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一例一休後遺症 三方向補救

.聯合報社論..反杜邦卅年,台灣環境變好了嗎?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能玩的我們玩不起
.經濟日報社論.一例一休後遺症 三方向補救








經濟/一例一休後遺症 三方向補救


2016-12-11 02: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勞基法修正案明年元旦起實施,新法對企業人資帶來大挑戰。圖為上班族下班後露出輕鬆的笑容。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近日火速通過爭議近半年的「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案,一錘定音明年元旦起全國勞工周休二日。新修正法案雖刪除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卻新增資淺員工不少特休假,未來違法雇主還可加重罰則到150萬元。
一道爭議多時的法案能夠落幕,不僅有助勞工朋友安排明年假期,企業也能盡早排定明年生產規劃,照理說是好事一樁。不過,就在一例一休三讀後的這幾天,高度仰賴輪班制的台鐵及運輸業者發出反彈聲浪,甚至還醞釀漲票價、要走上街頭。此外,也有不少企業主雖樂見法案塵埃落定,但對於沒有事先商量就端出的「特休假」與「加班費」計算方式,恐造成人力運作與加班費暴增等問題,也是急得跳腳。
由此可見,一例一休法雖是告一段落了,但是後遺症才剛要發作。後遺症有哪些呢?
首先,這次修法可說是「政治決定論」高於一切。如此牽連甚廣的法案,只因新政府急於「止爭」,在行政院並未充分提出相對腹案下,就直接將戰場拉到國會。偏偏在國會中也因藍綠對峙、場外勞團抗爭,讓整個法案無法經過理性、專業與深刻的討論,就直接走到表決大戰。爾後面對更多的爭議法案,難道都要如此度過嗎?
其次,政策制定,貴在匯集與折衝相關利害者看法,但是這回修法倉促,不僅未見勞動部、經濟部等主管部會出面整合並折衝勞工與產業界看法,更別說要在事前做好周延的法規衝擊影響評估。台灣的法規如此善變、不周延,政府又怎麼要讓中外企業放心投資呢?
其三,新政府在修法過程中,為了爭取民眾對民進黨版本支持,有意無意間製造了「勞工、公務員」 或「勞工、雇主」對立,例如,行政院屢屢提到,「資淺勞工特休假比現行公務員還好,公務員要滿一年才有特休假」,或者是以後要加強勞檢、鼓勵員工「吹哨」舉報等。後者或許是為了警告「無良雇主」,但是公務員何辜,平日已被汙名化了,現在還要因不相干的勞基法修正案被吃豆腐。
這些後遺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深或淺影響台灣社會。既然新修正的法令即將實施,木已成舟,新政府還是得記取教訓,想辦法減輕後遺症。眼下,新政府可做的補救之道有三。
一、建制化重大爭議法案處理機制。在一例一休之後,政府近期還將處理的棘手問題,包括日本食品進口與婚姻平權法案爭議等。兩大議題的源起,或許牽涉到政治力的介入與推波助瀾,但是其結果,萬萬不能再是未尋求社會最大共識的「政治決定」。
政府在解決爭議的過程中,應廣納各方意見。一個可行的途徑是,信任行政官員,同時藉由跨部會協調,端出負責任的「政院版」。同時也不吝於透過公聽會、民調或焦點團體對談等方法,收納各方建議。若是處理此議題的時機成熟了,法案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二、停止分裂。不論是公務員或是勞工,還是雇主,都應該是政府心中最軟的那一塊。既是全民總統、全民政府,就不應當偏廢任何一方,任令哪一方在「場外哀號」。
三、面對爭議,政府的角色除了是調和鼎鼐外,也應回歸「本業」,那就是「拚經濟」。雖然「拚經濟」這三個字,已經是俗到不能再俗的老生常談,但是看看這些年台灣的產業轉型還是牛步化,法規創新的速度,依舊趕不上產業的需求,就可知道,政府的努力還不夠。
如今的台灣,也正面臨美國準總統川普上任後,可能導致的貿易、投資與亞洲政策巨變,台灣該往哪裡走,實在需要政府攜手民間,聚精會神好好想出對策。台灣的機會不多,唯有內部團結,才有出路可走。

聯合/川普能玩的我們玩不起


2016-12-11 02: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霸王集團日前在媒體刊登聲明,強調海霸王為總裁莊榮德家族百分之百獨資經營,絕無他姓股東,跟總統蔡英文家族做出切割,
還強調海霸王堅定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和平雙贏的心志從未動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正當蔡川電話炒得沸沸揚揚,海霸王集團刊登廣告稱「堅定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這兩件事,不成比例,且根本應當看成兩個範圍的事。此一對照顯示:不論蔡川電話在國際上掀起多大的風潮,兩岸及台灣內部的事情還是得台灣自己來收拾。
總統府發言人說,良好的對美關係和兩岸關係並行不悖。可見,這也是蔡政府的政策目標。如今,或許可將蔡川電話視為台美關係的突破,但此一發展是否與(良好的)兩岸關係並行不悖,則是尚待驗證之事。蔡川電話是否有益於良好的兩岸關係?
川普玩世不恭。但美中若交惡,尤其是美中若因台灣交惡,這齣大戲,川普玩得起,台灣玩得起嗎?
美中交惡,應仍是鬥而不破。若要鬥而不破,川普即不至於改變一中政策,台灣的國際框架也就不會改變。反過來說,川普若真改變了一中政策,台灣恐也禁受不起那種衝擊。
川普用台灣作文章,北京必把壓力加諸台灣身上。而川普能替台灣惹毛北京,但對蔡政府面臨的兩岸及台灣內部困局,卻是完全愛莫能助。川普能協助兩岸兩辦兩會恢復制度化運作嗎?川普能為海霸王說話嗎?
川普的風格是「不可預測」,直白而言就是「靠不住」。跟這種人打交道,不要自己落到裡外兩頭不是人。
如今各方對蔡川電話的「效益」評估,咸稱必然與增加對美軍購「並行不悖」,那就真是給人賣了還替他數鈔票了。

