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擁抱電動車是RCEP的脫困之道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389/web/

◆  聯合報黑白集/MOU也雙標
◆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的傲慢與淺薄堆高了一言堂災難
◆  經濟日報社論/擁抱電動車是RCEP的脫困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擁抱電動車是RCEP的脫困之道


2020-11-24 00: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RCEP 成形,經濟部和業者座談後決定以兩個策略應對:擁抱電動車及結盟半導體。台灣半導體的優勢無庸置疑,但電動車是否可以成為脫困之道,卻值得深究。

民國 108 年(2019)全球汽車銷售量從18年的 8,600 萬輛跌落到 7,500 萬輛,降幅超過10%;生產量也由 9,700 萬輛降到 9,200 萬輛,各大車廠都在度小月,紛紛轉型求變,加上電動車發展迅猛異常,疫情過後的汽車業版圖即將大幅改變。

在台灣,原想藉「納智捷」挽回頹勢的裕隆汽車,在這波洗牌下也受影響,認列了納智捷的累積虧損、減資、購回東風裕隆的技術資產、再增資納智捷;再由華創以技術作價和出資80億元(占股51%)的鴻海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支援納智捷車型開發並生產電動車零件。裕隆的造車經驗和鴻海的車電技術互補,被視為雙贏。然而,台灣汽車產業已走到生死存亡之秋,十年後能否再見到國產品牌,還是淪為外國汽車的本地裝配廠,大概很快就會揭曉

台灣的汽車產業,可以列入經濟發展的教科書,成為產業政策失敗的典型範例。一個腹地有限的中小型市場,面對國際間的重重保護,卻硬要發展這種具「規模經濟」特性、需要龐大內需市場支撐,才可能發展成功的產業。即使早在民國 43 年(1954年)就開始發展,政府也提供了各種保護,包括高關稅和各種市場的獨占,卻終究無力突破技術、擺脫外國車廠掌控,銷售量有限「平均成本」無法拉低之下,幾番努力都無法突破逆境,前例有華同重車、飛羚101、台塑1號、納智捷等,半個多世紀後終於走到這步田地,說來蒼涼且令人扼腕

台灣汽車業雖然一路走來跌跌盪盪,但也曾有過突破機會。民國 69 年(1980年)代初期,日本豐田汽車曾提出在台投資年產30萬部以上汽車的大汽車廠計畫,除供應本地市場外,也出口到美國和東南亞,但相關部會堅持要在營運八年後出口半數以上,雖然豐田後來退讓,但政府還是疑慮再三,導致談判在民國 73 年(1984年)9月破裂,大汽車廠告吹,豐田只投資了華同變身的國瑞」,在台組裝數量有限的豐田汽車若當時接受豐田大汽車廠投資,今天東南亞的底特律應不是泰國而是台灣,汽車產業的就業人口可能是今天數倍之多,零組件廠的產值同樣也是數倍德國和丹麥兩個鄰國之間,德國雙B汽車名聞世界,丹麥沒有著名工業,反倒以農畜產品著稱,但人均生產卻長期高於德國。為了國車國造的「理想」,台灣長期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有人認為同樣本地市場不大,為何韓國卻可以發展出汽車產業?殊不知,韓國長期受中日等外國欺凌」,愛國心特別強烈,迄今市面上難得看到外國進口車,連開進口車都可能受到同胞白眼,提供了遠大於台灣的市場保護。加上企業敢於提供高薪、花大錢在國際宣傳、充分運用日本退休專家,國家又不計成敗提供企業更大支援,在在都遠非台灣可比,其後果自然非常不同。加上近年到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為汽車出口提供免關稅的優越機會,台灣汽車業當然瞠乎其後且愈差愈遠。

然而,電動車的興起,讓汽車業的競爭態勢產生了巨大變化,也讓奄奄一息的台灣汽車,有了可以期待的機會。

勤業眾信日前發表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指出未來四大趨勢為汽車電動化、汽車共享化、AI 科技加速創新、車聯網科技融合技術成熟。這些發展的確可看出台灣仍有機會切入,但汽車零組件認證嚴苛,目前也已被一些大廠壟斷,並沒有想像中簡單。政府的確應擬定完整計畫、撥出部分資源協助這個產業發展,避免產業過度集中在資通訊電子業,以免風險既高又不利於所得分配。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的傲慢與淺薄堆高了一言堂災難


2020-11-24 00: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本報系資料照


失聽的政府系列三

週日數萬人上街示威的秋鬥」,主要訴求之一是要行政院長蘇貞昌下台其中原因不難想像:政府宣布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各種行政作業荒腔走板,衛福部、農委會角色錯亂,置人民健康和農民權益於不顧;而 NCC 關中天打壓言論自由,更是蘇揆主導 NCC 人事的直接結果。蘇貞昌平日頤指氣使,對待政府官員態度倨傲也就算了,面對民眾關注的議題,他仍然不改鐵臉威儀毫無溝通善意,誰能消受?

