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經濟/正視銀行業不動產授信風險

.聯合報社論..愛台灣、護漁權,難道全是空話?
.聯合報黑白集.嗶嗶嗶的意義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銀行業不動產授信風險





經濟/正視銀行業不動產授信風險


2016-07-27 06: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然而今年6月的出口成長仍呈負數,面臨連續17個月衰退的困境,比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還慘。今年預估的投資金額占國民所得毛額比率(投資率)也僅為20%,是十年來次低,僅高於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的2009年。種種跡象顯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陷入不保1的窘境,然而這樣的情境,還未考量如英國脫歐、兩岸關係停滯及國內頻傳勞資糾紛等負面影響。
經濟成長低落、投資不振,加上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今年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比率為29年新高,達14.9%;超額儲蓄為儲蓄超過投資的金額,今年預估為2.6兆元。上述的狀態,使得銀行業面對愈來愈差的經濟景氣,但手上又錢滿為患,導致銀行間有可能會進一步殺價競爭,為未來金融穩定埋下不安的種子,特別是建築與住宅購屋貸款的擴增。
中央銀行去年8月首度鬆綁實施了五年的房地產信用管制措施,除刪除部分特定管制地區外,高價住宅、法人購置住宅及第三戶房貸的最高成數由五成提高至六成。今年3月更大舉鬆綁房地產信用管制,除了維持高價住宅的貸款管制外,其餘房屋貸款措施全數刪除,包括大台北特定地區、第三戶以上房貸、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土地抵押借款等管制措施全部取消。
雖然建築與住宅購屋貸款多有不動產當抵押品,而且銀行對於放款額度會控制在不動產抵押品市值的七、八成,然而我們卻觀察到部分銀行對於不動產抵押品估價太樂觀,並未考量房地產不景氣時法拍大幅跌價現象。我們要強調房地產一旦不景氣,法拍價格下跌幅度可能超過四成,而且部分銀行的不動產抵押品評價報告不夠確實,未考量不動產所在區域的空屋比率,以及要處理不動產抵押品的變現性損失。更有甚者,也有可能存在以周轉金或企業貸款名義,將資金借給建築業或炒房者所成立的公司,藉以規避相關管制。
近來,由於市場資金浮濫,我們發現國內銀行業紛紛降低放款利率、開始殺價競爭搶客戶的現象。不僅泛公股銀行挾其資金雄厚殺價競爭,民營銀行也紛紛加入搶奪客戶的行列。上述狀況的交互影響,再加上銀行業追逐獲利的推波助瀾下,促使銀行業忽略風險定價,很有可能放款給信用不佳的建商與炒房的投機客,從而升高銀行授信風險。
截至今年5月,國內銀行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款總額已達7.8兆元,創下歷史高點。而且在中央銀行解除房地產信用管制後,上述貸款額度勢必還會持續增加,更容易使得銀行業的授信過度集中房地產業。因此,我們認為,金管會首先要評估銀行業在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款之備抵呆帳提列的適足性;其次,應該研議恢復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管理規範,並且強化銀行業在相關放款的授信風險管理。
金管會先前為避免國內房市過熱,2011年增訂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控管措施。購置住宅(含修繕)貸款餘額前十大銀行,不動產放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得高於30%,其餘不得逾40%。建築放款占總放款比率也有規範,建築放款餘額前十名的銀行,建築放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得超過10%,其餘不得逾15%。銀行如果違反上述集中度規範,將被金管會列管,須增提更多呆帳準備,並提改善計畫書。
由於台灣低度經濟成長已經成為常態,而過去十年來銀行放款又有集中於房地產的狀況,使得銀行風險已經不容忽視。目前高聳房地產價格可能使銀行業認為有抵押品即可,為了消化資金,再次奮力衝刺建築與購置住宅貸款,追逐短期間獲利,輕忽風險管理,因此現在正是金管會關注這項影響金融穩定之重大議題的時刻。

聯合/嗶嗶嗶的意義


2016-07-27 06: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中市65歲以上老人健保免費,明年起將縮小範圍,只補助低收、中低收老人。 
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市擬就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健保福利改採「排富」,明年起將補貼限縮至低收和中低收入的老人。在台北市,柯文哲對各種敬老優惠也擬喊卡,包括重陽津貼、老人悠遊卡優惠等。福利受削的銀髮族當然不爽,藍營立委和前朝官員也酸市民選錯人自嚐苦果。
事實上,台灣正遭逢好幾種不利的環境因素夾擊,執政者報喜不報憂,但老百姓當知苦日子還沒完。在台灣本身,少子化和老年化同時發生,財富分配M型化越趨嚴重,世代不正義和階級對立的憤怒衝擊社會。國際上,全球景氣未復甦,金融泡沫化風險猶存,「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的威脅尤其嚴重。再加上動盪的美國大選、英國脫歐、恐攻野火遍地,這的確是個不平靜的年代,誰敢說已看見隧道盡頭的光亮?

