢會自己長出來,所以不能要年金繼續給付,但不考慮錢從哪裡來。

有些社會聲浪會抱怨政府把年金都陪出去穩定金融市場,所以才會瀕臨破產。這或許是部分的原因,但我們都需要正視一件事情:台灣高齡人口快速攀升,扶老比從現在的五比一到四十年後的一比一左右,就算年金的投資再怎麼好,都難以支應未來超高比例的領年金的族群。

台灣相較於瑞士或鄰近的日本有更高一層的風險,因為我們的年金制度基本上只有一個來源,就是公保、勞保、農保或是國民年金,但瑞士、日本等國家,都有一種是部分企業幫員工投保的部分。企業主是否該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讓自己的員工不用為老後過度擔憂,也是值得思考的議題。

改革是必要的,痛苦是大家需要一起承受的,但目前我們欠缺的是能夠永續的改革方式。這也是瑞士年金改革沒有通過的原因之一:不少反對的人,並不是反對改革,而是認為這樣的改革無法解決問題,所以選擇了反對。

這樣的永續改革方式,對於現階段在領年金的人來說一定會有剝奪感,但是,我們已經沒有別條路了。如果大家選擇不改革,那麼就是等待年金破產的一天,各自謀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