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聯合筆記/林死周哭 不言之聽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7209/web/

◆  漫畫/他來幹嘛
◆  疫後產業轉型 先找出問題
◆  下課不能管…5C孩子怎辦
◆  發展台灣經濟 不當反中旗手
◆  陸梵升溫 我應超前部署
◆  武器買再多 只有「掃把」能用?
◆  忙補助不補網 難怪「蕉」頭爛額
◆  衝刺國際競爭力 高教要鬆綁
◆  聯合筆記/林死周哭 不言之聽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林死周哭 不言之聽


2020-09-18 01:07  聯合報 /   李春
大陸網路瘋傳「林彪之死」,文中談及中共高層內鬥的厚黑歷史,雖屢遭刪除仍在流傳。圖為北京天安門前武警和毛澤東像。 (歐新社資料照片)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愛上書,上書文體古稱為「」,皇上讀沒讀沒人知 ,但佳「表」傳世,甚至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之說。


過去六十來年,中國流行的叫「萬言書」,近年這現代「表」漸無聲息,卻突有很多歷史揭密文。讀去不像心理復辟,但也難說清,是懷舊還是諷今。在京城知識界和紅二代圈中,近日盛傳一則「萬言史」,令很多人興味盎然,又令很多人迷迷糊糊。


名之為「萬言史」,是其長達卅二頁,以一頁四百字計有逾一萬二千字。而全文說史,一字沒涉今,是以野史型講一段中共黨史和中共軍史,由其題「林彪為什麼會死?周恩來為什麼大哭?」大致可知是由民國44年(一九五五年)中共元帥授銜講起,說到民國60年(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就戛然而止。


這篇文章以林彪隱伏、崛起到摔死為主線,鋪陳特定歷史區間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其間交代了幾位政治強人的盛衰,特別是排位第二的元帥彭德懷、一度執掌軍權的大將羅瑞卿等。比較特別的是,毛澤東時隱時現,鄧小平則隻字未提。作者署名「武秦嶺」,以對未解密史料的信手拈來,信其是軍方研究專家;從一些私密典故、稱謂脫口而出,也疑其身在「紅二代」。


這篇文章可讀性極高,順便摘兩段來玩味。一段說林彪跟毛翻臉後的強人之態,說「林彪還保留了一點軍人氣質的是他在與毛澤東決裂後不再與毛見面,堅決不寫檢查,被迫無奈出席民國60年(一九七一年)天安門上的五一晚會時敢比毛晚到達,在毛澤東不與他說話時他也不理毛澤東,坐了短短一段時間後起身拂袖而去。這是他與毛澤東見的最後一 面。」


另一段則說:「周恩來在證實了林彪死於蒙古之後曾嚎啕大哭。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一哭是太具有歷史性、其內涵太豐富了。對此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全部理解,因為周經歷過的人和事以及他所知道的黨內軍內不為人知的事太多太多,要研究這一哭,無論從正面從反面從側面還是哪一面,寫本書都不算多。」


這篇奇文據說寫於去年九月十六日,卻在今年「九一三事件」周年前後廣為流傳,朝中管事者下令全面封刪,但一定圈中傳之難絕。而最多人的讀後感,是一字不著今天,因何說此文與今天息息相關












衝刺國際競爭力 高教要鬆綁


2020-09-18 01:10  聯合報 /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台大校長管中閔表示,下一個目標是創校百年時進前五十大,並呼籲高教鬆綁提升經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今年可謂雙喜臨門,不但在英國國際高教評比公司 QS的世界大學排名上升到史上最高的第六十六名,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排名,也首次擠入世界百大,排名第九十七名。在台大九十二年校慶此年獲此殊榮,讓身為台大校友的我與有榮焉。期許母校在民國117年(二○二八)創校百年時,能進入前五十名。

高教是國家培育人才的搖籃,而台灣高等教育環境,因受廣設大學政策影響,品質無法提升。更因為一些不符實際的法規限制,及追求齊頭式公平的原則,讓大學在招收學生、聘用師資、調整學費、規畫課程等等上面無法保有自主及彈性,讓有心增加競爭力的大學處處受限,心有餘而力不足。最近教育部制訂大學教師資格審定草案,為此台大、師大及台科大三所大學校長特地呼籲,希望政府能少一些干預。因為大學自治乃是大學最珍貴的核心價值,政府應尊重大學的專業判斷,讓大學能全力衝刺,提升國際競爭力。

前段頂尖大學面臨的是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危機,而後段班大學遭遇的,卻是生存挑戰以及接踵而來的退場問題。過去的教育政策輕忽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反而廣設大學,僧少粥多的結果,如今負面效應已現。境內學生日漸減少,預估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大學生入學人數將不足十萬,屆時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私大面臨關門的困境。本地學生不足,「境外生源就非常重要。其中又以陸生為主要來源但政府對陸生卻不甚友善,設有諸多限制。兩岸急凍後,陸生大幅減少,而新南向國家因語言關係,來台學生也不多。對於這些因生源不足而經營困難的學校,政府尚未有明確的退場機制,將來勢必又會引起一場混亂,後患無窮。