蘇貞昌原本即有「酷吏」形象,他似乎也以此自豪。然而,酷吏和「鐵面無私」畢竟是兩碼事,蘇貞昌回鍋出任行政院長仍保持這種作風,和蔡英文標榜的「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完全背道而馳。更可議的是,蘇貞昌再掌行政院後,在用人和決策上頻頻顯露私心,屢屢偏袒自己派系人馬。當傲慢摻雜了黨派私心,其強勢便再也無法理直氣壯。

在傲慢的另一面,蘇揆也缺乏深度和器度。蘇揆常常使用誇張的言詞和強硬的態度,其實是要遮掩自己見識的不足。仗著行政院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再加上蔡政府「一言堂」的氛圍,蘇揆的傲慢往往能成功掩護其識淺,藉此驅遣整個行政部門。蘇貞昌接任閣揆將近兩年,行政院許多部會幾近無聲,除了話語權被閣揆一人搶奪殆盡,更可憂的,應該是許多專業見解遭到蹂躪吧!

蘇貞昌的強勢,造就了台灣防疫的佳績,這點不能否認。但台灣的防疫成果,更大成分可能要歸因於 SARS 經驗所催熟的公民意識,還有基層醫護和公務人員的集體努力。就這點看,蘇內閣不斷自我吹噓的「超前部署」和「國家隊」,如今已露出疲態變成了「原地踏步」,如果再持續下去,甚至可能造成台灣停滯不前。當其他國家已經開始搶購新冠疫苗,台灣卻因蘇內閣為利益團體爭奪代理權而取捨難決,使得疫苗獲取管道遲滯。至此,防疫的「超前部署」,已經淪為「落後部署」了。

更可議的是,在一切為防疫的口號下,蘇內閣竟將許多政府日常行政工作棄而不顧。行政院應依法召開的治安、食安、毒品防治等十多個國家級會報,最近陸續被踢爆許多已經年餘未曾召開,這些都是蘇貞昌廢弛政務的明證。他把政務鎖定在自己關注的少許項目,讓施政的光環籠罩在自己頭上,卻把民眾關心的事務堆進倉庫,讓原本即難見光的角落變得更陰暗。試問,如果不是馬來西亞女大生在台南被殺,誰還記得治安會報多久沒開了?

再看,蘇內閣中最「」的兩名閣員─衛福部長陳時中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又是如何應對民意。陳時中的防疫政策是「唯陸必堵」,因而先後發生「小明之亂」及「台商難回」;更因檢疫能量無法提升,不斷造成「確診輸出」。在美豬議題上,陳時中一味幫萊豬辯護,稱「吃幾輩子都沒問題」,更顯示他缺乏同理心。陳吉仲也一樣,非但不捍衛台灣豬農權益,更背棄自己在野時全力反美豬的立場,甚至逼迫地方要屈從中央決策。這兩人,都是蔡政府一言堂的最大戰將,也是政務官專業淪為灰燼的最佳表率」。

在蘇貞昌的執拗和倨傲下,內閣施政不斷偏離「民之所欲」,堆高了蔡政府「一言堂」的災難。放眼蔡政府,只見喧囂者噤聲者,已不見吹哨者蔡政府甫成立農水署」,台灣農田卻從北到南都要停灌,這正是一言堂自我催眠的結果傲慢而淺薄的蘇揆難辭其咎















聯合報黑白集/MOU也雙標


2020-11-24 00: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日前在美登場,由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右一)與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藍鶯(左一)簽署備忘錄,承諾後續對話,美國務次卿柯拉克(左二)及我經濟部次長陳正祺(右二)共同見證。圖/駐美代表處提供


台灣無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蔡政府隨即與美國在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上簽定「諒解備忘錄」(MOU)。這立刻變成大內宣題材,彷彿簽了 MOU 即可彌補進不了 RCEP 之憾。民進黨完全忘了,它先前談到 MOU 如何充滿鄙夷。

兩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出訪星馬和大陸,簽下總值九十四億元的 MOU。當時招來了綠營的羞辱和奚落,民進黨民代甚至以「統一備忘錄」、「統一之母」來形容這些 MOU。不少民進黨人更否定 MOU 的效力,說 MOU「毫無意義」。

誰料,兩年後民進黨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把 MOU 捧上天。蔡政府簽的 MOU,就是有台灣價值的、具實質效力;而韓國瑜或別人簽的,就是無效甚至是賣台的。這跟民進黨「過去反萊豬,現在挺萊豬」一樣,都是嚴重的「雙標」,全都以「時空環境不同」遮掩。

就事論事,「時空環境」確實會改變。以美國大選為例,幾可確定明年起將由民主黨執政,蔡政府此刻簽的 MOU 將來是否會被完全承認,還是個問題。尤其,簽署對象不是貿易代表署而是國務次卿,談的是供應鏈而不是實質貿易合作,這些都是問題。如此,要說台美 MOU 能抵銷進不了 RCEP 的損失,只是自欺欺人。

蔡政府押寶川普,證實是看走眼。但除了吹噓台美 MOU,它做好「沒籃子放雞蛋」的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