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重磅快評】不重減災 何不更名為《災害善後條例》?

.【即時短評】2025非核家園 把能源政策逼近死胡同
.【重磅快評】不重減災 何不更名為《災害善後條例》?

.【重磅快評】現實的川普與處處迎合的安倍
.【重磅快評】赴俄旅遊被除戶 政府用大砲打小鳥!
.【重磅快評】台灣送氣候峰會的禮物是張減碳芭樂票
.【即時短評】顏寬恒不再是「靠爸族」
.【重磅快評】賴清德與蔡英文的矛盾 與日俱增
.【重磅快評】小英有難 花媽豈能袖手?
.【即時短評】醒醒吧!外勞與千歲團才是農村勞動主力
.【重磅快評】慶富案將令國艦國造胎死腹中
.【重磅快評】誰讓成功嶺成了「霧都」?
.【重磅快評】獵雷艦烏賊戰 鬥馬之樂無窮
.【重磅快評】有需要的大官們該好好收斂收斂!
.【即時短評】比小清新 國民黨玩真的還是東施效颦?
.【重磅快評】我們的警政署長要很會做公關嗎?
.【重磅快評】北市府兩個局長吵架
.【即時短評】從芬普尼蛋到戴奧辛大閘蟹 食安辦在幹嘛?
.【重磅快評】原來,民主、自決不是獨立建國保護傘!






【重磅快評】不重減災 何不更名為《災害善後條例》?


2017-11-08 08:14 聯合報  主筆室

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災害防救法」部分條文,新增懸浮微粒物質、火山災害為「災害」的一種,納入災防法範圍。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災害防救法」修正,是該法施行十餘年的第六度修正;每次修正都「擴大營業」,昨天新增兩個項目火山災害及懸浮微粒,分由內政部、環保署擔任災害應變單位。兩部會分工載入災防法後大家都很好奇,這兩個新興生命財產威脅,主管機關要怎麼防災、減災?
以這兩天西南沿海空氣品質亮橘燈、甚至紅燈糟透了的局面,風向由東北風轉吹東風,過中央山脈後沉降,空汙被鎖死在西南沿海是主因,請問環保署如何、何時成立應變中心?又如何預防、應變、災後重建?1/3的境外汙染物要怎麼防阻?再說,立委認為懸浮微粒是天然災害,豈不是推給無辜的老天爺?
立委們突然覺得火山災害迫在眉睫,有危機意識當然可取;倡言火山熔岩、火山灰、噴發氣體極具危害性,應不是杞人憂天;但發言立委都不是學地質、防災,卻全未引經據典,憑印象、臆測,如何防災?再說,內政部接下這燙手山芋,那個單位管?消防署或警政署?總不會有個「地」字的地政司吧?
修正後的災防法羅列的災害項目包山包海,行政院所有部會幾乎都分任一個或數個災害的應變主管,但其間分工疏漏無所不在。舉例說,土石流農委會管,若是堵塞溪流形成堰塞湖則為水災,改由經濟部管,怎麼協調?轉換?寒害歸農委會,但該會只管動植物等農產品,凍死人他不管。
新興災害怎麼辦?例如微信、支付寶、刷臉消費日益風行,若駭客入侵置入電腦病毒,資安大當機形成災難歸誰管?電腦病毒若拆成電腦、病毒兩塊,難道前者科技部、經濟部、資安辦、交通部NCC管,病毒部分交給衛福部?食安問題一年爆好幾次,對民眾的威脅可能大於火山災害,是否下次修法納入?
包山包海列舉那麼多災害,列名主管的部會不清楚應對很正常。撇開專業名詞,災防可簡述為災前平時致力防災教育、減災設計及演練,災害發生後則是救災、復原、重建;糟糕的是,現況災前應做部分少得可憐,災害發生後的搶救、善後、復原才是主體。不重減災,只做搶救,讓災害愈救愈大。
或許法令改名為《災害善後條例》更貼切。

【即時短評】2025非核家園 把能源政策逼近死胡同


2017-11-08 11:51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明年此時台灣就要面臨核一廠除役,正式迎接非核家園的挑戰。圖為一次圍阻體,內安裝一號核能反應機組。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柏亨攝影


行政院今舉辦缺電記者會,欲為產業穩定供電提供對策,時機點說巧不巧,因爲明年此時台灣就要面臨核一廠除役,正式迎接非核家園的挑戰。一個馬政府時代預估2050年才能達成的目標,蔡政府很「阿莎力」的提早25年,然而能源政策也因此被綁架,逼近了死胡同。
不可否認,今明兩年國內能源供應進入最吃緊的過渡期,蔡政府能不能貫徹其能源政策,接下來是關鍵時間點。時程很短,目標很大,蔡政府必須步步為營,完全沒有可以出錯的空間。正如規劃供應大潭電廠天然氣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如今環評卡關,極可能打亂既有的供電時間表。
而撇開環評關卡不談,台電工程進度遲緩早已不是新聞,像是林口、大林和通霄電廠的更新擴建計畫,原預計今年8月可增加756萬瓩發電量,最後僅增加312萬瓩,達成率不到5成,未來要是再發生同樣的狀況,2025年非核家園逼不得已,可能變成2030、2040,甚至無限期延期。
對此,行政院長賴清德特別與經濟部建立穩定供電協調會報,要嚴格控管電廠開發進度,但也形同走在鋼索上,最怕的不是2025年不能達標,而是要是中途電力銜接不上,出現供電斷層,難保不會再出現猶如815大停電的危機。
而停電危機可以輕易轉變為政治危局。
不過困難的還不只有2025年的期限,而是當局的能源政策百般討好,形成多頭馬車,既要非核,還要綠電;拚命減碳,還要不漲電價,讓政策方向綁手綁腳、左右為難,儘管看似進步但絕對不夠務實,不但人民有疑慮,更讓產業霧裡看花。聰明如賴清德不可能不知道,才會說出重啟核能是「最後手段」,不肯排除所有的籌碼。
其實,產業發展盼的不只是台灣從5缺變5足,他們也盼一個穩定的政策和規劃,企業才能精準判斷損益,更有效率的運用資金,也才能更大膽的投資。然而,當政府編織了一個夢,充滿不可預期的風險,隨時可能驚醒,企業投資自然裹足不前,因為他們懼怕夢醒時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