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拚碳中和 企業加速應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放下復必泰的石頭吧!
◆  聯合報社論/跳棋式的接種政策,讓社會矛盾百出
◆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拚碳中和 企業加速應變







經濟日報社論/歐盟拚碳中和 企業加速應變


2021-09-04 03:25  經濟日報 /   社論
歐盟是全球節能減碳執行之先驅。2005年起即啟動碳排放交易機制,這是歐盟綠色政綱並實踐2050年淨零碳排的重要舉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歐盟是全球節能減碳執行之先驅。民國 94 年(2005年)起即啟動碳排放交易機制,這是歐盟綠色政綱並實踐民國 139 年(2050年)淨零碳排的重要舉措。民國 108 年(2019年)發布的《歐洲綠色協議詳盡訂出歐盟氣候目標與戰略,目標民國 119 年(2030年)碳排放量相較民國 79 年(1990年)至少縮減55%,並希望在民國 139 年(2050年)之前歐洲能實現碳中和。

歐盟執委會並於7月中討論法案,新增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工具,要求進口歐盟之產品須購買 CBAM 憑證來抵銷產品碳含量

觀察歐洲綠色協議戰略重點一方面是為轉型發展提供資金,另一方面不偏廢任何環節與產業產業碳中和主要作法:依靠發電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發展能源改革,同時在幾個重要產業-交通、建築、工業等提升電氣化比率,對航空、高耗能工業等無法完全用電氣化予以取代行業,生質燃料與氫能源成為重要替代方案。

除歐洲之外,世界各國也都在努力希望完成上述目標我國政府值得對此通盤思索政策方向:對於能源基礎建設、新能源發電、電網、製氫供應鏈、重要工業的設備、化石能源發電等方面,宜大規模的投資發展和改造。對於氫能製造、儲存與運送、電動汽車、儲能設備、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負荷等環節靈活度、技術,宜進行調整與投資。

另外,除了上述技術與硬體設備的改革,國際之間的共同合作與目標設定,電力市場改革、碳交易市場等軟性機制,也應搭配國內法律、行政、市場經濟等方式完成能源系統的低碳化,實現高比例潔淨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基本上,碳邊境調節機制制定的背景在於:歐盟認為其在大幅減少境內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進口歐盟的商品溫室氣體排放量卻在不斷上升,這破壞歐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故此 CBAM 於民國 109 年(2020年)3月完成「初期影響評估」,預計於民國 112 年(2023年)1月1日生效,三年過渡期,民國 115 年(2026年)1月1日將全面實施,涵蓋電力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如水泥、肥料、鋼鐵、鋁、進口電力等產業。未來出口到歐盟的企業,依產品碳含量繳納 CBAM 憑證,並有減免原則。然而減免原則,對於我國這種沒有碳定價或交易制度,企業只能向歐盟申請或購買一途。

依據民國 109 年(2020年)我國出口貿易統計,我國出口歐盟之受 CBAM 管制相關產品占總出口0.24%(約8.3億美元),其中以鋼鐵產品為主。若 CBAM 正式實施,我國短期因應策略:企業為了出口到歐洲,可能會更換原材料為低碳替代品,以降低自身所需繳納的碳稅,以保持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企業可能轉向在歐盟內部生產的供應商或其它碳排放較低的供應商。

在長期因應策略方便,歐盟朝向零碳社會,為了降低相關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各行各業必須朝低碳化方向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與此同時,企業須積極開發低碳技術,尋找新型可替代能源。

綜觀未來,在全球供應鏈劇變之際,有無碳中和相關作為未來甚至會成為判斷是否屬於「志同道合」供應鏈夥伴的基礎,企業也應思索要將「碳議題」算入成本公式。因此,建議企業可考量以下幾個作為。

首先,企業應釐清自身及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情況,加深對產品碳足跡瞭解,在自身減排同時,督促供應商進行減排;其次,碳減排可透過提高能源利用率,技術升級以減少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實現,儘早投入相關研究;最後,可應儘速思考如何透過購買林業、太陽能發電、風電發電或相關部署抵銷產品排放的二氧化碳。












聯合報黑白集/放下復必泰的石頭吧!


2021-09-04 05:01  聯合報 /   黑白集
我國首批BNT疫苗昨運抵桃園機場,前一天上海復星醫藥在微博曝光,冷凍櫃外觀掛有簡體中文字的「复必泰」字樣的布條。圖/取自復星醫藥微博



首批 BNT 疫苗抵台,陳時中感謝再感謝。不料,有桃勤人員先一步登機移除原本掛著的「復必泰」布條,又引發外界一番冷嘲熱罵。其實,疫苗已經安抵,不管藍綠都該放下復必泰這顆大石頭了。

當初,蔡政府以復必泰損及主權尊嚴,阻撓鴻海採購。如今既承認「內容物比較重要」,卻還動手腳去拆布條,顯得畫蛇添足。陳時中推稱這是台積電要求,但台積電何曾指揮得了機場地勤?這種說詞,民眾自然不會相信。

