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太平島比釣魚台難搞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撼動4條經濟斷層線
經濟/「英脫」撼動4條經濟斷層線
2016-07-16 04: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脫」之後,各界預測英國經濟成長將明顯下修,歐洲將實質下修,全球將溫和下修。英國經濟規模僅占全球的4%,當然不可能像美國或中國一樣,直接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但「英脫」可能使全球經濟既有的一些斷層線更寬、更深,而使衝擊層面擴大。
斷層線之一:義大利銀行業危機引發「義脫」。
「英脫」迄今造成的最大金融衝擊,就是歐洲銀行股重挫,且以義大利銀行股跌幅最深。義大利銀行業不良貸款比率高達17%,壞帳總額達3,600億美元;由於「英脫」勢必使義大利經濟成長減緩,銀行壞帳累積更多,而股價重挫又使銀行更難從股市募集資金,使銀行破產的風險更高。
因此義大利政府打算直接對銀行業注資400億歐元,但歐盟從今年起實施的「反紓困」法規卻要求問題銀行的股東及債權人必須先「自救(即認賠損失)」,政府才能對銀行「紓困」。義大利銀行債券多由散戶投資人持有,要求債權人「自救」將引發政治風暴。義大利希望歐盟將「英脫」視為「不可抗力」,同意將這項法規「豁免」六個月,但遭到德國反對。
真正的危機在於義大利10月將舉行「憲改公投」,總理倫齊已宣布「不通過,就下台」,但公投很容易就被轉化成民眾對義大利是否應留在歐元區的一次表態。若因銀行業危機引發政治風暴,倫齊很可能在公投中落敗,而主張民粹的「五星運動黨」可望執政,並可能舉行「脫離歐元區」公投,使歐元區面臨崩解危機。
斷層線之二:中國人民幣貶值風險。
「英脫」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令人擔心的是可能出現更廣泛的骨牌效應,而真正的風險在於歐洲經濟疲軟將使美元進一步升值,引發人民幣貶值的憂慮。去年8月及今年初都曾因為人民幣貶值,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
「英脫」後人民幣對美元再貶1.7%,但由於人民銀行對外溝通的作法已有改善,且採取措施防止人民幣盤旋下降,並實施資金管制,使全球金融市場對此波人民幣貶勢迄今仍反應淡定,大陸股市反而上漲。然而一旦國際市場重新聚焦於中國經濟情勢,而人民幣又持續對美元貶值,國際金融動盪未必不會重演。
斷層線之三:美元升值,衝擊新興經濟體。
「英脫」對新興市場的真正威脅何在?「笨蛋,問題在美元」,及美國經濟動向。「英脫」之後,英、歐、日央行勢必擴大寬鬆政策,但美國聯準會仍未放棄緊縮的基調,尤其是6月就業數字強勁回升,使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益發「背離」,美元更加看升。
美元強弱攸關原油及商品價格漲跌,及新興經濟體的償債能力,從而影響新興市場的匯、股、債市及經濟展望;今年來油價、商品價格及新興股、匯市好不容易才從谷底回升,但「英脫」又可能使新興市場遭受池魚之殃。
斷層線之四:全球貿易停滯。
「英脫」的原始目的與自由貿易無關,但卻英國脫離歐洲單一市場,導致各國政府及企業界對其他自貿協定的信心降低,並對全球投資產生凍結效應。法國認為歐盟與美國間持續協商中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反而可能助長「民粹主義」的氣燄,而美國對TTIP的熱情也已降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對「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深惡痛絕,民主黨的希拉蕊也主張重新談判。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便警告,川普所主張的反貿易政策一旦實施,加上「英脫」對國際貿易成長的打擊,這股「保護主義浪潮」將對全球經濟成長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基於當前全球經濟體質脆弱,一旦發生「英脫」之類的「黑天鵝」事件,就會產生蝴蝶效應,使經濟雪上加霜。觀察「英脫」的後續衝擊,也應從更大的格局著眼。
聯合/太平島比釣魚台難搞
2016-07-16 04: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太平島比釣魚台複雜。
一、不能切割。釣魚台被日本實際占領,李登輝切割,說「釣魚台是日本的!」但太平島卻由中華民國實際治理逾七十年,若要切割,該切給中國大陸或菲律賓?再者,民進黨可以說「釣魚台自古是台灣的」,以切割中國,但難道也能說「太平島自古是台灣的」?