經費預算不足,也是高教所面臨的危機,即使是台灣大學,民國108年(二○一九年)預算僅為二○五點八六億元,尚不足北京清華大學二九七點二一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一,三六四億元的六分之一。這是目前各校面對的困境,沒有足夠資源培養人才、無法吸引頂尖師資來台任教,教學和研究工作難以順利進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要提升台灣未來競爭力,就要加強投資高等教育,這才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教育肩負著培育人才的重責,影響個人的未來、社會的安定以及國家的興衰。但是教育的成果不像產業投資那樣可立竿見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旦政策錯誤,將牽連數代子孫,危及國家長期發展。過去教育政策缺乏長遠規畫,只是短線操作,又往往朝夕令改,越改越複雜,才會造成現今的問題。盼望政府能跳脫意識形態束縛,用宏觀角度思考百年大計。對於高教包山包海限制也應鬆綁,大學的自由度越高,才能有越豐沛的動能,追求學術卓越,發展個別特色,培育社會所需要多元人才,這才能強化台灣的人力資本,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忙補助不補網 難怪「蕉」頭爛額


2020-09-18 01:12  聯合報 /   吳芳銘/自由撰稿者(嘉縣太保)
香蕉價格低落,農委會啟動去化收購,高雄旗山收購場的香蕉堆積如小山,全部要送去當有機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農產品供銷失衡,而政府束手無策。只要氣候平順,農作物豐收,市場價格便崩跌,農民哀嚎,政府忙著補助收購去化,這套戲路,未曾變過。

如今場景,和二年前相似,農委會當時在面對大蒜、鳳梨香蕉等農產品價格一路崩盤後,在行政院會上「補破網」提出預警機制及因應作法,提出八大策略,針對鳳梨、火龍果、香蕉、大蒜等作物,以外銷、加工及直銷各一成為三箭齊發目標,調節供應量及價格

當年的網補好了嗎?今年三月去化鳳梨、八月收購文旦、九月蒜頭天價,加上現在香蕉價崩,「旺不起來、苦旦人生、穩操勝蒜和蕉頭爛額」,形成今年慘不忍睹的一道農產失衡風景線。

我們來看香蕉的問題。質量是永恆的主題

台灣從「香蕉王國」一路敗北失守日本市場,及無法開拓中國大陸市場,不是沒有原因。

除了品質不穩定提供次級品傷及信譽外,開放自由貿易的自己人打自己人,台灣貿易商網路互打」,把王國拱手讓人。遑論諸如菲律賓、厄瓜多、哥倫比亞、印尼等國訂單生產管理、規模化生產、機具協助運送,及冷鏈體系,更具競爭力。

台灣早失去國際競爭力,經年問題未解:小面積耕種的高成本、數十年不變的人工「一肩」搬運,造成「皮衣」多擦、壓傷、大小尺寸和成熟度不一、沒有溫控冷鏈的集貨場、裝卸貨碼頭和冷鏈物流系統基礎設備,以及非自動化傳統人力包裝等,都影響品質、價格和競爭力

補助和去化,只是救急抗生素、消炎藥,並非萬靈丹,無助於解決根本問題,吃多了體質更差,也會把老本吃掉,不可不慎

回頭看,二年前提出的八大策略未具體落實,外銷、加工和直銷各一成的三箭成斷箭,破網都尚未補好補滿,競爭力、產業化及升級都是奢想的空包彈。

香蕉困境,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地「幫蕉」,才能給自以為豪的「水果王國」相稱的榮耀,農民還在等候。












武器買再多 只有「掃把」能用?


2020-09-18 01:15  聯合報 /   趙興鵬/軍退(台北市)
陸軍一輛雲豹裝甲車昨天行經台中市大里區街頭,因遇路口彎轉不過去,陸軍機步第234旅說明,駕駛發現「轉向機油封破裂(塑膠材質)」無法做大幅度轉向,當下臨危不亂,考量用路人安全,立即派遣交管人員維持道路順暢。 圖/翻攝自臉書「警察之友會」


網路瘋傳國軍雲豹甲車在大街上轉彎導致塞車影片,事後國防部相關單位解釋,轉向系統故障,不過,相信的人可能不多。

筆者曾擔任基層裝甲排排長戰車連輔導長甲車分全履帶、半履帶前面為輪型、後面為履帶及輪型車輛;靈活度以輪型車輛最佳,輪型車轉彎要減速,腳離開油門踩煞車,全履帶甲車則得加油門,否則無法轉彎。