不論藍綠,還在為消失的復必泰布條吵來吵去,其實是浪費生命。郭董之所以搶到這批 BNT,主要是北京延遲批准 BNT 的緊急授權,上海復星被迫「棄單」,我們才有這批疫苗進來補上疫苗空檔。

最可笑的是,民進黨把復必泰說成是中國製品,實際上它迄今無法進入大陸市場。BNT 是標準的德國疫苗,只因取了「復必泰」的中文名字,反變成兩岸「棄兒」:那邊不准進,這邊不想要這才是兩岸的精神分裂症

兩岸對復必泰的愛憎,都摻雜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對岸原本七月就要核准復必泰成為首支進口疫苗,卻擔心大陸民眾施打國產疫苗的意願降低,因而拖了又拖。在台灣,則是蔡政府為扶植高端,刻意把郭董的好意卡了又卡。

了解復必泰的「原罪」後,大家就別再把石頭放心上了!













聯合報社論/跳棋式的接種政策,讓社會矛盾百出


2021-09-04 04:58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BNT 疫苗進口,指揮中心決定先讓十七到十二歲學生族群優先造冊施打,再開放十八至廿二歲登記接種。此舉,遭公衛專家批評是錯誤的政策,因為長者或高危險群更需要這些疫苗。對此,指揮官陳時中答稱,除非疫苗繼續到貨,否則「機會公平問題永遠無解」。把疫苗當成公平分配的議題,未免太過簡化問題,何況政府的疫苗分配並不公平

在疫苗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接種的原則,應以降低民眾染疫致死或引發重症為首要考量。因此,各國的接種順序,才會由長者或重大疾病者優先施打。我國的接種政策,卻因政府的某些私心摻入了特殊考量,導致第二類政府防疫人員的人數大膨脹。而唐鳳的預約接種系統,又因為衛福部的不斷介入,使得按照年齡順序上網預約的民眾屢屢落空,數百萬工作且納稅的青壯族群迄今還打不到第一劑。如今指揮中心突然飛象過河,跳過這些人,將十幾歲的青少年列為優先施打對象,當然讓人懷疑這樣的決策是否合理明智。

指揮中心將中學生族群列為首波優先施打對象,主要是 BNT 是目前全球唯一取得授權可對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施打的疫苗,疫苗既然來了,就先給青少年學生接種。但指揮中心卻忽略了,BNT 疫苗才首度登台,從未用在任何我國成年人身上;在效果及副作用未知的情況下,就匆匆打進青少年體內,難道不嫌冒進?

全球各類疫苗,之所以對十八歳以下青少年的接種採取保守態度,主要是青少年的身體還未發育完全,他們絕非「縮小版的成人,所以對注射進他們身體的疫苗要格外謹慎。指揮中心如果先讓 BNT 在更成熟的青壯族群身上打過,熟悉一下相關的正副作用,再為青少年學生施打,豈不是更安全而穩重的做法?

事實上,相對於廿到五十歲間工作年齡的青壯年,中學生的活動環境相對單純,染疫後出現重症的比例也較低。權衡之下,政府急急要求中學生集體優先施打,卻像下跳棋般略過那些染疫機會顯然更高的青壯年,顯難稱是持平、理性的決定。同時,這也造成青壯世代的相對剝奪感,覺得自己是「被犧牲的一代」。

這種跳棋式接種策略,其政策矛盾,立即表現在即將開學的大學校園。根據台北市訂定的《大學防疫工作建議指引》,大學教職員必須打完疫苗超過十四天,才能進入校園,否則即需要提出三天內的 PCR 陰性證明,且每星期要更新重檢一次。事實是,許多大學青壯教授是政府「跳棋接種政策」的遺漏者,相關部門一度讓他們集體造冊,最後卻未同意他們施打。依此規定,他們連大學校園都不能進入,遑論返校授課。而且,醫院的 PCR 檢測經常大排長龍,教授每隔幾天就要跑醫院接受檢測,誰能受得了這種官僚鳥氣?

自詡「超前部署的政府,弄到今天疫苗奇缺的窘境,實是咎由自取。陳時中說「機會公平永遠無解」,然而這並不是機會的問題,而是政府傲慢卻瞻前不顧後的短視心態,造成了國民的接種困境。深一層看,陳時中一味追求擴大「覆蓋率」,表面看似言之成理;但當變種病毒不斷製造各種「突破感染」,台灣許多接種第一劑的民眾都已超過合理時程,仍苦等不到後續接種第二劑的通知。隨著時日,他們身上的抗體,已漸不足以有效對抗病毒。在這種情況下,萬一病毒再度來襲,台灣恐將出現比五月那波還慘烈的本土疫情。

屆時,把疫苗當成政治棋子運用的政府,還會記得拯救人命優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