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讓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

.聯合報社論..本土主義是鎖國教育的最佳偽裝
.聯合報黑白集.運動員精神與愛國主義
.經濟日報社論.讓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








經濟/讓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


2017-09-12 03: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歷經近半年分區會議及多場主題論壇後,第四屆全國文化會議於日前順利舉行。在時代的脈動下,這場睽違15年後文化部再度舉行的文化會議有著迥異於以往的內涵,特別是規劃了「文化永續力」議題,強調文化與經濟的共榮發展。這對日益重視經濟轉型的台灣而言,實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文化經濟和文創產業成為國家文化政策的重點發展方向,但文化界與產業界卻常落入文化內涵與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此次文化會議強調的「文化永續力」指出應從文化生態平衡體系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的文化政策,尋求文化與經濟產業的共生和共存。這是一個令人樂見的發展。
台灣的產業經營最被詬病的特質之一,就是缺乏文化內涵,以至於始終難以高值化;而台灣的文化產業向來積弱不振,必須大幅仰賴公部門的政策支持,欠缺自我發展的動能。西方先進國家乃至於亞洲的日韓泰等國向來重視文化與經濟的共榮發展,也都能獲得很好的成果。台灣的產業政策與文化政策過去多是各自為政,缺乏整合與系統性思維。
事實上,文化與經濟的雙元獨立發展已愈來愈無法面對外在局勢變化的衝擊。如今數位科技加速了資源與資訊的跨國流動,加深了全球化發展對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不僅文創產業的國際競爭加劇,也影響本土文化多樣性的平衡。因此,一方面未來文化必須藉由產業經濟價值帶來營收,以便能維繫創意永續發展的能量 — 文化需要經由生產、流通、接收到消費的過程建構文化循環的基礎性支持,使經濟利益成為挹注文化創作的活水;另一方面,經濟產業也需要透過文化特色與文化輸出等軟實力來加值與傳布。由此可知,讓文化多樣的內涵與經濟發展的價值共榮、共存和永續發展,實是當前台灣文化經濟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此次文化會議能察及此點,並得到若干較新政策思維的結論,這對建構台灣文化發展的生態系與經濟轉型都有重要意義。首先,如要建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系,不應長期依賴政府資源挹注,有限的政府資源應該用於最具公共性、最有正向外部性的項目,因此,應建立包含租稅、基金在內的文化金融體系,引入市場與投資者,型塑良好的公私民夥伴關係,並減少政府直接補助作業。相關事務應交由像即將成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這類中介組織來進行資源分配評估與策略執行。
此外,文化永續的根基在於青年的創造力,文化產業健全的生態體系也是支持青年創意最具體的實踐,包含透過教育的跨領域融合、公共媒體的產學連結、文化金融體系在創作、創業的支持,支撐青年創意的想像與實現,讓青年成為文化永續發展的活水源頭。現今的經濟活動與政府政策都極重視青年的創意創新與創業,事實上,青年的創造力正是縫合文化與經濟發展落差的最佳動力,只要對青年有更多的支持,無限的創意就會是讓產業得以轉型發展的契機。
因此,政府部門除了擴大文化經濟投資活絡藝術市場,振興影視音產業之外,更要思考如何健全文化經濟支持體系,建立文創投資的合理回饋機制,平衡文化貿易與文化多樣價值,讓文創產業的利益能真正回饋挹注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與創作。在策略上,除了建立媒合跨域藝文經濟平台、藝文電商平台,壯大公共廣電集團,人文出版與獨立書店的適當補助之外,也要思索如何透過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電影中心以及視覺、表演藝術及出版等相關中介組織,投入文創人才的培育,並強化文化內容研發使創意源源不絕。
透過一次又一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所形成的文化會議結論,既然已經展現人民前瞻與進步性的思維,更凝聚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剩下的就是政府部門如何跳脫文化工具性思維,透過跨部會、跨領域的協商合作,真正讓文化多樣的內涵與經濟發展的價值共榮、共存和永續發展。


聯合/運動員精神與愛國主義


2017-09-12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網球女將詹詠然(右)與瑞士名將辛格絲(左)搭檔,在美網女雙決賽以直落二擊敗對手,捧走金盃。(美聯社)