二、如何連結。兩百年來,太平島曾有英德法日越菲等國染指,至今越南及菲律賓仍自認為聲索國。中華民國對太平島的主權法理根據是一九四七年的十一段線及有效占領,如今仲裁否定九段線(U形線),十一段線亦告動搖。但蔡政府既不能說「太平島自古是台灣的」,所以只能以「中華民國的十一段線」為連結。
再者,釣魚台是中國大陸與日本的衝突標的,日本為切斷台陸連結,所以在漁權上對台灣讓步。台灣若放棄十一段線(即否定九段線),未來面對南海變局,倘失去北京的支撐,即更將孤立無援。這也是蔡政府必須回到U形線的理由。
蔡政府對太平島的主權及憲法論述已超逾了台獨框架,非但主張太平島的主權根據一九四七年南海諸島位置圖,更明言「中、西、東、南沙群島皆屬中華民國」(包括北京治理之礁島);此一論述的法理引申,應指現今中共治理的全部版圖也盡皆屬中華民國,亦即以「憲法一中/一中各表」為連結。
從「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到「中西東南沙都是中華民國的」,蔡政府應體認了政治現實之難。
聯合/正視美國在仲裁案對台的雙重侮辱
2016-07-16 04: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太平島。 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次南海仲裁,菲律賓是大贏家,但最高興的是美國,因為它是此事幕後的主要推手。美國的目的,是要藉此推動其亞太再平衡政策,並阻擋中國大陸主導南海秩序。然而,當美國指控中共在南海的手腳伸得太遠、太粗暴之際,它忘了自己的手腳其實伸得更遠。尤其,為重建南海新秩序,卻犧牲盟邦台灣的利益,是可恥的。
南海仲裁案,其實就是中美爭霸的代理戰爭,爭的就是誰能夠控制南海的關鍵航道。中國有六成的進口原油要經過南海,自須控制這片海域;儘管北京宣稱各國有航行的自由,但美國不願見中國在此海域坐大,亦不願出入此海域還要知會中國或獲得其許可。
美國國務院東亞助卿羅素曾直截了當地批評:「中國喜歡說太平洋夠大,可以容納我們兩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太平洋中間劃一條線,說『你待在東邊,而我們會控制九段線以西的所有地方』,這是不能接受的」。中國大陸則認為這反映了美國的雙重標準:十九世紀美國獨霸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進而宣布「門羅主義」,視拉丁美洲為自家的「後院」,憑藉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介入拉美內政。而今,它卻基於自己利益,企圖阻止中國在南海的發展。
不獨如此,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圈也有越縮越緊的趨勢。南海裁決宣布前三天,美韓共同宣布部署「薩德」飛彈系統,大陸強烈批評這遠超出朝鮮半島的防衛需求,質疑美國另有所圖。更何況,美國向來不理會國際法院的裁決:一九八九年美國被判決支援尼加拉瓜游擊隊為「違法」,它拒絕接受;美國支持國際戰犯法庭起訴各國領導人,卻絕不接受自己的一般士兵被追訴,這些當然都是雙重標準。
持平而言,南海爭端的起因,是中國大陸挾大國崛起之姿在此地區大肆擴張、建設,讓周邊國家深感不安。除了中菲齟齬,還牽涉其他四個爭議當事國,這也是這次美國介入受到歡迎的主因。問題是,這回中美較勁,親美的台灣卻是慘輸,除了太平島被矮化為「礁」,更遭到美國的雙重羞辱。美國駐台機構AIT當天罕見地發表聲明,認為仲裁對菲、中兩國皆具法律約束力,卻未提到我國;這顯示AIT認同仲裁庭將太平島和其他島礁同列為由中國實際佔據,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立場。
美國的「雙重羞辱」包括了兩點:首先,這意味美國不承認太平島由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因此聲明甚至不直接訴諸台灣,這是公開羞辱。其次,美方在裁決出爐前完全未與我國打聲招呼,導致蔡政府嚴重誤判;事後,我方出動迪化艦前往巡弋,美國竟又要求我國遵循裁決,警告不得輕舉妄動。
反觀北京,第一時間對裁決的反應極端強烈,外交部副部長更公開指控,仲裁庭法官「拿了菲律賓的錢」;大陸網民甚至呼籲,「中俄朝聯手,全球無敵」。北京會不會一怒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目前尚難斷言;待情緒冷靜下來,或許仍會維持開放的既定政策,再伺機發作。
至於菲律賓,大勝之後舉國歡騰,其外長卻呼籲冷靜克制,表現非常低調。新總統杜特蒂更決定派出前總統羅慕斯擔任特使,前往北京對話協商。事實上,中國大陸手上滿是高鐵和投資等經濟籌碼,用雙邊協議來擱置仲裁的效力,確實比起大動干戈更為可行。
對台灣而言,這次仲裁案的重大挫敗,對國安、外交及戰略部署上顯示了三大警訊:第一,民進黨長期以來以「仇中」為導向的政策,形成了我們國際戰略的盲點;第二,台灣長期以來看美國臉色行事的外交路線,卻遭到羞辱與出賣而不知如何自處。第三,綠營長期以來認為鞭長莫及也毫不足惜的太平島,其實維繫著人民對國土的深遠感情,更攸關漁民的實際權益。(系列完)