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為何蔡總統的膽識不如當年的蔡主席?

◆  【專家之眼】潮間帶的台灣生存戰略 沒有選邊的本錢
◆  【專家之眼】為何蔡總統的膽識不如當年的蔡主席?







【專家之眼】為何蔡總統的膽識不如當年的蔡主席?


2020-11-26 11:51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蔡英文總統(左)25日表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要求和她辯論萊豬,但現在情況與當年不一樣,奉勸江主席先國後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25日表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要求和她辯論萊豬,但現在情況與當年不一樣,奉勸江主席先國後黨。蔡總統在萊豬辯論高掛免戰牌,顯示今天蔡總統的膽識遠不如2010年的蔡主席。

2010年,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要求當時的馬英九總統與她辯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雖然未能贏得辯論,但至少證明她勇氣可嘉,對 ECFA 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與看法。

為何蔡主席當年豪情萬丈敢於單挑馬總統辯論ECFA,今天貴為總統反而不敢接受在野黨主席要求辯論萊豬的挑戰?

當年的蔡英文,身為黨主席,肩負著挑戰總統大位的重責大任,自然責無旁貸地主動挑戰馬英九總統。當時馬總統身邊的幕僚多建議不必理會在野黨主席的挑戰,因為勝之不武,若是敗北則會影響 ECFA 的推動。但是,馬英九決定給蔡英文一個機會,相信真理愈辯愈明,若能透過電視辯論,應可讓全國民眾更為瞭解政府推動ECFA的政經理念

顯然,蔡英文自己知道,如果她同意與江啟臣辯論萊豬議題,真理不但不會愈辯愈明,反而讓她在萊豬、萊牛議題上更站不住腳,而且更凸顯她在食安問題、大陸政策上的「前言不對後語」。

首先,當年蔡英文與民進黨以食安為由,大聲疾呼反對萊豬、萊牛,但是現在卻主張開放進口,完全沒有想到國人的健康與食安問題。直到舉國大譁之後,政府相關單位才開始制訂法規,但政出多門,中央與地方又不同調,全國吵成一團,不像是一個有做事能力的政府。

其次,蔡英文、政府官員與黨籍立委都將開放萊豬、萊牛進口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好像開放之後台灣即將擠身世界一流國家。加上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國務次卿柯拉克相繼訪台,政府官員更暗示,在與美國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 ,台灣將從公衛大國搖身一變成為經濟大國。

第三,未料後來情況生變,柯拉克9月17日的來訪本來是要來我國進行「經濟與商業對話」卻臨時變成「會前會」,幾乎煮熟的美台BTA這隻鴨子飛了,讓整個蔡政府成為笑柄。

第四,蔡英文2016年發表就職演說曾信誓旦旦要帶領台灣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最近,RCEP正式成立,台灣卻仍在門外。

夢醒時分,台灣人民終於發現,不僅RCEP只是南柯一夢,而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 也只是蔡政府畫的另一張大餅而已。

最後,2010年蔡英文旗幟顯明地反對ECFA,2014年更率領民進黨支持者與學生反對兩岸已經談判完成的服貿協議。但當2016年執政後,她不僅不再反對ECFA,反而要陸委會多次放話希望大陸不要中止ECFA。如果蔡總統同意與江主席辯論萊豬,她在ECFA立場的反覆也可能在萊豬、萊牛之外,成為她的另一個「阿基里斯腳後跟」。











【專家之眼】潮間帶的台灣生存戰略 沒有選邊的本錢


2020-11-26 16:51  聯合報 /   王長河/國防大學助理教授
當前美國正逢政權交接的空窗期,讓台海緊張關係一觸即發。圖為今年一月我空軍F16戰機(左)攔截共軍轟6K照。圖/國防部提供
面對美中兩大國的相互角力,台灣不應以動輒以升高兩岸緊張關係,來啟動兩岸之間的軍備競賽,圖為我空軍防空飛彈。 圖/國防部提供


潮間帶的國家,地形破碎,人口及幅員較小,經常受地理、資源及天候的影響,其依托著海、陸兩方發展,如同潮間帶的生物—屬「機會主義」者,行「寄生」與「共生」之策。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西倚亞洲大陸,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邊,東靠太平洋,是美國亞太戰略的最前線,是陸戰與海戰的交會點,也是美中兩大勢力的交會點,經常受到美中兩大國角力,潮汐相互推波助瀾的影響,正是典型的潮間帶國家。

在海權時代下,歷經中荷澎湖之戰、西(班牙)荷(蘭)戰鬥、日軍第一次侵台(生番事件)、法軍覬覦台、澎、日本第二次侵台(甲午之役)等,但大多因戰力差距大,多以敗戰收場,生命損失無數,台灣易守難攻的的戰略要塞,可見一斑。

冷戰之後,在美國的撑腰下,迫使中共放棄武力犯台,而採取「和統」的策略;2019年之後,中共與美國進入戰略博弈期,在民進黨採取聯美抗中政策下,讓中國大陸對台採取積極的「武統」戰略,在當前,美國總統大選落幕,正逢政權交接的空窗期,讓台海緊張關係一觸即發。

第一次工業革命—無軍防即無國防,第二次工業革命—無空防即無國防,第三次工業革命—無核武即無國防,第四次工業革命—無通資電即無國防,台灣的武備受限於國際空間,卻總難以發揮軍備自主。

而面對中共的武嚇,一問:數十年忽略國防與建軍,部隊能打勝仗嗎?二問:足不出戶的守勢作戰,有機會勝嗎?三問:台灣建構的不對稱戰力,有機會使用嗎?四問:國民準備好打持久戰了嗎?

 「不對稱作戰」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活思想,而不是採取「不挑釁、不示弱、不迴避、保持敵我距離20浬」的消耗戰戰略,自損其力。國防從沒有廉價的,基於威脅論、效果論或能力論進行武備,3%的年度國防預算,在面對政經實力日益崛起的中共,如同杯水車薪,每況愈下。

 因此,面對美中兩大國的相互角力,位處潮間帶的台灣,沒有選邊的本錢,而應該發揮地理的戰略優勢,在美中兩大國之間實施平衡外交政策,正如潮間帶的生物,行共生之策。面對兩岸軍事的日漸失衡,台灣不應以動輒以升高兩岸緊張關係,來啟動兩岸之間的軍備競賽,而應該如同潮間帶生物,恣意的遊走在美中兩大國之間。

台灣是個福地、爭地與衢地,夾在美中兩國之間的潮間帶,雖是台灣的地理劣勢,但卻也是台灣的戰略優勢,潮間帶的生存戰略,主政者當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