詹詠然事件沸沸揚揚,雖贏得美網公開賽女雙冠軍殊榮,許多國人仍不諒解,連她和家人是否「長期濫享國家資源」也遭檢討。詹詠然事後向她在世大運的搭檔謝政鵬道歉,並說明當時身體和賽事夾擊之苦。
世大運為台灣帶來久違的全民團結意識,是難得的成果,促使小英總統宣布要增加體育經費到百億元。也因這事和「國家榮譽」畫上等號,奮力奪牌的選手儼然國民英雄;而像詹詠然這般中途棄賽、甚至傳出「預謀論」,也難怪民眾難以諒解。但從另一角度看,詹詠然在美網奪冠「讓世界看見台灣」,也是另一種收穫。
運動和國族主義掛鉤,群眾情緒和社會心理可以理解,但國族主義終究不應是運動精神的最終目標。「為運動而運動」,底線是強健身心,往上還要追求團隊合作、公平競賽、超越極限等精神。職業選手有各自的目標和選擇自由,也不必強求非要「為國家犧牲個人」。
這次詹詠然事件讓人感受不佳,與其指責她「不愛國」,不如說她「丟包」搭檔臨時棄賽的說詞可疑,有違運動員精神。至於她未能以「留在家鄉爭光」為優先,因而引發「浪費國家栽培」之議,倒凸顯了台灣對任何文化、藝術、體育資源「只顧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的短視。
多少預算補貼了那些已享盡光環的成名者,卻未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去處?詹詠然事件若能讓此類惡例重新檢討,或也有補破網的功效。


聯合/本土主義是鎖國教育的最佳偽裝


2017-09-12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課審大會進行高中國文科課綱審議,討論具爭議性的文白比例;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中)率領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等教育團體代表在會場外舉行記者會,要求依照適性、公平、競爭力原則,文言文比例應訂為30%-50%,並分A、B兩版教材。記者侯永全/攝影



高中國文新課綱文白大戰,經過激烈攻防,決定維持課發會研修小組規畫的四成五到五成五,算是守住語文教育專業的最後防線。但連日的爭論,則撕扯社會的認同傷痕,且有變本加厲之勢。下階段攻防將轉移到核心選文上,我們認為,必須回歸理性討論,別再上演「假民主掩護黑箱、假多元霸凌專業」的戲碼。
這波文白之爭焦點,包括:大降文言文比率、網路票選程序不明、十篇選文中有六篇是台灣冷僻古詩文。這原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可分別從語文、文學、文化或教育等專業角度審視。然而這次課綱審查運作,企圖訴諸「本土主義」以達成「去中」的目的,如此鎖國式的教育,勢必犧牲學生的學習品質和高度。
重返課審會高中分組會議現場,高中生課審委員痛斥研擬課綱的大學教授:「搞什麼東西?」大學生課審委員則高論:「我們的國文教育在中華民國來到台灣時,有個功能是傳承中國正統文化;但我們這個時代變成不敷使用,甚至是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如此淺薄而霸道的發言,真反映了時代的聲音嗎?
這些課審委員,除質疑課綱研修小組對五百位國文教師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並自行決定大降文言比率,廢棄教授們精挑的廿篇核心選文;並另找五百名不同身分的師生、社會人士,以「小圈圈網路投票」的方式選出圈定的特定選文。課審委員聲稱,這叫「為國舉文」;事實上,整個「舉文」過程既不透明、也不民主。在課審會文言文選文小組的十二人中,僅有一名國文老師,課審委員卻假藉多元之名取代專業選文,真是可怕的黑箱作業。
諷刺的是,課審委員要求選文要「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類」,但他們後來黑箱產生的十篇選文,台灣古詩文占了六篇,皆為清朝之後的記遊或風土之作。可見,以他們的標準,選文必須奉「台灣」之名,至於在反課綱時高喊的「程序正義」云云,根本不值他們一哂。
再看課審委員推薦選文的動機與態度。推薦蔣渭水〈送王君入監獄序〉的動機,是要「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屬於台灣的監獄文學」;卻未慮及這篇反殖民砥礪同志之作文筆不是絕佳,且有「嫖來又嫖去,肉林而酒池」等句。選擇陳肇興〈番社過年歌〉的動機,則明言「去年當總統提出向原住民道歉,社會的共鳴聲很微弱,這份哀愁是否是因為教育場域中太空白了」。亦即,課審委員的選文在文學上未必正確,但他們追求的是政治正確。
至於選擇日人中村櫻溪〈七星墩山蹈雪記〉,除因這是「關於教育,也關於書寫台灣的紀錄」,也要介紹「在台日人漢文學」。但既要說明這類詩文的題材,卻只引述「台日漢文交流實況」,而略去原為「以日人為中心」的交流;既要解釋這些作品的特色,卻只引述「對古典文學傳統的模擬與轉化」,而掩去本係「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模擬;更刻意遮掩其中不乏「宣揚政治理念、傳播殖民現代性之作品」的事實。這是什麼樣的選文動機和心態!
實質上,文白之爭只是個假議題,掩蓋的是從本土化到去中國化的文化意識形態鬥爭:場內拒絕中華文化本位,場外反對藉古文造神;聲援者更要掃除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
文白之爭,已歷百年,本質上與統獨無關。但蔡政府搭了台,藉課綱審查糾眾來唱戲,從歷史到國文,都旨在加速去中國化的走向。如果歷史課綱可以讓台灣「脫中入亞」,國文課綱是否也像「減香變滅香」,最終「減文變滅文」?這次減文夢魘暫解,但反對者明言不甘心,將再戰選文。試問,如此自我限縮的鎖國式本土教育,不是文化自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