雲豹甲車為輪型甲車,在行駛中比全履帶、半履帶靈活,怎麼會用盡力氣,花了數分鐘才轉過彎?從視頻上最後一倒,倒得俐落看來,可以證明是訓練不足,應非轉向系統故障

日前,與一年輕房仲看房,走路可達,看其年紀輕輕已有圓滾滾肚子。我們一路走一路聊,他說:「當兵像夏令營」。我問:「能打仗嗎?」「不能!只能擋子彈!」。接著主動表示:「沒什麼訓練,四個月胖了好多」,他摸摸自己肚子。「哪個兵種?」「陸軍戰車兵!」「M48還是 M60 戰車?」他先是一愣,滿頭霧水,害羞地說「不知道!」

這位年輕剛退伍幾個月的兵,四個月役期,他只上過兩次戰車,正說明為什麼雲豹甲車駕駛開起來礙手礙腳如是服兵役四個月,你又能要他怎麼如老駕駛般嫻熟?看起來這套兵役制度下去,買再多現代武器,還是只能用「掃把」打?











陸梵升溫 我應超前部署


2020-09-18 01:17  聯合報 /   李晨鐘/退休公務員(高雄市)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十三日向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徒揮手。教廷官員說,方濟各已批准延長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主教任命協議。 (路透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教廷高層官員宣稱,教宗方濟各已經簽字批准延長中梵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為期兩年。這是近年教廷與中共關係重大進展,引起世人關注。

為了能夠直接向大陸地區教友傳播福音,近年來教廷一直積極與中共改善關係。由於陸梵雙方皆有善意,遂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北京首度承認教宗是中國天主教會領袖美中不足的是,這項臨時性協議效期僅有兩年,教廷期盼能夠延續,甚至制度化

為了營造友善環境,教廷外長蓋拉格今年二月十四日,藉參加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之機,會晤中共外長王毅,公開肯定大陸對抗新冠疫情成果

按往例,我邦交國外長,無論私下或者公開,會晤中共外長,即可能是雙方建交的前兆。

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一月二十二日,薩爾瓦多外長在智利,與王毅公開會晤。七個月後,薩國於八月二十一日與我斷交。因此,蓋拉格與王毅會晤,引起外界猜測。

陸梵一旦建交,將對我與教廷關係產生極為重大衝擊如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我政府將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教廷很可能在台北派駐宗座代表,與台灣地區天主教會保持聯繫但是宗座代表是教宗個人代表,不是教廷代表,宗座代表不具外交官員身分及權限,與大使館意義完全不同。並可能在國際間造成「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北京為中央,台北為地方」印象。我們是否接受?

第二,教廷與中共達成協議之後,北京必然會在教廷設置大使館。我政府目前派駐教廷大使館就必須關閉。我使館關閉後,是否比照其他重要無邦交國家之例,設置政府派駐的代表處呢?抑或完全斷絕往來?

依目前情勢,雙方應不至於立即達成建交協議。但是政府應該要有危機意識,超前部署,及早預謀因應方案,以免屆時無法做出妥善的回應。













發展台灣經濟 不當反中旗手


2020-09-18 01:19  聯合報 /   丁守中/前立委(台北市)
美中關係近來因新冠疫情進一步惡化。 (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中霸權鬥爭,國際合縱連橫,印太戰略反中愈燒愈烈,台灣夾雜其中,千萬別以為美國對台交往及軍購更趨密切,而沾沾自喜。

過去美蘇冷戰體系下,美國戰略上協防台灣,經濟上也用美國廣大市場來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現在川普在防衛上高價榨乾台灣,經濟上也毫不給台灣優惠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都對美台經貿談判悲觀,台灣人就更該認清自己在美中霸權鬥爭中的角色

現時美中霸權鬥爭,跟當年美蘇冷戰體系完全不同,兩岸形勢也有很大變化。台灣經濟倚重國際貿易,最需要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何況中國大陸還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如果成天想做國際反中旗手、變成兵凶戰危的國際熱點,台灣如何吸引外資?如何發展經濟?

此時此刻,台灣原本可以親中友美,左右逢源,但民進黨政府如果想藉美中矛盾追求獨立,把兩岸可經由時間慢慢解決的制度矛盾,變成必須立即解決的「統一」戰爭,那就是兩岸的悲哀。

美中霸權鬥爭既是戰略必然,礙於核大國相互保證摧毀的禁忌,美國向來喜用代理人戰爭,製造對手麻煩。台灣民進黨想獨立,川普正好借力使力,最近路透報導美將高調一次售台七項武器系統,動輒上百億台幣,叫台灣花大錢買軍火,台灣堡壘變成美國鬥中的馬前卒至於兩岸民族自殘生靈塗炭西方反華陣營才不會在乎,這正是他們的目的