聯合/反杜邦卅年,台灣環境變好了嗎?


2016-12-11 02: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鹿港鎮民反杜邦成了全民運動,鹿港鎮內到處可見反杜邦海報。 圖/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提供

卅年前鹿港鎮民北上,從中正紀念堂手拿「怨」、國旗、抗議標語「散步」至總統府,抗議杜邦設廠。 
圖/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提供


十三日是鹿港反杜邦事件滿卅周年紀念,接下來,則是台中反拜耳滿廿年。兩起環保事件,使得近千億元投資案喊停,換來環境意識劇升,但方向未必正確,有可喜亦有可憂。可歌可泣的環境守護故事,也牽動台灣吸引外資的圍牆高築,對照台灣的四小龍光環褪色,兩者不無關係。反杜邦卅周年不是慶典,而是反思時刻。
鹿港的反杜邦事件,其實是先前台灣諸多「強凌弱」環境事件「零存整付」的大爆發。當時,李長榮、三晃等重大汙染此起彼落,賺取暴利的電鍍廠、染整廠不在意地排放毒廢水入良田圳渠,政府「圈地」開發閒置的蚊子工業區四處可見。在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卻罔顧環境永續下,台灣土地和環境付出了可觀的代價。
在這種情況下,反杜邦和反拜耳兩起事件掀起了台灣環境保護的狂潮,影響深遠。但事隔多年之後回顧,恐怕必須坦白面對這兩樁大事所帶來的正、反兩面衝擊。
從正面看,最重要的首推民眾環境意識迅速被喚起,了解守護環境人人有責,不能光靠政府。反杜邦讓民眾的環境意識迅速萌芽、茁壯,許多基層民眾主動投入行動,做在地環境的守望者,挺身對抗不當的開發行為及惡劣的汙染事業,環境運動迅速扎根。
其次,是政府環保機構升格,相關法令缺口補上,使體制日趨健全。受反杜邦事件刺激,行政院成立環保署環境法制空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法陸續到位,之後環評制度的建立,把台灣的環境保護從垃圾清運層次提升為環境及資源永續;開發行為須先經過評估,這對守護台灣有莫大意義。
第三,是建立外商投資建廠須符合高環保標準的共識。杜邦在鹿港受挫後,轉至桃園觀音設廠,二十多年來高標準的環保表現,被在地居民認為是好鄰居。對照杜邦後來在大陸山東設廠卻因低階製程引發環保爭議,台灣的環保制度更規格化。
再談負面影響。杜邦、拜耳都是該領域權威的國際大廠,投資資訊透明度高;但當年的抗爭其實夾雜惡質政治的炒作,若干手段極不合理,使台灣留給國際「無法理性溝通」形象。這兩起環境抗爭,使得外資對台灣卻步,影響甚深。
民眾環境意識升高是好事,但環保抗爭無限上綱,則往往伴隨負作用。多年來,民間自發的環境運動攔阻了不少不必要的建設,是守護台灣的動力,極為可貴。但另一方面,包納公民參與環評設計,卻往往使得原應客觀、透明的檢視制度變得寸步難行。尤其,若干民眾動輒「誓死抗爭」,讓一些必要的建設無法推動,其結果,卻絲毫無助於環境。最明顯的例子,像焚化廠、變電所之類的「嫌惡設施」,經常引起地方「鄰避效應」的無限擴張,最後都因抗爭而無法進行。雲林縣林內焚化爐建成卻無法啟用,爆量的垃圾卻要其他縣市代為處理,正是惡質顯例。
更惡質的,是假藉環境為名的政治操作,只為收割政治效益;這點,拜耳案正是不堪回首的例子。拜耳雖是化學、農藥大廠,卻也是頂尖的綠色企業,其製程多獲國際標準組織頒發ISO認證。當年拜耳擬投資五百億元設廠台中,資料透明可供檢視;但當時台中縣卻祭出須經公民投票程序,且加油添醋的將拜耳與國際重大環境事件掛鉤。過度政治化的結果,投資者氣餒是必然。
歸根究柢,政府體制對環境權未有根本的重視,加上部會本位主義,使得台灣守護環境的努力事倍功半。例如,淘汰二行程機車已起步十二年,至今仍有兩百萬輛烏賊在路上跑;綠建築推動十餘年,至今建材、稅賦沒有任何獎勵。政府環境思維跟不上時代腳步,環境守護當然跌跌撞撞。
反杜邦三十年了,台灣整體環境似乎未摸索出正確之路,該是反思、淬鍊出教訓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