也因如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財政上必然進入「撙節時期」。以往的十八趴優惠利率,每逢選舉即喊價加碼的老農津貼和敬老福利,在「台灣錢淹腳目」年代訂下的好康措施……等等,已經無以為繼,必將走向盡頭。

福利縮減,別抱怨「怎麼輪到我」。用優待悠遊卡上車發出「嗶嗶嗶」三聲,有人不服老,覺得這種聲響帶有歧視感;但也有人洋洋自得,以免費搭車趴趴走為樂。想到年輕世代面臨的嚴苛挑戰,自身財力負擔還可以的銀髮族何不「犧牲享受」一點?給下一代留下較為健全的財政環境,別讓「嗶嗶嗶」成了令人側目的標記。

聯合/愛台灣、護漁權,難道全是空話?


2016-07-27 06: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漁民護太平島今出發,由海吉利號領航。 圖/蔣繼平攝影


經過六天航行,赴太平島宣示護漁權的漁民終於抵達。諷刺的是,在政府部門一路阻撓下,入港的三艘漁船最後是以「缺水」、「緊急避難」為由獲許停靠,船員僅能在船邊踱步象徵「登島」,其他載有港媒記者的船隻則不得靠岸。這些幕前幕後,暴露了民進黨政府自詡愛台、護漁、護主權的宣示全是空話。
這次漁船的宣示行動,一路飽受政府打壓。原本有十多艘漁船報名,在漁業署揚言罰款、扣船、吊照的威嚇下,半數被迫打了退堂鼓。在船隊駛近太平島海域後,國防部還以太平島是「軍事管制區」為由,聲稱必須四十五天前申請才能登島(這其實是申請搭機登島的規定),拒絕漁民上岸。幾經交涉,漁船最後以緊急避難為由申請靠泊,軍方仍不許漁民登島,同行港媒記者則只能留在海上。
南海仲裁案我太平島被矮化為「礁岩」,政府誤判形勢在先,又默默噤聲、自甘吞忍於後,讓人質疑蔡政府護土的能力和決心。如今,民間自主發動護漁,抗議仲裁不公,政府卻又祭出官僚手段百般阻撓,實讓人百思不解。可能的解釋只有兩個:一是蔡政府迫於美方的壓力,唯恐漁民的行動引起國際社會注目;二是蔡政府本身對太平島遭矮化並不在乎,因此不覺得宣示主權是必要之舉。
不論是上述哪一個原因,都顯示蔡英文政府已逐漸陷入一個自縛手腳的泥沼。第一,從國際戰略的角度看,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固然重要,卻不表示台灣必須一味屈從,甚至要賠上國家利益和國格。太平島遭到矮化,使得領海主權受損,國家形象和士氣皆受挫折。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總統本來應該鼓勵民間發聲,讓社會不滿南海仲裁的聲音發出來,這才能反映台灣作為南海爭議「聲索國」(Claimant Country)的嚴正立場。孰料,政府不僅一味媚外,更打壓漁民給外人看,表現像個軟骨動物。
第二,從國家領導的正當性看,蔡政府動用各部門阻撓漁船的護漁權行動,不僅態度官僚、理由荒謬,更缺乏說服力,在在讓民眾感到錯愕。不難想像,漁業署和國防部的相繼阻撓,必然都是奉承高層的指示而為,而非出於部門官員之主動,否則動作不會如此齊一。也因此,這一連串的干擾,也必定被解讀為國家領導人的政策方針。根據民調,有近七成的民眾認為蔡總統應親登太平島以宣示主權,她避不親為也就罷了,若竟還指示各部門竭力阻撓漁船登島,試想,民間將如何解讀其立場?又如何尊重這樣的領導人?
第三,從國內外的宣傳效果看,漁民自發宣示漁權,令人刮目;相對的,民進黨政府企圖「抹紅」漁船和隨行港媒,則反而使此行的意義失散了焦點。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稱,漁民登島對國際社會不會有太大的宣示效果,任何人未經許可即登島,國家主權將蕩然無存;此話根本大錯特錯。事實上,由於三名港媒隨船加上國內媒體不斷報導,不少國際媒體不僅關注此行,並刊出船上掛滿國旗、船長身著國旗裝的醒目照片。遺憾的是,因為一路折騰,包括BBC、星島日報、大公報一度都將報導重點放在「台灣當局刁難」。這樣的反效果,不正是民進黨政府自己造成的?
更何況,船上之所以僅有三名港媒記者隨行,主要是漁業署要求登船記者必須持有「船員證」;如此一來,阻卻了許多原本有意前往的台灣記者。事實上,那三名鳳凰衛視的記者皆出身台灣,卻莫名遭到抹紅,可見民進黨的政治打壓已到了不問黑白的地步。而蔡政府以唯恐「洩漏軍機」為由禁止記者登島,這種威權管制手法,又與它譏嘲的中共政府有何兩樣?
蔡政府日前研商太平島角色,決議推動該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如今,卻拒絕本國漁民登島。這種邊說大話、邊耍小手段的作風,不嫌太荒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