大陸面對眼前狀況,更要學聰明。過去中國歷經帝國主義欺凌與搞集體主義造成的延滯,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發展局面,固然是中國人爭氣,但也是上世紀末國際聯中抗蘇大戰略,加上鄧小平的開放改革政策才有的成果。如今,中國已被西方陣營視為政經體制與文化思想上最大威脅與挑戰,變成全力圍堵壓制的對象,中國領導人更應學習中國王道精神的包容、尊重多元、與利益分享,低調協調周旋於國際,降低各國疑懼,而不是學秦皇漢武的霸道與集權。

何況,李克強曾言還有六億人民月收入只有一千元人民幣,眼前政策推展應以萬家疾苦為重」。搞戰狼外交、軍事上耀武揚威及高調的武統派,適得其反

以川普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唯恐不能及早壓制中國,碰到台獨意識與民進黨政府,正好一拍即合,川普更容易遂行其代理人戰爭策略。屆時東南沿海不寧,不只讓中國國際形象大壞、元氣大傷,至少也能延滯中國經濟發展幾十年。

明於此,在當前美中霸權鬥爭,所有國際反華勢力唯恐找不到幫手打代理人戰爭、壓制中國發展之此刻,兩岸人民都要學得更聰明!











下課不能管…5C孩子怎辦


2020-09-18 01:20  聯合報 /   鍾平/教(台中市)
教育部新規定,教師禁止在下課時管教學生引發反彈,教育部允諾修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新規定,教師不得在學生下課時間實施管教措施。我想,教育部應該是要老師尊重學生下課所擁有的休息與自由時間,引發爭議,教育部允諾重新檢視條文盡快修正。卅年國中教學經驗的我,就只說說那個下課時間,學生慷慨激昂,我一臉茫然的一幕。

國文課全班都認真,只有他發呆,我提醒他,他反而趴到桌上睡覺。下課請他拿課本來檢查,一片空白,問他該如何解決問題,他說:「妳就給我○分啊!國小時,我就知道只要乖乖不吵同學,來上學就可以畢業;我現在只要混過去,就會有一張文憑…。」戴著銀白鏡框的他,非常流暢地表達他「獨特」的學習態度。

他,不交作業不小考,別奢望他下課來找老師尋求協助,你叫都叫不來。只有學務處三天一喊五天一叫的廣播,請得動他。別忘了喔,他,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更別以為,僅只一個案例。請到校園實際走訪吧。沒空來?那就去翻翻國中會考成績(咦,教育部不是說免試升學嗎?)吧,為何一堆 5C 的孩子。










疫後產業轉型 先找出問題


2020-09-18 01:22  聯合報 /   廖明輝/製造業(新北市)
經濟日報昨天舉辦「產業戰略高峰論壇-後疫情時代 產業轉型契機」,財政部長蘇建榮(左五)、經濟部長王美花(左六)出席致詞,並與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左起)、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台灣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共同合影。 記者林俊良/攝影


製造力即國力,轉型、升級、接班,是製造業面臨的三大挑戰,也將形塑台灣產業的未來樣貌。日前參加經濟日報舉辦「產業戰略高峰論壇」,共同探討新冠疫情後的產業轉型之道。

台灣在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產業的上半年出口金額,創歷年同期新高;但傳產貨品出口持續萎縮,表現兩極。因應疫情,企業將進行分散布局與數位營運,商業決策更加依賴數據分析並強化風險管控機制,並降低對中國依賴。產業供應鏈從「效率掛帥」轉為「韌性優先」,也就是區域化、本土化、分散化以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

產業界逐步推動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無人搬運車於智慧工廠,從事進料備貨、生產製造、品質檢測、成品裝箱。數位科技將改變產業營運邏輯,導入數位轉型帶動新興經濟模式,以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收入,將加速企業成長與獲利。

過去卅年科技產業一直是國際產業分工的好夥伴,台灣與美國、中國形成上中下游分工合作模式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醒大家,現在中美貿易摩擦及國際疫情究責,使得美中爭執愈趨嚴重;美國近來鼓吹科技產業「脫鉤」思維,對產業是新概念與巨大挑戰,中國也鼓吹「內循環」、「雙循環」,台灣面對新的國際情勢,科技產業如何布局及因應,將是產業的嚴峻挑戰。

童董也對台灣經濟偏食提出反思,過度依賴科技產業出口、而服務業缺少外銷經驗;當前科技品牌、IC設計、代工在疫情期間雖獲利甚佳,但是否太集中科技產業?農業政策、能源政策呢? 台灣內需不足,經濟極度仰賴國際貿易與出口,需要國際和平環境,但面對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台灣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思。

後疫情時代,也是困惑的年代,許多難以辨識的現象,造成難以清楚辨識問題。這是一個問出問題,比給出答案,還要困難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